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博弈(quanqiuboyi)——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解讀,8000萬人訂閱的超級微信大號。不關注時事,你將會被這個世界拋棄,點擊標題下藍字「全球博弈」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時事解讀。
航空發動機性能落後世界領先水平至少一代以上,是中國航空武器平臺的老毛病了。
儘管我國的WS-10太行系列發動機已經成熟,性能指標達到世界第三代發動機的先進水平。但四代機配三代航發,還是讓殲-20的作戰性能飽受外界質疑,長期以來外界都普遍認為殲20不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
這濃濃的黑煙可讓軍迷給罵慘了
同樣是發動機的問題,沈飛鶻鷹作為中型機,受到的質疑就更多了。中規中矩的氣動設計,配進口俄國發動機——就是著名的機場保衛者米格29使用的RD33。有殲20珠玉在前,鶻鷹的雞肋性質看起來是那麼明顯。恨鐵不成鋼不看好鶻鷹上艦的人(包括本人)大有人在,很多人甚至都忘了其實鶻鷹一開始的定位是外貿戰機。
不過,根據最新批量的資料,就算沒有WS-15峨眉發動機,換裝WS-10B(最大推力14噸級)的殲20的機動性也可媲美F22。
《兵工科技》雜誌曾經發文指出,殲20的機體構件相比F22,明顯具有重量輕結構強的特點。原因是殲20的生產製造運用了許多F22所沒有的新的製造技術與裝備,比如世界上最大的8萬噸級模鍛壓機,液體金屬電磁約束成形技術,金屬超塑成形技術、金屬3D列印技術等等。
蚌式進氣道(結構重量小於F22的CARET進氣道),全動垂尾(尾翼全動可大大減小垂尾的面積,有利於減重),鴨式布局(鴨翼與主翼都產生向上的正升力把飛機重心放在兩翼之間抬起來,常規布局的主翼產生正升力,尾翼則產生向下的負升力飛機才能保持平衡,主翼升力實際上要大於飛機重力,結構強度比鴨式布局更大,結構重量也更重一些),無機炮的設計,也為殲20的減重貢獻不小。
所以,殲20可算把減重做到了極致,光座艙就減重200kg,是所有中美俄三國重型隱身戰鬥機中重量最輕的,空重控制在15噸級。與之相比,F22空重不同時期的公布數據大約在19-19.6噸之間,蘇57空重18噸。
殲20在使用材料比例與F22類似的情況下(鈦合金均超過空重的40%,複合材料均超20%),空重竟然比F22輕4噸,確實驚人。
不過根據《科技日報》報導的C919的例子,其機身部段的機翼上、下緣條及前後三叉接頭,採用傳統鍛造生產重達1607千克,而採用國產設備進行3D列印則只有136千克,減重效果超過90%。那麼殲20做到15噸級的超輕空重,也就不是不可能了。
所以,雖然發動機不給力,但利用製造技術的後發優勢在飛機減重上發力,殲20一樣獲得了不弱於F22的平臺機動性,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不落下風。
F119發動機
F-22使用的F119發動機的最大推力為15.9噸,兩臺發動機的最大推力為31.8噸,空重19噸,最大推力/空重=1.67。如果F22空中算17噸,那麼這個比例是1.87。
殲-20使用的WS-10B發動機的最大推力為14.2噸,兩臺發動機的最大推力為28.4噸,空重15噸。最大推力/空重=1.89。
兩者最大推力相差4噸級,最大空重相差也是4噸級。只考慮兩者的推力與重量,殲20與F22的機動性也絕對在同一水平。如果再考慮殲20強大得多的整體氣動效率,殲20的平臺機動性絕對是要超過F22的。如果換裝WS-15,那麼平臺機動性更是甩F22一條街了。
也就是說我國另闢蹊徑,利用自身工業與技術優勢,超預期完美解決了在發動機落後一代的背景下、研製能與F22對抗的重型隱身戰鬥機的問題。
中航在珠海航展上批量的FC31的性能參數
同樣的解題思路與技術手段(而且必然是更先進的技術手段)一定也會用於我國下一代的隱身艦載機的研製中。
如果是新型隱身艦載機是中型機,即使沒有WS-19(暫時用不上),我國隱身艦載機的性能也讓人浮想聯翩。看來珠海航展上說的內油作戰半徑1250km,而攜帶副油箱(或空中加油)則可保證作戰半徑達2000千米,並非空穴來風。
WS19的最大推力已經超過了11噸之多,推重比也超過了11,自重介於F414和EJ200之間,外界估計在1整噸上下。一旦研製成功,將是我國第一款世界領先的航空發動機。
最終配備WS19的中型隱身艦載機的性能,絕對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即使沒有WS19,一旦新型隱身艦載機亮相,領先的性能必將再次震驚世界。
思考者還在閱讀
現在中國實力有多強了?全球四大先進武器,我國已經全部擁有!
中國陸基中段反導第5次成功,下一步更振奮:055大驅海上反導!
熬夜寫文章,朋友們記得在右下角點下【在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