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連翻炒做殲-20之後,西方媒體近日又把焦點對準中國一款並不存在的神秘新型戰機——「殲-18」垂直起降戰鬥機,似乎想把「中國新型戰鬥機熱」推向另一個高潮,足以燒死各路軍事媒體的神經。
最先爆料的是日本《朝日新聞》,該報在去年初聲稱中國首架垂直起降戰機「殲-18」已經研製成功,並於3月份在內蒙古某秘密軍事基地順利試飛。隨後,媒體又翻出了國內論壇的一條假新聞,據稱來自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絡版,該假新聞最早給「殲-18」冠名「紅鷹」。隨後國內外的報導則陷入混亂,首飛時間有點說3月,有的說4月,甚至是2008年11月,甚至還「公開」了性能:裝有雷射主動相控陣雷達、內置武器艙以及兩個大推力矢量發動機,作戰半徑2000公裡,技術水平超過F-22……
網上盛傳的殲-18戰機
殲-20曝光以前,國內對四代機的猜想層不不窮,各種不負責任的虛假內容充斥網絡。「殲-18垂直起降戰機」只是其中不太高明的一個。
「殲-18首飛」無疑於一個驚天消息,在沒有任何跡象,沒有任何可能性的前提下突然出現,比殲-20的現身更加令專業人士瞠目。不過,日本人最先爆料的「殲-18首飛」卻充斥著荒謬的笑料。
荒謬之一:「殲-18首飛」居然在內蒙古
美國F-35戰鬥機試飛
了解常識的人都知道,戰鬥機第一次試飛只可能在生產廠家所在地進行。近期亮相的殲-20和殲-15都遵循著這個鐵定原則。
中國幾個主要的戰機研製基地,包括四川成都、遼寧瀋陽和陝西西安。內蒙古可能有軍方的訓練基地和試驗基地,但絕對不是首次試飛的好地方。
荒謬之二:「殲-18」的性能好過了頭
眾所周知,中國在發動機技術仍處於不太成熟的階段,殲-10和殲-20發動機仍需要繼續提高可靠性,而「殲-18」卻大躍進般用上了可垂直起降的「大推力矢量發動機」。而且,「殲-18」如同神話一般,直接跳過了中國仍存在的諸多技術難關,不僅可垂直起降,還用上了相控陣雷達,具有隱身性能和超機動性,幾乎是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全能戰鬥機了。最兇悍的一點,則是作戰半徑居然達2000公裡,視垂直起降戰機傳統的「短腿」弱項如無物。
(本文為網友上傳,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僅供參考學習之用)
可見,「殲-18」的存在像其性能一樣,更像是個三流小說家作品的科幻內容。
荒謬之三:「雷射相控陣雷達」是什麼?
F-22
各路風傳「殲-18」消息的媒體,都把「雷射相控陣雷達」放在描述「殲-18」性能的第一項。但這款神秘裝置,卻在真正的軍事論壇內成為一個流行笑話。相控陣雷達是新型隱身戰鬥機的標誌性裝備,但雷射雷達卻是探測雲層的氣象工具,兩者可說是驢唇不對馬嘴。強行嫁接出來的「雷射相控陣雷達」,很可能是某個入門級軍迷的幻想作品,也可能是日本記者胡亂想像出來的東西。
更何況,已經上鏡的殲-20都無法了解其設備配置和性能,光靠口頭風傳、毫無真實證據的「殲-18」為何被披露了這麼多性能指標?結論只可能是造假。
F-22
荒謬之四:假新聞居然誕生於2008年
其實,日本《朝日新聞》的爆料並非什麼創新,而是源自2008年國內論壇據稱轉載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站的一條帖文,聲稱中國首架四代半戰機「殲-18」在北京首飛。國內各論壇對此進行了多次轉載,但內容荒誕不堪,甚至稱試飛員是「李中華」,美國還用F-22與「殲-18」模擬對抗,結果大敗。這條論壇帖子雖然轉載很多,但當時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國內軍事愛好者對此嗤之以鼻。
所謂來自美國《防務新聞》的消息,基本也屬於捏造,該網站並無此內容。然而今年日本媒體重新包裝後,「殲-18」搖身一變成為「垂直起降戰機」,這條在國內打造的假新聞再次煥發了活力。
現當前,中國「戰鬥機熱」成為國內外媒體的盛宴,有些找不到第一手素材和消息的媒體,打破頭想擠進這個盛宴,造假和傳謠自然成為不擇手段的結果。
殲18垂起戰機橫空出世:重新定義未來作戰模式
繼中國滑躍式艦載機殲-15試飛成功以來,關於中國是否在研製第四代艦載隱身戰鬥機的傳聞就不絕於耳,近日,這個問題有了答案。英國媒體曝光了數張中國青島基地的最新艦載機殲-18的照片。據悉,這款編號為殲-18的戰鬥機,綽號"紅鷹",達到第四代隱身需求,且是一款具備垂直起降功能的戰機。
中國最近曝光了數個新型戰機型號,從英國披露的殲-18照片外形來看,殲-18鴨外觀幾乎與剛剛試飛成功的殲-31很相像。不同的是,這款戰機取消了鴨翼,外形看起來更簡潔。這款戰鬥機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垂直起降戰鬥機。
網上流傳的殲18戰鬥機
從外形推測,殲-18戰機應該是得到了成飛的技術幫助,是中航工業統籌研發的一種新機型。這次曝光的殲-18戰機配備雙發動機,但目前尚不清楚該機的升力風扇由一臺(類似美國的F-35B戰機)還是兩臺(類似蘇聯的雅克 -141)發動機為其提供垂直升力。
垂直起飛的F35戰鬥機
據推測,中國之所以推出垂直起降艦載機,或是提升遼寧艦的作戰能力。目前遼寧艦隻能搭載20餘艘殲-15戰鬥機,這與可以搭載80餘艘的美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相比,差距甚遠。而垂直起降飛機不需要長長的甲板,遼寧艦可以搭載更多,從而彌補艦載機的數量劣勢。
據推測,除了應用於航母外,殲-18會裝備在更多的較小的艦艇上。目前,中國已經有很多艦艇可以搭載直升機,如果垂直起降的殲-18列裝部隊,將出現小型戰艦上也能搭載噴氣式飛機的可能。據透漏,中國必將會發展一種兩棲攻擊艦,或可能編號為071型。071型戰艦將會裝備殲-18 垂直起降艦載機,用來執行兩棲攻擊任務。
不得不提的鷂式戰機:
如果有什麼能形容鷂式戰鬥機系列的話,一定是這樣的評價:在艱難中奮起,在摸索中突破,在戰爭中耀眼。正是通過兩代鷂式戰鬥機的發展和實戰經驗,垂直起降戰鬥機最終找到了合理的使用方式和設計取向,並指引了新一代型號的發展方向——F-35B便是其中之一。
鷂式在最初的時代顯得相當可笑,正常使用需要6、700米滑跑和垂直起飛就出不了圍牆的評價其實都是來自於這款飛機。雖然發動機推力達到了9.7噸,但是一代鷂式在實際應用中的最大垂直起飛重量僅有7.7噸,攜帶兩枚響尾蛇空空飛彈的作戰半徑僅有98公裡。如果不是當時蘇聯和西方在中歐邊境重兵對峙,數萬輛裝甲車、坦克,上萬架戰術飛機使得雙方的機場都沒有生存力可言,這樣的飛機恐怕一開始就不會被投入實用化。
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垂起戰機英國鷂式
鷂式的轉機來自於海洋,它與航母實現了完美的互補。二戰以後英國失去了所有大型的航母艦隊,需要一種造價低廉的新型航母,鷂式這種飛機恰好特別適合於這個用途。與陸基機場不同,航母是一個可以自由機動的平臺。當航母以最大速度航行時形成的甲板風是非常可觀的,這直接降低了飛機所需要的實際起飛速度。在2萬噸排水量長度不超過230米的二戰航母上,通過25節甲板風的輔助,鷂式達到了10.32噸的起飛重量。這使鷂式能夠執行150公裡半徑的艦隊防空任務和400公裡的攻擊任務,標誌著垂直起降飛機在實用性上獲得了突破。
殲18將改變未來
一直以來,中國殲18戰機都頗為神秘,鮮見真身。前不久,有外媒披露,中國殲18戰機已成功試飛,可垂直起降,未來將作為航母艦載機。如今,據網友爆料稱,中國軍方證實殲18已成功試飛。還有消息說,美國方面認為,殲18才是真正能和f22相抗衡的甚至超越f22的戰機,對此頗為緊張。
垂直起降中的F35
不過我們也不應過於樂觀的看待這款"未來戰機"!眾所周知,中國在發動機技術仍處於不太成熟的階段,殲-10和殲-20發動機仍需要繼續提高可靠性,而從目前透露的消息來看,「殲-18」卻大躍進般用上了可垂直起降的「大推力矢量發動機」。
而且,「殲-18」如同神話一般,直接跳過了中國仍存在的諸多技術難關,不僅可垂直起降,還用上了相控陣雷達,具有隱身性能和超機動性,幾乎是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全能戰鬥機了。儘管這些消息的可信性不高,不過這樣充滿科幻感的超性能戰機無疑將大大增強解放軍空軍的實力。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來源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