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特別報導⑥|「爭氣機」殲-10的奮鬥路:發動機實現國產 空戰力克同代重型機

2021-03-02 演兵場

編者按:守衛祖國天際,國產戰鷹奮勇當先。值此新春佳節之際,東方網軍事頻道整理了殲-5、殲-6、殲-7、殲轟-7、殲-8、殲-10、殲-11等解放軍經典戰鬥機資料,通過講述這些國產戰鷹的守衛祖國領空故事,展現些許人民空軍成立至今的崢嶸歲月,以饗讀者。

講完了我國國產的第一、第二代戰鬥機,現在正式進入三代機的環節,今天故事的主角是殲-10戰鬥機。總體來看,解放軍航空部裝備的第三代戰鬥機主要可以分為兩條線,以各型殲-10為主中型機,和以殲-11平臺為代表重型機,這兩者也彼此形成了「高低搭配」。和從蘇-27演變而來的殲-11系戰機不同,殲-10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款三代戰機,由於從設計到製造全部由自己「操刀」,也常常被稱為「爭氣機」。

圖片說明:殲-10C超低空飛行 軍網英文版

殲-10戰鬥機對中國到底有多重要?在整個殲-10戰機的研製過程中,中國航空人創造了多項國內首次,推動了國內在氣動布局、飛控系統、機身結構、航電系統等多方面的研究,使我國航空工業的技術水平和製造能力跨上了一個新臺階。不誇張地說,殲-10系列飛機的研製成功,意味著中國實現了從引進、消化吸收、改型研製到獨立自主研製的跨越,為後續的四代機殲-20提升提供了工業基礎和技術儲備,培養了創新型人才。

上世紀八十年代,解放軍的空戰裝備仍是大量殲-6、殲-7等一代、二代戰鬥機,而此時世界上的軍事強國已經開始列裝更先進的三代戰機。由於此時正與西方國家正處於短暫的「蜜月」期,我們開始有機會接觸到西方先進戰機,不僅僅認真考察過法國的幻影-2000戰鬥機,也曾經和美制的F-16戰鬥機擦肩而過。到了九十年代初,中國進口了俄軍當時最先進的蘇-27戰機,並引進了生產線,蘇-27再次堅定了國內對研製一款國產三代機的信心。

「意外」勝出的「10號工程」

講起殲-10戰機,就一定離不開「殲-10之父」宋文驄。1982年2月16日,國防科工委召開新機研製座談會,討論殲-13方案和強-6的衍生方案。有趣的是,宋文驄作為航空工業成都所的代表,原本只是去「幫助參謀參謀,完善完善方案」。領導「意外」地給航空工業成都所一個機會,發言時間只有短短15分鐘。

圖片說明:殲-10在首飛前進行地面試驗時,宋文驄不滿足於「二手信息」,提出要去一線了解情況。

「這叫臨陣磨槍,不快也光。」在沒有完善準備的情況下,宋文驄和同事們借來明膠片,連夜將飛機圖形、基本數據、重要性能等畫在上面。在會上,宋文驄從未來空戰如何進行這一思路談起,講需求、講思路、講使命、講方案、講措施,並提出新戰機應強調機動性、超視距空戰、電子對抗等要求。

就是這個短短的15分鐘,上級在會後明確要搞一架新型殲擊機,並提出了具體的技術要求一個保守二代半方案,變成了一套新型先進三代飛機方案。隨後,成都所召開緊急會議,進行初步風洞試驗,並與同年確定腹部進氣J01方案和兩側進氣J02方案。

圖片說明:1998年3月23日,殲-10飛機01架首飛落地。來源:成飛

1984年,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方案獲得通過,時年56歲的宋文驄也被國防科工委任命委國家重點型號飛機總設計師。1986年1月,經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發文批准,國產三代戰機代號為「10號工程」,也就是後來的殲-10戰機。

跨時代的殲-10戰鬥機

殲-10是一個跨時代的航空產品,其研製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殲-10項目的研製過程中,我國採用了大量的新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發的難度不斷提升。在宋文驄的帶領下,殲-10與之前戰機總是跟著別人發展的路線不同,直接摒棄了保守思想,採用了先進布局追趕世界潮流。

圖片說明:殲-10A和殲-10S(遠)(來源:軍網英文版)

殲-10採用近距耦合的鴨翼式布局、放寬靜穩定度設計,機身採用翼身融合設計,單座單發,進氣道位於機身下方。垂尾後掠,並進行了頂部切角。主翼為三角翼,其前緣與鴨翼的前緣相平行,機翼前方設有前緣襟翼,後緣有獨立設計的襟翼與副翼,使飛機具備良好的機動性與敏捷性。

電傳操縱系統作為三代機最大的特點和技術瓶頸,此前一直制約著我國新型戰機的研發工作。電傳操控的優點不勝枚舉:簡單、可靠、體積小、重量輕、布局靈活、易於系統交聯、維護性好等,使飛機操縱品質和性能得到改善,給飛機設計帶來更大的自由度。

圖片說明: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接連上演

在殲-10的研製過程中,中國航空人們在電傳操控上實現了突破(之前我們在殲-8IIACT上積累許多經驗),該機使用了我國首款用於實用電傳操縱系統。值得一提的是,該系統的負責人正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殲-20總師楊偉。

發動機短板終於攻克

對於我國的航空工業而言,被譽為「工業皇冠」的航空發動機是長期短板。作為殲-10的配套動力系統,「太行」發動機的立項時間和殲-10差不多,但是國產大推力發動機的發展進度卻要遠遠落後殲-10,使得整個自主三代機的研製出現了「木桶效應」。

圖片說明:臨時適配AL-31FN 殲-10首飛時尾部稍顯臃腫

無奈之下,殲-10項目為了保證進度不得不考慮尋求外力,隨著蘇-27一起來到的中國的AL-31發動機自然成了首選。1998年,殲-10首飛時就使用了俄制AL-31FN發動機。依靠著俄制發動機,殲-10項目進展順利,2004年開始裝備中國空軍。

圖片說明:使用AL-31發動機的殲-10C(來源:軍網英文版)

從2006年正式列裝解放軍空軍航空兵開始,殲-10戰機經過不斷升級、改裝,已衍生出多種改進型號。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包括殲-10A、殲-10S、殲-10B和殲-10C一直使用的俄制AL-31FN發動機。

換句話說,除了數架殲-10B試用了一段時間「太行」發動機外,以及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的「驚鴻一瞥」外,這款號稱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殲-10系列戰鬥機,其核心的動力總成一直沒有實現國產化。

圖片說明:「太行」版殲-10C(視頻截圖)

直到去年年初,在航空工業成飛發布的一則宣傳片中,出現了一架安裝了國產「太行」渦扇-10發動機殲-10C,並塗上了中國空軍的灰色塗裝。而新批次的量產版殲-10C成功換裝國發,意味著該機終於實現百分百國產化,達到了完全自主自控的水平。

金頭盔比賽立克重型機

隨著戰鬥機技術與空空飛彈技術的發展,超視距空戰(BVR)已成為當前空戰的主要形式,空戰水平尤其是超視距空戰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空軍的技戰術水平重要重要因素。解放軍空軍為了提升部隊的實戰化水平,就推出了四大軍事訓練品牌,其中「金頭盔」比賽就是空戰對抗。因此,「金頭盔」被認為是中國空軍戰鬥機飛行員最高榮譽。

圖片說明:殲-10C出擊

從以往「金頭盔」比賽結果來看,雙發重型戰鬥機在對抗單發中型戰鬥機時有明顯先天優勢。放在以前,三代組的對抗就是殲-11B對抗殲-10A。在超視距空戰中,體型更大的殲-11B顯然冗餘更大,可以利用更多的載彈量和更長的滯空時間來控制節奏;近距離格鬥中,雖然兩者各有優勢,但是推重比更高的殲-11B顯然有更多選擇。

從目前公布的賽果來看,裝備殲-10A單位除在2015年首次捧杯外,2016年至今的「天鷹杯」均被殲-11B單位收入囊中。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在「金頭盔」三代組的競賽中,殲-10A在和殲-11B的對抗中都處於下風。

圖片說明:空軍新聞截圖

這個情況到了三代半組則發生了改變。去年的部分官方報導顯示,裝備殲-10C的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在2019年底舉行的「金頭盔」自由空戰競賽中榮獲「空戰優勝單位」,這意味著體型更小的殲-10C力克包括「超級側衛」蘇-35、殲-16在內的三代半重型戰鬥機,一雪三代機時代殲-10長期不敵重型戰機之恥。

相關焦點

  • 八三工程,性能優於殲-10 — 不爭氣的爭氣機殲-8III
    任誰都想不到空中美男子殲-8居然還有一款三代改型,而且初始設計性能要求優於殲-10戰鬥機,只不過試飛過程兩次重大事故,直接導致了這款爭氣機的落幕。80年代面對北方強鄰鋼鐵洪流,特別是圖-22M「逆火」成為一代國土防空部隊抹不去的陰影,為有效應對這款超音速戰略轟炸機,一方面利用中西方關係轉暖的便利條件從國外進口或引進技術。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動手能力對國產現有機型進行改進升級,當然是建立在西方先進技術引進基礎之上。
  • 春節特別報導⑦|「中華側衛」殲-11:蘇-27在華極速升華 「絕配」 殲-20
    值此新春佳節之際,整理了殲-5、殲-6、殲-7、殲轟-7、殲-8、殲-10、殲-11等解放軍經典戰鬥機的小記,通過講述這些國產戰鷹的守衛祖國領空故事,展現些許人民空軍成立至今的崢嶸歲月,以饗讀者。隨著殲-11的生產逐漸完善,我們開始不斷提升國產零部件的比例,這種使用俄羅斯原產零部件和國產配件組裝的殲-11,又被稱為殲-11A。然而,真正的難題出現了在於除發動機外基本實現國產化的殲-11B上,這可能是中國軍工人在蘇-27本土化路上最艱難的一步。
  • 步子邁太大,被發動機給毀了的新機,八三工程殲-8III
    任誰都想不到空中美男子殲-8居然還有一款三代改型,而且初始設計性能要求優於殲-10戰鬥機,只不過試飛過程兩次重大事故,直接導致了這款爭氣機的落幕
  • 殲-10性能有限 殲-11B仍是國產戰鬥機中流砥柱
    近日,官方媒體大尺度報導了中國重型戰鬥機的研製地瀋陽飛機製造廠的生產車間。從官方報導中可以看到沈飛車間有多架殲-11B在生產從報導內容來看,國產重型戰鬥機殲-11B仍然繼續生產,這似乎驗證了近期網際網路上關於「殲-11B復產」的傳聞。
  • 春節特別報導①|共和國「鋼盔」殲-6:擊落數十架美機,自身一無折損
    值此新春佳節之際,整理了殲-5、殲-6、殲-7、殲轟-7、殲-8、殲-10、殲-11等解放軍經典戰鬥機的小記,通過講述這些國產戰鷹的守衛祖國領空故事,展現些許人民空軍成立至今的崢嶸歲月,以饗讀者。昨天說完殲-5,接下來自然是殲-6戰機的故事,這也是中國自主生產的首款超音速戰機。殲-6飛機尺寸小、重量輕、推重比大、機動性好,適於近距格鬥空戰。
  • 殲20換裝WS15發動機後 將實現超音速巡航?
    中國殲-20的問世標誌著中國躋身於世界前列。但是從飛行訓練,技術分析上看,中國殲-20戰機確實存在著一個大問題,這也是中國一直以來難以解決的棘手問題。眾所周知,中國在航空發動機技術方面的研究有所欠缺,並且由於五代機同三代四代機有著巨大區別,對航空發動機也同樣有著巨大要求。中國殲-20原型用的是俄制的AL-31F-M1發動機,後來逐漸用上了中國國產渦扇-10發動機。
  • 殲-11系列加速改進 「白頭」殲-11B現身沈飛試飛場
    殲-11系列戰機仍在持續改進先來聊一聊殲-11系列戰機的前世今生,讓我們先把時間調回上世紀的90年代初,中國在空軍裝備方面嚴重落後於世界,僅有殲-7、殲-6等二代機戰鬥機固守空天。因此,當時空軍急需一種壓得住的三代重型戰鬥機,直接引進並國產俄制蘇-27戰鬥機最終成了最優選擇。中國開始著手引進蘇-27戰鬥機,並於1990年12月28日正式籤訂蘇-27合同。
  • 俄羅斯「制裁不了」殲16?國產發動機替代AL31
  • 印度空軍前副總參謀長:殲-20充其量三代半水平,發動機和蘇-30MKI一樣
    其實這並不是外媒首次報導中國殲-20部署到中印邊境,早在去年8月,福布斯新聞網就曾報導稱,有商業衛星拍攝到中國空軍在新疆和田機場部署殲-20戰機。除了殲-20以外,我軍西部戰區某部的殲-16殲擊機、轟-6K轟炸機也在部署到新疆各個機場。環球時報曾報導稱,中印邊境西線的緊張局勢還在繼續,而解放軍空軍各部的戰機也進駐新疆輪戰輪訓。
  • 27年前雙十二,中國爭氣機殲-8III首飛,卻成了爭議機!
    這一款戰鬥機的簡介是:該機在殲8B飛機基礎上,裝配了與「八二工程」相當的國產化航空電子綜合火控系統,換裝了新研發動機,並移植了殲8D受油機的技術成果,增強了武器系統能力,飛機作戰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其實在中國航空史上,還是一款大名鼎鼎也是絕無僅有的爭氣機,領導人對其給予了深重厚望,但是誰都想不到,該機的結局反而非常慘澹,非但沒有爭氣,反而帶來了巨大的爭議,可以說是爭議機!
  • 殲10C都能擊落殲16,未來空戰如何打?
    殲10C能擊落殲16,這是演習。演習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的讓兩款戰機打出個強弱高低,而是在檢驗戰機的性能、各項指標,以及自身的優點、缺點。這種演習只是在單純的檢驗殲10和殲16的近程格鬥能力。這種檢測不能用來證明殲10C比殲16強,更不能說明在實戰中,殲10C比殲16的作用更大。首先這樣的一個對抗就不公平。
  • 官方宣布殲-10C擔負戰鬥值班 再也不用擔心美帝的巡航飛彈攻擊了!
    裝備殲-10C戰機的空軍航空兵部隊在新時代練兵備戰中再出發。駐訓高原、礪劍雪域、穿越山谷,殲-10C的戰鬥航跡貫穿著「一切訓練都是為了作戰」的理念,實現了從「練為戰」到「練即戰」的轉變。殲-10系列戰機的發展歷程,見證了改革開放為中國航空工業和空軍建設發展注入不竭動力的全過程。
  • 20種,中國蘇27原來這麼多,殲11殲15殲16就有14型
    中國國產的側衛家族相比蘇27SK和殲11A,殲11B的性能提升了很多,特別是中距空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這5種殲11隻是開始不過,殲11B的性能雖然不錯,但是當時的升級科技樹,全點在空優上了,基本沒啥對地對海打擊能力,實在是太浪費蘇27家族重型機的體格了,因此21世紀第一個10年末期,我們又研製了強化多任務能力的殲
  • 中間隔了「三代人」,殲20這次竟與殲6「同框」了?
    傳奇」同框後會是怎樣的畫風?日前,有星圖顯示我國某地出現了前所未見的一幕,4架殲-6戰鬥機與1架殲-20同框並引發網友熱議,說這是秘密工廠,4架殲-6「拼出」1架殲-20,讓人爆笑。殲-20既是我國首款自主隱形戰鬥機,也是世界上第2個實現自主國產隱形戰鬥機批量服役國家。從網友製作的殲-20與其他國家現役(試驗)以及在研隱形戰鬥機相比,工藝水準和氣動設計理念高下立見。鳴謝:龍石製圖
  • 殲10B墜毀原因疑似曝光:低空遇發動機停車老毛病
    以美國普·惠公司仍在生產的F100系列渦扇發動機為 例,它於1970年3月開始全面研製,1974年11月交付空軍使用,主要裝備F-15和F-16飛機,是世界上最早投入使用的推重比達8的軍用發動機。珠海航展當日俄羅斯在華展示F117S矢量發動機等。F117S矢量發動機是中國急需的發動機,因為沒有它殲20戰機就無矢量發動機使用。
  • 「中國側衛」漸漸沉默,殲-11B系列未被國防部提及,或將逐步淘汰
    殲-20飛機、殲-16飛機、殲-10C飛機代次搭配,形成實戰能力」。因此,蘇-27戰鬥機的中國本土化生產談判隨即展開,最終在1996年12月6號,中國同俄羅斯籤訂了合同,由俄羅斯阿穆爾共青城製造廠提供全套部件,在中國本土組裝並逐漸實現蘇-27戰鬥機的國產化。在中國本土組裝生產的首批蘇-27SK重型戰鬥機,在1998年9月1日由俄羅斯試飛人員試飛成功,殲-11A戰鬥機正式誕生。
  • 殲-20戰機全解析!
    不過,在面對這一時期剛剛服役的F-22強勢衝擊時,這一體系仍然非常脆弱,特別是其關鍵節點,很容易遭受打擊。即使不考慮這一點,在完整的體系對抗中,我軍裝備的第三代戰鬥機依舊難以同F-22抗衡。此時,F-35進入工程發展階段,按正常評估,其距離服役應當不遠。也就是說,以當時的眼光看,十年後,我軍將面對潛在對手及其盟國大量四代機的威脅。國產第四代戰鬥機的立項和方案競爭,正是始於這一時期。
  • 中國殲-10還能飛多久?「擊落F-22」的舊聞傳達了何種期待?
    」,殲-10戰機也不例外:從1998年3月23日首飛,到2004年3月11日設計定型批產,再到2009年下半年殲-10B型戰鬥機01號機出現,到2013年年底殲-10B型戰鬥機定型批產,乃至隨後更新的改型殲-10C型戰鬥機出現。
  • 殲-11B戰鬥機——比你想像中更重要的「空軍中堅力量」
    在歷次演習和日常執勤巡邏飛行任務中,殲-11B都是當然的「主角」。殲-11B,扮演著比你想像中更重要的角色。 據外媒猜測,殲-11B從開始批生產到現在,已有大批同型戰機服役多年,在蘇-27SK和殲-11A陸續退役之後,是目前空軍裝備數量最大的重型三代機型號。
  • 閱兵場下的殲-11系列戰機:「沈霍伊」的理想與現實
    基於殲-11B的航電武器國產化經驗,加上對引進的蘇-33樣機T-10K-7的測繪工作,早已鋪墊許久的海軍重點型號殲-15已於同年1月正式啟動研製,7月即召開項目攻堅大會;通過對蘇-30的系統分析,特別是結合對部隊蘇-30飛機加換裝國產設備的工作,空軍重點型號殲-16已被確定以蘇-30為參考藍本展開初步設計……所以即使將當時還在規劃中的殲-15雙座型、殲-16電子戰型等子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