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解鎖屏幕旋轉,橫屏看大圖,效果更佳!
伴著音樂,一起欣賞本期《出鞘》吧!
文末更有彩蛋來襲!
20年前的1998年3月23日,一架戰機從成都溫江機場順利升空,在萬米高空的它時而俯衝,時而疾馳,引發地面陣陣高呼,當時這架正在進行首次試飛的神秘戰機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殲10。今天是殲10成功首飛20周年的日子,在這20年裡,殲10 的發展經歷了哪些曲折,又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本期出鞘帶您關注。
上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已先後推出了F-16和幻影-2000等高機動戰機,並且大力向中國周邊國家推銷。而那時候的中國空軍卻仍在靠著老舊殲7、殲6當家,迫切需要研製一款新戰機來更新換代。空軍要求新戰機空戰能力可抗衡米格-23戰鬥機,整體水平要比肩美軍F-16早期型。當時的主要方案是某飛的邊條翼布局方案和洪都的可變後掠翼方案,前者只是為殲八項目而做的替代品,後者普遍不被看好,後來半路殺出的「醬油黨」宋文驄拿出的則是鴨翼布局方案。
雖然宋文驄贏得方案的過程充滿戲劇性,但鴨翼布局方案的勝出卻早有鋪墊。此前在殲9的研製過程中,宋文驄等人就已經對顛覆傳統的鴨翼布局進行了深入研究,當時為了改善飛機的升力特性,研究人員大膽提出取消產生負升力的平尾,而採用了產生正升力的鴨翼。雖然殲9最終下馬,但它在結構強度、材料、系統、設備等方面留下的成果,為後來緊急攢出殲-10方案打下了基礎。
從1970年9月在北大風洞進行第一次風洞試驗到80年代初期,成飛已對鴨翼布局進行了近萬次風洞試驗,積攢了大量數據。1975年7月在四川安縣的一次風洞試驗中,抽風機故障導致山洞裡的空氣很差,而參與風洞試驗的謝光、宋文驄等人實行三班倒,堅持一邊試驗,一邊分析。宋文驄等人身上所體現出的大膽探索和勤奮求證的科研品質,正是殲10能勝出的重要原因。
而在殲-10的整個研製生產過程中,它和以色列「獅」式戰機間的淵源始終為人所樂道,更是部分「找爹黨」的日常談資。首先殲-10的鴨翼布局並不是從中國和以色列在 80 年代合作後才開始研究的,而是從中國自己的殲9項目;其次殲-10採用了可調進氣口,而沒有高空高速要求的「獅」式則用固定進氣口;然後在鴨翼的位置上,殲10採用中距耦合,而「獅」式採用近距耦合;最後兩者的機翼也不相同,「獅」式是三角翼後緣後掠,殲10則是三角翼後緣略微前掠。
殲-10應該說是借鑑了部分外國的成功經驗,畢竟當年我們國內在新型航電等設備方面完全沒有經驗,只能求助於國際社會,以色列人在雷達和航電系統方面有優勢,法國達索則精通飛控。在部隊急需新型裝備換裝的情況下,對外合作有利於實現戰機快速入役,以及提高產品可靠性,這也是殲-10能夠成功研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而在老生常談的發動機方面,殲10原本沒打算安裝AL-31FN,而是想從渦扇6改、渦噴15和太行發動機中選一款。渦噴15是測繪R-29-300發動機的型號,雖然推力指標與AL-31F相同,但重量、尺寸和耗油率都太大;渦扇6改則是為殲-13開發配套的發動機,推力雖然號稱可達12.6噸,卻從未真正落實到產品上去;而太行發動機則因太晚完成研製,生生錯過了時機,後來也僅有幾架殲-10戰機為測試而裝備過太行。
眼看發動機又成老大難問題,中國最終選擇了從俄羅斯引進AL-31FN發動機。AL-31FN針對殲10作出了兩項小改進,一是將附件傳動箱從發動機上面移到了下面,二是拆掉了內外涵流道的分流隔板,但在潤滑設計等方面還是留下了遺憾。值得一提的是,殲10首飛曾推遲就是因為這款發動機出了問題。雖然AL-31F不是一種全新設計的發動機,但對當時的殲10和中國空軍來說可謂是場及時雨。
敢於引進成熟技術對於殲10攻克產能問題有著很大意義。軍改之前,除了殲10B/C以外的殲10戰機數量就已達到400架,裝備的部隊則包括擁有數名金頭盔飛行員的「大紅鷹」空軍44師131團和海航4師12團。成飛也曾透露,該廠已建立了至少兩條以上殲-10系列戰機生產線,年產量可達30餘架,即每年可裝備中國空軍一個航空兵旅。
一直以來,殲-10都是以執行奪取制空權任務的角色而出現的,三個副油箱、兩中兩近常是標準掛載。其後殲10發展出了多個改進型號,著重加強了多用途能力,一是把500公斤級的LS500雷射制導炸彈作為對地精確攻擊手段,二是可通過機翼複合掛架來攜帶多枚250公斤級炸彈,比如殲-10B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就曾採用了這種掛載方式。殲10戰機的發展思路其實證明了,我們海軍所常說的「小步快走」策略在空軍也是適用的。
去年初,殲-10在空軍紅劍-16演習中罕見發射了鷹擊91反輻射飛彈。而在東北某部2014年列裝殲-10的官方新聞中,部隊飛行員也曾披露,由於採用了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殲-10戰機的對地攻擊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搭配可用於精確打擊地面目標的反輻射飛彈和雷射制導炸彈後,殲10系列戰機可以說是已成功向一款多用途戰機轉型。
殲-10的多用途能力與其強悍的掛載能力有關,目前殲10可進行4中2近3油4彈的掛載配置。根據官方公開過的消息,殲-10的兩側機翼上可各掛載1枚近程飛彈和1個中程飛彈複合掛架(每個掛架掛載兩枚中程飛彈),機翼內側兩個主掛架各掛載一個1400升副油箱,而進氣道下方掛架則可另外掛載一個800升副油箱和四枚炸彈。
相比於雙發戰機殲11,作為一款單發戰機的殲10卻有著更高的可靠性和出動率,成飛後來能繼續獲得大量訂單與殲10戰機所建立的客戶信任關係是分不開的。中國許多軍工企業常有這樣的錯誤思想,不是客戶需要什麼他們造什麼,而是他們造什麼就想讓客戶用什麼,甚至由此造成各種選型之爭,攤薄了科研人員投入到產品研發中的精力。
2016年新加坡航展上,殲-10A的出口型型號是FC-20首次被證實。和性能上略有點高不成低不就的梟龍相比,殲-10的競爭力明顯要高一個檔次,何時出口以及賣給哪國都曾是軍迷津津樂道的話題。而從2003年開始交付我軍的幾十架殲-10基本型近年來已先後到了需要提前進廠大修的時候了,有看法認為,哪個國外客戶對FC-20感興趣,並且對成本控制要求較高,中國完全可從現役序列中抽調一定數量的殲10A交給廠家進行延壽改裝,再出售給這些國家。考慮到我軍的裝備缺口,這種可能性估計會比較小。
雖然殲20戰機已經交付空軍試訓部隊服役,但我軍飛行員與地勤對五代機仍需時間磨合形成戰力,此外由於殲20無法在短期內實現大批量生產,如何填補我軍大批老舊戰機退役而留下的空白?殲10戰機相對來說成本較低、產量較大,並且與部隊磨合程度高,後勤保障設施完善,完全可以考慮進行半隱身化改裝,並和殲20戰機進行高低搭配。這樣也可避免重新研發一款隱身戰機所帶來的風險和保障難題。
殲10未來的隱身化改裝,可以像F-15SE「沉默鷹」方案那樣,通過在機體表面覆蓋吸波塗層,以及採用可內置武器掛架的保型武器艙,改進為一款具備部分隱身戰機特徵的戰機。這樣做的一大好處是,可在投入不大的前提下使戰機性能儘可能接近五代機。而在執行對隱身能力要求不高的作戰任務時,這種戰機的出動和保障花費也相對更小。如果再有適合的國產發動機作支撐,隱身版殲10甚至還可以推向國際市場,一改梟龍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殲20總師楊偉曾說,殲10的問世,探索出了一條使我國戰機發展能夠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的光明大道。如今來看,殲10的研製除了為殲20的綜合航電和飛控等配套設備打下了基礎,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改革了戰機科研體制。無論是型號總師-系統總師-產品總師的三級設計師系統,還是打破大鍋飯的經濟負責制,都是在殲10的研製中建立起來的。如果沒有當初的體制改革,現在殲20恐怕還在拖著黑煙試飛中。
與中國殲10幾乎同期開展研製的印度LCA戰機則可看作是一個反面教材了。LCA項目一開始,印度人就瞄準了電傳飛控、高性能渦扇發動機、複合材料機身以及多模雷達等當時世界上最新最先進的航空技術,絲毫沒有認識到如此規模研發項目背後的工作量和資金需求。而在發現無法靠自身完成技術研發後,才轉而尋求外來援助,最終導致LCA戰機剛問世就已落後時代。
設想一下,如果當年中國在進口蘇27的時候也順便買了米格29,殲10的命運或許會再添變數,畢竟一架蘇27的價格至少能買4架米格29,即使不採購米格29現機而選擇引進生產線也是相當划算的。當年此舉若成真,軍迷今天所吐槽的對象會否變成「西南某國企」,筆者不知,但相信中國戰機很可能會就此永遠進入了「必然世界」。
古人常說「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從一個不被看好的「醬油黨」成了後來的方案獲勝者,從一個被嘲諷是「五分錢想上長城」的項目到頂著壓力造出全金屬樣機讓參觀者大為讚嘆,殲10走過的路也正是中國航空工業發展起伏的縮影。殲10戰機,可以說是改變了中國空軍的命運。本期出鞘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本期彩蛋:以此視頻紀念一位從不曾離去的長者
歡迎新朋友關注【新浪軍事】查看更多精彩好文。
長按上面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