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殲-10戰機零出口的尷尬局面只是現代中國戰機出口的一個縮影,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很多國產戰機都是叫好不叫座。這讓不少人很納悶:當年殲-7戰機技術也並不先進為什麼還能大賣?
殲-7戰機在蘇-27SK和殲-10A戰機服役之前,與殲-8戰機一起守候中國的領空。殲-7戰機是中國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從蘇聯援助的米格-21戰機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從1965年第一架真正國產殲-7首飛到2006年關閉生產線,在接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內生產了4000餘架,除了裝備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外以外,還向多達30多個國家出口了500多架,就連美軍也購買了一批殲-7改進型戰機裝備美國空軍部隊,所以殲-7戰機目前仍然還是中國在國際軍火市場上最知名的一款戰機,即使在殲-10和殲-31隱形戰機的知名度也沒有它高。
有俄羅斯航空專家認為,殲-7戰機之所以能獲得成功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其仿製的原型米格-21戰機。作為世界上出口數量最多的戰鬥機,米格-21不僅大量裝備蘇聯防空軍和華約國家而且還向一些盟國出售。米格-21曾經作為美制F-4「鬼怪」戰機的對抗者,兩者的身影在中東戰場、越戰和印巴戰爭中都出現過。
雖然米格-21在實戰中敗多勝少但是並不妨礙一些國家對其的熱捧。但是考慮到蘇聯武器出口的原則和採購價格,不少國家將目光放在了中國生產的殲-7身上,畢竟這款戰機的性能與米格-21相差無幾,而且售價還低上不少。當然有些國家買購買是充當假想敵的作戰。
殲-10戰機是國產的三代戰機,雖然很多人都認為這款戰機是參考了以色列研發的「獅」戰機,但是經證實屬於無稽之談。不少人認為殲-10A戰機是一款多用途戰鬥機,但其實該機屬於空優戰鬥機而非多用途戰鬥機,更多的是針對制空作戰而非多用途作戰,雖然具備對海對陸攻擊,但是仍然掩蓋不了殲-10A戰機多用途性能羸弱的缺點。
前段時間亮相的殲-10C戰機才能算得上是一款真正的多用途戰機,但是受限於產能的問題暫時無法出口,這也使得伊朗空軍更加看重具備多用途性能的蘇-30SM戰機。雖然其價格要高出殲-10戰機2000萬美元左右,但是其強大的對地和反艦攻擊能力是殲-10A所不具備的。
俄羅斯專家表示,目前中國研製的渦扇-10B發動機已經研製成功,但是該發動機與F119、AL-41F和EJ200這些推重比超過10的發動機仍有一定差距。
這也是為什麼巴基斯坦沒有選擇殲-31戰機而去參加土耳其TF-X項目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泰國空軍教練機招標會上L-15與T-50在最后角逐過程中也是因為發動機的問題遺憾出局。無論是L-15教練機還是殲-31戰機目前仍然受到動力系統的制約,中國國產戰機想要重現當年殲-7大賣的局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