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殲8,後有殲10,神秘的殲9哪去了?

2021-02-19 鐵血胖兵

文 | 諸葛兵

只做優質軍事內容,讓你獲得軍事知識,充實軍迷每一天,一萬期的長徵路。

這幾天,有不少小夥伴問小兵兵,為啥為什麼中國第一種國產戰鬥機叫殲5,殲1到殲4去哪了?

還有啊,為啥我國空軍中有那麼多的「斷碼」裝備?

關於這件事呢,咱還得從頭說起。

▲ 部署在朝鮮戰場的美國F-86「佩刀」戰鬥機

抗美援朝時期,解放軍深深感受到了美國噴氣式戰機的現實威脅,再加上與蘇聯商討出動空軍支援作戰的過程也不順利,我們意識到:必須能夠自主生產噴氣式戰鬥機,以滿足在嚴峻的周邊環境下的國防需求。

藉助蘇聯的幫助,瀋陽112廠經過數年攻關,終於在1956年完成了米格-17F戰鬥機的仿製工作,通過驗收後開始著手量產。

▲ 第一架國產米格-17戰鬥機下線,當時還不叫殲-5

起初,國產的米格-17戰機被稱作「56式戰機」,後來才被空軍正式命名為「殲-5」。

而這款戰鬥機,也成為了新中國第一種能夠大批量自主生產的噴氣式戰鬥機。

▲ 現存於北京航空博物館的首架殲-5戰鬥機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小夥伴都會有疑問,既然這種戰機是共和國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為什麼不命名為「殲-1」呢?這樣安排順序明顯更合理,而且象徵和紀念意義也更明顯。

Emmmmm……聽起來的確很有道理,難道是空軍給戰機命名時出BUG了?

▲ 編號為「中0101」的第一架國產殲-5戰鬥機

小兵兵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這個「殲-5」絕不是一拍腦門想出來的,給戰機命名時也的確遵循了數字順序這一簡單的方式。

因為,在殲-5之前,殲-1到殲-4的名稱已經被「搶註」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大傢伙從來沒有聽過這四種殲擊機的大名呢?

這是因為殲-1、殲-2、殲-3、殲-4作為空軍的內部稱謂,早早安排給了蘇聯援助的拉-9、拉-11、米格-9、米格-15四種戰鬥機。

▲ 以上四種戰鬥機,我兔雖然沒有自主生產過,但都進入了正式服役

之所以它們的存在感很低,是因為戰機本身就是舶來品,早已有了自己的正式名稱。

而且在我軍中服役時間短、戰果有限,這種稱呼也只在軍內短暫流行了一段時間,所以沒有被大眾所熟知。

可能又有兄弟會問,那殲-9上哪去了?

話說兩頭,就在殲-5定型後,我國的戰鬥機研發工作走上正軌,陸續搞出了殲-6、殲-7、殲-8、殲-10,以及後——

打住!小兵兵你等會兒,殲-8後面直接奔殲-10去了,說好的遵循數字順序呢?

嘖嘖,請各位放心,殲-9沒讓小兵兵給吃了,只不過許多人不認識它。

神秘的殲-9沒有進入制式裝備序列,而這則被很多人視為中國航空發展史當中缺失的一環,甚至更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

但是——本兵要告訴大家,殲-9對我國的飛機製造業來說有很重要的意義,不僅是科研人員的一次大膽嘗試,還為後續機型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 殲-9VI-III方案三視圖

可以看到,殲9既有殲8的樣子,更有未來殲10的樣子。

上世紀六十年代,國際主流戰鬥機正從二代向三代邁進,美國開展了戰鬥機實驗計劃(Fighter-Experimental)。

而蘇聯針鋒相對的進行了「先進戰術戰鬥機」(перспективный фронтовой истребитель)的研究工作。

▲ F-15A工程機首飛

這兩個計劃都非同小可,前者孵化了日後的F-15,後者則誕生了SU-27和Mig-29這對雙生子。

時至今日,這三種機型及後續改進/衍生型號仍是美俄兩國空軍的中流砥柱。

▲ 攝於冷戰末期的蘇聯空軍蘇-27

另一方面,美國在超音速轟炸機、超高空偵察機等領域的技術越發純熟,動輒2-3馬赫的航速,或是2萬米的飛行高度,讓普通戰鬥機的飛行性能相形見絀,根本就談不上攔截與擊毀。

而這也是為什麼當時側重高空高速性能的截擊機,能夠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

▲ 美國U-2高空偵察機,讓蘇聯人發現,它們的米格戰機束手無策

在戰鬥機性能升級與發展截擊機的雙重需要下,中國開始了殲-9的研製工作。

根據任務需要,殲-9被定位為截擊機,但也要兼顧戰鬥機性能。

最大速度2.6馬赫、實用升限2.6萬米的「雙26」設計指標,瞄準了能夠攔截美國正在研究中的B-1超音速遠程戰略轟炸機和U-2高空偵察機。

可這對於當時的中國航空工業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軍情解碼》曾揭秘過這架神秘戰機

為了達到設計目標,研發團隊反覆推敲方案,大膽採用了革新性的鴨翼設計。

雖然鴨翼這個東西在今天很常見,然而在當時卻是十分超前的理念。

▲ 當年用於風洞試驗的殲-9(這個角度……怎麼那麼像20姬……)

世界上第一種採用鴨翼的實用型戰鬥機,是1971年服役的瑞典Saab-37「雷」式戰機,它的服役讓許多西方國家眼前一亮。

有意思的是,殲-9設計團隊也是得知Saab-37的存在後,才發現兩國的設計方案竟然如此相似。

▲ 瑞典Saab-37戰鬥機

可以說,殲-9的設計團隊擁有十分超前的思路,在重重技術封鎖中站在了時代潮流的最前沿。

只是可惜,由於材料工藝和發動機性能始終無法達到要求,1964年開始立項的殲-9還是在1980年終止了研發。

▲ 殲9(中)風洞試驗模型

雖然如此有潛力的項目不幸夭折,但還是給後面殲-10的誕生積累了大量設計經驗和實驗數據,僅關於風洞試驗的研究報告就寫了十幾本。

這不僅是中國航空人第一次向高空高速截擊機發起衝擊,還開創了鴨翼布局的先河,對日後的戰機設計思路產生了深遠影響。

▲ 殲-9:殲-10你好

和殲-9一樣,殲-12、殲-13、殲-14等斷掉的編號,也是真實存在的研究計劃,但都和殲-9一樣,因為某種原因沒能進行下去,或是正在進行研究(比如外界盛傳的殲-18垂直起降戰鬥機)。

但他們的編號卻保留了下來,這就成了現在空軍編號的「斷碼」現象。

▲ 外界猜測的殲14CG模擬圖

其實,沒能通過驗收進入服役,但卻真實存在過、給軍工科技積累研究經驗的項目、裝備還有很多,既然有天上飛的,自然也有地下跑的、水裡遊的,還有戰士們手上拿的——82式步槍了解一下?

81槓我們都太熟悉了,但是小兵兵要告訴大家,這個在軍營中如雷貫耳的名字差點就是「82槓」。

▲ 這是一張十幾年前的照片,解放軍戰士使用81槓進行訓練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發現仿自蘇聯AK-47步槍的56式已經有些落伍,對陣越南軍隊裝備的AKM時略處下風,開發國產第二代自動步槍的計劃很快被提上日程。

當時參與競標的研製單位共有四家,分別是296廠、626廠、386廠和208所,296廠的方案也就是後來的81式,208所的方案則被稱作82式步槍。

▲ 208所研發的82式步槍

相比於81式,82式的重量更輕、零件通用性更強,性能也基本相同。

只是可惜設計單位沒有考慮到環境實驗的一些細節,導致在浸水實驗中出現了不少問題,修復設計完成後總體進度已落後於81式,這才導致在競標中落敗。

▲ 82式輕機槍

「遠看炮塔嚇死人,近看五對負重輪」,大家都知道這個關於老59的梗,什麼大改、魔改、爆改,花樣多了去。

但有些坦克,你可能連名字都不知道。

立項沒比59式晚幾年的WZ111,就是這樣一個充滿了雄心壯志的重型坦克計劃。

它的誕生源於當時被我兔視為精銳裝甲力量的IS-2重型坦克逐漸落伍淘汰,陸軍急需一種可以替代它的重型坦克。

▲ 兔子早年裝備的IS-2重型坦克

WZ111高調對標了美國M103和蘇聯T-10坦克,但缺乏設計經驗與關鍵技術,導致WZ111幾乎是在IS-2的基礎上,柔和了IS-3、T-10兩種坦克設計理念的拼裝車輛。

大量關鍵技術的缺失,加之沒有足夠強勁的動力包來驅動這臺重型坦克,使得WZ111在60年代中期年草草下馬。

▲ 連炮塔都沒有完成的WZ111底盤,負重輪具有濃厚的IS血統

而這個項目也成為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進行重型坦克的研發。

在我國軍工科技的發展歷史上,類似文中所述因技術等因素夭折、斷碼的裝備還有很多,小兵兵只是舉一反三,拋磚引玉。

當然還有更多的方案、項目從誕生到下馬都未曾被外界知曉,但這些項目在進行過程中或多或少積累了寶貴經驗,也推動了理論基礎邁進,讓後續更成熟的方案少走彎路、少犯錯誤。

給大家留個小作業,猜猜這是什麼型號的坦克?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些未成身而先成仁的裝備,和那些始終默默無聞地奮鬥在第一線的科研人員一樣,都是我國軍工的「幕後功臣」。


本文由王若威為《每日點兵》獨家撰稿,版權所有。

相關焦點

  • 中國空軍的痛點——殲9去哪了?
  • 殲13和殲14去哪裡了?
    新興大國在殲擊機方面,正式批量入列的有殲5、殲6、殲7、殲8、殲10、殲11、殲15、殲16、殲20,這些型號到目前大多數還是現役都能飛,即使老殲5和老殲6,目前仍然有少量可以作為初級教練機上天。以上9種機型都生產了至少50架以上。而像殲6等甚至生產過幾千架。另外還有一個殲12,也是被承認的正式編號,雖然最終保留下來的只有2架;其中一架還被做成了航空博物館的標誌物。
  • 有了殲10和殲20,為何中國空軍殲8戰鬥機還遲遲不退役?
    國際關係風雲變化,在70年代後,中蘇關係開始緊張。為了防禦蘇聯TU22逆火超音速轟炸等對我國的突防,我國需要一款能夠攔截的飛機,於是在殲八的基礎上,改機頭進氣為兩側進氣,加裝機頭雷達等,有了殲八Ⅱ。在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軍工研發機構的經費也不再短缺,使得軍工類技術高速發展,立項了多款戰鬥機。
  • 【軍迷·問】為什麼沒有殲9、殲12等戰鬥機?
    9·3閱兵讓很多老百姓們一時都變為「軍迷」,各種型號的國產武器裝備成了熱門語。「99A坦克」、「東風飛彈」、「殲15戰鬥機」…… 很多人一說起這些型號都朗朗上口。不過說到戰鬥機,大家在閱兵上見到了「殲10」、「殲11」、「殲15」,很多人也許不禁會問:怎麼沒有殲12、殲13、殲14啊?
  • 八三工程,性能優於殲-10 — 不爭氣的爭氣機殲-8III
    任誰都想不到空中美男子殲-8居然還有一款三代改型,而且初始設計性能要求優於殲-10戰鬥機,只不過試飛過程兩次重大事故,直接導致了這款爭氣機的落幕。考察之後對於美國航電、雷達等系統的先進性相當認可,考慮到價格以及保持裝備自主性的需要,1984年中美雙方達成為殲-8加裝電子火控系統項目。這就是兩年後的「和平典範計劃/八二工程」,中方花費5.01億美元為50架殲-8II換裝AN/APG-66雷達,以及升級慣性導航設備,平視顯示器,大氣數據計算機和一個新的數據總線等。
  • 中國戰鬥機家族為什麼沒有出現殲17,殲18,殲19,而是直接到殲20?
    1956年新中國製造殲-5戰鬥機試飛成功,同年9月加入中國空軍服役,殲-5戰鬥機是中國的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結束中國空軍沒有國產戰鬥機的歷史,在中國空軍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此後的幾十年裡,中國空軍相繼研製出殲-6、殲-7和殲-8系列戰鬥機,其中殲-6戰鬥機是中國裝備數量最多,服役時間最長、實戰擊落敵機最多的戰鬥機,在長達數十年的服役生涯中,為保衛祖國領空立下汗馬功勞,2010年殲-6全部退役,標誌這款中國名機正式完成了它漫長而又輝煌的歷史任務。
  • 殲-10戰機,它改變了中國
    20年前的1998年3月23日,一架戰機從成都溫江機場順利升空,在萬米高空的它時而俯衝,時而疾馳,引發地面陣陣高呼,當時這架正在進行首次試飛的神秘戰機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殲10。此前在殲9的研製過程中,宋文驄等人就已經對顛覆傳統的鴨翼布局進行了深入研究,當時為了改善飛機的升力特性,研究人員大膽提出取消產生負升力的平尾,而採用了產生正升力的鴨翼。雖然殲9最終下馬,但它在結構強度、材料、系統、設備等方面留下的成果,為後來緊急攢出殲-10方案打下了基礎。
  • 中國為什麼需要山東艦 金一南:從殲20和殲8的差距講起
    問: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活動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除了徒步方隊和裝備方隊之外,空中梯隊準時飛越天安門,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有評論認為,殲-20、運-20、直-20相繼亮相,標誌著中國空軍進入「20時代」。您如何看待不斷豐富的「20家族」?  金一南:這個飛躍讓我們國人感到非常驚嘆。
  • 金一南:從殲-20和殲-8的差距講起
    問: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活動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除了徒步方隊和裝備方隊之外,空中梯隊準時飛越天安門,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有評論認為,殲-20、運-20、直-20相繼亮相,標誌著中國空軍進入「20時代」。您如何看待不斷豐富的「20家族」?
  • 79年少年科學畫報封面,並非殲10或F16,而是殲13
    在1979年創刊後的第6期上,出現了一副名叫為《小科學迷》的封面畫,攝影者為胡維標老師。對於這架小朋友製作的木頭飛機模型,到底是什麼,軍迷們一直討論不已,從殲-10,到後來說是F-16,不一而足,但又都並不完全一致!其實,還有一架飛機與這個模型非常相似,而是時間軸也比較吻合!那就是殲-13戰鬥機!圖片:這張小時候著名的模型照片,很可能就是殲-13戰鬥機。
  • 中國殲-10戰鬥機有多少?殲-10C產量已破210架,殲-10全系列至少有526架
    -10C戰鬥機的產量有多少,很多人都比較好奇,而根據目前手上已經收集到的數據來看,中國現在的殲-10C戰鬥機產量,已經突破了200架的大關。結合現在已經有「5XX」開頭的工廠機照片,所以現在殲-10C戰鬥機至少已經有02批次、03批次、04批次和05批次這5個批次。
  • 金一南:從殲20和殲8的差距講起,中國為什麼需要山東艦?
    問: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活動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除了徒步方隊和裝備方隊之外,空中梯隊米秒不差飛越天安門,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有評論認為,殲-20、運-20、直-20相繼亮相,標誌著中國空軍進入「20時代」。一南教授您如何看待不斷豐富的「20家族」?
  • 殲10C在泰國「雙十合一」:配備PL-10飛彈,才是完全版殲10
    本次演練,中國空軍出動了最新型的殲10C戰機,以及運-9運輸機和空警-500預警機作為輔助飛機。泰國空軍出動了新式JAS-39C/D「鷹獅」戰鬥機與薩伯-340「愛立眼」預警機參戰。可以說,這次聯合演練的技術含金量相當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殲10C在演習中掛載了最新型的PL-10(霹靂-10)近距格鬥空空飛彈。「雙十合一」後,才真正體現了殲10的「完全版」戰鬥力。
  • 中國怪異戰機亮相代號殲17 一架頂10架殲10
    甚至有俄羅斯軍事專家表示,中國新型殲17戰鬥轟炸機嚴重抄襲了俄羅斯蘇34戰機,這一點讓俄羅斯勃然大怒了。不過,有軍迷表示,如果中國真在研製殲17戰機,僅從對地攻擊能力上來說,一架殲17可以抵過10架殲10戰機。隨著俄羅斯蘇-34戰鬥轟炸機在敘利亞戰場頻頻出擊,中國是否也應研發同類戰機就成了個熱門話題。
  • 注意了,殲-10C不是殲-10
    而在建軍90周年上首次亮相的殲-10C,雖然仍冠以殲-10的名頭,但實際上,兩者大不一樣。相比於殲-10,殲-10C採用了諸多新技術,從內到外都有了巨大變化,性能大幅提升,已經達到了四代半戰機的水平。尤其是雷達方面,殲-10C戰機安裝了最新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替代了殲-10的脈衝都卜勒雷達和其後續型號殲-10B的無源相控陣雷達。有源相控陣雷達由於採用了數量眾多、各自獨立的T/R發射/接收組件和功放器,每個天線陣元就是一部小型雷達,因而具有可靠性高,有效功率大,搜索距離遠,抗幹擾能力強,波束指向靈活、迅速等優點,可同時實現搜索、識別、跟蹤、制導等多種任務,功能強大。
  • 成飛復仇記:38年前殲9慘敗下馬,今天殲20極速2.6馬赫贏回
    為了這一刻,成都所等了38年,38年前2.6馬赫高速殲9下馬全所上下都哭了,10年辛苦化烏有大家就要問了,都隱身飛機了,飛這麼快有啥用?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980年,老大瀋陽飛機研究所卻捷報頻傳:殲8飛機正式定型,同年,瀋陽飛機研究所的殲8II戰鬥機項目正式國家立項上馬,開始了30年艱苦攻關屢戰屢敗的徵程。
  • 臺媒:解放軍殲-11、殲-10戰鬥機越過「海峽中線」
    月10日報導,臺灣「空軍司令部」10日表示,當天上午9時許,解放軍的殲-11、殲-10戰鬥機短暫越過「海峽中線」。東方老師初步統計了一下,目前解放軍通過巴士海峽的戰機主要有轟-6K轟炸機,殲-11、殲-10、蘇-30、蘇-35等戰鬥機,空警-2000、空警-500預警機,以及各種偵察機和加油機等。而臺軍升空伴飛的主要是F-16、幻影-2000和IDF戰機等。
  • 用殲-7換二手殲-10,殲-7戰鬥機再退役一個旅,但現役數量仍有300多架
    此次換裝了兩種殲-10戰鬥機目前我國空軍的裝備換裝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從原來的三代機(舊標,全文同)直接換裝四代機,比如之前的西部戰區某個同樣裝備殲-7戰鬥機的航空旅,直接整建制換裝了全新出廠的殲-16重型戰鬥機
  • 美軍頭疼:中國神秘「幽靈戰機」殲25曝光 美軍頭疼:中國神秘「幽靈戰機」殲25曝光
    殲20、殲31、殲14、殲18相繼出現,震驚世界。更讓歐美國家意想不到的是:中國最強隱形戰機殲25採用3D列印技術。它可以躲避世界主要國家裝備的雷達,行動神秘而鬼魅,因此有「鬼鳥」之稱。據BWCHINESE中文網報導,殲25出色隱身性能的秘訣之一是它是一款採用3D列印技術的模型。在殲25的研製過程中,中國研究人員通過勤奮的研究克服了重重困難。
  • 殲-9
    簡單概括而言就是,成都所在創新思想的指引下,從殲-9戰鬥機起步,不斷努力,最終在殲-10,梟龍戰鬥機,殲-20戰鬥機上一次又一次獲得重大勝利,使中國航空工業踏踏實實一步步從落後走向先進,熟悉航空史的朋友都很清楚,成都所的立所第一戰卻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慘敗,飛機項目僅僅留下吹風模型和1萬小時風洞數據,慘澹下馬,這一次公布的模型,卻和以往大不相同,和新一代戰鬥機殲-10卻有極度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