殲-11D「受蘇-35刺激復活」?yes……and no!

2021-02-20 亞洲火車總站

本文內容,純屬大膽假設,有待小心求證,如有錯漏,那也難免

今兒在網上看到了一篇頗為搞笑的文章,指著閻良基地裡兩架「黃皮機」,就想像這是殲-11D的新原型機,然後一頓說什麼蘇-35啊,殲-11D啊,14所啊,607啊的一頓想像……

對於此,列車長首先要同情一下這幾位以20元一篇的稿費為某網站寫文章,還要求「圖文並茂」的寫手。

其次呢,我要說你們這都什麼啊……

殲-16怎麼就換雷達了?換14所雷達那只是早期的推測罷了

我國的軍迷圈從來就這樣,一方面大部分人缺乏可靠的消息渠道,也沒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精神;另一方面,對自己「大膽假設」的內容又過分自信,以至於敢於忽視已經出現的實錘證據。再加上,一些人對敢咋呼的「大神」抱有宗教式的信仰……

唉,總之在這樣的一個亂鬨鬨的圈子裡,很多時候讓人很難把握。

筆者這個公號自稱「火車」,就是因為我還是比較敢於「大膽假設」,常有一些錯漏——當然了如果有實錘咱也是認的,畢竟我不是「大神」,對於言出必中,有強大信息來源的真「大神」,筆者除了尊重也沒有別的想法。

當然和這些真的滿嘴跑火車的「大神」相比呢,至少我所有的火車,都是在軌道上的,這主要感謝「不願具名的消息人士」們,以及辛苦在網上搜集公開資料並進行靠譜分析的「特務」們,的功勞……列車長只是有時候「消息」基礎上按照我的理解略加闡述而已。

中國航空工業雷達院(607所)

607所研製殲轟-7雷達及火控系統的故事還是很有意思的

反正列車有沒有脫軌,大家用不了多久就都能見證。

但問題是還有很多人張嘴「國發黨」,閉嘴「毛髮黨」,哪怕有客觀事實擺在眼前也不認,那真的就毫無辦法,只能說你有迷信的權力,我無科普之決心,愛咋咋地唄。

相比之下呢,施老昨天突然說了一句:「唉我現在沒有資料都不敢猜測了」,可見「胡謅施老」其實並不是「胡謅」。

總之往好聽裡說呢,我們倆這個組合裡,我是「大膽假設」,其實比較輕鬆;而施老屬於「小心求證」,需要大量的腦力精力和財力的支持才行,這是比較難的。我承認自己比較懶惰,也有故作大言,春秋筆法的時候,用河馬的話來說,這算「媒體習氣」吧……但至少我相信我說的內容,主要是客觀事實,只是偶爾有一些形容和描述呢——畢竟是火車嘛。

胡扯到此為止。

今天主要想說說殲-11D,以及殲-11系列的後續發展問題。一如既往, 我要強調,主要還是跑火車(這樣的聲明比較安全),如有錯漏,還望指正。當然那些張嘴「毛髮黨」的……我已經放棄跟你們再說啥了,你們就繼續聽信甭管是什麼「大神」的屁話去吧。

殲-11D當初有點沈飛新一代「爭氣機」的感覺,這口氣能不能爭上——現在看來還有戲

首先說殲-16的雷達——我覺得最頂上提到的這篇玩意扯淡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把607所為殲-16開發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早期遇到問題的時候,大家猜測的解決方案給當了真,你以為說換個雷達就能換個雷達啊?

目前殲-16使用的依然是607的雷達,其實外形識別很簡單,14所的有源陣是用的「翹鼻子」,而607的不是。

航空工業607所大家其實都熟悉,該所此前的主要成果是殲轟-7A戰鬥轟炸機的雷達和火控系統,這套系統在技術上對於我國而言是有突破意義的。

而14所屬於電子工業系統,他們開發的火控雷達在殲-10系列、殲-11B、殲-20,以及FC-1上得到運用。

從技術實力上講,14所應該說是有優勢的。但607作為老牌的航空電子企業,在開發新一代雷達方面也追趕得很快,殲-16的雷達和火控系統是該所的重要「翻身仗」。

有人不是看到了這個圖還說是PS的麼?所以這種對自己過度自信,連實錘都不信,那就沒治了

相比之下,殲-15上,主要是在使用殲-11B相似的雷達基礎上,整合類似殲轟-7A功能的火控系統,殲-16的火控系統和雷達可以說都有著飛躍性的進步。

當然,「步子大了」會怎麼樣,大家都耳熟能詳。

因此在殲-16服役之初,我們就曾說過,該雷達在在部分功能上有一些缺憾,因此當時訓練中主要練空戰,在這種模式下,607所的新型雷達的探測距離比殲-11B的平板縫隙雷達是大有提高,能滿足射程高達150公裡的霹靂-15飛彈發揮最大射程的需要。

經過幾年的緊急改進,修正,目前殲-16早期遇到的問題已經得到改善,在去年的「紅劍」演習中,與殲-20配合作戰,執行對空、對地攻擊任務都表現出色。

你說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雷達換成了14所的?抱歉,那很多測試工作要重新進行,才沒有這麼快。

此外,之前607所自己的新聞稿也透露,為新艦載機研製的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正在開發,並且採用了比殲-16的雷達更加先進的技術,包括「超薄」天線陣列(表明用了新的模塊,當然這個模塊還得是電子工業這邊的企業提供的,有些人把航空工業電子所和整個電子工業對立起來,非常可笑)。這種殲-15改進型,和此前傳聞中的「海三代半」方案並不同,「海三代半」方案還涉及對機體結構、飛控系統的全面改進,在「海四代」研製已經基本確定要進行的情況下,這個方案自然也就(至少現在是)偃旗息鼓了。只是當然了,殲-15現有的航電設備,基本可以說是「改進版殲-11B」水平,在我軍已經對有源陣雷達的重視程度已經達到歷史新高的情況下,未來不改是說不過去的。

「菊花搖」和網上有人一張嘴就「超機動」什麼的,實際意義也是不一樣的

有人對飛火推一體的理解顯然也是有很大偏差,這玩意和蘇-35的「決鬥」系統根本不是一回事兒

決鬥系統怎麼說呢?就去下一個育碧的HAWX,玩一下,就能理解那是啥了,當然現實中的系統界面不會這麼簡單,功能也不會這麼強大,但能給飛行員時刻一個「正確操作提示」,在瞬息之間決定命運的空戰中就很有用了——當然如果你的水平已經超過了輔助系統,那就甭管它……

殲-16的問題說好,那麼我們回到殲-11D上來,也不知怎麼就有人認為引進蘇-35又對解放軍有「震動」了。

事實上,如果說針對蘇-35的觀感,我們不妨先說個別的事。

前年,某華人國家的輪式裝甲車去臺灣「演訓」,然後在香港海關被扣,不久又原物奉還——當然,當他們檢查車況的時候應該會很……

原因呢,該車已經到路況條件最嚴酷的坨裡試驗場進行了試驗——當然,沒能跑完全程,事實上都沒撐過100公裡,就沒法簡單修修繼續跑了……需要返廠,所以就送回去返廠了……

而令人最驚訝的是,能夠在這個試驗場完成全程而不徹底趴窩的居然只有蘇聯的BTR-80。而我們能弄到的所有國際知名的八輪裝甲車,甚至是國產大八輪,都沒能做到(理論上這個試車場就是看你的車能堅持跑多遠的……)

那你說我們要不要仿製個BTR-80,或者解放軍是不是要對它也表示一下「震驚」啊?是不是也要搞個國產BTR-80來?

BTR-80還真是蘇聯機械設計的典範,結構簡單,皮實耐用——雖然性能上並不是那麼先進……

除了可靠性外,裝甲車的越野性能、通過性、兩棲性能、防護、火力……性能指標多了去了,光一個可靠性強得嚇死人,其他性能不行,那也是沒意義的

事實上任何武器裝備的性能都不是單方面的。

蘇-35有些邪門的設計,而且作為一種三代半飛機,還不錯,So what?

殲-11D復活你說有沒有可能?可能,而且非常可能,但是那不是因為什么子虛烏有的「蘇-35衝擊」,而是因為空軍對於有源相控陣雷達重要性的再認識。

我們都知道,空軍目前裝備的殲-8戰鬥機中大部分是殲-8DF、殲-8BH(H、F分別表示具備發射霹靂-11、霹靂-12的能力)這些老機改裝。未來的單座殲-11機隊也完全可能照此辦理。

殲-8DF戰鬥機具備發射霹靂-12的能力,但機體就是殲-8D的

當然另一方面來說,隨著空軍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有沒有可能造全新的殲-11D呢?當然也有可能。

只不過這個殲-11D和之前曾和殲-16一起上高原測試的殲-11D顯然會有區別。

它到底改進到什麼程度,是全面的現代化改進,連飛控、機體結構一起改了,完全達到三點半標準;還是類似美國改F-15「阿拉斯加鷹」那樣,就改雷達和火控,現在還說不好。

在這種情況下,蘇-35戰鬥機作為我國空軍現成可用的三代半戰鬥機,其價值就是填補空白,並繼續維持我國機隊的增長速度。順便讓我們了解一下俄羅斯在戰鬥機技術方面的進展情況。

至於說它能給中國空軍帶來什麼系統性、革命性的衝擊……還是算了吧。

殲-11B戰鬥機的機體壽命比殲-11已經有了改善,未來沒有AESA參加不了現代空戰的情況下,這種飛機不改航電那也是不大可能的


未來的殲-11D可能是類似美國為臺灣研製的F-16那種改法,主要用殲-11B的機體來改,這就決定了結構、動力、飛控可能不會有脫胎換骨的變化

然後就是老生長談的殲-20發動機問題。

殲-20的發動機,至少到現在為止,空軍初期服役的殲-20當然還是原來的AL-31FN第二批次。關於這種發動機的「貓膩」,咱們也說了,基本就是99M2水平,同時也被殲-10B\C所使用。

至於帶推力矢量的國產太行發動機新改型,它更多的應該是個試驗用途——如果順利,也可能變成未來WS-10B/C改型,或許還有WS-10IPE……的標配。那時,殲-16、殲-11BD、殲-20A、殲-10C應該都會用它。

對於中國航空技術的發展,不必悲觀,但那種認為一夜之間中國偷偷的什麼都有了,什麼都能搞好了的盲目樂觀,其實也不符合客觀現實。

至於WS-15呢——消息並不能讓人高興,但也不至於「死了」這麼誇張,它早晚要搞定的。只不過,在大家都「只爭朝夕」的今天,等到WS-15搞定的時候,大夥應該又要開始念叨新的發動機了。但如果這種新發到時候露頭了,我們也應該知道,它身上也凝結了WS-15研發的寶貴經驗教訓。

其實中國航空發動機大幅度落後於美國,並不讓人奇怪,畢竟我們至今仍是在追趕過程中,只是,戰鬥機又不是光有個發動機就行的,認為「WS-10C不如F119,所以殲-20不如F-22」,那我只能罵一句狗屁不通了。

如果今天這列火車裡的一些內容,肯定又有人要不爽了。但畢竟,中國人均壽命夠長,大家都有看到我們寫的這些東西落實的時候嘛,呵呵。

相關焦點

  • 最強「側衛」蘇-35入華,國產殲-11D戰鬥機悲劇了
    蘇-35戰鬥機後來,也是美國從側面助攻,再加上中國殲-20隱身戰鬥機不斷測試,讓俄羅斯有了緊迫感。還記得,中俄籤訂蘇-35戰鬥機合同的那一年,歐美國家對俄羅斯實行了嚴厲的經濟制裁,俄羅斯經濟大受打擊。由此,中俄雙方在共同妥協的情況下,中國籤署了24架蘇-35戰鬥機的採購合同。同時,那年中俄還籤署了巨額的石油採購協議,而石油價格上,中國佔了不小的便宜。
  • 新殲11B亮相,正式宣判殲11D下馬,蘇35演習慘敗成導火索
    新殲11B亮相,正式宣判殲11D下馬,這是為什麼呢?雖然此前殲-11D的原型可以說是殲-11B,因為它是基礎,只不過外形變化了一些,使用了比較多的五代機。可是殲-16戰機出現,他的空優戰機裝備壓縮的比較好,使得這一發光點讓其遮蓋了殲-11D。
  • 殲-11和蘇-35都脫胎於蘇-27,殲-11魔改能媲美蘇-35嗎?
    可以說,除了少數米格系列戰鬥機之外,蘇-27戰鬥機奠定了俄羅斯空軍的大半壁江山。蘇-35戰鬥機更是被譽為最接近五代機的四代半戰鬥機。曾在敘利亞的上空,兩架F-22戰鬥機更是遭到一架蘇-35戰鬥機的反攔截。蘇-35在面對F-22這種標準的隱身戰鬥機時,絲毫不佔據下風,堪稱一代傑作。
  • 許達:論殲-11B的復產和殲-11D的命運
    :一是本來已經停產了的殲-11B型戰機開始恢復生產;二是殲-11D戰鬥機隨著蘇-35SK戰機進入中國空軍的戰鬥序列而遭到巨大衝擊,有可能直接面臨著下馬放棄的厄運。這個問題分兩個方面來說:一是戰機的技術水平方面看,殲-11D和蘇-35SK毫無疑問處於同一層次上,甚至殲-11D的電子系統技術水平還要超過蘇-35。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從機身結構、飛控系統、發動機成熟性等方面,相比蘇-35還有一定的差距,沒辦法如最初計劃的那樣,立刻投入批量生產。這種差距未來當然可以彌補,但還是那句話:需要時間。
  • 【乾貨】論殲-11B的復產和殲-11D的命運
    最近,軍迷群體裡的兩個傳言又把殲-11B和殲-11D這兩型戰術飛機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一是本來已經停產了的殲-11B型戰機開始恢復生產;二是殲-11D戰鬥機隨著蘇-35SK戰機進入中國空軍的戰鬥序列而遭到巨大衝擊,有可能直接面臨著下馬放棄的厄運。(本文中戰鬥機分代按照解放軍傳統分類法,即殲-20為四代機;殲-7、8為二代機;蘇-27、殲-11、殲-10等為三代機)
  • 蘇-35比拼機動性,殲-20飛行員一語道破玄機,但卻有一個大招
    殲-20作為中國最先進的戰鬥機,不說航電能力,就和蘇-35比拼機動性,對抗結果如何呢?  對此,道聽途說的信息不少,但都不可信。道理很簡單,那些真正掌握一手材料的人,怎麼可能洩露出來?否是,即便不進去蹲著,至少也要脫衣服走人。    蘇-35戰鬥機  不過,從殲-20飛行員說的一席話,我們倒是可以分析出個大概。
  • 停產的殲11B恢復生產 殲-11D面臨著下馬放棄的厄運
    的主因;而到了現在,通過採購蘇-35來滿足換裝需求則可能是現在購買蘇-35的主因。20戰機的逐漸入役和蘇-35加入空軍作戰序列,相信殲-11B的這一任務肯定要逐步轉給真正的四代機殲-20來承擔。這個問題分兩個方面來說:一是戰機的技術水平方面看,殲-11D和蘇-35SK毫無疑問處於同一層次上,甚至殲-11D的電子系統技術水平還要超過蘇-35。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從機身結構、飛控系統、發動機成熟性等方面,相比蘇-35還有一定的差距,沒辦法如最初計劃的那樣,立刻投入批量生產。這種差距未來當然可以彌補,但還是那句話:需要時間。
  • 有了殲-20,我們還需要蘇-35嗎?
    俗話說得好啊,有圖有真相,可是圖片在哪裡啊 ┑( ̄Д  ̄)┍ 不會又是一次「狼來了」的故事吧……直到29日中國軍網上發表了一篇《蘇-35好是好,但希望這是咱最後一次「海淘」戰鬥機》,才算是正式確認了,12月25日,俄羅斯交付中國4架蘇-35戰鬥機。而蘇-35戰鬥機採購計劃被拖延近2年時間。2014年11月,蘇-35亮相珠海航展。
  • 同為蘇27「終極」改進版,殲16和蘇35的差距在哪裡?
    殲16經常被網友用來和蘇35比較,甚至出現了之所以引進蘇35是因為殲16性能不足的說法,也有網友認為殲16和蘇35的差距僅僅在於一部航電。雖然兩款戰機外形相似,但殲16和蘇35卻有本質的不同!蘇35整個設計都在圍繞空戰展開,包括雷達系統、火控系統的選擇上,而殲16的設計把各種性能進行調和,力求達到一個平衡點。在相同技術條件下,設計一款殲16明顯比設計一款蘇35難度要大!
  • 蘇-35被殲-16超越,俄羅斯終於搞出T-50,改名為蘇-57
    雖然中國先後研製了殲-10和殲-11系列戰鬥機,對中國空軍的實力提升十分明顯。但這些戰鬥機多用於奪取制空權。在對地和對海攻擊這一類的多用途戰鬥機上,中國並沒有一款足夠先進的戰鬥機,直到殲-16重型多用途戰鬥機的出現!在殲-16尚未研製成功之前,中國不得不向俄羅斯採購蘇-30MKK和蘇-35戰鬥機。而俄羅斯出於技術保密考慮,在蘇-35軍售的談判上,與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 沈飛殲11D流出新照片,單座國產三代半制空戰鬥機,遲到的王者
    近幾年關於殲-11D的消息很少,有網友看到新圖後,好奇沈飛殲-11D是不是又復活了?下面說說個人對於這款戰機的觀點。從圖片中可以看出這是一架殲-11D黃皮機,應該是在某地試飛時被網友所拍。圖片中戰機的編號被水印擋住。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架殲-11D沒有機首空速管,戰機的雷達呈傾斜布置。這一點與國產殲-10B/C戰鬥機的雷達布置方式幾乎一致,主要是為了便於安裝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
  • 美媒給出四代半機排名,蘇-35最具潛力,殲-16排名第幾?
    美媒給出四代半機排名  其實,所謂的四代半機,就是介於四代機與五代機之間的戰機,其他性能與五代機相似,唯一欠缺的就是隱身性能,而目前世界上比較著名的四代半機就是美國的F-15X、俄羅斯的蘇-35和我國的殲
  • 殲-11D為何還賣不動?和美國的F-15EX相比,殲-11D的發展困境是什麼?
    雖然在2020年接近年末的時候,殲-11D重型戰鬥機又曝出了試飛照,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殲-11D重型戰鬥機的發展前景還是會比較坎坷的。2020年殲-11D的試飛照之前就已經說過了,殲-11D戰鬥機的設計目的,就是一款空優型雙發重戰,也就是中國版的蘇-35戰鬥機。
  • 米格-35,F-35和蘇-35的故事
    10架蘇-35戰鬥機。 有俄羅斯媒體實話實說:「米格-35在俄羅斯空軍未來建軍計劃中只佔據了一個較為次要的位置,空天軍將根據其實際性能水平,採購35-70架。」 其實從米格-35的各種介紹來看,該機的電子系統技術水平可能接近中國2004年裝備的殲-10A戰鬥機。
  • 蘇35戰機獲得新訂單,徹底堵死殲10銷路,巴基斯坦的選擇很明智
    >5月16日,據俄羅斯《生意人報》報導,俄羅斯卡盧加無線電技術研究局正式在網上公布了一份航電設備採購清單,這批航電設備是為即將出口埃及的蘇35戰機配備的,俄羅斯第一次證實了將向埃及出售蘇35戰機。根據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集團透露的消息,蘇35戰機獲得了26架訂單,首批2架蘇35將在今年年底交付埃及空軍。
  • 推力矢量型殲10B究竟在航展做了什麼動作?讓蘇35黯然失色!
    在萬眾關注的飛行表演環節,早上10點多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進行了10多分鐘的飛行表演,立刻震動了整個現場,它以三個非常經典的超機動飛行動作,來體現它使用了渦扇10B推力矢量發動機之後的「加成」,甚至讓後來出場的3架殲-20都有點黯淡了,網友更是直言動作比蘇-35更驚豔。
  • 重金買進24架,最強四代機蘇35和殲16有何區別?
    ▲中國引進的Su-35執行護航任務也有許多朋友認為「購買蘇35」的話題多少有一些爭議性。從定位上說,二者並不一樣,殲-16是空地通吃的多用途戰鬥機,而Su-35是較為純粹的制空型戰鬥機。擁有相同的「祖源」是不假,但它們在Su-27的大族譜中卻是不同的兩個分支。殲-16的概念設計源自Su-30MKK,機體以Su-27SK仿製而來的殲-11為基礎。
  • 中國殲17戰機橫空出世, 隱身能力超過蘇35 俄羅斯如坐針氈了!
    據外媒報導,中國已經複製了蘇-30戰鬥機的多個型號,即殲-11戰鬥機系列。
  • 殲11B恢復生產成真,為何空軍不要性能更好的殲11D
    這個新聞表明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仍舊在採購殲-11B戰鬥機,而不是最新殲-11D,這個舉動是否代表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不再採購殲-11D尚不得而知,不過現在中國空軍列裝殲-20,引進蘇-35SK,增購殲-11B,留給殲-11D空間正在縮小倒是不爭的事實。
  • 殲20大批服役,俄方急了,蘇35放開出售,我們用行動給出了證明
    眾所周知我們這些年買的俄羅斯戰機少了,俄方面開始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