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6戰機只是國產化蘇30?其實沈飛所做的並不簡單

2021-02-14 新浪軍事

  僅比殲20略小的編號殲16戰機應該是目前空軍現役戰鬥機中的第二強。如果將這個推論擴展開來大概也是成立的——他是亞洲各國現役自研戰鬥機中的第二強。在世界各國的第三代戰鬥機的各種改進型中,殲16也絕對是處於第一梯隊的。另外,從殲16的發展也可看出中國,乃至世界對三代機改進以及對未來空戰的一些看法。

  我們就先談談殲16的來龍去脈。所有圖片和文字資料均取材於公開消息來源。

  殲16使用大量符合材料代替蘇霍伊戰機上的鋁鋰合金,減重明顯。圖片來自於網絡。

  殲16這個編號很有意思。從殲10開始,中國空軍戰鬥機的同型雙座機就不再以「殲教」開頭,而是以編號尾部加S(雙座的漢語拼音首字母)表示,例如殲10S。更繁瑣的則是殲11BS,這看上去像是英文字母與漢語拼音混搭。由於殲11的雙座機編號已被殲11BS佔用,殲16啟用了一個全新的編號,而沒有再在殲11BS這個編號上做文章,也說明它是一種改動非常大的重型戰鬥機。它也是中國戰鬥機中,第一種被賦予單獨編號的同型雙座型戰鬥機。當然,殲轟-7也是雙座型,但它主要承擔的是縱深遮斷的轟炸任務,「殲」字恐怕有些徒有其名。

  中國選擇一種雙座型作為其對殲11系列戰鬥機的高端改進型,而不是像俄羅斯的蘇-35那樣選擇一種單座型也頗有意味。畢竟,蘇-27家族的雙座型在氣動外形上的改動稍大,機動性有所損失。這說明了中國對雙發重型戰鬥機的認識——與機動性降低的劣勢相比,多一名飛行員對於飛機的操控,特別是對地打擊時的操控所帶來的優勢顯然更重要。

  從這個角度看殲16使用的太行發動機很明顯。該機從氣動上未作大的改動,機背大型減速板仍然保留。

  其實,關於殲16一直有傳言稱它是「國產化的蘇-30」。這大概是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說它仿製了蘇-30MKK戰鬥機,包括機體和航電。另一層是說它在空軍中扮演了蘇-30MKK的角色地位——既可以對空攔截,也能對地打擊。

  其實,「國產化的蘇-30」是對殲16的誤解,就如同說紅旗9仿製S-300一樣。蘇-30MKK本身是對共青城飛機製造廠對蘇-27UB的有限改進,加強機體結構,提高掛載能力;增設空中加油,進一步延長航程;改進航電,增加發射對地打擊武器的能力。即便是它誕生的年代,其平臺和航電均已經落後於世界了,中國沒有必要再重複這樣一種已經落後時代的型號。從外觀來看,蘇-30MKK區別於蘇-27UB的最大特點便是補平了原來被切尖的垂尾,當然,還包括右移光電雷達、增設空中加油等等。而殲16同樣採用了切尖的垂尾,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該機系在殲11BS平臺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非仿製的蘇-30MKK。

  沈飛通過發展殲11B和殲11BS,對蘇-27的機體結構有了充分和深入的了解,中國沒必要放棄殲11B和殲11BS取得的成果,再專門去測繪仿製蘇-30MKK的機體。中國完全可以通過對殲11BS的進一步深度改進——從結構到航電——以發展一種頂級的雙座戰鬥機。

  蘇-30MKK在現在來看,已經落後於時代,從結構到航電,都沒有仿製的價值。

  《中國航空工業三十年》一書的《我國第三代重型戰鬥機發展記》一文記錄了沈飛研製第三代重型戰鬥機一些數據。從上下文,特別是文中提到「對座艙設計和改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改進後的座艙布局採用先進戰鬥機座艙顯示控制技術方案,切實保證了設計質量和進度」來判斷,這種重型戰鬥機便是殲11B戰鬥機。

  文章透露,該機採用了數位化設計手段,實現了飛機設計100%並行產品數位化定義、100%虛擬裝配和100%電子樣機。另外一項重大改進是機體和材料。沈飛用4年時間完成了與三代機相關的500多項機體材料、600多項標準件、300多項機載設備材料的研製工作。該機廣泛採用複合材料,其中包括採用了複合材料外翼。沈飛通過殲11B型號研製,攻克了三代機進氣道複合材料調節板的製造難關。沈飛公司自行設計製造了排布機,完成了熱壓罐技術改造,按照複合材料接工要求進行了環境改造。這也使其在複合材料的運用方面在國內比較領先。此外,殲11B廣泛採用了鈦合金材料,如飛機中央翼下壁板、極為整流罩、發動機防護格欄等鈦合金用量達到全機重量的15%。

  外媒對殲16的分析(上圖),其實很不靠譜。

  顯然,殲11B的結構改進是非常大的,取得的成效也非常顯著,殲16的機體結構改動量之大不孫色於殲11B。《中國航空報》關於「新機結構部分有80%的更改或重新設計、90%的系統改進」的報導被廣泛視為指殲16。根據近些年中國在增材製造技術領域的發展,殲16完全可能採用雷射增材製造技術來製造隔框,進一步減小結構質量。這種改進包括進一步補強結構,以便提高載荷,彌補原有設計缺陷。

  對結構的加強,將滿足其攜帶大型空對地彈藥的需求,從而至少達到蘇-30MKK戰鬥機8噸的載彈量。另外,蘇-27系列超過9噸的燃油容積往往不能充分利用,因為裝滿燃油後,受制於飛機結構強度,不能進行大過載機動,補強結構後,很可能將放寬限制。

  網絡上流傳的照片顯示,該機裝備了一種大型遠程空空飛彈。照片來自於網絡。

  另外,通過殲11BS、殲15的鍛鍊,中國對蘇-27系列飛機飛控系統的認識逐步深入,有理由相信,通過飛控系統的數位化工作以及控制律的改進,充分實現減重帶來的優勢。而殲11B據稱由於未對控制律進行修改,不得不對飛機添加配重。另外,從目前公開的圖片看,殲16的座艙疑似進行了鍍膜處理,以降低RCS。如果這一判斷最終得到證實,那麼它很可能採用了更多的降低RCS的手段,因為僅僅降低座艙RCS,對於一架重型戰鬥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從外形判斷殲16仍使用了「太行」發動機。「太行」發動機的最新型號已經從12噸的推力增加到14噸,但殲16是否使用了增推的型號尚不得而知。

  在航電方面,更沒必要參考蘇-30MKK。殲16被廣泛視為採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有源相控陣雷達如今已經是各國高端飛機的標準配備。它可靠性高、波束靈敏度高,系統損耗小,有利於增加探測距離。更重要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電子戰性能強大。

  殲16的研發據說拖後不少,但是拖有拖的價值,那就是更多地利用新的技術。

  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實現、但未必每部有源相控陣雷達都採用了的能力之一便是低截獲概率技術。通過複雜的波形、寬頻帶以及功率控制技術,有源相控陣雷達理論上可以實現在對方無法被察覺的情況下鎖定,進而發起進攻,這在空戰中是很可怕的。當然,殲16的雷達會否採用這一技術目前尚不得而知。

  先進相控陣雷達對戰機性能帶來的提高是革命性的。

  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第二項重大優勢便是可以實現更寬的工作頻段。目前的機載火控雷達絕大多數都是X波段雷達。X波段頻率以10GHz為中心的,覆蓋了8到12GHz的區間。最早的雷達工作在一到兩個頻率點上,很難對抗大功率的瞄準式幹擾。後來,火控雷達普遍採用了頻率捷變技術,可以在一定範圍內的數十個頻率點進行捷變,自適應地選擇受到幹擾少的頻段工作。而對方要進行瞄準式幹擾就不行了,頻率捷變技術也會增加對方進行窄帶阻塞幹擾的成本。不過,電子戰技術的進一步升級,特別是所謂的零延遲幹擾技術出現了。你能進行頻率捷變,幹擾一方也能跟著幹擾。這時候,就需要雷達有大的頻帶寬度。從一百兆到幾百兆,從幾百兆到幾個G的帶寬,雷達的頻帶寬度不斷增加。從某種程度上講,對抗最終反應到了帶寬的對抗上,如果雷達帶寬為1G的,而對方的幹擾機在X波段的帶寬只有幾百兆,那它就無法進行有效幹擾。有源相控陣雷達在這方面則有著天生的優勢。此外,由於覆蓋的帶寬很大,理論上有源相控陣雷達本身就能當做一部大型的幹擾機,而成為一種綜合射頻系統。

  珠海航展上的信息顯示,太行發動機的最新版本推力已經達到了14噸,接近117S。當然,在可靠性、高空、加速性等方面性能尚不得而知。(作者署名:看空天)

相關焦點

  • 中國殲-16多用途戰機模型製作記
    殲-16 是中國沈飛正在研製的一款多用途戰機,該機具有很強的對空對地攻擊能力。
  • 沈飛如何才能走出陰影?
    沈飛引進的是第一代蘇-27,但這也正是蘇霍伊在轉入第二代研發的時候。在引進和國產化的初期就要求沈飛趕上蘇霍伊的進度,這是不現實的。沈飛本著慎之又慎的老傳統,同時在空軍的節點要求和及早形成批量交付的壓力下,在「吃透」蘇-27基本型的基礎上,以航電國產化、渦扇10發動機替代AL31以及結構上局部採用復材替代為主線,展開了殲-11B的研製。
  • 出口中國蘇30賺了幾十億,俄羅斯為何後悔了?沈飛用行動證明實力
    蘇30在中國服役16年之後,俄羅斯為何開始追悔莫及了?原來在充分消化蘇30戰機的技術後,中國沈飛用行動證明了實力,於近年研製出了比蘇30更先進的殲16多用途戰鬥機,有網友評論認為,這樣的成就給印度30年都做不到。
  • 殲-11系列加速改進 「白頭」殲-11B現身沈飛試飛場
    圖片說明:「白頭」殲-11B 航空工業沈飛從試飛戰機的外觀上來看,這架戰機系屬於殲-11B戰機平臺上的改進型號,最典型的外觀特徵當屬其翼尖為適配霹靂-8B設計的「L」型發射架。殲-11系列戰機仍在持續改進先來聊一聊殲-11系列戰機的前世今生,讓我們先把時間調回上世紀的90年代初,中國在空軍裝備方面嚴重落後於世界,僅有殲-7、殲-6等二代機戰鬥機固守空天。因此,當時空軍急需一種壓得住的三代重型戰鬥機,直接引進並國產俄制蘇-27戰鬥機最終成了最優選擇。中國開始著手引進蘇-27戰鬥機,並於1990年12月28日正式籤訂蘇-27合同。
  • 殲-11和蘇-35都脫胎於蘇-27,殲-11魔改能媲美蘇-35嗎?
    由於蘇-27戰鬥機的誕生,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都在蘇-27的基礎上,開發了龐大的蘇伊霍家族戰鬥機。俄羅斯蘇-30、蘇-33、蘇-34和蘇-35等現役主力戰鬥機,其基礎機型,皆來源於蘇-27戰鬥機。自此之後,中國沈飛集團在充分吸收原版蘇-27戰鬥機的技術基礎上,研製了殲-11戰鬥機。並且,以殲-11為基礎,沈飛集團對其進行家族化開發,很快又推出殲-11B型戰鬥機。後續,沈飛集團從烏克蘭引進蘇-33原型機,成功研製出殲-15艦載機,又以蘇-30MKK戰鬥轟炸機為參考型號,再次推出殲-16戰鬥轟炸機。
  • 重金買進24架,最強四代機蘇35和殲16有何區別?
    從定位上說,二者並不一樣,殲-16是空地通吃的多用途戰鬥機,而Su-35是較為純粹的制空型戰鬥機。擁有相同的「祖源」是不假,但它們在Su-27的大族譜中卻是不同的兩個分支。殲-16的概念設計源自Su-30MKK,機體以Su-27SK仿製而來的殲-11為基礎。
  • 20種,中國蘇27原來這麼多,殲11殲15殲16就有14型
    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用方便麵、狗皮大衣和現金換回大批蘇27以來,這種俄羅斯戰機就在中國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側衛」家族。包括蘇27、蘇30、蘇35、殲11、殲15、殲16,各種子型號加起來竟然有20種之多,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
  • 從殲-1到殲-20:中國戰機蓽路藍縷70載……
    該機的理念是由沈飛在70年代後期提出來的,其定位為一款單發、單座、輕型空優戰鬥機,最初它是為取代殲-6而開發的,但到了後期由於國際上新型戰機不斷湧現,殲-13的定位被再次提高。殲-14,網上被傳得神乎其神的一款戰機,但實際上似乎它並不存在,如果真的有的話,那估計也是和殲-13差不多,只能算是一款被遺留在紙面上的戰機。
  • 多架殲16戰機突然現身高原!印軍蘇30完全不是對手!
    當然,在正義之師,文明之師面前,一切不正當的軍事行為的結局都將以失敗結束,另外根據印度當地媒體報導,中國解放軍也部署了一定量的所謂「殲11」戰鬥機,為什麼非要打個引號呢?因為根據照片顯示,印度方面顯然將同屬於蘇霍伊戰機的殲16相互混淆。
  • 俄空軍蘇35戰機不慎開火擊落蘇30,很巧,兩型咱們全有裝備
    據俄羅斯BMPD軍事博客披露,在當天在特維爾地區霍蒂洛沃機場附近的一次近距離戰鬥訓練,一架隸屬於俄羅斯空天軍西部軍區第6列寧格勒紅旗軍第105混成航空兵師的第790戰鬥航空兵團的蘇-35S,忘記卸下30mm機炮彈藥,把一架南部軍區空防集團軍第4軍所轄混成航空兵第1師下屬混成航空兵第3團的蘇-30M2給「揍」了下來,所幸的是,2名飛行員成功彈射逃生。
  • 殲-11殲-16傻傻分不清?這篇文章告訴你!
    由於殲-11系列和殲-16都源自蘇-27戰鬥機,而我軍還裝備有大量的蘇-27、蘇-30、蘇-35和殲-15戰鬥機,因此如何辨認這些外形都非常相似的戰機,對很多網友而言確實是一大難題。不過,如果掌握了相關的知識,識別這些戰鬥機其實並不困難。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解讀,究竟該如何識別我軍裝備的各種蘇-27系列戰鬥機。
  • 殲-11B戰機復產成定局!
    據悉,央視新聞頻道採訪了沈飛一線,對國產重型殲擊機生產和裝備部隊情況進行了「大揭秘」,這也算是極為罕見了,央視記者在採訪時,就了解到一架剛剛出廠的殲11B重型殲擊機正在準備試飛後交付。殲-11B復產的消息其實也傳聞許久,這次央視進行報導,可謂是第一次從官方渠道證實。
  • 沈飛第4代機殲-14「雪鴞」與殲-20「威龍」競爭落敗的原因是什麼?
    但是從其採用鴨式氣動布局和腹部DSI進氣道以及內置隱身彈倉來看,其應該是一架注重機動性的隱身戰機。雖然後來這件事不了了知了,大家對於該機後來的何去何從也都沒了興趣。有人說上面這架未知型號的隱身戰機是沈飛研製的,也就是後來被我們大家稱之為殲14雪鴞的新型戰機,其最早就是用於和現在已經裝備服役的殲20競爭空軍的下一代隱身戰機項目的。
  • 為啥選殲16進駐西部戰區?攻防兼備,專克印蘇-30MKI戰機
    殲-16是由沈飛公司研製的四代半串列雙座雙發多用途重型戰鬥機,是在蘇-30MKK的基礎上結合殲-11B的部分技術研發而來的,在作戰性能上僅次於第五代戰鬥機殲-20,在我國空軍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原創】中國要再買一批蘇35戰機?其實只是俄方的出口套路
    或只是俄方為打開銷路的例行套路  其實從中國接收蘇-35戰機以來,要購買第2批的傳聞就不絕於耳,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多家媒體都有過相關報導。但關於中國是否需要再引進蘇-35,國內爭議的一直都是此起彼伏。那麼這次中國真會如俄官員所說再引進一批蘇-35戰機嗎?
  • 殲16戴上「白口罩」,蘇30戰機徹底失寵,外觀神似性能卻天差地別
    一架全新的殲16戰機在網絡上引起熱議,這架殲16的雷達罩不是過去的灰色,而是戴上了「白口罩」。據悉這是一架準備交付海軍航空兵的殲16H戰機,因此專門戴上了海航戰機特有的白色雷達罩,方便與空軍型的殲16進行區分。殲16H即將裝備海航,也意味著蘇30MK2戰機徹底失寵。
  • 沈飛殲11D流出新照片,單座國產三代半制空戰鬥機,遲到的王者
    近幾年關於殲-11D的消息很少,有網友看到新圖後,好奇沈飛殲-11D是不是又復活了?下面說說個人對於這款戰機的觀點。從圖片中可以看出這是一架殲-11D黃皮機,應該是在某地試飛時被網友所拍。圖片中戰機的編號被水印擋住。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架殲-11D沒有機首空速管,戰機的雷達呈傾斜布置。這一點與國產殲-10B/C戰鬥機的雷達布置方式幾乎一致,主要是為了便於安裝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
  • 中國為何復產殲11B戰機 看似是倒退但也事出有因
    日前,央視新聞頻道罕見「大尺度」解碼國產重型殲擊機生產和裝備部隊情況,央視記者在沈飛一線採訪時,一架剛剛出廠的殲11B重型殲擊機正在準備試飛後交付,這也是首次從官方渠道證實了軍壇傳聞已久的消息——在殲16裝備部隊的背景下,殲11B只是暫時停產,復產已成定局。  央視記者在沈飛試飛站的機庫探訪時,重點介紹了一架剛出廠的殲11B。
  • 中國怪異戰機亮相代號殲17 一架頂10架殲10
    特別是殲-16的技術參照對象蘇-30MKK和蘇-34系出同源,這就更增強了改裝的可行性,這樣的戰機肯定也是中國航空工業所能達到的。然而,這樣的並列雙座戰鬥轟炸機一旦研製出來,在總體性能上又能對殲-16戰鬥轟炸機構成多大的優勢,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又能採購多少,這些都還是未知數。
  • FC31前身殲14雪鴞,競爭中不敵殲20,在蘇式道路上越走越遠
    相比於殲20,沈飛FC31的亮相更加高調,但從其編號FC來說,就顯示了其是在軍方訂單競爭失敗後的產物,只能嘗試走外貿的路線。而這次我們不說FC31,來說一說它的前身,由沈飛開發的殲14"雪鴞"戰機,以及它在國產五代機競爭中是如何不敵殲2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