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為了紀念中國航空工業創建69周年,同時也祝賀成都所建立50周年,研究所發布了一篇名為《五件檔案實物,帶你穿越成都所五十年 》的文章,其中有一個模型,一個題詞,兩個獎章,1個胸牌,這5件檔案物品中模型是殲-9戰鬥機,題詞是1983年6月14日,時任軍委副秘書長張愛萍將軍視察殲-7III航電系統題詞「創新」,兩個獎章分別是1998 年3月23日,殲-10飛機01架原型機成功首飛集體立功獎牌,以及2003年「梟龍/FC-1」飛機01架成功首飛,國防科工委授予的「國防科技工業武器裝備型號研製(重大階段)銀獎」,一個胸牌是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慶,成都所參與人員獲得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保障人員胸牌。
簡單概括而言就是,成都所在創新思想的指引下,從殲-9戰鬥機起步,不斷努力,最終在殲-10,梟龍戰鬥機,殲-20戰鬥機上一次又一次獲得重大勝利,使中國航空工業踏踏實實一步步從落後走向先進,熟悉航空史的朋友都很清楚,成都所的立所第一戰卻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慘敗,飛機項目僅僅留下吹風模型和1萬小時風洞數據,慘澹下馬,這一次公布的模型,卻和以往大不相同,和新一代戰鬥機殲-10卻有極度相似。
這是殲-9戰鬥機的高速風洞模型,和殲-10戰鬥機非常像
模型基座上,寫著殲-9飛機高速風洞模型,1974年,成都飛機研究所,這也是我們第一次看到殲-9戰鬥機一個最新的構型,這個型號最大特色是,飛機從兩側進氣改成了機腹進氣,進氣口形狀為扁平矩形,進氣道和機頭連接處有斜板的模樣,預計採用了外壓式可調斜板進氣道,這種設計和最終定型的殲-10A戰鬥機非常相似,和美國F-16戰鬥機的橢圓形固定皮托管進氣道有很大不同,這種進氣道設計主要優點是,高速阻力比較小,飛機極速可以達到2馬赫以上。
從模型來看,這款飛機擁有一個尺寸相當可觀的機頭,可以容納大型雷達天線,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是一款追求高速超視距作戰的戰機,但是這一款飛機和殲-10戰鬥機還有很大不同,最典型的是飛機座艙蓋尺寸很小,從座艙蓋後緣有個巨大的脊背延伸到垂尾前緣,外加巨大的單個垂尾,是飛機2馬赫飛行的穩定性所必須,這一點和殲-10戰鬥機類似,可以看出,這是一款追求極致速度的先進戰鬥機,座艙視野並不好。
殲-10戰鬥機擁有一個龐大的水泡型座艙,這是高機動戰鬥機的必須要素
這款模型最值得推敲的是:鴨式布局,這款飛機模型可以看到座艙後方機頭兩側位置安置了一對鴨翼,鴨翼處於飛機機身靠上位置,而主機翼和機身位置關係則是比較典型的中單翼設計,這種設計飛機穩定性比較好,後來的殲-10戰鬥機則使用下單翼,阻力相對較大一些,最有意思的是,鴨翼和機翼的相對位置關係,鴨翼在水平位置上,比機翼稍高,帶有一定的渦流增升效果。
但是最魔幻的,卻是前後相對位置關係,飛機鴨翼後緣和機翼前緣距離比較大,接近於半個鴨翼的前後尺度,從這個角度而言,這種設計,在10多年後的歐洲颱風戰鬥機上我們可以看到,而且鴨翼前緣超過進氣道唇口近三分之一,也和颱風戰鬥機類似,這種設計最大的好處是,高速飛行阻力較小,還是一款典型的高空高速戰鬥機,而殲-10戰鬥機則將前後間距縮短到極小,增強亞音速增升能力,提高空戰機動性。
殲-9戰鬥機最後版本和颱風戰鬥機類似,時間早了10幾年
這款戰鬥機尾部光滑,沒有腹鰭,機翼弦長佔據了尾噴口開始向前的幾乎一半機身長度,和颱風戰鬥機相比,比例並不大,也可以看出,這是一款機動性並不算特別好的高速飛機,這也是成都所第一次認識到鴨式戰鬥機的重大優勢,升力大,而且超音速性能特別好,在上世紀70-80年代高速攔截敵方戰鬥機轟炸機是壓倒一切的需求,殲-8戰鬥機家族和殲9戰鬥機都是基於這種需求所研製的產品,唯一不同是殲-9戰鬥機採用了創新的氣動布局,從潛力來說,遠超殲-8。
殲-9戰鬥機是我國繼殲-8以後再一次自主研發戰鬥機,也是我國對鴨式氣動布局的一次有效嘗試,只不過最後由於發動機性能達不到要求和技術水平實在有限,只得流產。從1964年提出設想到1980年下馬,殲-9項目一共耗時16年,期間甚至頑強的度過了10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是中國老一輩航空人對我國新一代新式戰鬥機的偉大嘗試。
殲-9戰鬥機由於反覆變更需求,雙26指標(26公裡升限,2.6馬赫極速),在40多年後也難於實現,所以失敗是一種必然,從殲-9之後,成都所吸取世界三代機研發經驗,重新改良鴨式布局,極大提高了飛機跨音速機動性,飛機具有30度每秒的瞬時盤旋角速度,非常強悍,這就是殲-10。
殲-9戰機雖然沒有研製成功,但是也解決了20多項主要技術問題,這些技術積累和經驗教訓都是中國後來航空科技發展的寶貴財富。
40年後,成都所重新發起衝擊,這就是雙發大型戰鬥機殲-20,最有意思的是,鴨翼和機翼間距又開始拉得很遠,重新恢復高空高速優勢,配合優良的隱身,重新站到歷史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