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中國空軍步入現代化的元年很多人會說那是在22年前的1998年,那一年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三代戰機殲-10在四川成都首飛成功,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除美國,俄羅斯,法國和瑞典之外第五個能夠自主研製第三代戰機的國家,殲-10這一東方猛龍也從此開始了它傳奇的徵程。
殲-10A
殲-10戰機(編號J-10,軍方代號」猛龍「,北約代號 「火鳥」)是由中國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研製的我國第一款單發,全天候,多功能的第三代戰機,從氣動外形到航電系統可以說摒棄了中國戰鬥機40多年來仿製蘇系戰機的歷史。與我國之前基於蘇聯的米格-19和米格-21仿製的殲-6,殲-7和殲-8相比,殲-10戰機在研製之處初就力圖儘量採用國際先進標準,對標西方最先進戰機,使得其在設計和製造方面能與西方先進戰機處於同一起點。
殲-7
殲-8
作為國產第一款三代戰機,殲-10戰機從設計之初就立足於強調機動性,敏捷性,具有中距攔截和電抗能力,其採用了與美制F-16戰鬥機相同的靜不穩定布局和電傳飛控,重心位於機體結構的後方,這一設計使得殲-10在超音速下依然能夠保持出色的機動性和穩定性。殲-10的第二個亮點是,其採用了與傳統飛機不同的後主翼前鴨翼布局,這一設計除了同樣可以實現飛機的俯仰操作,當空氣通過前鴨翼時,會產生渦流,當渦流經過後主翼上表面時,會形成低壓區,這樣會增加主翼面上下的壓力差,進而提高飛機升力。當飛機做俯仰劇烈機動時,鴨翼和主翼會同時生成渦流,兩股渦流相互增強,能產生更高的升力。因此在當時國產發動機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可以使鴨式布局的飛機擁有比傳統布局飛機更好的機動性和操控性,能夠很好兼顧高速巡航和低速盤旋,這在國產隱身戰機殲-20上也有同樣體現。
殲-10A外形結構
除了優異的氣動設計,殲-10是中國製造的第一種大量採用複合材料的戰鬥機。機頭設備艙兩側、鴨翼、襟副翼、垂直尾翼、腹鰭、發動機尾噴口均使用複合材料製造。殲-10是中國空軍繼殲-8D後第二種擁有空中加油能力的戰鬥機。
殲-10S空中加油
殲-10的電子設備也較為先進,座艙為全「玻璃化」界面,配備一具平視顯示器(HUD)及三具黑白或彩色下視多功能顯示屏(MFD),採用1553B數位系統,數位化程度超越以往所有中國戰機甚至同期瀋陽飛機公司生產的殲-11。殲-10服役時裝備1臺全相參的脈衝都普勒火控雷達,具備多種工作模式,具備視距外、多目標能力,據稱最大搜索距離160公裡,上視射距100公裡,下視射距80公裡。飛行員配備了頭盔瞄準具。
殲-10氣泡座艙
殲-10服役之初,限與國產渦扇發動機研製進度緩慢,使用的是一臺俄制AL-31FN渦輪風扇發動機,其為Su-27「側衛」戰鬥機AL-31F渦扇發動機的改型,推力為127千牛或137千牛(後續改進型)。所有後續生產的殲-10換裝了國產渦扇-10A發動機,代號「太行」,推力為132千牛。最新型殲-10C型戰機則換裝了渦扇-10B發動機,推力為144千牛。
土星科研AL-31FN渦扇發動機
中航工業的「太行」發動機
殲-10殲-10裝備一門23mm口徑23-3型雙管航炮,機身具有11個機外武器掛架,可以外掛空對空飛彈、空對地飛彈、導航/目標指示吊艙、精確制導武器等。
全副武裝的殲-10A
基於殲-10優秀的機體設計,廣大軍工科研人員相繼研發出了殲-10的多種改型,從最初的殲-10A到殲-10S,殲-10B和殲-10C型。
殲-10A是服役的最初型,其定位是一款本土截擊機,其次是空優爭奪制空權,對於對地攻擊和多用途考慮較少。從外形來看它的鴨翼耦合方式相對於陣風和JAS-39,更接近於颱風,這意味著它更強調高空高性能;它有一個碩大的垂尾,幹什麼用的呢?為了保障高空高速段的操控性;它的機體結構強度非常強——其在試飛階段飛出了國內飛機的最大低空錶速,這個數值直接和飛機的結構強度掛鈎,這意味著它想強化高速段的機體耐受度;它有一個非常複雜的可調式進氣道,這個進氣道可以保障M1.6以上發動機的進氣效率,當然也付出很大代價,比如超重(大概會增加150KG的結構重量),比如加強筋問題被人笑話(這個倒無所謂,其實很多飛機比如幻影颱風進氣道都有加強筋);它的主翼翼尖做了削尖,所以沒有辦法在翼尖加掛飛彈,不過設計師可能覺得問題不大,畢竟當時考慮對地攻擊任務不多,主要就是掛2中2近截擊。
從航電來說,殲-10A用的是主流PD雷達,靜不穩定設計,電傳,主動控制,飛行品質非常好,雷達中規中矩。總體來看,殲-10A空戰強於幻影2000中期型號,和F-16A比各有優劣。多任務能力不如。
殲10A
殲-10S為殲-10A的雙座教練機型號,前機身拉長以放入後座,兩名飛行員以縱向座於單一座艙罩下。機背也加大隆起以放入多的航電系統。除教練外,亦保留了作戰功能。殲-10S亦可以用於加強對地攻擊型,後座飛行員可以擔任武器操作員。
殲-10S
殲-10B是基於殲-10A第三個衍生型號,於2015年停產。在外形方面,殲-10B相對於殲-10A的主要改進包括雷達罩修形,將原頭錐更改為扁錐型;駕駛艙前方安裝了光電瞄準系統,內部裝備紅外搜索及追蹤系統及雷射測距儀;配備DSI進氣道;垂直尾翼和襟翼亦相應地加大。從內部來看,殲-10B換裝無源相控陣列雷達並可兼容中國空軍第四代空對空飛彈,在航電設備及武器系統方面有較大提升,起降能力及多用途性能都有大幅改進。作為殲-10的中期改型,其空重相比A型更輕,高空高速能力弱化了,但多功能任務屬性得到了增強。其任務主要為奪取制空權,近距離火力支援,縱深地面/海上目標精確打擊等多種任務,具備全天候條件下空空作戰和空面打擊能力。對標對手為美制F16C/D型和歐洲颱風戰機。
殲-10B
殲-10C是基於殲-10A第四個衍生型號,換裝有源相控陣列雷達,外形與殲-10B類似但是材質有部分調整達成部分匿蹤能力,同時在機背、垂直尾翼等增加天線。殲-10C於2013年12月首飛,2015年開始批量生產。2018年4月,殲-10C開始擔負戰鬥值班任務.出口型號為J-10CE。
殲-10C低空訓練
作為殲-10系列的最新改型,C型目前是一款典型的三代半戰鬥機,其部分航電設備甚至於殲-20通用,其機頭增大用於裝備更大口徑的AESA雷達,殲-10C的雷達航電性能不僅在金頭盔比武上碾壓俄制Su-35的雷達航電,據外媒估計,其性能壓製法制陣風也是不成問題的,總體性能於歐洲颱風戰機相當。除了雷達航電設備,其武器系統也得到了升級,裝備了最新的PL-15(霹靂15)遠程空空飛彈和PL-10(霹靂10)中程空空飛彈,該彈性能與美制AIM系列先進格鬥彈性能不相上下。綜上,作為殲-10系列的最新型號,殲-10C在空戰領域不怵任何三代半以下戰機,其對標對手為歐洲颱風戰機,對於法制陣風和F16後繼型號則略佔優勢。
殲-10C
殲-10C機載武器一覽
自1998年的橫空出世,歷經22年的崢嶸歲月,殲-10這款經典戰機通過不斷進化,已經成長為真正的東方猛龍。從初露鋒芒的殲-10A再到大將之風的殲-10C,我們可以想像在不久的未來一定還會湧現更多威猛的猛龍後輩,鎮守我國的萬裏海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