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龍」耀天! 殲-20戰機全解析!

2021-02-13 軍工圈

從2011到2016年,從1月11日到11月1日,從成都到珠海,從那個聖誕節的最佳禮物到在全國觀眾面前留下的驚鴻一瞥,五年來,殲-20從未遠離過軍迷們的視線。作為近年來中國航空工業的扛鼎之作,關於殲-20戰機,我們想要了解的太多太多……

從「驚鴻一瞥」說起……

無論是本屆珠海航展的公開亮相,還是在航展前被網友拍攝到的「狂暴試飛」,殲-20的飛行動作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不過,在這些試飛影像中,殲-20展現出來的,並非部分媒體熱炒的「超機動」——目前公開的殲-20影像資料並無這類動作,而是一些三代機也能完成的典型機動動作。既然如此,那我們從殲-20的飛行動作中能看出什麼呢? 

 體育愛好者都知道,同樣的體操動作由不同水平的運動員完成,裁判對其打分必然會不同,飛行動作也是一個道理。在殲-20飛行展示之前,筆者剛好觀看了「八一」飛行表演隊殲-10SY的單機表演。儘管後者在表演中展現出的敏捷性已經非常出色,但當殲-20完成這套單機動作時,無論單個動作的完成質量還是動作之間的連貫程度都更加震撼。要知道,這是一架空重幾乎是殲-10兩倍的重型戰鬥機。

以殲-20通場轉彎後爬升再接上升左轉彎動作為例,雖然受航展空域限制,殲-20進入爬升前的速度並不是很快,但上升轉彎並沒有因此顯得笨拙,不僅轉彎十分迅速,之後連續幾次改變機頭指向的時間間隔也很短,而且動作到位,慣量很小,這些都是殲-20的敏捷性,特別是優秀操縱品質的體現。

武器裝備的技術性能要服務於使用者的作戰想定。殲-20此次機動性展示說明,中國空軍對四代機的空戰機動性要求不僅不遜於三代機,甚至還有過之。那麼,這種要求背後的深層原因又是什麼呢?

需求決定指標

時光倒回到十年前,由國產殲-10/11及引進的蘇-27/30組成的中國空軍三代機作戰體系剛剛形成,在同期服役的空中預警機、電子戰機和空中加油機的配合下,初步具備了實施現代空中戰役的基礎。不過,在面對這一時期剛剛服役的F-22強勢衝擊時,這一體系仍然非常脆弱,特別是其關鍵節點,很容易遭受打擊。

即使不考慮這一點,在完整的體系對抗中,我軍裝備的第三代戰鬥機依舊難以同F-22抗衡。此時,F-35進入工程發展階段,按正常評估,其距離服役應當不遠。也就是說,以當時的眼光看,十年後,我軍將面對潛在對手及其盟國大量四代機的威脅。國產第四代戰鬥機的立項和方案競爭,正是始於這一時期。

如前文所述,國產四代機的性能必須符合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內我軍積極防禦的作戰思想,相關設計也必須圍繞這一需求展開。那麼,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第四代戰鬥機呢?我們不妨以美國對我軍評估報告中所謂「反介入」作戰為例展開討論。在「反介入」作戰中,隨著我軍遠程打擊能力的提升,潛在對手第一島鏈內的目標在戰時已很難生存,因此,近年來其作戰部署有逐漸後移之勢。在這種情況下,潛在對手第一島鏈外的諸多作戰資產,特別是遠程打擊平臺和大型特種機平臺,才是我軍四代機優先打擊的目標,這就需要第四代戰機在具備超聲速巡航、隱身能力的同時,還要有著極大的作戰半徑。

說到隱身性能,從常理來說,利用這種單向透明的優勢,四代機的作戰方式應以非接觸式的偷襲為主,在全向攻擊紅外成像格鬥飛彈擴散後,正面對抗,特別是空中格鬥已愈發危險。然而,考慮到四代機基本不可能做到全向隱身,特別是在第一島鏈外,戰場信息環境很可能不利於我的情況下,我軍四代機更是很難全程進行非接觸作戰。

再考慮到未來作戰中,很可能面臨敵眾我寡的現實情況,因此,無論是超視距空戰還是近距格鬥,我軍四代機必須在面對對手三代半乃至四代機時具備足夠高的空戰交換比。因此,除了機載航電設備和空戰武器系統外,作為決定空戰能力下限的指標,國產四代機綜合機動性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也就是說,國產四代機從一開始就被要求兼具高機動性、超聲速巡航能力、隱身和遠程作戰能力等諸多特徵。

根據公開出版物可知,軍隊和科研部門很早就在這些主要的技戰術指標上達成了共識。在國產第四代戰鬥機選型時,雖然不同的競爭方案在技術細節上存在大量差異,但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裝備兩臺大推重比渦扇發動機的重型隱身戰鬥機為總體方案。

由於需要兼顧超聲速巡航和大航程,機身部分難免會顯得頎長,但過長的尺寸不僅會影響重量控制和部署條件,還會影響飛機的機動性能。最終勝出的殲-20方案之所以採用鴨式布局,除研製單位的設計習慣外,控制其機身長度(不大於蘇-27)也是一個重要目的。

很多深受美國航空企業宣傳影響的讀者認為,鴨翼出現在殲-20上,意味著其隱身性能達不到F-22的水平,甚至達不到F-35的水平。事實上,鴨翼和隱身不能共存的看法,是基於上世紀90年代左右的設計理念,以及材料和結構應用水平而來的。從本屆珠海航展中多家展臺展示的國產隱身材料和結構設計成品看,既然選擇了鴨式氣動布局,研製單位就有把握將殲-20的正面隱身性能提升至與潛在對手同類飛機類似的水平,從而滿足既定的作戰指標。

與鴨式布局相結合的,是整機高度翼身融合的升力體構形。從殲-20驗證機/原型機的進化過程看,雖然升力體構形本身沒有大改,但機頭邊條、鴨翼與主翼間邊條等多處細節一直在不斷改進。儘管這次殲-20亮相的時間非常短暫,但在珠海溼熱的天氣中,三道穩定清晰而又涇渭分明的機頭渦、鴨翼渦和邊條渦的出現,仍然體現了殲-20對這一系列氣動增升技術的成功應用,良好的全包線升阻比使殲-20機動性的「下限」都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

當然,對這款「靜不安定」飛機來說,要實現高機動性,還得靠先進飛控系統控制下各翼面的高效配合才行。儘管現階段殲-20尚未安裝矢量噴管,但依靠全機四對可動翼面,特別是全動鴨翼和全動垂尾之間的協調動作,仍足以保證飛機具備極強的機動性。而研製單位之前在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乃至光傳操縱系統上的經驗,又使得這一基礎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高機動性。殲-20從2011號原型機開始,取消了驗證機機背上減速板這一用途單一的死重,改用組合舵面控制的方式替代減速板功能,成為國內首款取消減速板的戰鬥機,就是飛控系統重大改進的一個小小體現。


開啟彈倉的殲-20

無論任何年代,戰鬥機機動性最終服務的目標都是讓已方戰機先敵獲得射擊條件,之後的「臨門一腳」發揮得如何,還得靠航電、武器的綜合作戰效能。而關於殲-20的航電、武器,絕大多數還是處於嚴格保密階段。本屆珠海航展中展示的空戰武器,與殲-20直接相關的,僅有PL-10E空空飛彈,該型號中的「E」代表這是出口型號。根據展板上提供的數據及對彈體外形的分析,彈體直徑160毫米的PL-10E動力充沛,配合四片梯形翼的增升作用,具備20千米以上的射程;類似R-27彈翼設計的蝶形尾翼有較大的控制力矩,配合燃氣舵,綜合過載遠超上一代的PL-8。此外,殲-20精心設計的側彈艙,使PL-10隨掛架伸出機體外待發時,彈艙門仍能關閉,不僅免去了F-22使用AIM-9X時,需要先發射後鎖定的煩瑣過程,在格鬥時,還能有效降低飛機自身阻力,並減少對隱身性能的破壞。

據外媒報導,殲-20的主力超視距空戰武器PL-15空空飛彈,即將研製完成。該彈因使用推力更大的發動機,有效射程遠超現有型號,新型主動雷達導引頭的採用,使其具備更大的「不可逃逸區」。不過,從網絡中流傳出的圖片看,由於PL-15直徑較大,殲-20的主彈艙很可能只能容納四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機的持續空戰能力。當然,如果使用直徑更小的PL-12改進型的話,殲-20主彈艙的載彈量有望達到六枚。

儘管隱身戰機的外掛能力往往被視為一個較為雞肋的話題,但對殲-20來說,一定的外掛能力仍有其價值。不久前網絡上流傳出的照片顯示,一架殲-20原型機疑似攜帶了四個大型副油箱,從而印證了殲-20擁有四個機翼掛點的說法。作為一款對載油指標要求很高(特別是未來更換小涵道比大推力渦扇發動機之後)的戰機,四個可攜帶副油箱的重載掛點具有極大的戰術意義。而在彈艙尺寸受限的情況下,四個重載掛點也將賦予殲-20更強的多用途作戰能力。

如果說,殲-20使用的飛彈武器還多少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的話,那麼,其航電設備配置如何,恐怕只能靠猜測了。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已公開的類似設備進行推測。本屆航展中,用於「梟龍」戰機第三批次改進型的KJL-7A雷達,就是一個很好的參照,該型雷達在天線直徑較小的情況下,對雷達反射截面積5平方米的目標探測距離超過170千米,由此倒推其單個T/R組件的功率及封裝性能(散熱、可加工性、封焊特性)等主要指標,可以發現,我國出口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單個T/R組件已達到F-22的APG-77雷達基本型T/R組件的水平。而以殲-20機頭直徑所能提供的空間,其機載雷達在主要指標上趕上APG-77也並不是痴人說夢,畢竟APG-77基本型也只是美國十多年前的技術了。


本屆珠海航展中展示的KJL-7A雷達

除主火控雷達和可能在機翼前緣安裝的輔助探測雷達陣列外,在量產型殲-20上,機頭下方還裝有類似F-35戰機EOTS(光電瞄準系統)的前視光學窗口;在機體表面各方向還有類似F-35戰機EODAS(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的光學窗口。前者的被動隱蔽探測能力是機載雷達的好幫手,後者則為飛行員提供一個圍繞飛機機身的全景視野,飛行員能藉此「看透」飛機的底部和側面,有助於在空戰中獲得更強的態勢感知能力。

目前,殲-20使用的是國產第二代衍射平顯,與殲-10B、殲-11B及殲-15裝備的第一代衍射平顯相比,其框架結構更輕薄,顯示技術的進步使飛行員視野大為改善。不過,從殲-20試飛的相關影像看,飛行員似乎還沒有配備國產頭盔顯示器。雖然尚沒有圖片證實殲-20座艙內部的布置情況,但兩次亮相航展的國產新型戰機座艙演示模型或許能給我們一點參考,其大尺寸顯示設備和側置式操縱杆很可能也被殲-20採用。

「威龍」之「心」

當前,飛控-火控-推力一體化控制(簡稱飛火推一體)已成為四代機和部分三代半戰鬥機的標配,殲-20也勢必具備這一能力。由此,殲-20到底採用了哪種發動機也成了避不開的話題。筆者認為,殲-20究竟選擇國產還是進口發動機,並不是一個「是否支持自主動力」非白即黑的簡單命題,而是根據型號發展的不同狀態、可選擇配套發動機型號的性能指標、成熟程度和產能情況等因素共同決定。

在殲-20驗證機測試階段,國產發動機無論性能還是可靠性都存在一些問題,難以及時用於十分關鍵的驗證機首飛。進口發動機雖然技術上較為成熟,但性能還不足以完成相關驗證需要。因此,研製單位很可能採取了利用國內建立的進口發動機大修線,更換其部分部件,以達到試飛所需主要指標的方法。考慮到驗證機對發動機壽命指標要求並不突出,這一方法在工程上的可行性還是很高的。 

在原型機試飛階段,高密度、大強度的試飛,使得動力系統的壽命指標愈加重要,因此,很難用繼續採用特事特辦的方式。在當時改進型國產發動機還無法保證成熟時,已經通過生產國國家測試,具備全權限發動機數字調節系統的改進型進口發動機,無疑是技術狀態凍結時合理的選擇。

不過,隨著殲-20項目的進度不斷加快,這一方法的適用性再次面臨考驗。進口發動機的生產國在先進航空發動機生產能力上已經很難再有提升空間,在滿足本國用戶旺盛需求的同時,還要為殲-10B/C和殲-20供貨,其成品率和可靠性問題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作為空軍未來的絕對主力,殲-20的交付進度顯然需要優先保障,如果進口發動機確實遭遇了上面提到的麻煩,那麼殲-20是否會採用已在其他型號上經受考驗的改進型國產發動機,十分值得關注。

假如這一設想成為現實,這也將使現階段技術狀態的殲-20與結合矢量推力技術的國產高推重比渦扇發動機的殲-20中間出現一個過渡,這樣雖然增加了技術狀態的複雜性,但卻有助於提高型號發展的銜接性。對於這款承載了中國空軍跨越式發展希望的「國之重器」來說,任何之前看起來不可能的事,在它身上都需要重新審視。

選自《世界軍事》

【免責聲明】

內容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聯繫QQ:3339372142

相關焦點

  • 五架殲-20戰機有多大威力?
    殲-20「威龍」是中國戰略空軍現代化進程中的傑作,殲-20的列裝是中國國防力量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填補了中國在現代化空戰領域的多項空白
  • 殲20威龍VS F-22猛禽,隱身戰鬥機哪家強?
    在剛剛過去的建國70周年閱兵式上,中國空軍殲20戰鬥機以五機編隊從天安門上空飛過,這表明殲20戰機在進入空軍服役後,已接近成建制形成戰鬥力。
  • 港媒:殲20躋身世界最先進噴氣式戰機 可媲美F-22
    原標題:「威龍」對「猛禽」:中國殲-20可全方位媲美F-22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28日發布題為《「威龍」對「猛禽」:中國殲-20與美國F-22比拼》的文章稱,官方綽號「威龍」的中國空軍殲-20隱形戰鬥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噴氣式戰鬥機,可與美國的F-22「猛禽」戰鬥機媲美
  • 殲20BS來了,雙座版正式亮相,「威龍」已有三種型號!
    自2017年服役以來,殲20「威龍」裝備部隊的數量已超過100架,成為我國空軍的絕對精銳和王牌。與此同時,殲20的多個改進型號也紛紛開花結果,比如雙座型。不過,目前第二階段的殲20,也就是殲20B已經服役,那麼雙座版的殲20應該是在殲20B的基礎上改進,而不會選擇初始版的殲20A,這樣一來,雙座版的正確代號應該是殲20BS。
  • 印度裝備陣風戰鬥機,狂言要挑戰殲20威龍,美專家:不是同一等級
    在印度空軍列裝法國達索的陣風戰鬥機之後,印度就開始叫囂陣風戰鬥機可以劍指中國腹地,印度網民也狂言要挑戰殲-20威龍戰鬥機。陣風戰鬥機是達索公司在幻影2000戰鬥機之後的一款新銳型號,這是四代戰鬥機中的經典產品,採用了鴨翼的氣動布局結構,配備有2臺M88中等推力發動機,陣風戰鬥機是一款中型戰鬥機。
  • F35A戰機批量裝備,躋身美國空軍三大主力,殲20威龍面臨強勁對手
    隨著美國空軍大批裝備F-35A閃電II戰鬥機,殲-20威龍戰鬥機已經面臨強勁對手,除了美軍大批裝備F-35閃電II戰鬥機之外,還有澳大利亞、挪威、英國、荷蘭、以色列、日本、韓國和義大利也裝備了F-35系列戰鬥機,在全球範圍內
  • 國產戰鬥機殲-20到底有多厲害?
    殲-20是一種單座、雙發、雙垂尾、帶邊條鴨式氣動布局的第五代隱形戰鬥機,為眼下亞洲區域最先進的戰機,這讓中國空軍在面對日本、韓國與印度等國家的空軍時佔有顯著優勢。1 / 9 每一次升空都會帶來新驚喜,每一次亮相都是相機追逐的焦點,它就是殲-20。一流的隱身能力、一流的超音速飛行能力、一流的機動性能,長得帥!飛得快!打得準!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器,雲霄威龍。旋轉手機,一起欣賞殲-20的「戰鬥姿態」!
  • 全球最強十大戰機排行,「猛禽」和「威龍」,到底誰強誰弱?
    第十名:殲-10c殲-10C「火鳥」是由殲-10戰機改裝而來,是成飛工業集團的佳作,使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三代改進型超音速多用途戰鬥機,裝備有目前最先進的航天系統以及多類型武器,具有近距離格鬥和對海、對地打擊能力。
  • 殲-20上高原,「銀河戰機」名副其實 — 四代機為何要用側杆操縱?
    說到殲-20的綽號,大家都知道成飛的官方叫法是「威龍」,沒文化的北約叫它「火焰獠牙」。而對於軍迷來說,也有自己的稱呼,大家都叫它「銀河戰機」。說到「銀河戰機」,有人可能會覺得這個名字很中二,為啥給殲-20取這樣的綽號呢?直到最近一組殲-20上高原的照片曝光,大家才知道「銀河戰機」這個綽號到底有多貼切。
  • 殲20戰機或已有50架:2030年數量超過500很有望
    20戰鬥機近日中國空軍首次公開第一個殲-20在建製作戰部隊圖片,威龍第一旅閃亮登場。中國空軍接收第二批殲-20,注意它的塗裝與第一批明顯不同2019年初殲-20正式列裝東部戰區航空兵某旅,它也是中國空軍第一支殲-20成建製作戰部隊,號稱威龍第一旅。
  • F35交付已有555架,多國排隊購買,殲20威龍戰鬥機要加油
    除了日本購買F-35A和F-35B之外,韓國在採購40架F-35A戰鬥機的基礎上,還想購買20架F-35B戰鬥機。面對五代戰鬥機F-35的大批裝備,殲-20威龍戰鬥機是迎來了勁敵,未來F-35閃電II戰鬥機是在亞太地區扎堆出現,因此殲-20威龍戰鬥機要加油。
  • 我們已經主宰臺海的天空,如果再加上殲20…
    在這一表態之後不久,臺軍發布消息稱,解放軍出動2架轟-6K戰機、8架殲-16戰機、4架殲-11戰機、4架殲-10戰機,多批次從多個方向掛彈進入臺灣西南、西部防空識別區。臺軍緊急起飛戰鬥機,並出動防空飛彈系統進行應對。臺媒稱,臺軍各基地各型戰機緊急起飛次數達17次之多,部分臺灣空軍聯隊戰機起飛頻率更是創成軍以來紀錄。
  • 殲-20和殲-10B為何這麼牛?!
    殲-20,代號「威龍」我們先來看一看「殲-20」▼▼▼殲-20戰機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2017年7月參加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首次以戰鬥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標誌著人民空軍向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目標邁出了新的步伐。該戰機陸續列裝空軍作戰部隊,將進一步提升空軍綜合作戰能力,有助於空軍更好的肩負起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神聖使命。
  • 最暢銷五代機:8000萬一架訂單或破6000架,殲31戰機略顯黯淡?
    採用隱身技術的戰機,可以躲避敵方雷達,在空戰中甚至對敵突襲時都會佔據極大的優勢,因此隱身戰機已經成為全世界戰機設計的主流。目前因為劃屬概念的問題,隱身戰機可分為四代機和五代機,但其本質是具備4S的戰機。
  • 殲-20隱形戰機座艙再曝罕見畫面:「側杆」原來長這個樣子
    連日來,我空軍殲-20隱形戰鬥機又有海量的新畫面得到了公開;令人十分意外的是,殲-20座艙局部也首次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殲-20「威龍」,是我國首款已進入作戰部隊服役的隱形戰鬥機,使得我軍空戰實力跨入了世界最前列。(來自:新防務觀察)
  • 塑威龍傲骨——鍛造殲-20鈦合金整體承力隔框的三角防務4萬噸模鍛液壓機
    這一天,殲-20首架驗證機首飛成功,舉國歡騰。我們的天空,終於飛起了代表全世界最先進水平的國產戰機!  十年時間,在軍工人的不懈打磨下,殲-20逐漸走向成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威龍」戰機加入翱翔藍天的陣容。
  • 沖天威龍:中國殲20戰機的最客觀不完全分析
    2016年11月1日,珠海航展首日,2架身披最新碎裂迷彩的J20戰機以低空掠過展會上空及展示幾個高難度戰術動作的方式告訴世人,中國的五代機時代來了
  • 中國曾研發比殲20還大的五代機,卻走錯方向重蹈米格1.44覆轍
    米格1.44是一種傳統的非常重視機動性的戰機,而其機動性的來源並非矢量推力發動機,而是傳統的機翼可動舵面,該機氣動複雜,全機可動翼面多達18處,尤其是腹鰭和尾撐都設計了可調舵面,所以該機的理論機動性非常好。
  • 「殲-20」現身美軍基地,這個細節不尋常!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報導截圖報導稱,在喬治亞州薩凡納-希爾頓黑德機場周邊一處軍事設施內,據稱發現了中國成飛公司殲-20「威龍」戰鬥機的模型。而且,這一模型的照片隨後被登在「航空愛好者」網站上。聲明還稱:「被認出的飛機模型是一架作為概念驗證的殲-20戰鬥機複製品。」報導稱,殲-20是2011年首次亮相的中國第五代隱形戰機。它通常被視為美國F-35隱形戰鬥機的直接競爭者。海軍陸戰隊訓練與教育司令部稱,在薩凡納基地期間,這個複製品參與了各種試驗和軍事訓練。
  • 有一種愛好,叫軍武;有一種信仰,叫殲20!
    於是,2019年2月底我們通過軍武優選平臺,以投票的方式與廣大軍迷聯合遴選設計概念這型戰機代號「威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