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坑王,最好的反面教材:揭秘中國首款自研戰鬥機殲8幕後故事

2021-02-19 講武堂

聲明:除《踢館》外,講武堂所刊登文章均為授權轉載,目的是提供多樣化看問題的視角,不代表堂主完全認同文章觀點


殲8戰鬥機是我國戰鬥機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飛機,充滿了各種光怪陸離的色彩,從80年代出場開始一直掛著國產最先進戰鬥機,到了2000年後,由於各種千奇百怪故障不斷公開,造成了網絡口伐筆誅,形成了無比巨大的反差,到了最近年,J8飛機已經開始大量退役,這種承載了一代人青春美好夢想和一切憤怒不甘的飛機終於走出歷史舞臺。

殲8戰鬥機從美男子到和平鴿,承載著一代人的夢想,遭遇了無數的挫折,成為航空工業騰飛的一個新起點

J8終於退了,現在開始復盤,我們從這個機型上學到了些啥?得到了那些教訓,遠離這些過失有多塊?有沒有繼續重犯?

J8戰鬥機是我國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國土防空的最重要機型,首次實現了機頭安裝大型火控雷達,兩側進氣高空高速和對敵機超視距攔射,性能指標基本和二代機比如美國F4和俄羅斯米格23戰鬥機持平。

這是J8戰鬥機的外表,內在是,J8戰鬥機,是我國首次嘗試自己設計全新戰鬥機,由於降低風險的目的在前蘇聯米格21的基礎上進行大改。

米格21戰鬥機,二代機裡面的精品個頭小機動性好速度快,行走江湖50年,數量上萬,戰功卓著

我國1960年代從蘇聯引進了米格21戰鬥機,米格21是一種2倍音速成功的戰鬥機,高速飛行阻力非常小,操縱性很好,不足之處就是內油太少,航程短,機頭進氣,設備艙太小,裝不了大型雷達。

F104飛機,機翼設計的很渣,但是機頭機身進氣道設計很經典,從此以後歐美不搞機頭進氣

當年和蘇聯鬧翻之後,我國開始探索新戰鬥機之路,這時候就產生了2條路線之爭,一個是機頭進氣兩側進氣,一個是單發多發,這也是世界東西方2大流派在我國年輕的設計師隊伍裡面的真實反應。

最初我國引進了蘇聯的米格15 17,19,21戰鬥機,一路順風順水,很多人就出了不切實際的想法,覺得飛機很簡單,隨便搞搞就行,結果就出了很多搞笑的故事,這個就體現在國產東風戰鬥機家族上。

國產東風家族歷史:

東風101:殲5國產化米格-17F

東風102:殲-6國產化米格-19S

東風103:殲-6甲國產化米格-19P

東風104:中國第一款自行設計的超音速戰鬥機,最大馬赫數1.4,升限17000

東風105:米格-19PM國產化型號,米格-19PM是蘇聯全天候飛彈截擊機,可攜帶K-5(霹靂1飛彈),後改名殲-6乙。

東風106:東風106方案的提出幾乎和東風104同時,是設想將米格19改成兩側進氣的方案,東風106下馬後,延續和誕生了「雄鷹302」

東風107:東風104方案的提升版本,參照美國F8U,設計指標提高到最大速度1.8馬赫,升限20000,後在哈軍工的東風113的刺激下,提高指標到2.0馬赫

東風113: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提出的方案,性能比東風107更高,達到雙25,此舉直接刺激東風107提高指標,後來107為113讓路,但113也沒能逃脫夭折的命運

東風109:航空工業局領導在東風113方案的刺激下,直接將新方案的指標拍在了3.5馬赫,甚至計劃使用核動力發動機...此方案堪稱科學政治化的典範

在一系列空想項目慘遭失敗後,加上批量米格19出現大量質量問題,很多人又回到極度保守的思路,抱緊原版米格19,米格21死不撒手。

當然空想項目失敗也有好處,這就是國家開始清楚研發新飛機的難度,展開了基礎攻關,建立了一系列的雷達,儀表,救生等等系統的專門的廠家和風洞設施等,這也是不幸中的萬幸吧。

米格19,殲6飛機,飛行性能很好,就是原始設計可靠性差點,飛控粗糙點,我國生產了3000多架

就機頭進氣和兩側進氣的爭論,充滿了喜劇色彩,原來設計師們都認為機頭進氣,一定比兩側進氣阻力小,一目了然很明顯,總體截面小,當然阻力小,當然另外一派反對,西方戰鬥機早早淘汰機頭進氣,改兩側進氣,這個一定有充分的道理,而且,機頭裝雷達,白天黑夜下雨颳風陰天都可以發現目標,這個是戰鬥機最強悍的助力,白天才能飛能打的戰鬥機,這是嬌小姐。

最後做了風洞實驗,結果大跌眼鏡,兩側進氣真的比機頭進氣阻力小,後來確實不行還是認輸,不過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懷疑,自己整兩側進氣風險太大,沒把握,最後,保險思路佔了上風,就繼續機頭進氣,不過機頭擴大,裝個更大雷達,到分步走,先機頭進氣,後一個階段兩側進氣。

這也是一個重要經驗教訓,一切構思都可以討論,但是最終必須靠實驗數據試飛數據說話。後來三代機四代機項目競標,研發廠家就做了很多的詳細實驗計算,拿到詳細的數據,客戶才考慮給你入門的機會,事實上,由於認真做實驗,三代機殲10和殲20的試飛結果,比最初承諾給客戶的都好。

殲82安裝的先進脈衝都卜勒雷達,首飛20年後才具備了超視距攻擊能力,真心不容易

發動機選擇問題,最佳的方案是10噸以上大推力發動機,但是我國那個年代,批量生產俄羅斯原版6.5噸的發動機都有很大難度,直接上這個項目,完全是白日做夢,多次討論後確定了雙發方案。

從現在來看,照顧當時的基礎,雙發是最佳選擇,單發大推方案所需的發動機,原定是黎明廠出的ws6,推力12噸,但是一直搞不定,加上經濟形勢,直接下馬,一直到最近這1-2年後才勉強出太行可以用,這40年內將無機可用。

推力12噸的ws6發動機,航空發動機的最大大忽悠,國家定型實驗都沒有做完就宣布各種頂天指標

到了正式研製,由於缺乏經驗,就出了很多問題,一個就是為了飛機飛更快點,要增加長細比,結果瘋狂加長機身,結果飛機做的過長,而且為了保證飛兩倍音速,趕超米格21戰鬥機,史無前例的將平尾後移到極限位置之後,直接暴露在發動機高溫高壓氣流之下,在尾噴管高溫燒烤下,尾椎整流罩和傘艙出了太多的問題。

殲8垂尾做的極度的靠後,帶來了太多嚴重問題,之後的戰鬥機,家家戶戶吸取教訓,遠離大坑

殲10戰鬥機,垂尾位置距離噴管比較合適,避免了殲8的慘痛教訓

為了超音速長細比,進氣道太長帶來一個缺點是發動機進氣管道過長,流動損失大,最後造成實際發動機推力損失大,得不償失,當時典型的國內外飛機,進氣道長度有有明顯的縮短趨勢,尤其是蘇聯出的幾個大米格飛機, 美國飛機更明顯,進氣道都很短,F4,F104都是,低頭拉車,抬頭看路確實是至理名言。

由於飛機做的過長,又遇到一個攔路虎,就是超音速飛機的慣性交感問題,飛機的滾轉和側滑交織在一起,結果造成J8飛機滾轉能力急劇降低,比米格21差了一半多,速度越高越差,而且超音速操縱風險很大,稍微拉了大動作就可能失控解體。

J8基本從蘇聯米格19和米格21基礎基礎而來,各種細節設計比比皆是,這個無可厚非,但是也繼承了米格19,21的毛病,比如後機身過熱,燒機身的事故屢屢發生,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改進才搞定。

J8最大最慘的教訓,還是發動機,千萬不要使用不成熟不可靠的發動機!J8初期,使用米格21發動機國產貨wp7,經過一系列改進質量基本穩定可靠,到了後期為了和三代機儘量抗衡,上了殲83,8F項目,增加很多複雜火控設備和飛彈,能做到超視距攻擊,飛機明顯變重,為此使用了推力增加的全新WP14發動機彌補飛行性能損失。

殲8F戰鬥機,在發動機問題上也栽了跟頭,初期用了不可靠的發動機,幾乎項目失敗

結果WP14發動機是發動機設計廠所,粗製濫造糊弄用戶的經典之作,用幾種不同發動機的部件強行移植在一起的拼湊之作,可靠性爛到家,空中停車,噴零件真是家常便飯,才短短幾個飛行架次就出了無數險情,就這樣,主機廠還是瘋狂咬牙堅持下去直到定型,但是最終交付部隊,質量問題多的發指,用戶甚至拒絕接收飛機,最後的辦法是,倒退回可靠的老型號,WP13B。

經過40年的慘痛教訓,航空工業設計所和用戶都認識到,發動機的可靠性比單純的推力指標更重要,寧用一款推力小的可靠發動機,不用10款推力大但是經常刷大牌的發動機,發動機好比人的心臟,隨時停擺是不可承受之重。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成都飛機公司,他們的小鴨子殲10,在很早採用了太行發動機做試飛,就一個起落就發現大量問題,之後就斷然拒絕使用,勒令發動機廠家認真做實驗修改,不成熟,不要來找我,這就是一個最大的原則,技術問題絕對不能講情面,誰講情面,誰完蛋。

成都所借鑑殲8的慘痛經驗,在國產太行發動機不成熟之前,都用俄羅斯進口發動機

戰鬥機是一種很複雜的機械電子產品,需要全國幾十個行業,幾萬家廠家協助,這其中就牽涉到供應商管理的問題,殲8戰鬥機,採用的是老的體制,固定行業供應商,從殲6 殲7開始,雷達,發動機,儀表等等,全部延續傳統,時間久了,就出了一些質量問題,某些廠家撒潑打滾耍賴,主機廠設計所完全沒有制裁供應商的辦法,客戶也找不到合適的渠道(軍品量太少,產值低,外面的廠家即使能做,也不太合算,而且法律也不允許民企私企做軍品),幾乎對供應商毫無辦法。

成都採取了面對全社會,引進市場機制,全程全要素競標的方式,圓滿解決了混吃等死垃圾廠的問題,不能保證質量的廠家直接拉黑,這也讓客戶得到了巨大的啟發,立即形成標準,從而在所有軍品項目都迅速推廣,真正做到了價廉物美,能者上庸者下。

殲20戰鬥機,也吸取了殲8的教訓,使用了俄羅斯成熟發動機進行試飛,保證了項目的順利進展

在中國的航空歷史上,很少有殲8戰鬥機從設計到製造到管理踩了無數地雷的機型,國際航空史上也極其罕見,但是中國在殲8的基礎上,不斷進步,取得了三代機,四代機的重大成就,從這個角度來說,殲8是中國航空工業最好的老師。

歡迎搜索ID:qqmiljwt
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
騰訊軍事講武堂

相關焦點

  • 從殲-1到殲-20:中國戰機蓽路藍縷70載……
    (中國自研殲擊機一族)但各位是不是都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咱們的戰鬥機編號不是連續的,比如第一款噴氣式戰鬥機的名字是殲-5,那在它之前的機型諸如殲-1、殲-2、殲-3、殲-4跑到哪裡去了?從殲-1至殲-16戰鬥機、列裝與沒有列裝的機型都有,在這裡你可能會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一)殲-1(具體來說應該叫做殲教-1)該機為我國自行設計、生產的第一款噴氣式飛機(注意,它是首款噴氣式飛機,不是戰鬥機!
  • 殲-12:中國最輕噴氣式戰鬥機,也是世界最輕之一,性能還不錯
    70年歷史裡,人民空軍從無到有、從引進裝備到自主研發,已成為世界頂級的空中作戰力量之一。我們獨立研發的殲-20更是成為全世界除美國以外第一種服役的第四代戰鬥機。不過,你也許不知道,中國自研戰鬥機的起點,其實是一種可以拿下「世界之最」的戰鬥機,這就是1970年代研製成功的殲-12輕型戰鬥機。眾所周知,新中國自製戰鬥機始於仿製蘇聯米格戰鬥機。
  • 前有殲8,後有殲10,神秘的殲9哪去了?
    這幾天,有不少小夥伴問小兵兵,為啥為什麼中國第一種國產戰鬥機叫殲5,殲1到殲4去哪了?還有啊,為啥我國空軍中有那麼多的「斷碼」裝備?關於這件事呢,咱還得從頭說起。可能又有兄弟會問,那殲-9上哪去了?話說兩頭,就在殲-5定型後,我國的戰鬥機研發工作走上正軌,陸續搞出了殲-6、殲-7、殲-8、殲-10,以及後——打住!小兵兵你等會兒,殲-8後面直接奔殲-10去了,說好的遵循數字順序呢?
  • 中國殲10戰機亮相巴鐵閱兵,幕後往事卻令人心酸!|軍情晚報
    在巴基斯坦閱兵式上最吸引眼球的,竟然是一款剛滿21周歲的中國戰機——殲-10。在1998年的同一天14時28分,殲-10戰機原型機01號在成都成功首飛,中國由此成為世界第五個能獨立研發第三代戰鬥機(美標)的國家,3月23日也成為殲10戰機的生日,距今已有整整21年。
  • 殲8輕鬆秒殺IDF戰鬥機?此事當真否?
    說起中國三代機,大家想起來的就是殲10和殲11戰鬥機,其中殲10是成都飛機研究所在殲9戰鬥機基礎上,吸取西方F16戰鬥機,和陣風戰鬥機,颱風戰鬥機
  • 有了殲10和殲20,為何中國空軍殲8戰鬥機還遲遲不退役?
    在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軍工研發機構的經費也不再短缺,使得軍工類技術高速發展,立項了多款戰鬥機。在20世紀後,中國空軍迎來了自己的第三代戰機殲10,自己的第四代戰機殲20。中國空軍從此硬起了腰杆,成為了世界一流。但在中國空軍普遍改裝第三代,第四代戰機的時候,殲八這款上個世紀60年代研製的戰鬥機卻還在一線部隊服役,雖然說現在服役的是改進後的殲八Ⅱ,但仍是第二代戰機,和殲10,殲20比已經落後。那殲八Ⅱ為何還不退出現役部隊呢?
  • 為自研GPU鋪路?華為曬鳳凰引擎:手機也能實時光追
    華為鳳凰引擎的光線追蹤技術圍繞高真實感渲染,在離線與實時渲染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把PC級別最先進頂級顯卡的實時光線追蹤效果帶到手機上。華為並沒有給出鳳凰引擎實際應用在手機上的具體時間節點,不過有消息稱,此舉可能是為了自研GPU做準備?!
  • 春節特別報導④|「空中美男子」殲-8 :總師「用命」消隱患 烈士王偉的英雄座駕
    值此新春佳節之際,整理了殲-5、殲-6、殲-7、殲轟-7、殲-8、殲-10、殲-11等解放軍經典戰鬥機的小記,通過講述這些國產戰鷹的守衛祖國領空故事,展現些許人民空軍成立至今的崢嶸歲月,以饗讀者。如果說殲-5、殲-6和殲-7戰機都還處在仿製蘇聯戰機階段,那麼從殲-8開始中國戰鬥機就開始嘗試研製「競爭機」,走向了一條自主創新之路。
  • 中國空軍殲20隱形戰鬥機究竟是第幾代戰鬥機?
    在美國新標準中,亞音速的戰鬥機被劃為第一代;像美國空軍F-100「超佩刀」、F-101「巫毒」,海軍F11F-1「虎」、F-8「十字軍戰士」這樣的初代超音速戰鬥機被劃為第二代,這代戰鬥機屬於剛剛邁入超音速行列,且只具備簡單火控系統,武器為機炮為主,配以少量近距空空飛彈。
  • 殲10C能比麼?四代半戰鬥機前途大揭秘
    很多人都有疑問,為什麼這架飛機相比於其他飛機性能優勢並不明顯,而且還是叫單發輕型戰鬥機,為何單價如此之高,還有人購買呢?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第4代戰鬥機是美國的F16戰鬥機,以4500多架的產量高居4代機之首,甚至比其他幾種著名4代機的總產量之和還要高,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美國將F16當做最主要的出口型戰鬥機來援助自己的盟友和友好國家。
  • 美軍模擬F-22戰鬥機大戰中國殲20戰鬥機過程
    F-15「鷹」戰鬥機與F-22A「猛禽」戰鬥機的較量,F-22A戰鬥機與F-15C戰鬥機的模擬空中對抗中總體性能遠超過後者,計算能力、隱身性能,爬升率、滾轉速率方面遠遠超過F-15C戰鬥機,一架F-22曾經擊落過12架F-15戰鬥機,F-22戰鬥機無疑是「打遍三代戰鬥機來無敵手」的,但隨著中國殲-20戰鬥機的問世,局面很有可能被打破,因此有必要研究殲-20戰鬥機與F-22A「猛禽」戰鬥機之間的五代機之間作戰模式
  • 伊朗宣布自研重型戰機,蘇30或失去巨額訂單,殲10出口成功率大增!
    ,取代空軍現役的F14與F4戰鬥機。」伊朗在2018年成功研發了「Kowsar」輕型戰鬥機後,對研發重型戰機已經充滿信心,加上如今的重型戰機出口價格高昂,遠遠超過了伊朗空軍的接受範圍,伊朗希望裝備自己研發的重型戰機,並且隨著聯合國對伊朗武器禁運制裁的到期,伊朗還計劃將這款重型戰機出口。
  • 中間隔了「三代人」,殲20這次竟與殲6「同框」了?
    殲-20,是我國首款第五代隱形戰鬥機,它的批量服役使得我空中戰力跨入世界頂級行列;殲-6,是我國在殲-5基礎上研發而來的第一代雙發噴氣戰鬥機,它曾經是我國裝備數量最多的戰鬥機,也是在實戰中取得無數輝煌戰果的戰鬥機,當這兩款「
  • 鮮為人知的殲-14戰鬥機,未出世便被殲-20擊敗,胎死腹中
    而在此之前,只有美國擁有現役的F-22和F-35隱身戰鬥機。殲-20作為中國空軍的王牌戰鬥機,是中國空軍走向世界一流的象徵,具有跨時代的意義。鮮為人知的是,在殲-20項目正式立項之前,沈飛集團曾提出殲-14五代機方案參與競標。但最終,通過軍方的權衡,殲-14方案敗下陣來,才有了如今的殲-20戰鬥機。那麼,殲-14方案具體是怎樣的呢?為什麼會輸給殲-20?
  • 2020世界10大戰鬥機排行榜,中國4款上榜!
    1、F-22「美利堅猛禽」-F-22戰鬥機。可超音速巡航,是美國一型單座雙發高隱身性第五代戰鬥機,是世界上第一種進入服役的第五代戰鬥機。作為全球首款五代機,也是服役時間最長的五代機,美國F-22在美國空軍部隊中已經存在了接近20年。
  • 軍情 | 殲-10能擊毀日本F-2戰機嗎?美刊:近戰前者更有優勢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7月22日發表凱爾·溝上的文章《中國的殲-10能夠擊毀日本空中自衛隊最好的戰機嗎?》
  • 春節特別報導⑦|「中華側衛」殲-11:蘇-27在華極速升華 「絕配」 殲-20
    值此新春佳節之際,整理了殲-5、殲-6、殲-7、殲轟-7、殲-8、殲-10、殲-11等解放軍經典戰鬥機的小記,通過講述這些國產戰鷹的守衛祖國領空故事,展現些許人民空軍成立至今的崢嶸歲月,以饗讀者。圖片說明:殲-11B戰鬥機最後一天,我們來講講國產重型戰鬥機殲-11的故事。上世紀80年代之後,國際上第三代戰鬥機日趨成熟,並按照利益紐帶在國際武器市場擴散,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邁入三代機時代。
  • 美媒: 美國F22猛禽戰鬥機與中國殲20隱形戰鬥機對比
    Here's how the US' F-22 Raptor compares to China's J-20 stealth fighter美國F-22猛禽戰鬥機與中國殲
  • 中山媒體人林琳參與殲-16戰鬥機風洞設計
    執行「秘密任務」15年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林琳和殲-16結緣,要追溯到2004年。那時的他在遼寧日報報業集團工作,因工作幹練、勤奮,業內稱他為「東北第一快手」「拼命三郎」。夏天的一個周末下午3點,他接到電話,一個鏗鏘有力的聲音告訴他:「現在有一個非常好的項目,我們覺得你非常適合,邀請你來參加面試。」
  • 中國殲-10戰鬥機有多少?殲-10C產量已破210架,殲-10全系列至少有526架
    中國殲-10C戰鬥機的產量有多少,很多人都比較好奇,而根據目前手上已經收集到的數據來看,中國現在的殲-10C戰鬥機產量,已經突破了200架的大關。05批次的殲-10C戰鬥機弄清楚殲-10C戰鬥機的生產批次之後,接下來就是弄清楚殲-10C戰鬥機單個生產批次的產量有多少了,這點最好是從現役殲-10C戰鬥機上來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