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美國國防部取消了隱身艦載攻擊機A-12計劃,海軍迫切需要新的艦載攻擊機。
同時在第四代艦載攻擊機服役之前,也需要一型艦載機作為向下一代艦載機過渡的機種,填補這一時期的空白。
當時備選方案有F/A-18C/D改艦載機和F-22改艦載機,最後美國國會在1992年批准了F/A-18E/F的研製方案。
從技術上來看,美國軍事專家認為,F-22不適合在局部戰爭中使用。
像 F-22這樣造價很高的飛機,在空戰中應具有相當突出的空中優勢,並對敵航空兵構成相當大的威脅,甚至在敵方領空也應起到威懾作用。
F-22應該在空戰最激烈的戰場,第一時刻參加作戰,殲-20也面臨類似的問題,但隨著周邊國家五代機的擴散和中國海外利益的擴展,作為中國現役最成熟的五代機,其上艦作為艦載機的可能性仍然極大。
美軍認為艦載機擔負的海上作戰任務,屬於局部戰爭,任務類型不僅局限於空戰,還需要實施對海和對地攻擊,強調的是可以執行多種任務類型。
F-22的任務是執行空中優勢,因此在飛機設計過程中,考慮隱身和超聲速巡航的需要,在隱身狀態的F-22,其基本軍械裝置被安裝在機體內,導致載彈量很小。
或許是借鑑了F-22的經驗教訓,殲-20擁有強大的外掛能力,此前就曾曝光了F-22攜帶四個副油箱的畫面,突顯了殲-20的外掛能力,所以彈藥攜載能力並不是影響殲-20上艦的因素。
攜帶副油箱的F-22戰鬥機
美國海軍最開始計劃利用F-22發展一型新的重型艦載攻擊機,用於替代F-14。
讓F-14退役主要原因就是維護費用太高。
美軍的蒸汽航母彈射一個中隊的F-14,會使得艦上整個彈射器維修保障小組晝夜不停的工作維護幾天,不僅成本上划不來,還影響艦載機出動效率。
考慮到中國未來應該也會先優先建造5至6萬噸的中型蒸汽彈射起飛航母,所以殲-20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即很難與蒸汽彈射起飛航母進行適配。更進一步說,殲-20其實更適合8至9噸的電磁彈射起飛的大型航母。
F-22飛機的優良性能,也帶來了高額的研製費,美國空軍定購 F-22的數量也一再削減,從750架減少為381架,再減到277架,最後減到183架。
同時高達1.2億美元的單機價格和高額的使用維護費用,也令美國海軍不得不考慮其經濟可承受性。
目前外界普遍認為,殲-20單機的採購價格在一億美元左右,但這並未考慮到殲-20上艦所進行更改的研製費用。
不過,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在未來綜合國力支撐殲-20艦載機計劃並不是難事,一種可能的方式就是少量殲-20艦載機與殲-15大改的型號混搭,構成高低搭配的局面。
不得不指出的一個事實,無論是殲-20,還是呼聲很高的FC-31鶻鷹,目前它們的技術狀態都無法上艦,想要上艦,都需要進行較大幅度的修改。
而從中國海軍現有作戰需求來看,在殲-15的基礎上繼續改進,仍是中國未來5至10年內最為合理的選擇。
中國下一代艦載戰鬥機的研發可能仍會秉承著海軍「小步快跑」的裝備思路,以「小航母用小飛機、大航母用大飛機」作為下一代航母艦載機的配套理念。
殲-20即使上艦,其最可能的也是成為003型大型航母的艦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