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0載守衛祖國空天,國產戰鷹奮勇當先。值此新春佳節之際,整理了殲-5、殲-6、殲-7、殲轟-7、殲-8、殲-10、殲-11等解放軍經典戰鬥機的小記,通過講述這些國產戰鷹的守衛祖國領空故事,展現些許人民空軍成立至今的崢嶸歲月,以饗讀者。
昨天說完殲-5,接下來自然是殲-6戰機的故事,這也是中國自主生產的首款超音速戰機。殲-6飛機尺寸小、重量輕、推重比大、機動性好,適於近距格鬥空戰。相比於總產量僅僅兩千架的殲-5,殲-6全系的生產總數超過五千架,是我國生產數量最多的戰鬥機之一。
資料圖:殲-6
1964年6月28日,殲-6開始大批量交付部隊使用。作為解放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主力機型,殲-6戰鬥機一度是海空軍航空兵裝備序列中裝備最多,實戰當中擊落敵機最多的國產戰機。自此,被稱為共和國「鋼盔」的它使得中國領空進入一段短暫的平和期,直到2010年才徹底退出現役。
推重比驚人的「小鋼炮」
雙發、機頭中隔進氣、55°的後掠角機翼是殲-6戰鬥機最標誌性的外觀特徵。殲-6機長不足15米,高度不到4米,空重僅5噸,是一架「小個子」戰機,同時,「小個子」的它還擁有不遜於對手的馬力,這賦予了它超越時代的推重比。
資料圖:殲-6
殲-6推重比卻高達0.86,中後期改進型全機推重比更是接近1。憑藉強大推重比所造就的加速性和機動垂直能力,以及氣動外形所賦予的優秀盤旋能力,殲-6可以在僅需一分多鐘就能爬升到萬米高空,以近4倍的優勢把同時代的美制F-100戰機按在地上摩擦。
硬幣都有兩個面,殲-6戰機存在水平機動性能不高,超音速操作困難,火炮射程近,缺乏先進瞄準設備等缺點。此外,殲-6的氣動設計存在先天缺陷,很容易發生「致命尾旋」。
資料圖:翼下掛載"響尾蛇"飛彈的巴基斯坦殲-6
殲-6開始服役的時候,也是空空飛彈進入實用化的階段,其搭載的武器也現出過渡和混合的特點。早期殲-6的主要武器還是航炮,也可以搭載霹靂-1空空飛彈,只適合攻擊轟炸機等大型飛機。之後隨著國產霹靂-2號飛彈定型投產,後期生產的殲-6也進行了改進,可以掛載該型飛彈,增強對空作戰能力。
仿製之初困難重重
和殲-5仿製米格-17一樣,殲-6戰鬥機依舊走研仿的老路,其原型機是蘇聯的另一款戰機——米格-19。因為歷史特殊原因,殲-6系列仿製之初生產計劃「眼高手低」,出現了產品工藝不達標、質量不合格等一系列問題。無論是以米格-19S(殲擊型)為基礎的東風-102戰鬥機,亦或者是以米格-19P(截擊型,帶雷達)為基礎的東風-103戰鬥機,各型零件缺件、工藝不達標「狀況頻出」,折磨著殲-6初期的仿製工作。
資料圖:殲-6
1958年初,由於盲目樂觀的情緒,倉促決定停止殲-5戰機的生產,並於1959年下半年全部停產。而殲-6飛機長期不能交付部隊,使部隊有近兩年的時間一直更新不了新戰鬥機,1960年空軍作戰飛機擁有量比1959年下降了12%,對戰備極為不利。
1960年11月14日~21日,賀龍分別視察了哈爾濱飛機廠和發動機廠、瀋陽飛機廠和發動機廠,發現領導幹部對於產品質量問題缺乏認識,企業管理十分混亂,生產現場骯髒不堪,十分震怒。11月21日,賀龍召開瀋陽軍工企業領導幹部會議。他在會上說:「搞優質飛機要徹底革命。」「現在工廠要馬上停產,開展質量整風運動。」
資料圖:當年沈飛繁忙的殲-6生產線
痛定思痛,1961年1月27日,國防工委黨組會議決定,重新試製米格-19S型,並正式將這一型號定名為殲6。自此一直到當年8月,沈飛、黎明廠開展了漫長的停產整頓工作。直至1962年初,殲-6才全面展開試製工作,並嚴格按照蘇聯圖樣重新試製,確保質量過關。
0001架飛機由試飛員吳克明首飛成功
1963年9月23日,0001架飛機由試飛員吳克明首飛成功,12月1日試飛結束,共飛行46個起落。當年年底,殲-6戰鬥機才真正交付部隊使用。1964年,優質過關的殲-6轉入量產階段,當年交付部隊38架。1965年,殲-6月產量就達到了近20架的水平。
龐大的殲-6家族
對中國來言,殲-6戰鬥機的仿製成功意義重大,說明中國航空工業已經掌握了試製比較複雜的航空產品的全套技術,開始具備了獨立自主製造飛機的能力。當時,中國科研人員還從仿製入手,在殲-6基本型的基礎上,不斷改進研發一系列衍生型號。
資料圖:殲教-6
在近30年的生產時間裡,中國殲-6戰機的家族茁壯發展,先後誕生了殲-6甲、殲-6乙、殲-6丙以及殲-6I到殲-6IV等眾多型號。還研製了殲教-6教練機、殲偵-6戰術偵察機和BW-1型驗證機等輔助型號。
資料圖:衛星圖
值得一提的是,數量龐大的殲-6系列戰機在退役之後繼續發光發熱。2019年,一張在我軍某試驗訓練基地的衛星圖曾引發軍迷熱議,畫面中,一架殲-20戰機與四架殲-6停放在一起。
當時,外界普遍猜測殲-6可能與殲-20戰機在進行無人僚機測試。需要指出的是,考慮到殲-6「腿短」的性能短板,這種測試大概率僅僅是停留在系統兼容上,為後續匹配更先進的無人僚機奠定技術基礎。
擊落數十架美機
資料圖:臺軍裝備的F-104戰鬥機
縱觀半個世紀的服役史,殲-6戰機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其彪炳史冊的煌煌戰功。從1964到1968年,美軍飛機不斷侵犯我國領海領空,進行偵察挑釁,南疆邊陲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期間解放軍航空兵的殲-6擊落擊傷各型美機22架,包括RF-101、A-3B、A-3D、A-6A,以及性能遠在殲-6之上的F-104、F-4B、F-4C,而殲-6卻未被擊落一架,令世界動容。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海空軍航空兵共使用殲-6擊落11架美國高空無人偵察機。
當然,殲-6戰機最經典的戰役當屬力克二代重型戰機F-4C的故事了。1967年6月26日,一架先進的美軍F-4C「鬼怪」戰鬥機,進入海南島附近空域。嚴格意義上劃分,高空高速的F-4C屬於標準的二代戰機,而殲-6僅僅是一代戰機的後期型號。
網絡圖 :殲-6對決F-4「鬼怪」
面對美軍戰機的越境挑釁,海航飛行員王柱書、呂紀良駕駛2架殲-6戰機迅速起飛攔截,利用戰機的機動性優勢很快爬到1萬米,佔據有利攻擊位置。戰區氣象複雜,9000米上空有大面積濃積雲和積雨雲,600米低空雷雨交作。王柱書和呂紀良在地面指揮所的引導下,很快發現敵機。
敵人就在眼前,長機王柱書沉著應對,死死咬住敵機,更有意推遲打開雷達,以免被美機後面的敵我識別器發覺,直到光學瞄準具已經完全套住美機,距離敵機僅250米時,他才三炮連射直接打掉了F-4C的尾翼,在距敵機200米時迅速拉起。緊接著趕到的僚機呂紀良補射三炮,將F-4C凌空打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