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媒體報導,美國海軍意圖重新研發反艦型「戰斧」巡航飛彈,以強化美國的制海權,應對潛在對手國家海軍實力的快速發展。
如果這一措施得以落實,那麼未來美國海軍對海打擊體系還將增加一位重量級成員。
如果這一意圖得以付諸實施,那麼無論是對美國海軍自身還是對潛在對手國家的海軍,反艦型「戰斧」巡航飛彈都可能造成不可小覷的影響。
文︱現代兵器雜誌社資深編輯黃國志
本文摘編自《澎湃》「講武談兵」欄目,圖片均來自網絡,作者觀點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反艦「戰斧」的曲折身世
談到美國海軍的主力反艦飛彈,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就是大名鼎鼎的「捕鯨叉」家族。
然而,在2012年好萊塢科幻大片《超級戰艦》中,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約翰·保羅·瓊斯」號與外星戰艦進行「方格對攻戰」時,使用的卻是另一種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型號——BGM-109E「戰斧」反艦巡航飛彈,其大展弦比摺疊彈翼是最為明顯的識別特徵。這也是近年來公眾對於「戰斧」反艦巡航飛彈唯一直觀的印象。
說起來,「戰斧」反艦巡航飛彈堪稱「戰斧」家族最早的三位元老之一。1972年,由於未能在第一階段戰略武器會議協議上與蘇聯達成限制600公裡以上射程的巡航飛彈的共識,美國隨即決定研發新一代巡航飛彈。美國海軍的反應速度最快,第一時間提出研製海上發射巡航飛彈(SLCM)的計劃。
1976年,美國海軍宣布通用動力公司為SLCM的主承包商,編號定為BGM-109。日後極大顛覆傳統戰爭形式的「戰斧」巡航飛彈家族由此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戰斧」巡航飛彈家族最初研發的三個型號分別為BGM-109A對陸攻擊核巡航飛彈(TLAM-N)、BGM-109B反艦巡航飛彈(TASM)、BGM-109C對陸攻擊常規巡航飛彈(TLAM-C)。
這三種飛彈基本滿足了當時美國海軍對海上和陸上目標實施遠程精確打擊的要求。尤其是BGM-109B的成功研製,使美國海軍擁有了在射程上可以與蘇聯海軍媲美的遠程反艦飛彈。
在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蘇聯海軍研發並裝備了第二代遠程反艦飛彈P-500「玄武巖」,其射程達550公裡,常規戰鬥部質量為750公斤,是當時用於攻擊美國海軍航母的最強利器之一。同時期,美國海軍裝備的「捕鯨叉」系列反艦飛彈中,射程最遠的RGM-84C也僅有124公裡。
對於當時的美國海軍來說,儘管其對海打擊主要還是依靠強大的艦載航空兵(而非水面艦艇和潛艇搭載的反艦飛彈),但是在冷戰時期針鋒相對的海上對抗中,多一種對敵方艦艇實施遠程打擊的手段還是非常必要的。
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蘇聯海軍以航母和萬噸級飛彈巡洋艦為核心的遠洋作戰編隊日益壯大,美國海軍已經切實感到海上力量的天平正在逐漸向蘇聯傾斜。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繼續發展「捕鯨叉」系列反艦飛彈的艦射型、空射型和潛射型,並不斷提升其射程以外,美國海軍對於BGM-109B反艦巡航飛彈也寄予厚望。
BGM-109B的最大射程為556公裡,比「戰斧」家族的其他型號小了不少。這主要是因為「戰斧」家族的所有型號在設計之初就要求保持一致的氣動布局、外形尺寸、發射質量,以及通用化的發動機和助推器,只通過更換制導艙和戰鬥部艙,以及調整燃油艙的長度和裝油量來滿足不同的作戰需求。
相較於其他型號,BGM-109B為了適應反艦作戰需要而配備的主動雷達導引頭和454公斤高爆穿甲戰鬥部佔用了較多的彈體空間,使得載油量只有127公斤。與之相比,BGM-109A的載油量高達556公斤,最大射程達到了2500公裡。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著技術的發展,美國海軍也對BGM-109B做進一步改進,並充分利用了其他「戰斧」型號發展的成果,由此產生了第二代反艦巡航飛彈BGM-109E。
BGM-109E主要進行了兩方面的改進:
一是換裝高爆活性鎂殼戰鬥部,使得飛彈在擊穿艦艇殼體並在其內部引爆時,具有縱火燃燒的功能。這樣一來,即便其戰鬥部威力不足以擊沉蘇聯海軍某些萬噸級巨艦(如「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等),也可以依靠艦體內爆炸引發的大火使軍艦喪失部分、甚至全部的戰鬥力。
另一方面的改進可謂是跨越式的——飛彈的動力裝置由特裡達因公司的J402-CA-400渦噴發動機換裝為威廉士公司的F107-WR-400渦扇發動機,後者不僅為飛彈增加了推力、降低了耗油率,還提升了飛彈的末段機動性,從而使飛彈能夠實施更大範圍的側向機動,有效提高了突防概率。
此外,為了配合BGM-109B/E的作戰使用,美國海軍還專門研發了名為「難訓鯊魚」的超視距海上目標探測識別和跟蹤系統。
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海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大洋上再無能夠與其抗衡的對手。於是,BGM-109B/E這種先進的反艦巡航飛彈便如同無用的「屠龍之技」,很難再有大顯身手的機會。相比之下,美國海軍對於對陸攻擊常規型「戰斧」的需求量卻與日俱增。
自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美軍的每一戰必有「戰斧揮舞」。在這種情況下,不僅BGM-109E的發展計劃被取消,而且連已經裝備艦艇的BGM-109B也被「迴路另造」為對陸攻擊型「戰斧」。因此,就目前美國海軍現役的裝備體系而言,反艦型「戰斧」早已不再存在。
前文所述《超級戰艦》中「約翰·保羅·瓊斯」號發射反艦型「戰斧」的情節在現實世界裡根本不會發生,其攻擊水面目標所能依賴的主要武器是8枚「捕鯨叉」反艦飛彈。
2
重出江湖,意欲何為?
那麼,時隔二十多年後,美國海軍為何又重新想起反艦型「戰斧」?箇中原因很耐人尋味。
從目前各國海軍發展現狀來看,依然沒有一支海上力量能夠對美國海軍構成如當年蘇聯海軍那樣強大的威脅。因此,在美國媒體的報導中,儘管美國海軍官員一再強調某些潛在對手國家海軍的快速發展使其海上優勢不存在,但在實際上這一觀點是無法成立的。
筆者分析,美國海軍此舉的動因有幾個方面:
首先,隨著「由海向陸」以及「空海一體戰」等戰略的調整,未來美國海軍將更加強調在大洋上與潛在對手作戰,其最為典型的體現就是近來頗為流行的「分布式殺傷」概念。
由於主要攻擊目標從對手國家的近岸及陸上縱深目標改為對手國家的遠洋艦隊,那麼美國海軍各類艦艇最應該彌補的短板就是反艦能力。洛·馬公司正在為美國海軍研發的LRASM重型隱身反艦飛彈雖然性能很先進,但是射程只是大於200海裡。
而反艦型「戰斧」,無論是使用現役的對陸攻擊型「戰斧」返廠改裝,還是利用正在發展中的「戰斧」Block Ⅳ(「戰術戰斧」)技術衍生新的型號,都可以達到300海裡甚至500海裡以上的射程。
這一點對於美國海軍來說,誘惑相當大。因為500海裡以上的射程意味著己方艦艇具備能夠在對手艦隊防禦圈外發射反艦型「戰斧」打擊對手航母的能力。
其次,隨著美國海軍作戰體系的發展和完善,美軍已經具備了利用各種航空平臺為反艦型「戰斧」指示目標的能力。
早在2015年1月,美國海軍就使用1架F/A-18「超級大黃蜂」艦載戰鬥機引導「基德」號驅逐艦發射的「戰斧」Block Ⅳ,成功擊中了1艘海上移動靶船。該能力有望拓展至美國海軍幾乎所有的航空平臺上,這一點對於無法掛載重型反艦飛彈的F-35C隱身戰鬥機和隱身無人機而言尤為重要。
此外,「戰斧」Block Ⅳ還配備有雙向衛星數據鏈路和彈載計算機編程能力,可在未鎖定目標前實施盲射,在到達預定空域後進行空中待機或者在飛行中重新瞄準,並且隨時向發射平臺報導飛彈飛行狀態和攻擊目標情況。
這一優勢使得「戰斧」Block Ⅳ能夠更好地與航空平臺實現「偵察-打擊」殺傷鏈的無縫對接,從而達到類似於空地作戰中隨時呼叫空中火力支援的效果。
學術合作聯繫人:周邦民(微信號:i87062760),添加時請註明:姓名+職稱+單位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中信出版社為庫叔提供下圖所示書籍10本,以及15本知名經濟類書籍贈予熱心讀者。每天都送,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每條文章都可以評),點讚最高者(數量超過三十),庫叔會在評論區回復並通知得獎。當然,評論的質量庫叔會進行把控的。想和庫叔聊天請添加庫叔微信號(lwkushu),合作請聯繫微信(1851420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