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0載守衛祖國空天,國產戰鷹奮勇當先。值此新春佳節之際,整理了殲-5、殲-6、殲-7、殲轟-7、殲-8、殲-10、殲-11等解放軍經典戰鬥機的小記,通過講述這些國產戰鷹的守衛祖國領空故事,展現些許人民空軍成立至今的崢嶸歲月,以饗讀者。
圖片說明:殲-11B戰鬥機
最後一天,我們來講講國產重型戰鬥機殲-11的故事。上世紀80年代之後,國際上第三代戰鬥機日趨成熟,並按照利益紐帶在國際武器市場擴散,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邁入三代機時代。
到了上個世紀的90年代初,解放軍戰鬥機性能甚至落後於臺灣地區和印度,在周圍三代機林立的大環境下,當時空軍急需的三代重型戰鬥機,或堅持立足國內自主研發,我從國外引進,形勢的緊迫使得引進最終成為優先考慮,這就有了後來的殲-11的故事。
「側衛」來華之路
由於歷史原因,當時唯一能為中國提供三代戰機的國家只有蘇聯。起初,蘇聯極力向我們推薦中型的米格-29戰機,在解放軍空軍莫斯科代表團的一再堅持下,我們最終獲得了航程更遠、體型更大的重型戰機蘇-27.
圖片說明:雨燕和勇士表演隊混合出場,蘇-30(蘇-27平臺)對比米格-29
事實上,隨著現代戰機空戰模式轉向超視距,任務需求越來越發展為多用途,體型更大、噸位更重的戰鬥機無論在作戰性能和改造潛力上都遠勝中輕型機。回過頭來看,中國在當年經濟拮据情況下沒有選擇相對便宜的米格-29,而是堅持採購較貴的蘇-27,打開了「重型三代機」之門,是有遠見的正確抉擇。
圖片說明:上世紀90年代初引進的蘇-27迅速改變了解放軍空軍的裝備面貌
1990年12月28日,中蘇正式籤訂蘇-27合同,緊急引進了一批當時先進的三代重型戰機蘇-27以應對國防急需。到了1992年年底,包括蘇-27SK和雙座型的蘇-27UBK在內的24架首批戰鬥機全部到位,中國空軍終於正式進入了三代機時代。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光靠「買買買」換不來國防安全的,我國決定引進蘇27的生產線和部件,組裝這種當時中國還無法生產的先進戰鬥機。
圖片說明:殲-11A使用的還是俄制飛彈
1993年10月30日,「11號工程」也就是國產蘇-27項目正式立項。1995年,在瀋陽引進蘇-27生產線。1998年7月2日建線完成並開始首架飛機總裝。
1998年12月16日,首架我國組裝的殲-11成功首飛, 正式定型。雖然這架戰鬥機的僅僅是組裝生產,但是相較於之前純進口的蘇-27SK,它已能冠上「殲-11」的稱謂。
從殲-11到殲-11B的關鍵一步
正是有了殲-11作為起點,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學習借鑑、消化吸收、改進創新,我國發展生產了殲-11A、殲-11B等新型戰鬥機,這些第三代重型戰鬥機的能力對當時的中國至關重要,提升了我空、海軍的作戰能力。隨後,俄系「側衛」在中國開枝散葉,形成了枝繁葉茂的「東方側衛」家族。
隨著殲-11的生產逐漸完善,我們開始不斷提升國產零部件的比例,這種使用俄羅斯原產零部件和國產配件組裝的殲-11,又被稱為殲-11A。然而,真正的難題出現了在於除發動機外基本實現國產化的殲-11B上,這可能是中國軍工人在蘇-27本土化路上最艱難的一步。
圖片說明:殲-11B戰鬥機
央視《軍工記憶》節目是這樣總結的,蘇-27的國產化涉及面之廣、參與機構之多,甚至連身在其中的人都感到驚訝。僅僅以殲-11B使用的新型材料而言,整架飛機共需413項材料,而國內當時有137項材料在國內是完全的空白。
央視《國防科工》節目透露,當時北京航材院帶領全國一百多家單位進行攻堅,最終,殲-11B在機翼蒙皮、垂尾、平尾等關鍵位置都使用了複合材料,節目中就提到殲-11B在尾翼部分大面積採用了新的碳纖維複合材料,這種材料是由碳纖維和樹脂複合製成。
圖片說明:蘇-27UBK(前)和殲-11BS
接著,我國又以殲-11B作為基礎,開發出雙座版本的殲-11BS,值得一提的是,殲-11BS換裝國產「太行」發動機,以替換俄制AL-31發動機,真正實現了百分百的國產。
圖片說明:殲-11BS
別看殲-11B/BS外形和殲-11/蘇-27UBK外觀上區別不大,其「內功」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採用國產的航電系統與武器系統、玻璃化座艙,換裝國產新型雷達,並使用更加先進的電傳操控系統。在繼承了蘇-27優秀平臺的同時,殲-11B在航電系統上也遠遠超過殲-11和殲-11A,且更易融入中國空軍的作戰體系,還可以集成更先進國產飛彈,大大提升了戰鬥力。
圖片說明:《軍工記憶》節目截圖
對於殲-11B系列換裝國產太行發動機,時任航空工業瀋陽所副所長、型號副總設計師季曉光給出了中肯的評價:「我們的航空發動機已經裝在了我們的戰鬥機上,雖然它有一些不足,但是那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東西,我們已經達到了可用的狀態。」
「飛鯊」我國首款艦載戰鬥機
圖片說明:552號殲-15艦載戰鬥機
2012年11月23日上午9點,一架黃色塗裝、編號552的殲-15艦載戰鬥機在遼寧號航空母艦上成功實現阻攔著艦和滑躍起飛,標誌著中國海軍正式進入航母時代。而殲-15「飛鯊」艦載戰鬥機,正是我國在殲-11平臺上發展而來的。
殲-15是在蘇-33原型機的基礎上,融合了我國對於蘇-27平臺的理解,推出的我國首款艦載戰鬥機。目前,殲-15是中國唯一的艦載戰鬥機平臺,目前有彈射型和雙座電戰型在研。
從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服役,再到殲-15艦載機實現完美著艦,成功實現艦機合璧,當中僅僅間隔了兩個月。央視《財經半小時》欄目曾披露,這背後蘊藏著殲15研製過程中的諸多自主創新。
圖片說明:殲-15 起降訓練 央視軍事截圖
比如原先在中國飛機製造領域完全空白的攔阻系統,這是一道全新課題。據殲-15總師孫聰回憶,設計方案反反覆覆,大大小小的試驗做了上萬次,中國自主研製的國產攔阻鉤、攔住索系統才最終研製成功。
殲-20的好搭檔殲-16
圖片說明:殲-16(右)與殲-20
最後談談這兩年的「網紅戰機」殲-16,該機是我國在借鑑了蘇-30對空對面全能的特點,在殲-11BS的基礎上推出的新一代三代半戰鬥機。中國空軍是這樣描述殲-16的:殲-16作為國產新型戰鬥機,與殲-20等戰機搭檔使用,形成制空、制海、制地作戰的強大功能組合,將進一步增強空軍的空中進攻和防空作戰能力,推進中國空軍戰略轉型實現新跨越。
雖然外觀還是經典的俄系升力體布局,但殲-16戰機本質上已經是完完全全的「中國製造」,換裝了國產「太行」發動機,裝備了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新一代前紅外觀瞄系統,在航電水平上甚至優於有著「超級側衛」之稱的俄制蘇-35戰鬥機。
同時,殲-16在作戰理念上基本上摒棄了俄系風格,其定位更類似美國F-15EX,通過重點改進航電加掛載先進彈藥全面提升戰力,將型號發展的目標轉向多用途,而將其機動性放到相對次要的位置。
圖片說明:殲-16飛行員的頭顯
當然,側重多用途能力並不代表殲-16放棄的空戰能力。在去年年底關於殲-16的公開報導顯示,近距離空戰是該機日常訓練的重頭戲。不僅如此,在央視的報導中看到,殲-16前艙的飛行員已經換裝上了新型頭盔顯示器,使該機成為我國空軍繼殲-20和殲-10C之後第三種曝光頭顯的戰機。頭盔顯示器不僅可以使飛行員擁有更強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同時優化飛行員發射格鬥彈的能力,直接用「眼神」鎖定敵機就可以發起攻擊。
圖片說明:西部戰區的殲-16戰機
放在20年前,誰也想不到蘇-27在華會獲得如此大的成功。演兵場通過梳理公開資料發現,解放軍目前至少已經有五個航空旅整建制換裝殲-16戰機。再算上我們直接從俄羅斯採購的蘇-27、蘇-30和蘇-35,再加上之前各型殲-11、殲-15等國產「側衛」,外界普遍猜測,中國的「側衛」的數量甚至超過了俄羅斯空天軍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