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戰機是一些通過低可偵測性技術而難以被雷達偵測的軍用航空器(亦稱「軍用飛機」,簡稱「軍機」);這種說法是對具備低可偵測性軍機的泛稱,並非嚴格的軍事學分類,其指涉範圍包括但不限於戰鬥機。當前典型的隱身戰機機身塗有雷達波吸收材料(Radar-Absorbing Material,RAM),能吸收雷達信號,且通過特殊的外型設計來降低雷達反射;此外,設計時也考慮到抑制飛機本身所發出電子信號、熱能和噪音。
目前,世界上只有中、美、俄三個國家有能力研製生產隱身戰鬥機,而中國除了眾所周知的殲-20戰機外,還有一款隱身戰機,那就是殲-31戰機。
殲-31
殲-31(中國編號:J-31,代號:鶻鷹,英譯:Gyrfalcon,英文:Shenyang J-31)戰鬥機,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瀋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航工業沈飛)研製的第四代(俄國標準第五代)雙發中型隱形戰鬥機。殲-31飛機,是針對國際市場需求研發的中型多用途戰鬥機,綜合作戰效能優異,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該機採用單座、雙發、外傾雙垂尾、全動平尾的正常式布局,兩側布置大S彎進氣道,配置內埋武器艙。
殲-31飛機具有高生存力:低雷達可探測性、低紅外輻射特性、優異的電子對抗性能、低易損性設計;多任務能力:強大的目標探測和外部信息綜合能力、優異的態勢感知和信息共享能力、超視距多目標攻擊和大離軸角全向攻擊格鬥空戰能力、對地和海面目標精確打擊能力、適應複雜氣象條件和廣地域使用能力;優異的綜合保障能力;高性價比。
殲-31戰鬥機(J-31)為雙發布局,兩側DSI進機氣道,傾斜式雙垂尾,採用了波束控制理論設計飛機的外形,菱形機身,機身上、下部分分別向上和向下傾斜,從而折射側面的照射電波,可以降低側面雷達對於飛機的威脅。該機最值得稱道的新技術是DSI進氣道、波束控制理論設計飛機的外形和全向矢量發動機尾噴口。但該機也有美中不足,首先是飛行座艙罩,仍舊是殲-11等沿用的兩段結合式,這就不如殲-20的一體式先進和有利於隱身。該機可能裝備了新型發動機,特別是其新穎的全向矢量噴口,使得其具備了高機動能力和適用於航母甲板的短距起降能力。
殲-31前輪是雙輪設計,這是艦載機的典型特徵,便於降落在相對狹小又處於運動中的航母跑道上。但是,這款飛機也明顯缺少著艦尾鉤和可摺疊機翼等。該機的機動性較好,又具有隱身性能,可協助重型殲轟機作戰。戰術安排可由殲-31首先潛入敵後摧毀重要的高價值目標,為非隱形戰機殲-15發動攻擊開路,形成攻擊兩個梯隊,較好地執行特殊作戰任務。
第四代戰鬥機追求隱身性能,所以必須儘可能減少飛機外表面各種突起,而外掛的武器彈藥和副油箱就是外表面最強烈的反射源。所以第四代戰鬥機設計上,都將常用的武器置入機身彈艙內,彈艙也成為了整個機體設計的難點,其增大了機身內部體積造成空重的大幅度上升,同時還使得機身變寬變厚加大阻力。
殲-31的機身,相對F-22和殲-20來說較為瘦削和單薄,在發動機直徑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其彈倉高度和寬度都必然較小;同時由於起落架收入機身側面,其也無法像F-35一樣利用進氣道側面空間布置大型彈艙只能和F-22和殲-20一樣在機身下部布置彈艙。
發動機是航空器的心臟,也是決定其設計和性能的關鍵。殲-31戰鬥機採用的是兩臺RD-93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其也是FC-1「梟龍」戰鬥機的標準動力。RD-93是在前蘇聯MIG-29戰鬥機使用的RD-33渦輪風扇發動機基礎上,將附件機匣從頂部更換到底部,以方便單發飛機維護的改型,其也適合於從底部進行維護的雙發戰鬥機。
RD-93屬於典型的中等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其推力為81.4千牛,空氣流量約70千克/秒。在照片中可以發現後機身殼體和發動機之間有較大縫隙,可以判斷其後機身是為國產的9500KGF(9500千克推力)發動機設計,使用RD-93隻是前期試飛的權宜之計,在9500KGF通過初期測試後就可以進行換裝。9500KGF發動機直徑相對較大,達到了1180毫米,RD-93直徑則只有1030毫米,因此留有較大空隙。9500KGF發動機配有推力矢量系統,可以再相當程度上提高飛機機動性,推力矢量系統的飛控-發控一體化系統研製具有非常高的難度。
殲-31未來可以和殲-20進行高低搭配執行任務,保持持續打擊能力,並且殲-31也有希望改進為中國下一代艦載機。殲-31的重量與美國的F-35戰機差不多,二者的隱形能力也不相上下,綜合作戰能力比較接近,殲-31的機翼和起落架等方面改進之後,完全可以成為中國未來具有隱形性能的航母艦載戰鬥機,屆時殲-31將成為世界上第二款中型隱形航母艦載機,中國軍隊整體的戰鬥力也將大大提升!
免責聲明:本文由該編號的編輯轉載,轉載目的是傳達更多信息,並不意味著該編號同意其觀點,並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30天內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