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斧」巡航飛彈研製極簡史(完)大腦和心臟

2021-02-20 asiavikin

(轉載請註明出處)

戰斧的大腦:地形匹配系統(TERCOM)

地形匹配系統是戰斧巡航飛彈能夠實現遠程高精度打擊的核心技術之一。而這門技術山姆大叔已經修煉了將近20年了,「天獅星」那些第一代巡航飛彈還沒服役就開始了。

且說,錢斯.沃特公司(沒錯就是LTV的前身之一)在1958年就提出了供核動力超音速飛彈(SLAM)用的TERCOM概念,當時稱之為「指紋」。SLAM計劃在1959年初取消,但錢斯·沃特用公司資金繼續研究。1960年4月,空軍航空系統處與錢斯·沃特籤定合同,繼續探索和發展這一概念在遠程巡航飛彈上的應用。合同持續到1961年7月,當時的重點是利用政府提供的雷達高度表進行飛行試驗演示,並在飛行後進行相關處理。合同的主要目標是以實驗證明TERCOM利用地形剖面的特徵實現位置定位,然後修正慣導系統的可能性。後來錢斯·沃特成為LTV-E公司的一部分。航空系統處與LTV-E在1963年籤定了合同繼續研究TERCOM概念, 探索在低空飛機上的可行性, 該合同持續到1965年。當時這項計劃叫做低空等高線匹配( LACOM ) , 要求設計製造一部完整的定位/修正分系統, 同時研究產生存儲在飛行計算機中的TERCOM地圖的半自動方法。在1963到1965年期間LTV-E根據與空軍航空電子設備實驗室籤訂的合同,用小型雷射測距裝置取代雷達高度表進行了若干次飛行試驗,看看能否提高位置精度。在 LTV-E解體後分家單過的E系統公司則在1972到1975年期間在航空系統處的贊助下繼續TERCOM的發展。目標是把TERCOM用於無人偵察機。在一稱之為設計更新的計劃下研製。合同包括任務規劃步驟、源數據的要求和源數據的更換要求。空間和飛彈系統組織SAMSO在1963到1973年間也贊助過幾項研究 TERCOM在彈道飛彈上可能應用的計劃,如末段位置定位系統( TPLs),末段遙感實驗( TERSE ),末段定位( TERF ) 和末段傳感器過載飛行試驗 ( TSOFT ) 。

1971年, 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贊助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一項研究,該研究建議戰略巡航飛彈制導採用輔助慣導系統。根據這一研究,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在1972年中與E系統公司籤了項合同,進行TERCOM輔助慣導系統 ( TAINS)的飛行試驗。飛行試驗證明 ,該方案對巡航飛彈來說是可行的。該試驗還證實了地形選擇的重要性。在霍普金斯大學研究TERCOM地點選擇技術的同時,麥道也獨立地對此課題進行了研究,搜集飛行數據驗證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結果。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在輔助慣導系統試驗成功的基礎上於1974年初就巡航飛彈制導向工業界徵求投標,有四家公司響應, 麥道、通用動力、E系統和LTV的沃特系統分公司。前兩家公司動手早, 在1973年就自掏腰包搞飛行試驗。到了是麥道和E系統勝出,被選定競爭發展地面發射巡航飛彈的原型制導裝置。每家各造一套裝置。E系統在海軍的A7E攻擊機上對TERCOM進行載飛試驗,。麥道財大氣粗,用自己的飛機試驗。競爭於1975年以空軍C141運輸機上的飛行試驗告終, 試驗證明麥道系統(AN/DPW-23)的精度和可靠性更好, 這就是後來通用動力和LTV都把巡航飛彈制導裝置的合同給麥道的主要原因。

戰斧式「火蜂」

1976年2月初, 美國海軍在新墨西哥州白沙飛彈靶場用改裝的瑞安公司的BQM-34A「火蜂」無人機成功地作了巡航飛彈地形匹配製導系統的飛行試驗。海軍用了4架火蜂來作巡航飛彈制導系統試驗, 改裝了3架,第4架作為備份。在不同風速下作一系列試驗,據說風速影響對低空飛行的制導是極為重要的問題。另外還在高低變化的不同地形下驗證制導系統精度。試驗時, 「火蜂」由地面起飛,用降落傘回收。初次飛了30多分鐘,以後作了幾十次試驗。為躲避雷達探測, 須超低空飛行,海射巡航飛彈要求在100英尺(30.5米)以下的高度飛行。試驗證 明圓公算偏差在600英尺( 138米)以下。在「火蜂」上試驗的制導系統採用了很多標準件。飛彈以雷達高度表保障貼地飛行, 在航線上以地形匹配系統於特定點上精確地校正飛彈的位置。以實時測得的數據與存貯在計算機中的數據進行比較匹配的。制導系統所用慣性平臺是諾斯羅普公司F5E戰鬥機上的利頓LN-30系列。計算機為F5E和 DDG963驅逐艦使用的利頓LC4516通用計算機。雷達高度表是「魚叉」飛彈所用的AN/ APN194高度表。飛彈的核心部件是麥道為制導裝置研製的軟體, 是該公司專利。空軍也用海軍的制導系統的硬體。現有的軍用地圖足以精確提供制導系統所需的地形數據。

簡單來說 , TERCOM系統就是將所測得的地形剖面與存在系統計算機中的地形剖面進行比較,用最佳匹配法確定所測得的剖面的地理位置。TERCOM利用如下前提條件:即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方的地理位置都可以用周圍地形的垂直等高線來唯一地確定。下圖示出了TERCOM的工作過程。實現TERCOM所要求的硬體都是些標準的航空電子設備。

TERCOM原理

下圖描述了雷達高度表、氣壓高度表、慣性測量裝置和數字計算機等主要部件間的功能關係。

TERCOM系統的框架

雷達高度表提供飛彈的離地高度。氣壓高度表測量飛彈相對於平均海平面 的高度,其信號在數字計算機的「氣壓一慣性系統」中與慣性測量裝置垂直加速度表的輸出相加,產生更高質量的絕對高度信號。

氣壓一慣性系統提供的絕對高度與雷達高度表提供的離地高度之差就是相對於平均海平面的地形標高。所測得的地形標高剖面(減去平均值)就是用來與存賒在飛彈計算機中的基準地形剖面進行匹配的信號。

雷達高度表和氣壓表的配合

慣性測量裝置由加速度表和陀螺組成,它為慣導提供主要測量數據。慣導計算在數字計算機中完成。總體而言,慣導系統是引導戰斧的基本裝置,TERCOM系統只是用來定期地修正慣導。因此,慣導在到達了第一個地圖航線檢查點以前,在TERCOM航線檢查點之間和從最後一個檢查點到目標之間導引飛彈。這一次次的修正就提高了慣導系統的精度。另外,它能使飛彈平行於TERCOM地圖的行列飛行。數字計算機執行全部TERCOM和慣導計算。它根據慣導系統估計的飛彈位置氣動和結束TERCOM操作。具體講,數字計算機完成「平均絕對差」計算並確定TERCOM匹配點。飛彈估計位置用多態卡爾曼濾波器計算。在確定TERCOM坐標以後,將相應的變化加於卡爾曼濾波方程的狀態矢量中,完成修正。所有這些計算都是在飛彈沿其飛行路線飛行過程中實時地進行的。業已證明,平均絕對差算法對於巡航飛彈是一種很有效的相關方案,能滿足飛彈的精度和實時計算要求。相關算法比較測得的標高和一給定地圖的地圖標高的平均絕對差。「匹配」用測得的剖面的一子集和基準剖面之間的高度差之和的最小值表示。給出最小平均絕對差的基準剖面規定了飛彈橫向航跡位置,測得的剖面的子集確定了縱向航跡位置。巡航飛彈的TERCOM軟體就是電腦程式,它在適當時刻將測 得的地形標高剖面與存在計算機存貯器中的TERCOM基準地圖進行匹配。基準地圖由修正時刻飛彈最可能飛越其上空的那些地形剖面 的數字式表示形式組成。巡航飛彈制導裝置安排得在飛行中測量基準地圖正中的地形剖面;但由於導航位置誤差,飛彈一般來說在偏離中心的剖面上飛過,當計算機將所測得的剖面與基準地圖中的各剖面進行比較時,匹配最佳的基準剖面就代表飛彈飛越其上空的地形剖面。因此,可以利用TERCOM來確定飛彈的位置誤差,修正慣導並改正飛彈的航線

地形匹配的結果

海射戰略巡航飛彈的地形匹配系統至少裝有12張地圖,在這些地圖上,以小於10米的間隔用數字表示出地形,並以小於3米的誤差記錄其標高。由於飛彈最初在不可能對位置進行修正的水面上空飛行,為了使飛彈不離開預定的登陸點,第一個初見陸地的地圖要做得足夠寬(可寬達10公裡)。在飛彈將要飛入一給定地圖區域時,雷達高度表開始記錄讀數,在飛彈離開那個區域一個相等間隔後,停止記錄讀數。計算機採用簡單的絕對偏差算法,使高度表上的讀數同地圖點上的相匹配。高度表的讀數重複率極高,以致連同步誤差或地面對高度表的幹擾都不能降低系統的性能。飛彈被導引到目標的精度至多等於地圖網格的大小,實際上達到它的一半就算不錯了。地圖網格可以做得很小,比如說每邊10米,所以原則上飛彈可有相當高的精度。然而,還有許多因素影響這個精度,所以預期海射戰略巡航飛彈有100米左右的精度是比較穩妥的。最大誤差在於繪製地圖時人為的誤差、選擇繪製地圖用的地形判斷不當和接近目標時缺乏地形匹配製導用的合適地形。

地形匹配的側視圖
戰斧的心臟:渦扇發動機

1972年5月31日美國軍方與威廉士籤訂了F107-WR-100的研製合同。1975年11月,發動機通過了飛行前性能試驗(PFRT)。空射巡航飛彈(ALCM )飛行試驗於1976年3月開始,第一枚飛彈在高度4572米,M數0.6情況下發射,並於5月和6月取得推力數據。裝F107-WR-400的海射巡航飛彈於1976年6月開始飛行試驗並成功。

F107系列小型雙軸渦扇發動機由 WR19系列發動機發展而來。WR19是雙軸混合排氣渦扇發動機,其海平面靜態 空氣流量為6.13kg/s,總增壓比為7.6, 涵道比為1,低壓壓氣機為無級間放氣的4級軸流壓氣機, 由兩級低壓渦輪驅動, 前兩級是風扇, 後兩級是中間級。高壓壓氣機為離心壓氣機, 由一級高壓渦輪驅動。燃料由安裝在軸上的甩油盤輸送到環形燃燒室。發動機附件安裝在齒輪箱上,由高壓軸傳動。WR19於1967年8月進行首次試車,耗油率67.4kg/hkN, 額定推力1.9kN。試驗表明這種發動機的循環系統和各部件安排是合理的。

1969年空軍指示威廉士為亞音速巡航武裝誘餌彈( SCAD )研製發動機。這種 發動機以WR19為基礎,稱為WR19-A2,其設計推力為2.12kN。1971年初,空軍在為SCAD準備請求建議( RFP)的過程中,為滿足對飛彈提出的最大射程、最小體積的要求,對動力裝置提出了如下要求:現有技術;限制長度、直徑和體積,長度 為762mm,直徑為305mm;設計簡單,低成本,高空起動:部分推力時耗油率較低 ; 滿足高空推力要求:提取功率14.7kw;貯存期限10年;工作時間50h. 通過分析研 究,確定了氣動熱力循環, 建立計算機模型以評估設計性能。然後根據評估結果 , 確定RFP所提出的性能指標,並解決發動機設計遇到的主要問題。不過SCAD的射程只1200km,不滿足空軍要求, 故該計劃於1973年終止。

F107外形,離心式壓氣機就是粗

為了攻擊蘇聯縱深目標, 波音根據空軍的要求,於1974年2月在SCAD基礎上 , 開始了空射巡航飛彈(ALCM)系統的研製。對發動機的要求沒有變化, 由威廉士研製F107-WR-100渦扇發動機作為ALCM的動力。

為了達到設計推力和耗油率, F107-WR-100的增壓比和渦輪進口溫度都比WR19有所提高。涵道比接近1:1 ,總增壓比由7.6增至14.5;渦輪進口溫度由905℃增至1010℃,提高了性能。推力增加到2.67KN,依WR-100/400/402型號不同重量在59-65公斤之間不等。

F107-WR-100的流路、部件設計和主要結構保持了WR19的特點,但由於B-52旋轉發射架要求飛彈能以任何滾轉姿態攜帶, 因此發動機還要解決漏油問題。採取的措施是將油箱置於發動機垂直中心線下方,並從體積形心處開排氣孔。

F107剖視圖倒還苗條點

低壓轉子風扇及盤用17-4PH鋼整體鑄造,能防冰、防來物損傷。低壓壓氣機中間級是鈦合金機加工件,生產成本較低。低壓軸轉速達35500rpm,其轉向與高壓軸相反。低壓渦輪盤和葉片是用IN713LC整體鑄造的,用銷釘連接並夾緊在軸上。

高壓轉子為離心壓氣機,葉輪用17-4PH鋼鑄造。不用冷卻的IN100高壓渦輪鑄件採用電子束焊接在高鎳合金鋼軸上。

燃燒室是一種離心甩油式環形燃燒室。帶整體外環、採用MAR-M-509材料鑄成的高壓渦輪導向器是燃燒室的焊接構件。為控制渦輪葉尖間隙,高壓渦輪外環用壓氣機出口空氣冷卻。

試驗中的戰斧



相關焦點

  • 直面戰斧巡航飛彈(2)—戰斧巡航飛彈任務規劃功能初探
    對於戰斧巡航飛彈多重任務規劃能力的研究來說,體系級的紅藍對抗並不能很好地體現戰斧這一獨特的戰術性能。相反,如果連戰斧這一獨特的戰術性能都無法分析清楚,那貿然將戰斧併入紅藍雙方體系級對抗研究則必然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我們認為,對重點武器重要特性的擬真是體系級推演結果可信的重要和必要保證。
  • 美新「戰斧」巡航飛彈戰力幾何
    BGM-109「戰斧」飛彈研製於20世紀70年代,是美軍曾裝備海軍和陸軍的一款重要的對陸攻擊巡航飛彈。後來,由於《中導條約》限制,僅保留海基型號。20世紀80年代,為應對蘇聯水面艦艇部隊,美國海軍研製並列裝了BGM-109B「戰斧」反艦巡航飛彈,其射程超過1600千米,能夠在艦隊防區外進行攻擊。
  • 【附視頻】揭底「戰斧」巡航飛彈
    今天,我們一同揭底「戰斧」系列巡航飛彈的發展歷程和主要性能等情況。 「戰斧」(英文:Tomahawk)巡航飛彈,學名RGM/UGM-109(英文:BGM-109 Cruise missile),是美國研製的一種從敵防禦火力圈外投射的縱深打擊武器,能夠自陸地、船艦、空中與水面下發射,攻擊艦艇或陸上目標,主要用於對嚴密設防區域的目標實施精確攻擊,是美國現役最主要的巡航飛彈和遠程打擊力量之一。
  • 日本為啥不能有戰斧巡航飛彈?從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區別說起
    目前高超音速巡航飛彈(準確講應該是高超音速飛行器,國內目前的報導稱為巡航飛彈有些不妥)使用的動力系統分為三種:衝壓式發動機,超燃衝壓發動機,衝壓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串聯。這三種動力系統,均依賴空氣必須在大氣層內飛行,超燃衝壓發動機,理論上在消耗燃料量相同的情況下,能提供比火箭發動機高三倍的推力,傳統上的衝壓發動機需要氧化劑,這個不需要。此外,需不需要和火箭發動機串聯,完全看需求。
  • 深度|「戰斧」V型巡航飛彈改進方向及其反制方式
    近年來美國海軍一直在推進其「戰斧」系列巡航飛彈的現代化改進工作。目前美國海軍為現代化和改進型的戰斧引入新的名字"戰斧Block V"。"戰斧Block V"的第一個升級版本已經進行了測試,預計今年它就會入列美國海軍服役。「戰斧」巡航飛彈的另外兩個改進版將在完成測試後加入美國海軍。據推測,這三個改進型「戰斧」系列巡航飛彈將會對美國海軍的水面艦艇和潛艇作戰能力產生積極影響。
  • 詳解長劍20巡航飛彈:功能品種已超越戰斧
    中國軍方首次公布長劍-20空射巡航飛彈的近照,暴露了很多細節,信息量極大,引起了國外軍事情報機關和媒體的高度關注,也讓國內軍迷興奮異常,同時也有很多誤讀。這次我們就用這組照片解讀一下長劍空射巡航飛彈的細節。 突然公布殺手鐧巡航飛彈武器的原因,很顯然跟朝鮮半島局勢和美國在南海一再挑釁有直接聯繫。
  • 叫板中國的長劍10巡航飛彈:美升級戰斧飛彈射程達1600公裡
    長劍-10飛彈是中國自行研製的一款先進巡航飛彈,這款飛彈是中國在借鑑了俄羅斯的KX-88巡航飛彈、美軍的BGM-109C巡航飛彈的技術
  • 中國版「戰斧」——「長劍-10」巡航飛彈
    「神威大隊」的12架轟-6K聯袂實彈訓練,最多可以攜帶72枚空射型「長劍-10」巡航飛彈。根據美軍「戰斧」巡航飛彈的情況統計,摧毀一個電廠、一個指揮中心需要7枚巡航飛彈,12架轟-6K的「神威大隊」一次性攻擊可以摧毀10個戰役目標,標誌著解放軍的武器庫中又多了一種打擊利器。  1. 我國為何要研發高精度巡航飛彈?
  • 【裝備】「戰術戰斧」:了解一下第四代「戰斧」
    (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美國海軍裝備第2000枚戰斧IV巡航飛彈)這一被當做巡航飛彈代名詞的武器,從來都是以一連串的各種數字和高精度植入了人們的記憶。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戰斧」巡航飛彈名聲大噪,甚至一度被媒體和公眾認為打響了第一槍。實際上,從1971年美國海軍開始研製新一代巡航飛彈開始,到1991年海灣戰爭「戰斧」已經有20年的歷史了,而到現在為止差不多又是一個20年過去了。
  • 美海軍升級版「戰斧」巡航飛彈的五大特徵
    升級版「戰斧」的目標是在強國競爭的時代下發揮其威懾作用,它具有以下五大特徵: 一、能力增強。Block V「戰斧」將分為Block Va和Block Vb兩種彈型,可用新導引頭打擊1000英裡外的水面船隻目標。它的新彈頭也將具有更多能力,包括穿透力更強。對亞太地區而言,「戰斧」的射程是非常重要的。
  • 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一文讀懂「戰斧」巡航飛彈的迭代演進
    「戰斧」從誕生到如今跨度長達三十多年,經久不衰,源自於其不斷更新的技術。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蘇基於V-1發展了一些戰略級巡航飛彈。比如美國發展的「海神」、「天獅星」等。但是當時巡航飛彈在射程、精度、速度、機動性、突防能力等方面存在難以克服的劣勢,對陸攻擊巡航飛彈迅速被彈道飛彈取而代之。雷神公司的宣傳材料。
  • 轟六K的長拳---長劍-10巡航飛彈
    巡航飛彈的魅力我們是在91年海灣戰爭中領受的,美軍從水面及潛艇中發射的BGM-109C/D「戰斧」巡航飛彈,飛越千裡穿窗而入的畫面,像傳說一樣,令人難以置信。當時的「戰斧」巡航飛彈比同時期同樣射程,命中精度最高的美國「潘興2」式彈道飛彈精度要高得多,「潘興2」是25-45米,「戰斧」則是9米。
  • 解放軍八大殺手鐧武器系列之八:長劍-10多用途巡航飛彈 中國版的陸地戰斧
  • 戰斧巡航飛彈——美國冷戰武器今仍派上場,過於老舊沒轍了?!| 戰略·大殺器①
    飛彈的名字源自印第安戰斧,叫戰斧巡航飛彈(Tomahawkcruise missile),這是一種中遠程全天候、噴氣動力、亞音速巡航飛彈,主要配備在美國海軍水面艦艇和潛艇上,也有空射型,用於對陸地攻擊。 戰斧巡航飛彈誕生於冷戰時期,之後不斷改進、生產和裝備。戰斧巡航飛彈有著豐富的實戰經歷,目前仍是美國海軍對地攻擊的主要武器。
  • 戰術戰斧巡航飛彈打擊敘利亞化武設施行動之——戰前任務規劃
    本期和下期文章將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為敘利亞低空防禦作戰效能分析系列文章畫上句號,同時開啟藍軍典型巡航飛彈武器對海對陸打擊任務規劃分析的新篇章。另外,我們要感謝長期以來關注我們公眾號的看官們,雖然我們已經對敘利亞低空防禦作戰效能進行了4期較有針對性的分析,但目前的分析還遠遠不能達到全面剖析此次打擊行動的力度。
  • 已近40年:戰斧巡航飛彈為何還在用,美軍為何不發展後續型號
    已近40年:戰斧巡航飛彈為何還在用,美軍為何不發展後續型號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多種先進裝備輪番露面,其實F-117隱身戰機非常搶眼,同時戰斧巡航飛彈的表現同樣出色,而且,衣阿華級戰列艦搭載32枚戰斧,更是成為了戰列艦參與戰爭的絕唱。
  • 彈道飛彈速度能超過20馬赫,巡航飛彈最快能達到幾馬赫?
    不過,在長劍-10服役的早期,採用的是GPS制導和慣性制導,受限於美國。但隨著中國北鬥系統的建成,中國軍用設備逐漸擺脫了對GPS的依賴,長劍-10的精確打擊能力徹底實現獨立,打擊強度進一步提升。綜合比較來看,長劍-10略勝於「戰斧」巡航飛彈,而印度和俄羅斯聯合研製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飛彈則速度最快!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飛彈也因此成為印度人的驕傲。
  • 反艦「戰斧」重出江湖,美軍又得殺手鐧
    然而,在2012年好萊塢科幻大片《超級戰艦》中,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約翰·保羅·瓊斯」號與外星戰艦進行「方格對攻戰」時,使用的卻是另一種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型號——BGM-109E「戰斧」反艦巡航飛彈,其大展弦比摺疊彈翼是最為明顯的識別特徵。這也是近年來公眾對於「戰斧」反艦巡航飛彈唯一直觀的印象。
  • 美國霸霸的殺威棒掄向敘利亞:盤點「戰斧」經典戰例
    戰斧式(BGM-109)巡航飛彈是美國1972年開始研製,1976年首次試飛,1983年裝備部隊的一種從敵防禦火力圈外投射的縱深打擊武器,能夠自陸地,船艦,空中與水面下發射,攻擊艦艇或陸上目標,主要用於對嚴密設防區域的目標實施精確攻擊,是美國現役最主要的巡航飛彈和遠程打擊力量之一。
  • 美媒說中國正在研製
    這還不提目前世界範圍內還沒有設計建造幹舷極低的1-2萬噸大型高速現代艦艇的經驗,研製進度能否保證,恐怕也成問題。即使按照網貼所說,現在已經進行水池試驗,那也只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看看美國海軍「朱姆沃爾特」坎坷的研製歷程,就知道這件事情恐怕不簡單。因此筆者判斷,能在網上隨隨便便放出來,很可能表明,網上出現的這兩個「武庫艦」想像圖,只是在選型中落選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