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對於廣大軍迷朋友而言,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十年前的1月11日,中國隱身戰鬥機殲-20一飛沖天,打破了美國預言:中國到2020年研製不出隱身戰鬥機!當時,有很多的軍迷朋友來到了殲-20的試飛場外圍圍觀,現場親眼見證了殲-20的首飛。也是從那時起,殲-20的圖片開始滿網飛,讓無數的軍迷朋友記住了殲-20優美威武的外形。
而殲-20總師楊偉的一席話,更是讓全國的軍迷朋友熱血沸騰。2018年1月1日,央視新聞頻道首次播出了對楊偉的專訪。在節目中楊偉說到:「殲-20首飛那個時候社會上是不知道的,只有軍迷懷著一腔熱血,這樣來跟蹤,才讓社會逐步地屬於非正常消息得到殲-20首飛消息。」2021年的1月11日即將來臨,網上已經吵翻了天,紛紛預測著今年的好戲上演。其中,爭論最大的,就是三款型號,即轟-20戰略轟炸機、海四代隱身艦載機和運-20改加油機。為什麼先說這個型號?因為在2020年2月份,執行武漢空運醫療物資和人員的運-20飛行員曾親口說過,運-20還有改進型號,即運-20加油機和運-20預警機,而且運-20加油機很快就將與大家見面了。
借運-20飛行員吉言,希望運-20加油機能第一個亮相。
其實,筆者一直在強調大型加油機的作用和地位,從美俄兩個大國空軍的實際使用情況來看,戰略轟炸機與大型加油機的比例是1:3,這個筆者在之前的文章多次提到過,並舉有詳細的例子,這裡就不再重敘了。美俄兩國空軍,不僅擁有大量的戰略轟炸機(都是三駕馬車,美國是B-52、B-1B和B-2,俄羅斯是圖-22、圖-95和圖-160),而且還擁有更多數量的大型加油機,比如美國的KC-135R加油機,經常從亞太美軍基地(關島安德森基地、衝繩嘉手納基地等)起飛,為美軍執行亞太任務的戰略轟炸機、偵察機、反潛巡邏機等實施空中加油,而俄羅斯的則是伊爾-78加油機。
反觀我國,目前只擁有少量的伊爾-78大型加油機,剩餘的就是轟-6油,完全滿足不了我國戰略空軍的發展需求,因此急需在運-20的基礎上改型發展出一款大型加油機。衷心希望今年能看到運-20加油機飛上藍天,並早日裝備我國空軍部隊,而且還要大量生產,其裝備量至少是轟-20的三倍才行。網友們已經迫不急待想在1月11日這一天看到海四代的首飛了,而且最近網上還流傳出了FC-31新的試飛圖片。從這張網上流傳出的圖片看,首先是塗裝變了,採用低可視度灰色塗裝,這意味著它可能採用了隱形塗料;其次是能看到機頭下側31003的字樣,表明這是FC-31的三號試驗機。
第三是取消了機頭處的空速管,這可能意味著基本氣動測試已經完成,正進入下一階段關於航電、雷達和武器方面的測試,甚至這架三號機上很可能已經安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
第四,從外形上看,三號試驗機整體氣動外形變化不大,長度基本沒變,可能是加寬了機身,加高了座艙。機身增寬,說明重量增加,增肥不可避免,這就回到了之前大家討論的中型機和重型機的問題了。座艙加高,是為了提升前向視野。細心的網友經過對比發現,三號機的機頭長度有所增加,對應的就是座艙後移,後移的座艙為了保持前向視野,所以就得增加高度。
當然,還有一些網友在糾結海四代到底是殲-20的改進型,還是FC-31的改進型,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裡就不再討論了,相信很快就會有官方的答案。這可是大家最為關心的,畢竟作為一款戰略武器,美俄都已經擁有多年了,中國空軍也該擁有了。對於轟-20,之前大家的認知比較統一,那就是以美國的B-2為參照對象,採用飛翼式布局,追求隱身性能,為此必須採用機腹內置式彈艙和內埋式發動機。當然,還有少數人認為,可以更激進一些,在追求的隱身的同時,再加上超音速性能,這樣就同時具備了美俄兩家的隱身和超音速兩項性能指標。這個從純技術上來說,也是可以實現的。
但是,2020年轟-6N攜帶高超聲速飛彈的圖片在網上流傳開後,又有了新的爭論,那就是到底是要隱身還是要高超聲速飛彈,而且這兩者是完全矛盾的,追求隱身的話,內置彈艙是無論如何也掛不了像東風-21之類的大型高超聲速飛彈的,要想擁有發射高超聲速飛彈的能力,只能採取外掛的形式,這樣就破壞了隱身。所以,甚至有人提出了另一種觀點,轟-20可能有兩種,一種類似美國的B-2,採用飛翼布局,追求隱身;另一種採用常規布局,外掛高超聲速飛彈。
筆者也希望中國能同時發展兩款戰略轟炸機,這樣的話,加上現役的轟-6K,那中國空軍也擁有了像美俄一樣的三駕馬車。況且,從目前的技術來看,高超聲速飛彈確實有其技術優勢,包括美國在內的反導系統,都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攔截。不過話說回來,轟-20這樣的戰略大殺器,不會輕易曝光,從2018年珠海航展前大家就一直在盼著轟-20的亮相,至今已經兩年多過去了,今年能否亮相,值得期待。
歡迎掃碼關注「東方軍事評論」微信公眾號,謝謝!!!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東方軍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