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國國產軍工業發展的小夥伴都知道,我們中國的國產軍工業最早起源於老大哥蘇聯的援助,在中蘇交惡之後還面對著美國的封鎖制裁,只能在接觸不到外界先進技術的情況下「閉門造車」,自己想辦法搗鼓出先進的武器、提升軍備力量。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末左右,我國的國產殲12戰鬥機立項提出、正式上馬。這款誕生在特殊時代下、有著諸多特殊設計的國產戰機,其多項性能即便是在今天看來都是非常特立獨行的,甚至足以達到世界之最。
在當時的環境背景下,除了面對著北方紅色超級大國蘇聯的切實敵意以外,大洋彼岸號稱全球軍力第一的美國也不得不防。這一紅一藍兩個超級大國的綜合軍力,在當時均要遠遠超出我們中國,在技術裝備的性能和數量對比上更是不用多說,全都遠遠超出我們中國。在這樣的客觀情況下如果爆發戰爭,那麼空軍所面對的巨大戰損和機場被襲將是可以預見到的,殲12戰鬥機自立項開始就瞄準了這些為戰爭而生的特點,要打造一款在大戰背景下仍然有強大戰鬥力的戰機。
殲12戰鬥機首先考慮到的,便是在大型正規機場被襲的情況下,戰鬥機本身仍然可以在野戰機場、甚至是平整出來的土路上進行降落,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被敵人集中打擊,保存自身、留存戰鬥力。也正因如此,考慮到野戰機場和平整土路的跑道情況必然不會太好,項目設立之初便要求殲12戰鬥機擁有出色的短距起降能力,還要有高效的易維護性、結構不能太過於複雜,要確保在野戰機場的建議條件下能夠保證戰鬥力。
基於以上這些設計要求,最終誕生出來的殲12戰鬥機原型機體型小巧、重量輕盈,雖然只搭載了一臺航空發動機,並且發動機本身的性能也並不出色,但減重到極致的殲12卻擁有噴氣式戰鬥機中極強的機動性,換句話說就是狗鬥能力非常出色,戰機推重比非常之高。其全長10.3米、高度3.72米和3.1噸的空載重量,意味著就算是一輛五噸級的載重卡車,都能在簡單固定以後馱著殲12到處機動轉移,隨便找個平整過的土路就能短距起飛,這就符合了立項之初要求殲12能在大戰背景下保存戰力的要求。
但是因為過於追求片面的個別性能,殲12戰鬥機存在著火力貧弱、僅能攜帶2枚空空飛彈,機體內油箱容積太小,最大航程僅為1385公裡,實際作戰半徑不足500公裡等眾多足以致命的缺點。在後來的項目發展論證階段,殲12戰鬥機被確定為不再符合未來長遠的空軍發展需求,3架殲12的原型機在經歷了總計135次試飛之後,最終成為了共和國空軍發展史上一頁泛黃的篇章,為後來中國國產戰機的研發起到了一定的開路者,以及積極的借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