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李向陽」殲-12的設計理念非常先進,但這「中國式打法」能否奏效?

2021-12-29 軍武次位面

設計思想非常先進,但是技術水平達不到,最後走歪路子?

大家要是去過位於北京小湯山的中國航空博物館,都會注意到在擺放著HQ-9、HQ-12型防空飛彈發射車的廣場上還擺著一個主體由一架戰鬥機構成的雕塑,雕塑的名字叫「志在藍天」。

跟中國空軍現役的或者曾經裝備過的戰術飛機相比,這架飛機都顯得怪模怪樣的——典型的平頭造型(機頭進氣)讓人想到的是上世紀60年代中國空軍裝備的三型機頭進氣的戰術飛機:殲-5(仿MiG-17)、殲-6(仿MiG-19)、殲-7(仿MiG-21),但是它又有著當時在空軍戰術飛機上完全見不到的整體式前風擋(一直到國產殲-10型戰鬥機才用上)和下單翼設計(同樣是殲-10戰鬥機才用上下單翼設計)。

懂行的小夥伴們知道這是南昌飛機製造廠設計室研發的殲-12戰鬥機,外號「空中李向陽」,更多的95後、00後軍迷對這段歷史茫然不知。因此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架「空中李向陽」的光榮歷史。

其實,如果我們站在現在的角度去審視殲-12型戰鬥機的研發歷史,就會發現殲-12型戰鬥機和強-5型攻擊機一樣,都是屬於「設計思想非常先進,但是技術水平達不到,結果設計出來就發現實際產品走歪了路子」的產物。湊巧的是,強-5和殲-12都是出自陸孝彭總師之手,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我們之前講強-5的設計思想充分考慮到了70年代美蘇等國野戰防空能力的急遽上升,北約戰術航空兵的「炸彈卡車」帶著鐵炸彈中高空亞音速豬突蘇軍第二梯隊並進行俯衝轟炸的戰術想定等於送死,因此,強-5就被設定為低空超音速突防的前線攻擊機,實際上殲-12的狀況也差不多。

殲-12的設計思想主要考慮的3點因素:一是當時中國特殊的環境,尤其是在面對北方裝甲集群的威脅時對「人民戰爭」思想的再度熱衷。前些年流傳出來的都市傳說講當時我國的火箭筒的製造是按照「全國人民每10個人一具」來準備的,手榴彈則是「全國人民每人一枚」,都是那個特殊時期的產物。

殲-12自然也不例外:地面上能打「人民戰爭」,咱在天上照樣打人民戰爭。1969年空軍的8.25會議給「輕殲」提出的技戰術想定已經低到了「農村拖拉機手經過較短時間培訓即可駕機升空」,可謂徹底貫徹「人民戰爭」的思想,打起了「空中遊擊戰」。

第二個因素,則是蘇軍師一級戰役機動集群的威脅。尤其是70年代之後蘇軍戰役機動集群的突擊速度與伴隨火力進一步強化,配屬的前線航空兵打擊力量進一步增強,對當時的解放軍北方步兵師而言一旦一線防禦體系被擊破形成突破口,基本上就意味著縱深400到500公裡以內的機場在2天的時間內全部玩完,航空兵的勤務保障與出動直接歸零。

我們前面提過的北約國家拼命發展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就是對這一可怕態勢在技術上所做的彌補,而直接面對蘇軍攻擊刀鋒的、戰略縱深極淺的斯堪地那維亞國家還選擇了公路起降策略,在機場損毀的情況下將戰術飛機轉移到高等級公路上運作,利用公路組織戰機起飛。

殲-12也不例外,只不過是在當時由於中國基本不具備任何垂直起降飛機的研發能力,境內的高標號、高等級公路也極少,殲-12型戰鬥機給起降性能與保障要求定的標準也幾乎低到塵埃裡去了——要求該型飛機可以在縣一級的硬化路面(也就是水泥地面甚至半水泥地面)上起飛。

基本上一個縣可以部署個幾百架不成問題。而殲-12的停場保障要求更低:畢竟是「空中人民戰爭」,什麼學校操場,公社打穀場,社區大院子都能停放,公社社員和機關職工經過簡單的培訓都可以維護與保障飛機出動。相比北約國家費勁巴拉搞的垂直/短距起降或者高速公路起降,可謂一步到位了。

 

第三個因素,那就是越南戰爭中的空戰對中國空軍造成的影響了。只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當時的中國空軍作出的判斷有點失誤。

我們提過越南戰爭中越南空軍的主要戰術,即使用MiG-21Bis在高空待機,待美軍實施戰略轟炸的B-52機群飛過後俯衝下來飛到B-52的六點鐘方向開始使用K-13「環礁」空對空飛彈收人頭。得益於美國空軍的空情保障當時還難以深入越南北部上空,加之戰略轟炸機的護航體系也不完備,F-4E戰鬥機一開始連機炮都沒有,空對空飛彈在打戰術飛機時又極不可靠,因此越南人民軍空軍的這一戰法簡直屢試不爽。

但隨著戰爭的持續,後期美軍的護航體系、空情保障逐漸跟上後越南空軍的戰術目標已經越來越難以達成,損失越來越大。只不過雙方的總體實力還沒有發生根本逆轉的時候,戰爭結束了。這對當時的中國空軍來講,可謂是「只見到賊吃肉,見不到賊挨打」了:既然越南空軍可以使用躍升俯衝的戰術去打美軍的轟炸機,我們當然也可以使用同樣的戰術去打蘇軍遠程航空兵的戰役轟炸機啊。

因此,這三個因素環環相扣,綜合在一起,就讓我們看到了南昌廠飛機設計室拿出來的成品殲-12——機體輕小,結構簡單,武備特殊,任務特化,維護簡便,說是「輕殲」不為過。

殲-12的特點與戰術運用

從殲-12的主要技戰術數據,武器與航電系統的配備來看,空軍賦予它的使命,它所承擔的任務都是高度特化的。

殲-12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空軍設計過的空重最輕的戰鬥機,空重才3.1噸;機內燃油量也不高,約1400升,帶副油箱也不過1800升;理論航程在不帶副油箱的情況下只有約1000公裡,比殲-5甲型殲擊機這種短腿飛機還短;武器配備相對來講反而不錯——配備1門30-1型30毫米航空機關炮,備彈80發,1門23-1型23毫米航空機關炮,備彈120發。

此外機翼下方的2個掛架還可以攜帶2枚仿製K-13的PL-2型空對空飛彈。至於航空電子系統,殲-12隻配備了最基本的確保飛機可以正常飛行的航電設備,不具備足夠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也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與對地攻擊能力。

 

現在回頭去看當時空軍給殲-12所做的作戰想定,按照筆者的猜測,應該是將該型飛機以「空中人民戰爭」的原則分散部署在蘇軍航空兵突擊航線上的縣城與村落裡,維護和使用則在利用少量空軍技術骨幹的情況下,廣泛使用廣大群眾來維護和使用飛機;待蘇軍遠程航空兵或前線航空兵向我方縱深實施穿透性攻擊的時刻,由對空觀察哨或按照各軍區/航空兵指揮所發出的空情通報,按照分片攔截的原則組織升空作戰。

作戰方式也很簡單,就是一錘子買賣——待蘇軍航空兵的戰役戰術機群飛過去以後,起飛躍升,從蘇軍的背後來個背刺偷襲。幹得著就著,幹不著就撤——按照殲-12的機內燃油量來講應該也只夠這麼突擊一次,要是遇上了蘇軍超音速突防的圖-22「眼罩」甚至更可怕的圖-22M「逆火」,如果是一錘子打不中的情況下根本沒有更多的燃油再幹第二錘子了。

 

當然,這種戰術想定不僅站在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實在是有點簡單,連進入1970年代之後的中國空軍都覺得不靠譜了——把飛機分散部署,就算公社社員可以擦擦飛機的外殼,裡面的電氣,武備,特設諸專業上哪找那麼多公社社員去?

就算分散部署了以後能保障的了,能飛起來,航空兵大機群作戰沒有指揮如何進行?難道就靠對空觀察哨去觀測通報蘇軍的機群?就算是這些小殲擊機能飛起來,也能正確完成索敵,就照這機動性,根本就沒有辦法去跟蘇軍1970年代已經普遍進入部隊的MiG-23MLD這種多用途戰鬥機抗衡。


因此,1978年伴隨著空軍研發與預研型號的大調整,殲-12被列入了調整之列而下馬。從此,結束了「空中李向陽」的歷史。

▼▼▼點擊圖片參與活動

相關焦點

  • 「空中李向陽」研製背後的故事,當年下馬的殲-12原來設計這麼超前
    提到殲-12戰機,大家或許都不怎麼熟悉,但就是這麼一架「默默無名」的飛機,卻是我國航空人對第三代戰鬥機發出的符合我國國情的早期探索,被稱為「空中李向陽
  • 【武研社】世界最輕的超音速噴氣戰鬥機,被稱為「空中李向陽」的殲-12
    不過其作為航空博物館的標誌,一直在大門口和各種裝備在一起並列展覽,而這架戰鬥機就是今天本文的主角——殲-12戰鬥機。當然,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也不是對殲-12的誕生毫無貢獻,當時空軍中負責科研的副司令員曹裡懷曾擔心這隻方案的可行性,讓南昌飛機設計室的開發人員前往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進行對方案設計意見的討論。
  • 【軍迷·問】為什麼沒有殲9、殲12等戰鬥機?
    一種方案是雙髮型,裝用兩臺殲-7使用的渦噴-7發動機的改型,飛機氣動布局參照殲-7,不做大的改變,這一方案後來發展成為殲-8;另一種方案為單髮型,擬裝一臺推力為8500kg的加力渦輪風扇發動機,這一方案也就是我們這要說的主角——殲9。相比後來發展為殲8的殲7改進型方案,殲9的研製難度明顯更大。更為不利的是,在研製過程中,殲9的性能需求一改再改,迫使研發部門不得不一再修改設計方案。
  • 殲12戰鬥機現身航展!造世界最小超音速戰機
    殲-12戰鬥機在我國航空歷史上非常獨特的一個機型,是中國空軍擺脫蘇聯制式飛機系列設計格局以後,第一架從機體設計到部件製造完全由中國自行研製的輕型噴氣戰鬥機 ,為中國實施全面獨立自主研製戰鬥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圖片:2020飛行大會上的殲-12戰鬥機,注意其在國內首創了整體風擋(圖片來源見水印)。當時武裝到牙齒的美軍開始全面進攻北越軍隊!
  • 殲-12:中國最輕噴氣式戰鬥機,也是世界最輕之一,性能還不錯
    70年歷史裡,人民空軍從無到有、從引進裝備到自主研發,已成為世界頂級的空中作戰力量之一。我們獨立研發的殲-20更是成為全世界除美國以外第一種服役的第四代戰鬥機。不過,你也許不知道,中國自研戰鬥機的起點,其實是一種可以拿下「世界之最」的戰鬥機,這就是1970年代研製成功的殲-12輕型戰鬥機。眾所周知,新中國自製戰鬥機始於仿製蘇聯米格戰鬥機。
  • 美國六代艦載機公布,鴨翼設計+無人母機理念,是反向借鑑殲-20?
    但是,隨著空優設計的殲-35艦載機的出現,美國在艦載戰鬥機裝備領域的優勢地位,無疑正在受到後來居上的挑戰。這對於非常依靠超級航母和艦載機的美國來說,顯然是絕對不能接受的。因此,在殲-20新型號現身的翌日,殲-35隱形艦載機直衝雲霄的同日,美國也首次對外公開了,第六代艦載戰鬥機F/A-XX的設計細節和相關作戰理念。
  • 殲-12差點發展成隱身機,總師探索出不同思路,40萬字心血曝光
    米格-41「管鼻鸌」不禁讓人聯想起了我國航空史上的最神秘的戰鬥機方案之一——殲-12「空中李向陽」輕型戰鬥機隱改,雖然該機僅存在於強五/殲-12之父陸孝彭的一篇報告中,但從中可以看過我國在隱身戰鬥機上的一種早期研製思路
  • 海外談中國:南昌殲-12 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款噴氣式戰鬥機
    由於美國作者對一些涉及中國的問題有片面的認知,因此與事實會有出入。本人在翻譯過程中盡力保持原文特色,並不進行修改,展現出美國航空作家對那段歷史的看法,並不代表本人同意或證實原文作者的某些觀點或理念。近年來,中國航空航天工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幾乎沒有人知道中國設計和製造的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這就是作為博物館展品倖存下來的南昌殲-12,在當時是真正意義上的輕型戰鬥機項目。
  • 從初代殲-11到終極殲-7:中國空軍的「影子家族」殲擊機
    】【相關閱讀:「梟龍」究竟是不是終極殲-7?那得問問這兩位「魔改」兄弟】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有著「空中李向陽」之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研製的殲-12輕型戰鬥機。當時的越南戰爭空戰證明,未來殲擊機的機動性指標仍然非常重要,作為替代殲-5和部分殲-6的新機,殲-12的確貫徹了這一原則。但與之同時提出的,同樣貫徹這一原則,卻沒有機會走下繪圖板的另一個型號,卻引出了一個在人民空軍殲擊機發展序列中,長期若有若無的「影子序列」。
  • 外媒:中國殲60隱形戰機亮相 挑戰美軍空中優勢
    聯繫到該公司去年曾展出代號「殲-60」的新一代戰機模型,美國情報分析人員認為,該機就是殲-60的實體原型機,這是與美國F-22「猛禽」外形相似的雙發單座戰機。報導甚至宣稱,中國新隱形戰機外形與F-22和F-35如此雷同,讓人聯想到近年有關中國通過網絡和其他各種手段盜取美國軍機情報的傳聞。美國國防情報局的發言人則拒絕對中國新戰機發表評論。
  • 300架F35戰機空中「入侵」,76架蘇57能否迎敵,多少架殲20能力挽狂瀾?
    300架F35戰機空中「入侵」,76架蘇57能否迎敵,多少架殲20能力挽狂瀾?眾所周知,按照目前五代戰機的戰鬥力來說,F35戰機絕對能榜上有名,目前F35戰機已經服役到很多國家,在我國附近就暗藏了幾百架F35戰機,為什麼這麼說?
  • 從美國F-22戰鬥機看中國殲-20能否成為艦載機
    1991年美國國防部取消了隱身艦載攻擊機A-12計劃,海軍迫切需要新的艦載攻擊機。同時在第四代艦載攻擊機服役之前,也需要一型艦載機作為向下一代艦載機過渡的機種,填補這一時期的空白。當時備選方案有F/A-18C/D改艦載機和F-22改艦載機,最後美國國會在1992年批准了F/A-18E/F的研製方案。
  • 殲20vs轟20,誰才是解放軍最迫切的空中利器,兩大戰機優勢比一比
    目前我人民空軍已經進入了戰略空軍的發展軌道上,殲20等先進戰機的出現,也使得中國空軍進入「20時代」。那麼,殲20和「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轟20相比之下,誰才是目前我軍最需要的空中利器呢?這兩款戰機又有何優勢?
  • 從殲-1到殲-20:中國戰機蓽路藍縷70載……
    ,二者的主要區別是殲-8採用的雙發配置,而殲-9為單發,在氣動布局上殲-9採用的是和現役殲-10類似的無尾三角翼設計、鴨式布局。(殲-10B)(九)殲-11,空中多面手殲-11是中國從俄羅斯引進蘇該型戰機是我國為跳出「蘇式戰機」設計理念圈而進行的一次大膽嘗試,其主打性能為「短小精悍」。1969年被正式立項,由南昌飛機製造廠承制,前文提到的陸孝彭為總設計師。
  • 707航母工程艦載機,殲-6是主力殲-12改是後備
    「四號任務」不是從頭開始研製艦載機,而是在現有戰機基礎上進行改進,當時可選對象包括殲-6、強-5、殲-7以及殲-12戰鬥機。其中最為穩妥成熟的當屬殲-6,因此殲-6改垂直起降艦載機當仁不讓,整個四號任務就是為它量身定製。以殲-6為基礎加裝升力發動機,從現在模型看就是在機身下方安裝了四大升力風扇,改裝比較簡單就是為了快速列裝。
  • 又給中國殲20「找爹」!抄襲了米格1.44?
    俄媒稱,儘管米格1.44項目已在俄羅斯壽終正寢,但在正同時研發兩款四代機的中國,卻引起了極大的興趣。據中方說法,殲-20將是中國第一款成熟的五代機,但是專家表示,有趣的是,殲-20與米格1.44有著許多顯而易見的相似之處。文章稱,這兩款戰機都有著鴨翼和V型尾翼,這意味著中國人在研發這款戰機的時候一直都牢記著俄羅斯的原型機。
  • 外媒:中國殲60隱形戰機亮相 挑戰美軍空中優勢
    聯繫到該公司去年曾展出代號「殲-60」的新一代戰機模型,美國情報分析人員認為,該機就是殲-60的實體原型機,這是與美國F-22「猛禽」外形相似的雙發單座戰機。報導甚至宣稱,中國新隱形戰機外形與F-22和F-35如此雷同,讓人聯想到近年有關中國通過網絡和其他各種手段盜取美國軍機情報的傳聞。美國國防情報局的發言人則拒絕對中國新戰機發表評論。
  • 中國空軍的主力戰機,殲-11為何沒空中受油管,也從不帶副油箱?
    而中國空軍當中卻只有一些比較落後的殲六、殲七等二代機,雖然在當時我國也有建造先進戰機的計劃,加上與美國等國家關係破裂,因此我國先進戰機的計劃就不得不停了下來。為了獲得先進的戰機,我國費勁功夫從俄羅斯引進了蘇-27戰機。
  • 殲20,中國戰機崛起之路
    殲-20在全世界第五代戰機中已經坐穩了三甲位置,基本可以滿足突防第二島鏈的設計初衷。1997年,臺海曾密布的戰雲剛剛散去不久,距亞洲萬裡之外的美國天空之上,首次起飛了世界第一架第五代戰鬥機:被稱作「猛禽」的F-22。這架造型優美的鐵鳥,在其F119-PW-100低涵道比「加力渦扇發動機」仿佛能撕裂天空般的尖銳鳴叫中,宣告屬於它的空中霸主時代到來。
  • 日本炫耀軍力:未來裝備147架F-35戰機,殲-20戰機能否一戰?
    摩耶級驅逐艦裝備日本國產90式反艦飛彈,這款飛彈是日本通用型驅逐艦配備的標準反艦飛彈,採用8枚90式反艦飛彈,射程超過150千米,裝備Mk-41垂直發射系統,可發射「標準」2 遠程防空飛彈和「F-35戰鬥機優勢在於強大得隱身性能,在執行空戰任務不被察覺,這跟F-15戰鬥機採取硬碰硬不同。日本裝備F-35戰鬥機確保對周邊國家裝備戰鬥機形成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