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防務新聞」網站報導,日前,美軍一艘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發射2枚新型BGM-109「戰斧」Block5型巡航飛彈,分別命中靶標,標誌著這種新型巡航飛彈具備實戰能力。報導稱,此次試驗將推動美國海軍2021年按計劃列裝該型飛彈。
BGM-109「戰斧」飛彈研製於20世紀70年代,是美軍曾裝備海軍和陸軍的一款重要的對陸攻擊巡航飛彈。後來,由於《中導條約》限制,僅保留海基型號。
20世紀80年代,為應對蘇聯水面艦艇部隊,美國海軍研製並列裝了BGM-109B「戰斧」反艦巡航飛彈,其射程超過1600千米,能夠在艦隊防區外進行攻擊。該飛彈使用高爆彈頭、先進雷達導引頭和高速處理器,進一步提高了飛彈搜索、跟蹤水面目標和對艦船的毀傷能力。此外,它還擁有反輻射模式,能夠跟蹤並鎖定艦船電子戰系統的主動電子幹擾信號源,引導飛彈對其進行攻擊。
BGM-109B「戰斧」反艦巡航飛彈曾短暫服役。由於射程遠,發射後很難確保始終對目標進行精準定位,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軍將該飛彈全面撤裝,換成帶常規彈頭的BGM-109C/D「戰斧」對陸攻擊巡航飛彈。其中,C型配備殺傷爆破彈頭,D型擁有高爆集束彈頭。海灣戰爭期間,BGM-109C/D「戰斧」對陸攻擊巡航飛彈充當踹門「打手」,作戰成功率達到85%,伊拉克國土防空體系被破壞殆盡,該飛彈因此一戰成名。
BGM-109C/D「戰斧」對陸攻擊巡航飛彈先後有Block2/3/4/4+等批次的改進型,打擊精度不斷提升,誤差縮小至10米左右。在各批次中,「戰斧」Block4/4+性能最先進。該飛彈長5.56米,直徑約0.5米,重1315.4千克,翼展2.7米,採用混合制導系統和雙波段衛星數據鏈。「戰斧」Block4+是「戰斧」Block4的改進型,又稱「戰術戰斧」。其整個結構與系統配置均重新設計,並換裝專用於攻擊混凝土永固工事的新彈頭,射程增至2800千米。此外,該飛彈還對彈體外形進行了隱身處理,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飛彈的雷達反射面積,達到隱蔽打擊目的。
「戰術戰斧」於2003年投產,2004年開始服役,先後生產了4000餘枚,裝備在巡洋艦、驅逐艦和攻擊核潛艇上。該飛彈採用垂直發射方式,是美國海軍對陸打擊的主要武器。
21世紀以來,隨著GPS導航系統發展和電子元器件技術升級換代,準確定位上千千米外的海上移動目標並引導巡航飛彈實施精確打擊,在技術上已經可以實現。因此,負責研製該飛彈的雷聲公司決定重啟「戰斧」反艦巡航飛彈。2015年,該公司推出海上打擊型「戰斧」飛彈,並完成測試。2017年,美國海軍授予該公司相關合同以推動該項目發展。
海上打擊型「戰斧」飛彈在「戰術戰斧」的基礎上,重點對導航和通信系統進行改進,不但進一步提高對陸上固定目標的定位打擊能力,而且具備打擊海上移動目標的能力。新型飛彈被命名為「戰斧」Blcok5型巡航飛彈,同時發展出具備對海打擊能力的「戰斧」Block5a型和強化對陸打擊能力的「戰斧」Block5b型。雷聲公司透露,將在美軍現役4000多枚「戰斧」Block4/4+巡航飛彈接受中期檢修時,將其中一部分升級為「戰斧」Blcok5a型,其他升級為「戰斧」Blcok5b型。
與具備對陸打擊能力的「戰斧」Block5b型相比,首次恢復反艦作戰能力的「戰斧」Block5a型更引人關注。該飛彈射程1600千米,雖較「戰術戰斧」射程有所降低,但仍超過目前所有反艦巡航飛彈射程,接近反艦彈道飛彈射程。該飛彈繼承「戰術戰斧」外形,具備一定隱身能力,可用於打擊航母戰鬥群,在艦載機防空圈外進行攻擊,威脅程度較高。
「戰斧」Block5a型的出現,意味著未來美國海軍水面艦艇和潛艇部隊將再次擁有射程達上千千米的反艦巡航飛彈,使美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在退裝「魚叉」反艦飛彈後,繼續保持對海打擊能力。
與近年來美軍發展的其他反艦飛彈相比,「戰斧」Block5a型的最大優勢在於價格,其成本甚至降到200萬美元左右,使得大量使用成為可能。面對這些射程遠、具備隱身能力的反艦巡航飛彈,如何對其實施反製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
其一,預警在先,分層攔截。「戰斧」Block5a型飛行速度慢,很容易被艦載末端防空系統擊落。一旦該飛彈採用飽和式攻擊作戰,則可能壓垮艦隊防空系統的火力通道。因此,需動用偵察衛星、預警機和無人機等空天感知系統,對飛彈行蹤進行預警探測。另外,還需組織艦載戰鬥機、艦載中遠程防空飛彈和近程防禦系統構建多道對空攔截網,實施分段攔截,將其攻擊波次徹底瓦解。
其二,打蛇七寸,攻其要害。「戰斧」Block5a型射程遠,需要藉助GPS定位和數據鏈支持才能「追」上千裡之外的艦艇。對其GPS和數據鏈採取針對性幹擾,是對付這種飛彈最有效的辦法。
其三,通過體系對抗贏得勝利。「戰斧」巡航飛彈具備一定隱身性,但搭載飛彈的艦艇容易暴露。動用反艦彈道飛彈等武器對其搭載艦艇進行打擊,也是應對此類飛彈的舉措之一。
責任編輯/王蕊
網絡編輯/孫晨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