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純屬大膽假設,有待小心求證,如有錯漏,那也難免
今兒在網上看到了一篇頗為搞笑的文章,指著閻良基地裡兩架「黃皮機」,就想像這是殲-11D的新原型機,然後一頓說什麼蘇-35啊,殲-11D啊,14所啊,607啊的一頓想像……
對於此,列車長首先要同情一下這幾位以20元一篇的稿費為某網站寫文章,還要求「圖文並茂」的寫手。
其次呢,我要說你們這都什麼啊……
殲-16怎麼就換雷達了?換14所雷達那只是早期的推測罷了
我國的軍迷圈從來就這樣,一方面大部分人缺乏可靠的消息渠道,也沒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精神;另一方面,對自己「大膽假設」的內容又過分自信,以至於敢於忽視已經出現的實錘證據。再加上,一些人對敢咋呼的「大神」抱有宗教式的信仰……
唉,總之在這樣的一個亂鬨鬨的圈子裡,很多時候讓人很難把握。
筆者這個公號自稱「火車」,就是因為我還是比較敢於「大膽假設」,常有一些錯漏——當然了如果有實錘咱也是認的,畢竟我不是「大神」,對於言出必中,有強大信息來源的真「大神」,筆者除了尊重也沒有別的想法。
當然和這些真的滿嘴跑火車的「大神」相比呢,至少我所有的火車,都是在軌道上的,這主要感謝「不願具名的消息人士」們,以及辛苦在網上搜集公開資料並進行靠譜分析的「特務」們,的功勞……列車長只是有時候「消息」基礎上按照我的理解略加闡述而已。
中國航空工業雷達院(607所)
607所研製殲轟-7雷達及火控系統的故事還是很有意思的
反正列車有沒有脫軌,大家用不了多久就都能見證。
但問題是還有很多人張嘴「國發黨」,閉嘴「毛髮黨」,哪怕有客觀事實擺在眼前也不認,那真的就毫無辦法,只能說你有迷信的權力,我無科普之決心,愛咋咋地唄。
相比之下呢,施老昨天突然說了一句:「唉我現在沒有資料都不敢猜測了」,可見「胡謅施老」其實並不是「胡謅」。
總之往好聽裡說呢,我們倆這個組合裡,我是「大膽假設」,其實比較輕鬆;而施老屬於「小心求證」,需要大量的腦力精力和財力的支持才行,這是比較難的。我承認自己比較懶惰,也有故作大言,春秋筆法的時候,用河馬的話來說,這算「媒體習氣」吧……但至少我相信我說的內容,主要是客觀事實,只是偶爾有一些形容和描述呢——畢竟是火車嘛。
胡扯到此為止。
今天主要想說說殲-11D,以及殲-11系列的後續發展問題。一如既往, 我要強調,主要還是跑火車(這樣的聲明比較安全),如有錯漏,還望指正。當然那些張嘴「毛髮黨」的……我已經放棄跟你們再說啥了,你們就繼續聽信甭管是什麼「大神」的屁話去吧。
殲-11D當初有點沈飛新一代「爭氣機」的感覺,這口氣能不能爭上——現在看來還有戲
首先說殲-16的雷達——我覺得最頂上提到的這篇玩意扯淡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把607所為殲-16開發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早期遇到問題的時候,大家猜測的解決方案給當了真,你以為說換個雷達就能換個雷達啊?
目前殲-16使用的依然是607的雷達,其實外形識別很簡單,14所的有源陣是用的「翹鼻子」,而607的不是。
航空工業607所大家其實都熟悉,該所此前的主要成果是殲轟-7A戰鬥轟炸機的雷達和火控系統,這套系統在技術上對於我國而言是有突破意義的。
而14所屬於電子工業系統,他們開發的火控雷達在殲-10系列、殲-11B、殲-20,以及FC-1上得到運用。
從技術實力上講,14所應該說是有優勢的。但607作為老牌的航空電子企業,在開發新一代雷達方面也追趕得很快,殲-16的雷達和火控系統是該所的重要「翻身仗」。
有人不是看到了這個圖還說是PS的麼?所以這種對自己過度自信,連實錘都不信,那就沒治了
相比之下,殲-15上,主要是在使用殲-11B相似的雷達基礎上,整合類似殲轟-7A功能的火控系統,殲-16的火控系統和雷達可以說都有著飛躍性的進步。
當然,「步子大了」會怎麼樣,大家都耳熟能詳。
因此在殲-16服役之初,我們就曾說過,該雷達在在部分功能上有一些缺憾,因此當時訓練中主要練空戰,在這種模式下,607所的新型雷達的探測距離比殲-11B的平板縫隙雷達是大有提高,能滿足射程高達150公裡的霹靂-15飛彈發揮最大射程的需要。
經過幾年的緊急改進,修正,目前殲-16早期遇到的問題已經得到改善,在去年的「紅劍」演習中,與殲-20配合作戰,執行對空、對地攻擊任務都表現出色。
你說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雷達換成了14所的?抱歉,那很多測試工作要重新進行,才沒有這麼快。
此外,之前607所自己的新聞稿也透露,為新艦載機研製的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正在開發,並且採用了比殲-16的雷達更加先進的技術,包括「超薄」天線陣列(表明用了新的模塊,當然這個模塊還得是電子工業這邊的企業提供的,有些人把航空工業電子所和整個電子工業對立起來,非常可笑)。這種殲-15改進型,和此前傳聞中的「海三代半」方案並不同,「海三代半」方案還涉及對機體結構、飛控系統的全面改進,在「海四代」研製已經基本確定要進行的情況下,這個方案自然也就(至少現在是)偃旗息鼓了。只是當然了,殲-15現有的航電設備,基本可以說是「改進版殲-11B」水平,在我軍已經對有源陣雷達的重視程度已經達到歷史新高的情況下,未來不改是說不過去的。
「菊花搖」和網上有人一張嘴就「超機動」什麼的,實際意義也是不一樣的
有人對飛火推一體的理解顯然也是有很大偏差,這玩意和蘇-35的「決鬥」系統根本不是一回事兒
決鬥系統怎麼說呢?就去下一個育碧的HAWX,玩一下,就能理解那是啥了,當然現實中的系統界面不會這麼簡單,功能也不會這麼強大,但能給飛行員時刻一個「正確操作提示」,在瞬息之間決定命運的空戰中就很有用了——當然如果你的水平已經超過了輔助系統,那就甭管它……
殲-16的問題說好,那麼我們回到殲-11D上來,也不知怎麼就有人認為引進蘇-35又對解放軍有「震動」了。
事實上,如果說針對蘇-35的觀感,我們不妨先說個別的事。
前年,某華人國家的輪式裝甲車去臺灣「演訓」,然後在香港海關被扣,不久又原物奉還——當然,當他們檢查車況的時候應該會很……
原因呢,該車已經到路況條件最嚴酷的坨裡試驗場進行了試驗——當然,沒能跑完全程,事實上都沒撐過100公裡,就沒法簡單修修繼續跑了……需要返廠,所以就送回去返廠了……
而令人最驚訝的是,能夠在這個試驗場完成全程而不徹底趴窩的居然只有蘇聯的BTR-80。而我們能弄到的所有國際知名的八輪裝甲車,甚至是國產大八輪,都沒能做到(理論上這個試車場就是看你的車能堅持跑多遠的……)
那你說我們要不要仿製個BTR-80,或者解放軍是不是要對它也表示一下「震驚」啊?是不是也要搞個國產BTR-80來?
BTR-80還真是蘇聯機械設計的典範,結構簡單,皮實耐用——雖然性能上並不是那麼先進……
除了可靠性外,裝甲車的越野性能、通過性、兩棲性能、防護、火力……性能指標多了去了,光一個可靠性強得嚇死人,其他性能不行,那也是沒意義的
事實上任何武器裝備的性能都不是單方面的。
蘇-35有些邪門的設計,而且作為一種三代半飛機,還不錯,So what?
殲-11D復活你說有沒有可能?可能,而且非常可能,但是那不是因為什么子虛烏有的「蘇-35衝擊」,而是因為空軍對於有源相控陣雷達重要性的再認識。
我們都知道,空軍目前裝備的殲-8戰鬥機中大部分是殲-8DF、殲-8BH(H、F分別表示具備發射霹靂-11、霹靂-12的能力)這些老機改裝。未來的單座殲-11機隊也完全可能照此辦理。
殲-8DF戰鬥機具備發射霹靂-12的能力,但機體就是殲-8D的
當然另一方面來說,隨著空軍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有沒有可能造全新的殲-11D呢?當然也有可能。
只不過這個殲-11D和之前曾和殲-16一起上高原測試的殲-11D顯然會有區別。
它到底改進到什麼程度,是全面的現代化改進,連飛控、機體結構一起改了,完全達到三點半標準;還是類似美國改F-15「阿拉斯加鷹」那樣,就改雷達和火控,現在還說不好。
在這種情況下,蘇-35戰鬥機作為我國空軍現成可用的三代半戰鬥機,其價值就是填補空白,並繼續維持我國機隊的增長速度。順便讓我們了解一下俄羅斯在戰鬥機技術方面的進展情況。
至於說它能給中國空軍帶來什麼系統性、革命性的衝擊……還是算了吧。
殲-11B戰鬥機的機體壽命比殲-11已經有了改善,未來沒有AESA參加不了現代空戰的情況下,這種飛機不改航電那也是不大可能的
未來的殲-11D可能是類似美國為臺灣研製的F-16那種改法,主要用殲-11B的機體來改,這就決定了結構、動力、飛控可能不會有脫胎換骨的變化
然後就是老生長談的殲-20發動機問題。
殲-20的發動機,至少到現在為止,空軍初期服役的殲-20當然還是原來的AL-31FN第二批次。關於這種發動機的「貓膩」,咱們也說了,基本就是99M2水平,同時也被殲-10B\C所使用。
至於帶推力矢量的國產太行發動機新改型,它更多的應該是個試驗用途——如果順利,也可能變成未來WS-10B/C改型,或許還有WS-10IPE……的標配。那時,殲-16、殲-11BD、殲-20A、殲-10C應該都會用它。
對於中國航空技術的發展,不必悲觀,但那種認為一夜之間中國偷偷的什麼都有了,什麼都能搞好了的盲目樂觀,其實也不符合客觀現實。
至於WS-15呢——消息並不能讓人高興,但也不至於「死了」這麼誇張,它早晚要搞定的。只不過,在大家都「只爭朝夕」的今天,等到WS-15搞定的時候,大夥應該又要開始念叨新的發動機了。但如果這種新發到時候露頭了,我們也應該知道,它身上也凝結了WS-15研發的寶貴經驗教訓。
其實中國航空發動機大幅度落後於美國,並不讓人奇怪,畢竟我們至今仍是在追趕過程中,只是,戰鬥機又不是光有個發動機就行的,認為「WS-10C不如F119,所以殲-20不如F-22」,那我只能罵一句狗屁不通了。
如果今天這列火車裡的一些內容,肯定又有人要不爽了。但畢竟,中國人均壽命夠長,大家都有看到我們寫的這些東西落實的時候嘛,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