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特別報導⑦|「中華側衛」殲-11:蘇-27在華極速升華 「絕配」 殲-20

2021-02-19 演兵場

編者按:70載守衛祖國空天,國產戰鷹奮勇當先。值此新春佳節之際,整理了殲-5、殲-6、殲-7、殲轟-7、殲-8、殲-10、殲-11等解放軍經典戰鬥機的小記,通過講述這些國產戰鷹的守衛祖國領空故事,展現些許人民空軍成立至今的崢嶸歲月,以饗讀者。

圖片說明:殲-11B戰鬥機

最後一天,我們來講講國產重型戰鬥機殲-11的故事。上世紀80年代之後,國際上第三代戰鬥機日趨成熟,並按照利益紐帶在國際武器市場擴散,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邁入三代機時代。

到了上個世紀的90年代初,解放軍戰鬥機性能甚至落後於臺灣地區和印度,在周圍三代機林立的大環境下,當時空軍急需的三代重型戰鬥機,或堅持立足國內自主研發,我從國外引進,形勢的緊迫使得引進最終成為優先考慮,這就有了後來的殲-11的故事。

「側衛」來華之路

由於歷史原因,當時唯一能為中國提供三代戰機的國家只有蘇聯。起初,蘇聯極力向我們推薦中型的米格-29戰機,在解放軍空軍莫斯科代表團的一再堅持下,我們最終獲得了航程更遠、體型更大的重型戰機蘇-27.

圖片說明:雨燕和勇士表演隊混合出場,蘇-30(蘇-27平臺)對比米格-29

事實上,隨著現代戰機空戰模式轉向超視距,任務需求越來越發展為多用途,體型更大、噸位更重的戰鬥機無論在作戰性能和改造潛力上都遠勝中輕型機。回過頭來看,中國在當年經濟拮据情況下沒有選擇相對便宜的米格-29,而是堅持採購較貴的蘇-27,打開了「重型三代機」之門,是有遠見的正確抉擇。

圖片說明:上世紀90年代初引進的蘇-27迅速改變了解放軍空軍的裝備面貌

1990年12月28日,中蘇正式籤訂蘇-27合同,緊急引進了一批當時先進的三代重型戰機蘇-27以應對國防急需。到了1992年年底,包括蘇-27SK和雙座型的蘇-27UBK在內的24架首批戰鬥機全部到位,中國空軍終於正式進入了三代機時代。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光靠「買買買」換不來國防安全的,我國決定引進蘇27的生產線和部件,組裝這種當時中國還無法生產的先進戰鬥機。

圖片說明:殲-11A使用的還是俄制飛彈

1993年10月30日,「11號工程」也就是國產蘇-27項目正式立項。1995年,在瀋陽引進蘇-27生產線。1998年7月2日建線完成並開始首架飛機總裝。

1998年12月16日,首架我國組裝的殲-11成功首飛, 正式定型。雖然這架戰鬥機的僅僅是組裝生產,但是相較於之前純進口的蘇-27SK,它已能冠上「殲-11」的稱謂。

從殲-11到殲-11B的關鍵一步

正是有了殲-11作為起點,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學習借鑑、消化吸收、改進創新,我國發展生產了殲-11A、殲-11B等新型戰鬥機,這些第三代重型戰鬥機的能力對當時的中國至關重要,提升了我空、海軍的作戰能力。隨後,俄系「側衛」在中國開枝散葉,形成了枝繁葉茂的「東方側衛」家族。

隨著殲-11的生產逐漸完善,我們開始不斷提升國產零部件的比例,這種使用俄羅斯原產零部件和國產配件組裝的殲-11,又被稱為殲-11A。然而,真正的難題出現了在於除發動機外基本實現國產化的殲-11B上,這可能是中國軍工人在蘇-27本土化路上最艱難的一步。

圖片說明:殲-11B戰鬥機

央視《軍工記憶》節目是這樣總結的,蘇-27的國產化涉及面之廣、參與機構之多,甚至連身在其中的人都感到驚訝。僅僅以殲-11B使用的新型材料而言,整架飛機共需413項材料,而國內當時有137項材料在國內是完全的空白。

央視《國防科工》節目透露,當時北京航材院帶領全國一百多家單位進行攻堅,最終,殲-11B在機翼蒙皮、垂尾、平尾等關鍵位置都使用了複合材料,節目中就提到殲-11B在尾翼部分大面積採用了新的碳纖維複合材料,這種材料是由碳纖維和樹脂複合製成。

圖片說明:蘇-27UBK(前)和殲-11BS

接著,我國又以殲-11B作為基礎,開發出雙座版本的殲-11BS,值得一提的是,殲-11BS換裝國產「太行」發動機,以替換俄制AL-31發動機,真正實現了百分百的國產。

圖片說明:殲-11BS

別看殲-11B/BS外形和殲-11/蘇-27UBK外觀上區別不大,其「內功」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採用國產的航電系統與武器系統、玻璃化座艙,換裝國產新型雷達,並使用更加先進的電傳操控系統。在繼承了蘇-27優秀平臺的同時,殲-11B在航電系統上也遠遠超過殲-11和殲-11A,且更易融入中國空軍的作戰體系,還可以集成更先進國產飛彈,大大提升了戰鬥力。

圖片說明:《軍工記憶》節目截圖

對於殲-11B系列換裝國產太行發動機,時任航空工業瀋陽所副所長、型號副總設計師季曉光給出了中肯的評價:「我們的航空發動機已經裝在了我們的戰鬥機上,雖然它有一些不足,但是那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東西,我們已經達到了可用的狀態。」

「飛鯊」我國首款艦載戰鬥機

圖片說明:552號殲-15艦載戰鬥機

2012年11月23日上午9點,一架黃色塗裝、編號552的殲-15艦載戰鬥機在遼寧號航空母艦上成功實現阻攔著艦和滑躍起飛,標誌著中國海軍正式進入航母時代。而殲-15「飛鯊」艦載戰鬥機,正是我國在殲-11平臺上發展而來的。

殲-15是在蘇-33原型機的基礎上,融合了我國對於蘇-27平臺的理解,推出的我國首款艦載戰鬥機。目前,殲-15是中國唯一的艦載戰鬥機平臺,目前有彈射型和雙座電戰型在研。

從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服役,再到殲-15艦載機實現完美著艦,成功實現艦機合璧,當中僅僅間隔了兩個月。央視《財經半小時》欄目曾披露,這背後蘊藏著殲15研製過程中的諸多自主創新。

圖片說明:殲-15 起降訓練 央視軍事截圖

比如原先在中國飛機製造領域完全空白的攔阻系統,這是一道全新課題。據殲-15總師孫聰回憶,設計方案反反覆覆,大大小小的試驗做了上萬次,中國自主研製的國產攔阻鉤、攔住索系統才最終研製成功。

殲-20的好搭檔殲-16

圖片說明:殲-16(右)與殲-20

最後談談這兩年的「網紅戰機」殲-16,該機是我國在借鑑了蘇-30對空對面全能的特點,在殲-11BS的基礎上推出的新一代三代半戰鬥機。中國空軍是這樣描述殲-16的:殲-16作為國產新型戰鬥機,與殲-20等戰機搭檔使用,形成制空、制海、制地作戰的強大功能組合,將進一步增強空軍的空中進攻和防空作戰能力,推進中國空軍戰略轉型實現新跨越。

雖然外觀還是經典的俄系升力體布局,但殲-16戰機本質上已經是完完全全的「中國製造」,換裝了國產「太行」發動機,裝備了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新一代前紅外觀瞄系統,在航電水平上甚至優於有著「超級側衛」之稱的俄制蘇-35戰鬥機。

同時,殲-16在作戰理念上基本上摒棄了俄系風格,其定位更類似美國F-15EX,通過重點改進航電加掛載先進彈藥全面提升戰力,將型號發展的目標轉向多用途,而將其機動性放到相對次要的位置。

圖片說明:殲-16飛行員的頭顯

當然,側重多用途能力並不代表殲-16放棄的空戰能力。在去年年底關於殲-16的公開報導顯示,近距離空戰是該機日常訓練的重頭戲。不僅如此,在央視的報導中看到,殲-16前艙的飛行員已經換裝上了新型頭盔顯示器,使該機成為我國空軍繼殲-20和殲-10C之後第三種曝光頭顯的戰機。頭盔顯示器不僅可以使飛行員擁有更強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同時優化飛行員發射格鬥彈的能力,直接用「眼神」鎖定敵機就可以發起攻擊。

圖片說明:西部戰區的殲-16戰機

放在20年前,誰也想不到蘇-27在華會獲得如此大的成功。演兵場通過梳理公開資料發現,解放軍目前至少已經有五個航空旅整建制換裝殲-16戰機。再算上我們直接從俄羅斯採購的蘇-27、蘇-30和蘇-35,再加上之前各型殲-11、殲-15等國產「側衛」,外界普遍猜測,中國的「側衛」的數量甚至超過了俄羅斯空天軍的規模。

相關焦點

  • 20種,中國蘇27原來這麼多,殲11殲15殲16就有14型
    自從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用方便麵、狗皮大衣和現金換回大批蘇27以來,這種俄羅斯戰機就在中國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側衛」家族。包括蘇27、蘇30、蘇35、殲11、殲15、殲16,各種子型號加起來竟然有20種之多,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
  • 最強「側衛」蘇-35入華,國產殲-11D戰鬥機悲劇了
    殲-20隱身戰鬥機雖然比蘇-35更強,但在執行多種任務時,蘇-35的適用性無疑更加廣泛。如果拋開隱身性,蘇-35絕對是一款機動性超強的多用途戰鬥機。蘇-35是由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的基礎上改進研製而來的新一代戰鬥機。單座雙發,機動性超強,航電系統先進,並且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能夠掛載俄羅斯現役最為先進的各種飛彈,能夠執行對地、對空、對艦、攔截、護航、偵察以及鑽地精確打擊等多種打擊任務。
  • 殲-11和蘇-35都脫胎於蘇-27,殲-11魔改能媲美蘇-35嗎?
    由於蘇-27戰鬥機的誕生,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都在蘇-27的基礎上,開發了龐大的蘇伊霍家族戰鬥機。俄羅斯蘇-30、蘇-33、蘇-34和蘇-35等現役主力戰鬥機,其基礎機型,皆來源於蘇-27戰鬥機。自此之後,中國沈飛集團在充分吸收原版蘇-27戰鬥機的技術基礎上,研製了殲-11戰鬥機。並且,以殲-11為基礎,沈飛集團對其進行家族化開發,很快又推出殲-11B型戰鬥機。後續,沈飛集團從烏克蘭引進蘇-33原型機,成功研製出殲-15艦載機,又以蘇-30MKK戰鬥轟炸機為參考型號,再次推出殲-16戰鬥轟炸機。
  • 「中國側衛」漸漸沉默,殲-11B系列未被國防部提及,或將逐步淘汰
    殲-20飛機、殲-16飛機、殲-10C飛機代次搭配,形成實戰能力」。2008年才進入現役的殲-11B系列戰鬥機——姍姍來遲的「國產側衛」;如果僅僅看中國裝備蘇霍伊系列,準確地說是蘇-27系列戰鬥機的時間,實際上並不算晚。早在1990年,也就是31年前,中國就向當時的前蘇聯訂購了27架蘇-27重型戰鬥機。
  • 春節特別報導⑥|「爭氣機」殲-10的奮鬥路:發動機實現國產 空戰力克同代重型機
    值此新春佳節之際,東方網軍事頻道整理了殲-5、殲-6、殲-7、殲轟-7、殲-8、殲-10、殲-11等解放軍經典戰鬥機資料,通過講述這些國產戰鷹的守衛祖國領空故事,展現些許人民空軍成立至今的崢嶸歲月,以饗讀者。講完了我國國產的第一、第二代戰鬥機,現在正式進入三代機的環節,今天故事的主角是殲-10戰鬥機。
  • 同為蘇27「終極」改進版,殲16和蘇35的差距在哪裡?
    作為與F15齊名的三代重型戰鬥機,蘇27的優異性能是毋庸置疑的。一款優秀的戰鬥過,不僅體現在具體性能上,可塑性也是重要的考量之一,毫無疑問,蘇27是一款可塑性極強的戰鬥機,在這一方面,甚至要超過F15!當前,蘇27「側衛」系列的最新改進型有兩款,一款是被稱為「終極側衛」的蘇35,另一款就是被稱為「炸彈卡車」的殲16。先來說一下殲16「炸彈卡車」這個稱謂。
  • 中國空軍原裝蘇27或已全部退役 最後一批被殲16取代
    眾所周知,蘇-27「側衛」是由俄羅斯蘇霍伊飛機設計局研發製造的一款第三代重型戰鬥機,具備攻擊力強,航程遠以及機動性優越等顯著優點。而在1995年12月,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劉華清訪問俄羅斯,並提出了追加引進蘇-27戰機生產線和相關技術的請求,並在最終與俄方達成共識,從而為「側衛」戰機在中國的發展之路打下基石。
  • 殲11不是蘇27仿製品,中國引進蘇-27,回報價值比航母還高
    我國的殲-11系列戰機是我前我軍裝備數量最多的一款重型戰鬥機之一,殲-11的前身就是蘇聯時期誕生的蘇-27戰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的殲-11就是蘇-27的國內組裝版,早期的殲-11A戰鬥機和蘇-27SK並沒有多少區別,而且那個時期我國的航空發展水平還比較低
  • 焦點:中國殲11被傳0:4負於泰國戰機的真相在這裡
    28日,國內多家媒體刊發關於中國空軍和泰國空軍去年11月12日-30日期間中泰兩國「鷹擊2015」演習的報導,並用了「中國殲-11被『鷹獅』
  • 重金買進24架,最強四代機蘇35和殲16有何區別?
    從定位上說,二者並不一樣,殲-16是空地通吃的多用途戰鬥機,而Su-35是較為純粹的制空型戰鬥機。擁有相同的「祖源」是不假,但它們在Su-27的大族譜中卻是不同的兩個分支。殲-16的概念設計源自Su-30MKK,機體以Su-27SK仿製而來的殲-11為基礎。
  • 美刊稱殲-11現代化技改體現中國特色:唯發動機欠佳
    參考消息網7月26日報導 外媒稱,在中國瀋陽飛機工業集團製造的殲-11戰鬥機是俄羅斯蘇-27「側衛」多用途戰鬥機的仿製品。事實上一開始這是得到授權的仿製,但中國人一心想用本國技術進行改造,開展逆向工程研究,讓俄羅斯飛機製造行業頭痛不已。
  • 殲11、15、16外觀相似,三者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殲-11B,殲-15和殲-16戰鬥機都源自於前蘇聯和俄羅斯的蘇霍伊試驗設計局設計的側衛家族,所以其外觀十分的相似。
  • 殲20,中國戰機崛起之路
    蘇聯解體後,冰封30年後重啟的對華軍事合作中,俄羅斯遵守了中國軍方與蘇聯的大額軍機合同,向中國交付了24架在各項性能尤其是機動性上處於世界前列的蘇-27「側衛」戰鬥機,並在1995年達成出口生產線的協議。
  • 中國進口蘇27二十七年,首批接近報廢,國產戰機全面頂替 |軍情晚報
    ▲中國空軍裝備的蘇-27SK戰鬥機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Su-27戰機,由俄羅斯後貝加爾軍區吉達機場起飛,轉場至中國安徽蕪湖空軍基地。21世紀後,由中國瀋陽飛機製造廠仿製的殲-11A戰鬥機下線,開啟了中華側衛的支線任務。
  • 暗渡陳倉,殲16速度比殲20更快,至少裝備三個旅
    西方媒體發現中國的殲16戰鬥機正悄悄地大量裝備人民解放軍空軍,裝備速度比第五代戰機殲-20更快,儘管後者已經引起了很多的國際關注。 報導說近期至少有兩架新的殲16戰鬥機中隊已經加入中國空軍。此外,五角大樓情報分析,中國空軍至少擁有三個殲16單位:第172,173和98旅。但中國網友卻認為,可能已經裝備5個旅。
  • 成飛復仇記:38年前殲9慘敗下馬,今天殲20極速2.6馬赫贏回
    戰鬥機可以在一分鐘內飛行52公裡,經過計算,達到了2.6馬赫,創造了世界隱身戰鬥機速度之最,大家都知道美國隱身戰鬥機最厲害,但是F22戰鬥機,極速才2.2馬赫,而F35號稱對地攻擊無敵,最大速度只有1.6,軍迷戲稱滾動的肥球,半殘廢。
  • 展板顯示殲20最大速度僅2馬赫,不如SU-27,動力不足還是另有玄機
    展板顯示殲-20的機身長21.2米,高4.69米,翼展13.01米,最大飛行速度達到2.0馬赫。也就意味著殲-20遠沒有網友之前猜測的2.5馬赫,2.8馬赫甚至3馬赫高速,那麼體型修長,明顯偏向於高速化設計的殲-20為何最大飛行速度只有少的可憐的兩馬赫,是不考慮外銷所以使用保守數據,還是因為統計口徑不同?導致殲-20的紙面數據不如F-15與SU-27呢?
  • 蘇-35比拼機動性,殲-20飛行員一語道破玄機,但卻有一個大招
    殲-20飛行員 張昊  首先,相較於傳統殲-10、殲-11、F-15等三代機,殲-20的機動性具有絕對優勢。這也就是殲-20飛行員所說的,「我們這個飛機,機動性特別好」。  那麼,殲-20飛行員為什麼說「飛機的亞音速性能不錯」?關鍵就在於,中國空軍不僅有殲-11、殲-10,還有大名鼎鼎的「格鬥之王」蘇-35!
  • 有了殲-20,我們還需要蘇-35嗎?
    俗話說得好啊,有圖有真相,可是圖片在哪裡啊 ┑( ̄Д  ̄)┍ 不會又是一次「狼來了」的故事吧……直到29日中國軍網上發表了一篇《蘇-35好是好,但希望這是咱最後一次「海淘」戰鬥機》,才算是正式確認了,12月25日,俄羅斯交付中國4架蘇-35戰鬥機。而蘇-35戰鬥機採購計劃被拖延近2年時間。2014年11月,蘇-35亮相珠海航展。
  • 許達:論殲-11B的復產和殲-11D的命運
    (本文中戰鬥機分代按照解放軍傳統分類法,即殲-20為四代機;殲-7、8為二代機;蘇-27、殲-11、殲-10等為三代機)J-11D戰機,圖片來自超級大本營軍事論壇就這兩個傳言,筆者一直想說點什麼,為了避免我們的討論成為克勞賽維茨口中「無意義的爭執」,我們在研究這兩型裝備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是我軍正在推進的空軍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