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殲10不幸下馬,沈飛這一魔改殲8已計劃好備胎上位

2021-02-23 軍武次位面

題圖:被保留下來的殲-8IIACT原型機,鴨翼很醒目,威猛 攝影

20年前的1998年,中國第一種自行研製的第三代戰鬥機——殲-10實現了首飛,並在2003年進入空軍領先試用。

但在上世紀80-90年代,殲-10的發展十分不易,幾次因為技術和資金原因差點下馬,幸好得到高層領導人力挺,才能夠續寫今天的輝煌。

而在殲-10差點下馬的那個階段,航空工業瀋陽所曾認真考慮用一種殲-8家族中最現代化的改進型作為「備胎」,但萬幸的是,殲-10歷經坎坷終成正途。

▲萬幸它已修成正果

在1986年,殲-10項目正式上馬後,它在技術和資金的雙重限制下步履蹣跚。

使用了超過60%的新技術,被國內很多航空工業人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成都所把鴨式氣動布局、主動控制技術和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先進的脈衝都卜勒火控雷達和數位化綜合航電等「攔路虎」一一攻克,在項目最為危急的90年代初,宋文驄和團隊甚至造出了一架殲-10全金屬樣機,讓劉華清率領軍隊高層領導現場參觀,增加了部隊的信心。

在90年代初,中國從俄羅斯引進了當時很先進的第三代重型戰鬥機蘇-27,並且

逐步以許可證方式在沈飛生產。

因此,殲-10一旦下馬,殲-11或許將成為我軍唯一能夠裝備的三代機,考慮到沈飛吃透殲-11的技術也需要時間,國產化的殲-11也在1998年才實現首飛,2000年後我軍大批普及殲-11和殲-10這對三代機「搭檔」的構想,或許將落空。

除了殲-11之外,當時唯一能用的就是殲-8II系列,但經歷了殲-8III項目的失敗後,具備中距攔射能力的殲-8H和更先進的殲-8F,其實也都是在2000年後才服役的。

而在1996年,殲-8家族中改動最大的一個型號——殲-8IIACT主動控制技術驗證機在沈飛首飛,這機型被瀋陽所認為可以作為殲-10的「備胎」。

利用主動控制技術放寬靜穩定度,使用電傳飛控系統是三代機的典型特徵,殲-8IIACT就是繼不太成功的殲-8ACT之外,沈飛第二種使用國產數字電傳飛控系統的驗證機,它採用非常獨特的三翼面氣動布局,大幅改善了殲-8II的機動性能。

這種氣動布局實際上成為後來瀋陽所研製的第四代戰鬥機競標機型——雪鴞的由來,但因為超重等因素,三翼面的雪鴞後來被成都所的小展弦比鴨式布局方案擊敗。

加裝了數位化電傳飛控系統和鴨翼後,殲-8IIACT的機動性能應該會有大幅改善,配合天線直徑和殲-10相當的脈衝都卜勒火控雷達,它在中距空戰中和近距離格鬥中都已很接近三代機的水平,但它畢竟是二代機底子,中低空瞬盤、穩盤性能和鴨式氣動布局的殲-10相比還是有差距,這麼改不過是一種2.99代戰鬥機而已。

可以說,殲-8IIACT是瀋陽所獨立自主向三代機一次力度很大的衝刺,探索精神值得肯定,但我們也感到萬幸的是,殲-10沒有下馬,成都所的三代機研發團隊經受住了考驗,向四代機發起了衝擊,才有了的今天殲-20橫空出世,鷹擊長空。

-作者簡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烏龍防務評論(ID:wulongfangwu1)作者:小幻熊哥哥。只為每天給大家提供更多精彩的知識與內容,但不代表軍武完全認同此觀點。

點擊下方小程序即可觀看軍武精選視頻

點擊下方小程序即可購買軍武優選商品 

明日軍武日曆: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821120490


相關焦點

  • 當年如果買不到蘇27生產線,沈飛重型戰鬥機會是啥樣的?
    ,殲8和米格23雜交,就成了殲8II戰鬥機,飛機重量和飛行性能基本保持不變,兩側進氣,使得飛機第一次擁有了一個大型機頭,可以裝700毫米以上口徑的雷達天線,這是超視距空戰必須。,所以空軍還是下定決心必須拿到國產三代機,這就是殲10的由來。
  • 40年前的這款「老殲11」為何下馬?不顧基礎 技術太過超前
    提起殲-11,現在大家都知道是中國國產化的蘇-27,但在歷史上,這個型號曾賦予沈飛研製的一種單發中型戰鬥機,類似於法國的幻影F-1戰鬥機。1969年8月25日,航空工業領導小組在北京召開了航空工業「825會議」。
  • 前有殲8,後有殲10,神秘的殲9哪去了?
    可能又有兄弟會問,那殲-9上哪去了?話說兩頭,就在殲-5定型後,我國的戰鬥機研發工作走上正軌,陸續搞出了殲-6、殲-7、殲-8、殲-10,以及後——打住!小兵兵你等會兒,殲-8後面直接奔殲-10去了,說好的遵循數字順序呢?
  • 殲-11系列加速改進 「白頭」殲-11B現身沈飛試飛場
    沈飛完成年度「最後一飛」》,透露了該公司已提前完成全年科研批產飛機的全部試飛任務。正是有了殲-11的基礎,沈飛之後有計劃、有步驟推進系列改進改型工作,成功地完成多型殲擊機的研製,實現了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研製」的關鍵跨越。
  • 沈飛如何才能走出陰影?
    作為老大,沈飛在分兵援建成飛後,依然被賦予研發殲-8的重任,正是因為分家後的沈飛的實力依然最強。研製殲-8的艱難曲折歷程不能完全算作沈飛之過,除了文革幹擾,這也是初生的中國航空科技的成長中的痛楚。由於時代的限制,殲-8代表的設計理念和製造技術還在研發中就已經落後20年了,殲-8II形成戰鬥力時,殲-10都快要首飛了。更重要的是,殲-10第一次使得中國航空站到了世界航空科技前沿的門檻。
  • 中國殲系戰機大全,從殲1到殲31!
    殲-7已於2006年停產。殲-8殲-8戰鬥機是沈飛在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設計研製的雙發高空高速截擊戰鬥機(殲擊機),是中國空軍和中國海軍航空兵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主力戰鬥機種之一。殲-8Ⅱ殲-8Ⅱ殲擊機是瀋陽飛機工業公司研發的殲-8改進型高空高速戰鬥機。殲-8II摒棄了機頭進氣的氣動外形,採用機體兩側進氣道,便於機頭安裝機載雷達,提高了戰機的作戰效能。
  • 八三工程,性能優於殲-10 — 不爭氣的爭氣機殲-8III
    考察之後對於美國航電、雷達等系統的先進性相當認可,考慮到價格以及保持裝備自主性的需要,1984年中美雙方達成為殲-8加裝電子火控系統項目。這就是兩年後的「和平典範計劃/八二工程」,中方花費5.01億美元為50架殲-8II換裝AN/APG-66雷達,以及升級慣性導航設備,平視顯示器,大氣數據計算機和一個新的數據總線等。
  • 除殲20殲31外,西飛也能造隱形戰鬥機
    不管真假,但實際上,作為運20和轟20的研製單位,西飛的確是有這個能力的,我國能造戰鬥機的單位,遠不止成飛和沈飛兩家,還包括西飛、洪都和貴飛。洪都也能生產戰鬥機,比如L15B大家都知道,殲轟7和殲轟7A「飛豹」就是西飛研製的,它雖然是戰鬥轟炸機,但據日本航空自衛隊的多次「交手」經驗,「飛豹」比純粹的戰鬥機殲8II更靈活,轉彎半徑比殲8II小很多,機動性和敏捷性都更好。
  • 重出江湖的殲-11D戰鬥機為何如此引人關注?
    前不久,在紀念航空工業試飛中心60年華誕的一則宣傳片裡,出現一款神秘的「黃皮機」,外型上明顯屬於沈飛殲-11家族的成員,但機頭雷達罩的形狀卻非常特別,是傾斜安裝的,它很有可能就是殲-11家族的終極成員——殲-11D。
  • 連續兩次墜毀下馬,殲10吸取慘痛教訓終得勝利
    殲-10戰鬥機為何能取得性能質量雙豐收,這其中有很多原因,從側面來說,這也和中國第一款自主研發的戰鬥機殲-8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殲-8戰鬥機號稱中國戰鬥機設計製造百科全書,整個歷程接近40年,充滿了無數的經驗和教訓,某些教訓則是血跡斑斑。
  • 中國最悲催的隱身戰機,彈艙比殲20還要大,卻被一種四代機逼下馬
    說到中國隱身戰機,可能軍迷們都會看向成飛和沈飛,但其實在中國啟動隱身戰機項目時,西飛也有一款隱身戰機正在研製,這就是「隱身飛豹」,在殲轟7A的總體設計完成後,西飛又根據部隊需求以及新時期作戰環境的變化,啟動了其後續機的研製預想,「隱身飛豹」就是其中之一。
  • 那些年中國下馬的傳奇戰機:夭折的東風和殲9都是其中之一
    東風-107計劃採用2臺新研製的紅旗-2噴氣發動機,總體布局上參考美國沃特公司的F-8「十字軍戰士」艦載戰鬥機。該型飛機未投入生產,僅在製造了全尺寸模型之後項目即遭下馬。殲-9殲-9為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所製造的截擊機,與殲-8為同期立項、平行研製的兩個項目。其設計方案幾經波折,最後因為指標要求過高,技術條件無法實現而於1980年取消計劃。
  • 從初代殲-11到終極殲-7:中國空軍的「影子家族」殲擊機
    隨著殲-9於1978年12月最終徹底下馬轉入課題研究,殲-11這個名字再次出現,就是二十年後的「十一號工程」了;而「超殲-7」更是沒有得到更多人的響應,在政治運動和時代大潮中只是個小角色的第一代低成本殲擊機計劃,就此終止。
  • 殲16戰機只是國產化蘇30?其實沈飛所做的並不簡單
    如果將這個推論擴展開來大概也是成立的——他是亞洲各國現役自研戰鬥機中的第二強。在世界各國的第三代戰鬥機的各種改進型中,殲16也絕對是處於第一梯隊的。另外,從殲16的發展也可看出中國,乃至世界對三代機改進以及對未來空戰的一些看法。  我們就先談談殲16的來龍去脈。所有圖片和文字資料均取材於公開消息來源。
  • 殲-11和蘇-35都脫胎於蘇-27,殲-11魔改能媲美蘇-35嗎?
    自此之後,中國沈飛集團在充分吸收原版蘇-27戰鬥機的技術基礎上,研製了殲-11戰鬥機。並且,以殲-11為基礎,沈飛集團對其進行家族化開發,很快又推出殲-11B型戰鬥機。後續,沈飛集團從烏克蘭引進蘇-33原型機,成功研製出殲-15艦載機,又以蘇-30MKK戰鬥轟炸機為參考型號,再次推出殲-16戰鬥轟炸機。
  • 40場大戰,沈飛殲8性能全面超越成飛殲7,空戰卻一直贏不了!
    中國上世紀戰鬥機的主力是成飛的殲7和沈飛的殲8戰鬥機,從兩架飛機簡單對比來看,前者是單發戰鬥機,後者是雙發戰鬥機,而且採用了相同的發動機型號,推力足足多了一倍,所以具備更強的作戰能力,這也是世界各國推崇雙發戰鬥機的原因之一,從這個角度而言,殲8戰鬥機強於殲-7的板上釘釘的。
  • 停產的殲11B恢復生產 殲-11D面臨著下馬放棄的厄運
    戰鬥機隨著蘇-35SK戰機進入中國空軍的戰鬥序列而遭到巨大衝擊,有可能直接面臨著下馬放棄的厄運。(本文中戰鬥機分代按照解放軍傳統分類法,即殲-20為四代機;殲-7、8為二代機;蘇-27、殲-11、殲-10等為三代機)J-11D戰機,圖片來自超級大本營軍事論壇就這兩個傳言,筆者一直想說點什麼,為了避免我們的討論成為克勞賽維茨口中「無意義的爭執」,我們在研究這兩型裝備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是我軍正在推進的空軍建制改革。
  • 中國首批三代機悄然退役:為什麼比殲-7、殲-8等二代機更早?
    而迅速換裝蘇-27同款AL-31F發動機的殲-10戰機,同樣得益於此,才得以在21世紀初成功進入現役——否則,使用渦噴-15的殲-10恐怕遲遲未能成功,結局甚至有可能是抱憾下馬。基於沈飛廠組裝的95架殲-11A和俄方提供的技術援助、生產許可,殲-11B工程也開始上馬。
  • 「空中李向陽」研製背後的故事,當年下馬的殲-12原來設計這麼超前
    啟動「小殲」研製計劃時,中國空軍的主力機型是殲-61969年4月,剛剛從牛棚裡解放三天的陸孝彭便投入殲-12的研製工作中,此時距離空軍提出需求已經過去了整整兩年。殲-12的設計方案突出四個字:「輕、靈、短、快」,輕是指飛機重量輕,靈是指飛機機動性好,短是指短距起降能力優越,快是指飛行速度快。介於後三點都需要較大的推重比、先進的結構與良好的升阻比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