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正好是咱公眾號發文之後,空軍就公布了殲-10C開始擔負戰鬥值班的新聞:
殲-10C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改進型超音速多用途戰鬥機,配裝先進航電系統及多型先進機載武器,具備中近距制空和對地面、海面目標精確打擊能力。2017年7月參加慶祝中國 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首次公開亮相,受到海內外輿論廣泛關注。
裝備殲-10C戰機的空軍航空兵部隊在新時代練兵備戰中再出發。駐訓高原、礪劍雪域、穿越山谷,殲-10C的戰鬥航跡貫穿著「一切訓練都是為了作戰」的理念,實現了從「練為戰」到「練即戰」的轉變。
殲-10系列戰機的發展歷程,見證了改革開放為中國航空工業和空軍建設發展注入不竭動力的全過程。與殲-10C先後列裝空軍航空兵部隊的殲-20、運-20、殲-16、轟-6K和蘇-35等新型戰機,為空軍戰略轉型提供有力支撐,使空軍官兵深切感悟到改革開放是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必由之路。
明昊評論
從2014年首架原型機,到今年形成戰鬥力值班,殲-10C裝備的進度是相當的快
然而隨著殲-20的正式服役,殲-16的各種曝光,默默生產的殲-10系列仿佛成為了過氣網紅早已被大家遺忘。或許有人會說,我們已經有四代機殲-20了,三代機也有殲-16了,為什麼還要裝備殲-10C這種純粹的防禦型戰鬥機?
重型機好 但殲-10也有自己的專長
確實,在同等技術條件下,雙發重型戰機因為體量更大的優勢,能安裝規格更大性能更好的雷達、集成更多的航電系統、攜帶更多的燃油和彈藥。相比單發戰鬥機擁有更大的作戰半徑和留空時間,無論對空還是對地都有更大的優勢。
但是,重型戰機也有價格昂貴、維護工作量大、起飛準備時間長等缺陷。在面對低威脅度的情況下使用重型戰機也有升級衝突的風險。
從飛行性能上來講,殲-10系列的初始設計偏重於防空作戰和截擊作戰,跨音速下的敏捷性非常出色。在面對蘇-27系重型戰機在初期的角度作戰中也有不錯的優勢。而且在殲-16和殲-11D之前,殲-10系列的雷達性能更好,更適合防空作戰。
而從航程和戰區覆蓋而言,重型機負責遠程空域作戰,近程空域的空白就需要輕型戰機來填補。就像地面力量一樣,有了彈道飛彈也不能放棄火箭炮,有火箭炮也不能放棄身管火炮。這是一個道理。
防禦遠程飛彈攻擊 殲-10更方便
在未來與強敵的交手中,雙方都會發射大量的遠程打擊武器。正如剛結束的空襲敘利亞,動用的就是古老的戰斧巡航飛彈和新一代的JASSM-ER隱身遠程巡航飛彈。這類飛彈的射程至少在300公裡以上,往往會在進入戰機空戰距離之前就被發射出去。
而在重型機忙於奪取制空權和發射對地攻擊彈藥的時候,是無暇顧及對方發射的大量對地武器的。而傳統的地面/海面防空武器在面對大量低空突防目標的時候,受地球曲率和地形的影響只能在數十公裡的短距離上交戰,而且在交戰時無法機動,防禦效能底下。這次敘利亞遭受空襲就明顯暴露出了這個問題:被飛彈擊中後才有反應。
防空防空,十防九空,天上的事情還是天上解決最合適
殲十戰機龐大的數量優勢和較低後勤壓力帶來的出動率優勢正好可以應對這種飛彈威脅。戰機從空中向下探測可以擴大探測範圍,配合本身優秀的機動能力,可以大範圍應付對方巡航飛彈等遠程對地武器的攻擊。
換裝壓力 全面重型化並不現實
看看中國周邊環境,東方和南海的對手基本使用的是美制裝備,還有海洋阻隔,是適合蘇系重型機施展拳腳的舞臺。
而西南方向的對手基本都是俄制三代機為主力,雖然型號有區別,但是基礎的飛行性能相差並不大,沒必要投入同為俄制的重型戰機,使用殲-10系列就可以讓他們忙活好一陣子。
一旦未來我們在東海或者南海這樣的主要戰略方向上出現高烈度衝突,肯定是隱身戰機打擊信息節點並奪取制空權,重型戰機作為輔助併兼顧對地攻擊,輕型戰機防禦並壓制對方的反擊力量。在重型戰機都集中在戰場上時,我們也需要對其他方向上的吃瓜群眾或者潛在威脅進行威懾,以防他們輕舉妄動乘火打劫。這就需要數量充足的殲-10機群在當地前沿維持存在。
南部戰區95156部隊在春晚上向全國人民拜年
而中國在軍改之後,還有大量使用二代機的老舊部隊亟待換裝。空軍部隊在春節期間給全國人民的拜年照上,用的還是殲-7,連殲-7改都不是,讓廣大軍迷心疼了好一陣子。
中國的殲-7機群規模龐大,還有大約500架,這些老爺機在將來或許連反恐作戰都應付不來,只能維持編制用。以中國南北兩大航空廠商的生產能力,大約每年能提供100架新型戰機。將老舊二代機全部換完之後,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入役的那一批老三代機無論是壽命還是性能也跟不上時代了,部隊的換裝壓力依舊很大。
早期的蘇-27、殲-11和蘇-30MKK戰機使用的依舊是「古董」級的倒卡賽格倫雷達天線,還不如早期的F-15戰機
殲-10C的大規模裝備,無論是作為編制的維持還是戰力的有效互補,都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