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空軍建軍70周年。70年歷史裡,人民空軍從無到有、從引進裝備到自主研發,已成為世界頂級的空中作戰力量之一。我們獨立研發的殲-20更是成為全世界除美國以外第一種服役的第四代戰鬥機。
不過,你也許不知道,中國自研戰鬥機的起點,其實是一種可以拿下「世界之最」的戰鬥機,這就是1970年代研製成功的殲-12輕型戰鬥機。
眾所周知,新中國自製戰鬥機始於仿製蘇聯米格戰鬥機。從仿製米格-15的殲-2、到仿製米格-17的殲-5、再到仿製米格-19的殲-6,其中殲-6在很長時間裡成為人民空軍的當家戰鬥機,以至於有人喊出了「殲-6萬歲」的口號。
但到了上世紀60年代,一方面,由於中蘇交惡,更新的米格-21無從獲取;另一方面,中國航空工業人也不甘心於一直仿製蘇聯戰鬥機。因此,中國航空工業和中國空軍在1960年代共同決定開始獨立研製新型戰鬥機。
我軍曾大量裝備的殲-6
1960年代末,中國空軍提出了一系列新型戰鬥機研製計劃,其中包括變後掠翼戰鬥機殲-10(不是現在的殲-10)、高機動性中型戰鬥機殲-11(不是現在的殲-11)以及輕型戰鬥機殲-12。前面兩種型號由於嚴重超出當時中國實際具備的技術能力,最終都無疾而終,只有殲-12才算真正出了成果,而且頗有可觀之處。
當年的殲-11是這樣的
殲-12計劃提出的時候,正好趕上珍寶島事件前後,中蘇矛盾隨時存在激化的危險,來自北方的壓力空前巨大。在這種環境下,全國全軍都在考慮打「人民戰爭」的可能性,空軍自然也不能例外。雖然殲-6本來就不算什麼大飛機,但空軍仍希望能有一種更輕、更小、更便宜、更便於維護的戰鬥機,以便在戰時能夠像遊擊隊一樣,分散到各種簡易場地,並能在這些簡易場地完成起降,實現空中的「人民戰爭」。
在1969年的「8·25」會議上,中央軍委批准了空軍航空工業領導小組(當時空軍對第三機械工業部實行軍管)向南昌飛機製造廠設計室及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分別下達「小殲」研製任務,要求設計小、輕、靈類型的超輕型殲擊機。
說起來,南昌飛機製造廠是有研製飛機經驗的。1950年代末期,南昌飛機製造廠就在米格-19的基礎上改進研製了強-5對地攻擊機,創造性地把機頭進氣改成了機身兩側進氣,這在當時的中國空軍中還屬頭一號。1965年底,強-5定型;1968年,開始批量生產。隨後,強-5的總設計師陸孝彭就被任命為殲-12的總設計師。
總設計師陸孝彭與殲-12
南昌飛機製造廠從 1968年7月開始方案設計,1968年8月總體方案獲上級部門批准。隨後,以1年零5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詳細設計、主要風洞試驗、強度試驗和系統模擬試驗。1970年3月,型號名稱定為殲-12。
整個設計方案中,殲-12採用了許多新技術、新結構和新材料。其總體布局、翼型均與殲-6、殲-5有了較大不同,以至於空軍負責裝備科研的副司令員曹裡懷擔心方案的可靠性是否過關,還專門要求南昌飛機製造廠到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徵求該所對方案的意見。
殲-12外形有不少變化
1970年12月26日,殲-12原型機首次試飛成功。1973年9月10日,殲-12飛機飛赴北京向中央領導匯報。葉劍英、李先念、徐向前、聶榮臻等中央領導人觀看了飛行表演,葉劍英元帥讚譽殲-12飛機為「空中李向陽」。這一綽號道出了殲-12飛機機動靈活的飛行特點。
後來,南昌飛機廠針對試飛中發現的問題,對殲-12作了10項重大修改,如採用降低飛行阻力的面積率修形、減小機翼上反角等,並進行了必要的補充實驗。改進後的飛機於1975年7月1日試飛成功,至1977年1月止,殲-12共試飛一百多架次,完全達到原下達的戰術技術指標的要求。
殲-12想像圖
最終確定版本的殲-12空重僅310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也只有4450千克。該機是最輕的噴氣式戰鬥機之一,只比二戰期間德國的He-162戰鬥機、蘇聯在活塞式戰鬥機基礎上改進的噴氣式戰鬥機(雅克-15/17/19)、以及1950年代英國研製的「蚊蚋」戰鬥機相當。不過,這幾種飛機都是亞音速飛機。而殲-12最大速度可以達到1.5倍音速,是超音速飛機中最輕的,沒有之一。殲-12的尺寸也很小,全長只有10.66米,翼展7.192米,比當時絕大多數戰鬥機都小一圈。
不過,雖然又輕又小,但殲-12的性能還是不錯的。比如,該機最大飛行速度可達1.5馬赫,巡航速度也可以達到M0.95,高速性能比較突出。在機動性方面,佔了輕和小的便宜,再加上裝了一臺渦噴6乙型噴氣發動機,加力推力39.72千牛(4050千克力),全機推重比可達0.91。相對而言推重比較大,機動性也就相對的好。
例如,殲-12海平面最大爬升率是180米/秒。而和殲-12同年同月首次試飛的美國F-14戰鬥機的這一項指標是200米/秒;美國大量出口的F-5E是160米/秒。殲-12在5000 米高度上的最小盤旋半徑是1140米。而中低空機動性能突出的殲-6是1,200米;美國盟國大量裝備的F-5E是1080米。殲-12在5000米高度上,從M0.9水平加速到M1.2,所需時間僅為65秒。而殲-6是85秒;美國的F-5A是140秒。
此外,殲-12短距起落性能也很不錯。其起飛滑跑距離500米,著陸滑跑距離是510米。與殲-12重量相當的亞音速戰鬥機殲-5的起飛滑跑距離是590米,著陸滑跑距離是825米。中國空軍大量裝備的殲-6起飛距離515米,著陸距離也要800米左右。可以說,殲-12非常適合野戰簡易機場起降,正好符合其「遊擊戰」定位的需要。
不過,由於過於追求機體小、重量輕,殲-12的不足也是很明顯的。比如,該機的機內最大燃油量為1250千克,可帶兩個400升的副油箱,帶了副油箱的最大航程也只有1385千米,實在算不上「長腿」。同時,雖然該機設計上可以攜帶機炮和2枚格鬥飛彈,但由於採用機頭進氣,沒辦法安裝雷達。再加上機體太小、太輕,也裝不了更多的電子設備。因此,純粹視距內格鬥倒還好,稍微遠一點就麻煩。
更重要的是,由於太輕太小,殲-12基本上沒有多少升級的空間。雖然有英國發動機專家曾經說,如果給殲-12換上好一點的發動機,其飛行性能還能提升,但這也改變不了殲-12綜合作戰能力很難提升的先天缺陷。事實上,英國類似思路的「蚊蚋」戰鬥機雖然在第二次印巴戰爭中,曾經通過近距離格鬥,打下來過不少巴基斯坦的F-86,但最終還是被米格-21給淘汰。
同樣輕小的「蚊蚋」最後也難逃黯然退場
正因為這些不足,殲-12最終沒有被空軍採用,但卻為中國實施全面獨立自主地開發其戰鬥機裝備的研製計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是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塊重要裡程碑。
目前,一架殲-12被作為中國航空博物館的標誌,安放在航博門口。有興趣的童鞋可以去看看,感受一下這種超音速飛機到底有多小。T
《聯合防務》精彩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