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艦「戰斧」重出江湖,美軍又得殺手鐧

2021-02-15 瞭望智庫

 

近日,美國媒體報導,美國海軍意圖重新研發反艦型「戰斧」巡航飛彈,以強化美國的制海權,應對潛在對手國家海軍實力的快速發展。

如果這一措施得以落實,那麼未來美國海軍對海打擊體系還將增加一位重量級成員。

如果這一意圖得以付諸實施,那麼無論是對美國海軍自身還是對潛在對手國家的海軍,反艦型「戰斧」巡航飛彈都可能造成不可小覷的影響。

文︱現代兵器雜誌社資深編輯黃國志

本文摘編自《澎湃》「講武談兵」欄目,圖片均來自網絡,作者觀點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反艦「戰斧」的曲折身世

談到美國海軍的主力反艦飛彈,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就是大名鼎鼎的「捕鯨叉」家族。

然而,在2012年好萊塢科幻大片《超級戰艦》中,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約翰·保羅·瓊斯」號與外星戰艦進行「方格對攻戰」時,使用的卻是另一種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型號——BGM-109E「戰斧」反艦巡航飛彈,其大展弦比摺疊彈翼是最為明顯的識別特徵。這也是近年來公眾對於「戰斧」反艦巡航飛彈唯一直觀的印象。

說起來,「戰斧」反艦巡航飛彈堪稱「戰斧」家族最早的三位元老之一。1972年,由於未能在第一階段戰略武器會議協議上與蘇聯達成限制600公裡以上射程的巡航飛彈的共識,美國隨即決定研發新一代巡航飛彈。美國海軍的反應速度最快,第一時間提出研製海上發射巡航飛彈(SLCM)的計劃。

1976年,美國海軍宣布通用動力公司為SLCM的主承包商,編號定為BGM-109。日後極大顛覆傳統戰爭形式的「戰斧」巡航飛彈家族由此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戰斧」巡航飛彈家族最初研發的三個型號分別為BGM-109A對陸攻擊核巡航飛彈(TLAM-N)、BGM-109B反艦巡航飛彈(TASM)、BGM-109C對陸攻擊常規巡航飛彈(TLAM-C)。

這三種飛彈基本滿足了當時美國海軍對海上和陸上目標實施遠程精確打擊的要求。尤其是BGM-109B的成功研製,使美國海軍擁有了在射程上可以與蘇聯海軍媲美的遠程反艦飛彈。

在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蘇聯海軍研發並裝備了第二代遠程反艦飛彈P-500「玄武巖」,其射程達550公裡,常規戰鬥部質量為750公斤,是當時用於攻擊美國海軍航母的最強利器之一。同時期,美國海軍裝備的「捕鯨叉」系列反艦飛彈中,射程最遠的RGM-84C也僅有124公裡。

對於當時的美國海軍來說,儘管其對海打擊主要還是依靠強大的艦載航空兵(而非水面艦艇和潛艇搭載的反艦飛彈),但是在冷戰時期針鋒相對的海上對抗中,多一種對敵方艦艇實施遠程打擊的手段還是非常必要的。

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蘇聯海軍以航母和萬噸級飛彈巡洋艦為核心的遠洋作戰編隊日益壯大,美國海軍已經切實感到海上力量的天平正在逐漸向蘇聯傾斜。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繼續發展「捕鯨叉」系列反艦飛彈的艦射型、空射型和潛射型,並不斷提升其射程以外,美國海軍對於BGM-109B反艦巡航飛彈也寄予厚望。

BGM-109B的最大射程為556公裡,比「戰斧」家族的其他型號小了不少。這主要是因為「戰斧」家族的所有型號在設計之初就要求保持一致的氣動布局、外形尺寸、發射質量,以及通用化的發動機和助推器,只通過更換制導艙和戰鬥部艙,以及調整燃油艙的長度和裝油量來滿足不同的作戰需求。

相較於其他型號,BGM-109B為了適應反艦作戰需要而配備的主動雷達導引頭和454公斤高爆穿甲戰鬥部佔用了較多的彈體空間,使得載油量只有127公斤。與之相比,BGM-109A的載油量高達556公斤,最大射程達到了2500公裡。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著技術的發展,美國海軍也對BGM-109B做進一步改進,並充分利用了其他「戰斧」型號發展的成果,由此產生了第二代反艦巡航飛彈BGM-109E。

BGM-109E主要進行了兩方面的改進:

一是換裝高爆活性鎂殼戰鬥部,使得飛彈在擊穿艦艇殼體並在其內部引爆時,具有縱火燃燒的功能。這樣一來,即便其戰鬥部威力不足以擊沉蘇聯海軍某些萬噸級巨艦(如「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等),也可以依靠艦體內爆炸引發的大火使軍艦喪失部分、甚至全部的戰鬥力。

另一方面的改進可謂是跨越式的——飛彈的動力裝置由特裡達因公司的J402-CA-400渦噴發動機換裝為威廉士公司的F107-WR-400渦扇發動機,後者不僅為飛彈增加了推力、降低了耗油率,還提升了飛彈的末段機動性,從而使飛彈能夠實施更大範圍的側向機動,有效提高了突防概率。

此外,為了配合BGM-109B/E的作戰使用,美國海軍還專門研發了名為「難訓鯊魚」的超視距海上目標探測識別和跟蹤系統。

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海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大洋上再無能夠與其抗衡的對手。於是,BGM-109B/E這種先進的反艦巡航飛彈便如同無用的「屠龍之技」,很難再有大顯身手的機會。相比之下,美國海軍對於對陸攻擊常規型「戰斧」的需求量卻與日俱增。

自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美軍的每一戰必有「戰斧揮舞」。在這種情況下,不僅BGM-109E的發展計劃被取消,而且連已經裝備艦艇的BGM-109B也被「迴路另造」為對陸攻擊型「戰斧」。因此,就目前美國海軍現役的裝備體系而言,反艦型「戰斧」早已不再存在。

前文所述《超級戰艦》中「約翰·保羅·瓊斯」號發射反艦型「戰斧」的情節在現實世界裡根本不會發生,其攻擊水面目標所能依賴的主要武器是8枚「捕鯨叉」反艦飛彈。

2

重出江湖,意欲何為?

那麼,時隔二十多年後,美國海軍為何又重新想起反艦型「戰斧」?箇中原因很耐人尋味。

從目前各國海軍發展現狀來看,依然沒有一支海上力量能夠對美國海軍構成如當年蘇聯海軍那樣強大的威脅。因此,在美國媒體的報導中,儘管美國海軍官員一再強調某些潛在對手國家海軍的快速發展使其海上優勢不存在,但在實際上這一觀點是無法成立的。


筆者分析,美國海軍此舉的動因有幾個方面:

首先,隨著「由海向陸」以及「空海一體戰」等戰略的調整,未來美國海軍將更加強調在大洋上與潛在對手作戰,其最為典型的體現就是近來頗為流行的「分布式殺傷」概念。

由於主要攻擊目標從對手國家的近岸及陸上縱深目標改為對手國家的遠洋艦隊,那麼美國海軍各類艦艇最應該彌補的短板就是反艦能力。洛·馬公司正在為美國海軍研發的LRASM重型隱身反艦飛彈雖然性能很先進,但是射程只是大於200海裡。

而反艦型「戰斧」,無論是使用現役的對陸攻擊型「戰斧」返廠改裝,還是利用正在發展中的「戰斧」Block Ⅳ(「戰術戰斧」)技術衍生新的型號,都可以達到300海裡甚至500海裡以上的射程。

這一點對於美國海軍來說,誘惑相當大。因為500海裡以上的射程意味著己方艦艇具備能夠在對手艦隊防禦圈外發射反艦型「戰斧」打擊對手航母的能力。

其次,隨著美國海軍作戰體系的發展和完善,美軍已經具備了利用各種航空平臺為反艦型「戰斧」指示目標的能力。

早在2015年1月,美國海軍就使用1架F/A-18「超級大黃蜂」艦載戰鬥機引導「基德」號驅逐艦發射的「戰斧」Block Ⅳ,成功擊中了1艘海上移動靶船。該能力有望拓展至美國海軍幾乎所有的航空平臺上,這一點對於無法掛載重型反艦飛彈的F-35C隱身戰鬥機和隱身無人機而言尤為重要。

此外,「戰斧」Block Ⅳ還配備有雙向衛星數據鏈路和彈載計算機編程能力,可在未鎖定目標前實施盲射,在到達預定空域後進行空中待機或者在飛行中重新瞄準,並且隨時向發射平臺報導飛彈飛行狀態和攻擊目標情況。

這一優勢使得「戰斧」Block Ⅳ能夠更好地與航空平臺實現「偵察-打擊」殺傷鏈的無縫對接,從而達到類似於空地作戰中隨時呼叫空中火力支援的效果。


學術合作聯繫人:周邦民(微信號:i87062760),添加時請註明:姓名+職稱+單位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中信出版社為庫叔提供下圖所示書籍10本,以及15本知名經濟類書籍贈予熱心讀者。每天都送,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每條文章都可以評),點讚最高者(數量超過三十),庫叔會在評論區回復並通知得獎。當然,評論的質量庫叔會進行把控的。想和庫叔聊天請添加庫叔微信號(lwkushu),合作請聯繫微信(18514203851)


相關焦點

  • 戰斧飛彈一用就是40年,你以為是太先進?美軍也是有苦說不出
    首先我們先看戰斧飛彈的缺點,其最大的缺陷還是在於速度,亞音速的速度使其打擊目標需要耗費太長的時間,而且非常容易遭到攔截。此外,戰斧飛彈超低空突防的設計,到了今天已經顯得不夠,先進的反艦飛彈可以降低到距海面15米以下,鷹擊-18甚至末端距離海面僅僅5-7米,這是戰斧15米以上高度不能媲美的。這兩個缺陷,對於戰斧來說已經是很大的拖累,這是最大的硬傷。
  • 2008年就退役的F-117A戰機重出江湖:美軍一石三鳥全是套路!
    低空飛行的美國F-117A隱形攻擊機在商討F-117A為何重出江湖之前,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這款經典的隱形戰機。由於F-117A的各項參數早已經被上傳到各種百科之中,筆者就不在多言了。然而,很多媒體或分析避而不談的一件事是:F-117A真的已經落後於時代了麼?未必!至少筆者是這樣認為的。
  • 美武庫艦可發射1500枚反艦戰斧,2艘就能消滅任何一支海軍
    而根據美軍設想曾經研製的武庫艦,每艦可以裝載768枚戰斧式巡航飛彈,2艘武庫艦可以完成1536枚戰斧巡航飛彈的火力投送,如果命中概率為60%,許多國家的海軍也基本要全部被滅,簡直就是超級戰列艦。最重要就是戰斧巡航飛彈,戰斧巡航飛彈長5.56米,直徑0.527米,翼展2.65米,最大射程2500公裡,最大巡航馬赫數0.72,最大巡航高度50-150米,這款飛彈在伊拉克戰爭和海灣戰爭裡曾經大放光芒。 據稱,為了炸毀一個伊拉克電廠,兩枚戰斧曾經利用前者在圍牆上炸出一個洞,後者從洞中穿過炸毀電廠核心設施的戰術完成任務,可見其導航精度之高。
  • 美新「戰斧」巡航飛彈戰力幾何
    BGM-109「戰斧」飛彈研製於20世紀70年代,是美軍曾裝備海軍和陸軍的一款重要的對陸攻擊巡航飛彈。後來,由於《中導條約》限制,僅保留海基型號。20世紀80年代,為應對蘇聯水面艦艇部隊,美國海軍研製並列裝了BGM-109B「戰斧」反艦巡航飛彈,其射程超過1600千米,能夠在艦隊防區外進行攻擊。
  • 鷹擊-18反艦飛彈
    但是這些性能,都還不足以讓它獲得最完美反艦飛彈的稱號。那它究竟為何,能稱為我國最完美的反艦飛彈呢?主要原因在於3個方面。第一,強大的自適應飛行控制能力。反艦飛彈的性能在於好壞,在於飛行速度,突防能力和射程三個指標的平衡,平衡得越好,反艦飛彈性能就越出色。但是,這三個性能指標都是相背的。
  • 日本要買戰斧了?
    當然,鑑於印度都能用俄羅斯提供的發動機開發射程達到近千公裡的「無畏」巡航飛彈,只要美國提供威廉士F107渦扇發動機和第三代GPS接收機等日本目前無法自行突破的技術,相信日本還是能開發出一種類似戰斧的飛彈的。咱們也且不考慮日本開發這麼一種飛彈要多少年,又會比原版「戰斧」貴出多少倍。我們姑且就相信日本能以國際市場通常價格直接拿到美國原版飛彈吧。
  • 中國罕見高調亮出「航母軟殺手鐧」——電磁脈衝飛彈
    筆者對這款新型飛彈的四點判斷       筆者仔細觀看央視視頻,有四點基本判斷。1962年7月,美軍在太平洋中部的強斯頓環礁進行了一次代號為「海盤車」的高空核試驗,結果這次140萬噸TNT當量的核試驗,竟造成1400千米之外的夏威夷檀香山地區的供電網發生跳閘,連高壓線的避雷裝置都被全部燒毀。而蘇聯在進行相關核試驗時也出現了電子設備被破壞的現象。      科學研究發現,核彈在爆炸瞬間會從大氣中電離出大量高速運動的電子,繼而在空中產生強大的變化的電場和磁場。
  • M8重出江湖角逐美軍「機動防護火力系統計劃」
    「輕量化坦克」相比傳統輕坦要重不少,一般在30噸以上,這是由於其必須兼顧火力和防護性能,而非簡單強調高機動性。「輕量化坦克」肩負的任務和主戰坦克類似,只是其重量更輕,更適應複雜地形(如山地、叢林、水網複雜地區),更適合遠程快速投送。
  • 海上打擊全球第一但反艦飛彈落後 美軍同時推五種飛彈研製
    美軍在之前的50年裡只裝備了兩種反艦飛彈,那就是反艦型的「戰斧」和魚叉飛彈。但為了應對威脅,美軍僅僅在2018年就部署了5種新一代的反艦飛彈的研製任務,其中包括了兩款先進的隱身反艦飛彈,即先進的LRASM和JSM這兩款反艦飛彈,甚至還升級了新一代的魚叉和戰斧兩款飛彈,此外美軍還計劃在2022年以後部署兩款先進的高超音速打擊武器。
  • 已近40年:戰斧巡航飛彈為何還在用,美軍為何不發展後續型號
    已近40年:戰斧巡航飛彈為何還在用,美軍為何不發展後續型號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多種先進裝備輪番露面,其實F-117隱身戰機非常搶眼,同時戰斧巡航飛彈的表現同樣出色,而且,衣阿華級戰列艦搭載32枚戰斧,更是成為了戰列艦參與戰爭的絕唱。
  • 中美德俄3條消息,烏克蘭力挺中國;默克爾或將重出江湖
    第一件事,聯合國邀請默克爾任職,鐵娘子有望重出江湖?以默克爾在德國的影響力,如果繼續參加大選,拿下德國總理的可能非常大,現在的德國,也不用面臨三黨組閣、對外戰略頻繁受阻等困境。然而,在身體抱恙、無意捲入大國角逐的情況下,默克爾選擇了告別德國政壇,但不管怎樣,在世界各國看來,默克爾仍然是「巾幗不讓鬚眉」的鐵娘子。
  • 俄羅斯的殺手鐧
    新一代的「伊斯坎德爾M」的精度不可同日而語,真正成為俄軍新一代殺手鐧中一擊必殺的致命短劍。「伊斯坎德爾M」的俄羅斯型號為9K720,北約型號為SS-26「巖石」。這是固體火箭推動的短程戰術彈道飛彈,採用衛星校正的慣性導航,具有加裝光學末制導的能力,圓公算精度達到5-7米,發射重量為3800公斤,彈頭重為480公斤。
  • 央視報導22型飛彈艇,為何又重出江湖?20年前就註定了今日回歸
    看起來數量不少的軍艦,實則戰術水平並不高,哪怕是具備反艦能力,但極度缺乏防空能力,跟最強的現代級驅逐艦相比,最多也就只是具備點防禦能力。如今22型飛彈艇再次出現,近20年前幾乎被「淘汰」的飛彈艇,讓不少人疑惑為何又要「重出江湖」?
  • 戰斧飛彈:川普對敘利亞首戰使用的殺器
    本季第2篇,小火箭講述了民兵洲際彈道飛彈的誕生背景與總體設計特點,給出了民兵I、II、III共3型彈道飛彈固體火箭發動機的裝藥配方並計算了民兵III洲際彈道飛彈的典型彈道。本季第3篇,小火箭闡述了美國陸基戰略核飛彈的部署、運輸與防護。本文,小火箭將要和大家一同探討戰斧巡航飛彈。
  • 美國AGM-158C隱身反艦飛彈的性能如何?
    AGM-158C隱身反艦飛彈是美國LRASM項目計劃的產物,他填補了美國遠程反艦飛彈的空白,從這款飛彈我們也能了解到美國對未來反艦飛彈的理解還是以隱身為核心
  • 估算一下「反艦標準」飛彈性能如何
    (紅旗-9飛彈的戰鬥部重達180公斤,比現在的改進型魚叉和鷹擊-83飛彈還重,早期魚叉戰鬥部220公斤,現在為了提高射程減少到和鷹擊-8系列一樣的160公斤)說到這兒就得提一嘴,解放軍海軍的防空驅逐艦現在會帶卡-31預警直升機,可以大大擴展對掠海目標的探測距離,如果相關的數據鏈系統實現互相融合,實際上我海軍艦隊也一樣可以和美國人的標準6一樣玩「A射B導」,從而大大增加紅旗
  • 美軍欲大量採購LRASM反艦飛彈, 為何不淘汰老舊的捕鯨叉?
    其中計劃再次訂購35枚LRASM反艦飛彈,但與此同時,美軍也為老舊的捕鯨叉反艦飛彈劃分了大約2500萬美元的預算,計劃將庫存的部分早期型號捕鯨叉反艦飛彈升級為Block2型。那麼,美軍為什麼要在資金如此緊張的情況下,不把全部的資金投入到新型號的反艦飛彈的採購當中,反而花費不少錢去升級老舊的捕鯨叉?眾所周知,捕鯨叉反艦飛彈1979年服役美軍,目前已經服役了超過30年。
  • 美軍最新戰斧飛彈變化很大,1艘核潛艇帶154枚,對海飽和攻擊
    圖片:「戰術戰斧」也就是說,美國海軍正在把現在大批服役的「戰術戰斧」,從單純的對陸打擊變成具備對海打擊能力。但在「戰斧」飛彈的發展歷史上,這不是第一次。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由於當時美國海軍現役的「捕鯨叉」反艦飛彈射程只有100多公裡,因此推出了代號為RGM-109B的「反艦戰斧」,主要加裝了主動雷達末制導系統和可擊穿艦艇船殼並在內部爆炸的半穿甲戰鬥部,由於壓縮了航空煤油燃料箱,「反艦戰斧」的射程要比2500公裡的基本型「戰斧」短得多,只有300英裡(480公裡),但仍然比「捕鯨叉」遠得多,但1994年,隨著蘇聯海軍的消失,「反艦戰斧
  • 【世界飛彈知識】戰斧反艦飛彈(TASM) BGM-109B/E/Block 3
    BGM-109B是戰斧多用途巡航飛彈發展計劃中用於攻擊遠方敵艦的戰斧反艦飛彈(TASM)。BGM-109E是美國海軍在戰斧Block2改進計劃期間研製的BGM-109B戰斧反艦飛彈(TASM)的一種改進型,但計劃不久就撤銷了。其外形尺寸與BGM-109B相同,主要改進有兩點:(1)直接採用威廉士公司的F107-WR-400型渦扇發動機作主發動機,沒有像BGM-109B那樣先用特裡達因CAE公司的J402-CA-400渦噴發動機後改用F107-WR-400。
  • 戰斧巡航飛彈——美國冷戰武器今仍派上場,過於老舊沒轍了?!| 戰略·大殺器①
    語出《論語·衛靈公》: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所以,從本期起,戰略家書苑特開設「大殺器」欄目,不定期介紹各大軍事集團的武器裝備,以有利於我們判斷、分析未來戰爭。——戰略家書苑按 1972年,美國開始研發對地攻擊的飛彈,於1983年服役,正值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