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左右的時候網上有一架新型戰機的全尺寸模型出現,雖然不知道該機是什麼型號?但是從其採用鴨式氣動布局和腹部DSI進氣道以及內置隱身彈倉來看,其應該是一架注重機動性的隱身戰機。雖然後來這件事不了了知了,大家對於該機後來的何去何從也都沒了興趣。
有人說上面這架未知型號的隱身戰機是沈飛研製的,也就是後來被我們大家稱之為殲14雪鴞的新型戰機,其最早就是用於和現在已經裝備服役的殲20競爭空軍的下一代隱身戰機項目的。其實這也符合戰機發展思路,比如早前美國的重型隱身戰機項目招標的時候就有諾格的YF-23和洛馬的YF22同臺競標、中型隱身戰機項目招標的時候也有波音的X-32和洛馬的X-35戰機同臺競標。而這麼做的目的都是為了研製出一款更符合空軍對於下一代隱身戰機的訴求。那這架未知型號的殲14隱身戰機為什麼會敗給已經批量裝備服役的殲20了呢?
其實雪鴞戰機之所以敗給成飛的殲20是有眾多原因的,隨著競標結束後,關於殲14的各種消息也是滿天飛,大家對於其競標失敗也有了了解。我們知道沈飛有一個外國名字叫「沈霍伊」,就是因為其研製的很多新型戰機都有前蘇聯蘇霍伊的基因存在,所以其設計思想基本就是照搬了蘇系戰機的設計思想,比如這架雪鴞戰機從其採用的三翼面+邊條翼的氣動設計來說在當時算是一種接近理論上得完美設計,再加上前置鴨翼和後置平尾的同時動作更能再照顧高升力體的渦力和機體配平上尋求平衡點,同時縮小的主子和鴨翼面積也有利於隱身和降低整機重量。但是從其整體氣動布局來看,仍然有蘇37的影子在內。而且其大膽採用的爽三角翼設計雖然能夠提供更好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但是其超音速狀態下的升阻比仍然不如殲20,也可以說是採用的比較另類的主翼拖了後腿。
其次就是從其採用的三翼面氣動布局就可以看出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超機動性,著和四代隱身戰機的4S標準既有重合也有偏差,畢竟四代隱身戰機最核心的還是隱身能力,而雪鴞戰機為了提高超機動性採用的複雜氣動布局既導致操縱變得越來越複雜也導致整機尺寸過大。戰機尺寸過大在任何時候都不是好事,特別是對於注重超機動性的隱身戰機而言更是兵家之大忌,首先機體尺寸過大會導致整機的氣動阻力過大,繼而影響其高速飛行能力和穩定性,其次機體尺寸過大就需要推力更大的發動機來彌補一些氣動布局上的損失,但是顯然這不可能,畢竟一直以來缺乏合適的大推也是事實。
再一個就是三翼面的氣動布局註定氣動阻力要比單純的鴨式氣動布局更大一些,而且其雷達反射面積肯定也要更大一些。為了降低三翼面所帶來得氣動阻力增大的問題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拉長機體長度,但是機體長度過長並不是什麼好事,美國的F22隱身戰機在後續的試驗機型中其機體長度也相對應的縮短了一些,除了照顧隱身和機動性等方面外,也能降低整機的重量和造價成本。而且雪鴞為了降低氣動阻力也採用的小機頭設計雖然能夠降低機頭處的氣動阻力但是為縮小了機頭處的內部空間,從而限制了大尺寸、高性能的機載相控陣雷達的使用,而這些都是雪鴞戰機在設計上的槽點。
總結一下就是,雪鴞戰機的失敗最核心的還是自身對於四代戰機的標準認識不足,設計思想還是停留在早期的三代機注重機動性方面,對於四代隱身戰機最核心的隱身能力的覺悟不夠,同時在整機的氣動布局上的失敗也都是其競標失敗的根本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