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隨著美國海軍F-35C、海軍陸戰隊F-35B隱身艦載機陸續實現重大節點,中國海軍目前唯一艦載戰鬥機殲-15再次引發熱議。不少軍迷認為,在世界範圍內航母艦載戰鬥機已全面進入隱身時代,殲-15作為一款典型三代艦載戰機,完全無法與隱身艦載戰機抗衡,應該儘快棄用,並推出我國自己的隱身艦載戰機。這一觀點的結論當然是正確的,贊同者的急迫心理也完全可以理解。不過,最新消息顯示,我國軍工在很可能已啟動國產隱身艦載機研製工程之餘,仍在對殲-15進行繼續改進,並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推出一款重大改進型。
美國海軍F-35C隱身艦載機即將開始實際部署。
殲-15艦載機的技術水平大致與美國海軍F/A-18E/F、俄羅斯海軍蘇-33艦載機相當,屬於採用機械掃描脈衝都卜勒火控雷達的典型三代機。其不要說與四代機殲-20、F-22、F-35比,就是相比蘇-35、殲-16等3.5代機,也有一定的技術差距。所以從未來作戰需求來看,殲-15在面對F-35B/C艦載機時,確實基本沒有「勝算」。不過,遼寧艦或首艘國產航母搭載殲-15艦載機仍可執行不少任務。
比如在南海、東海等海域的戰備、警戒巡航,赴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大洋的日常巡航等。總體來說,搭載殲-15艦載機的中國海軍航母,在今後一段時間仍有較強的威懾力,特別是在面對並無航母的海上武裝力量,或是搭載同代艦載機的航母時。至於面對搭載隱身艦載機的大型核動力航母,確實只能等待國產隱身艦載機的研製成功。
遼寧艦搭載殲-15艦載機進行跨區訓練。
但是,這並不等於殲-15艦載機就完全失去作用了,更不意味著它不應該進行繼續改進。參照美國海軍航母艦載機發展來看,三代機F/A-18E/F的持續改進一直沒有停止,而且美軍自己也有在未來將F-35艦載型與F/A-18E/F的最新改進型搭配使用的規劃。這說明達到3.5代機技術狀態的非隱身艦載機,在未來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公開消息顯示,我國軍工正在對殲-15艦載機進行至少3項重大改進。一是發展殲-15彈射型,為了未來國產彈射型航母做準備;二是升級殲-15的雷達、航電、其他機載電子系統。主要是將現在的機掃雷達換成相控陣雷達。參照殲-16、殲-10C戰機在中國空軍內部對抗演練中的表現可知,通過升級三代機最核心的機載雷達系統,可以形成對其他典型三代機的壓倒性優勢。
殲-10C戰機正在批量裝備空軍作戰部隊。
殲-15艦載機的第三種改進型,則可能大大延長其在中國海軍的服役時間。最新消息顯示,中國海軍首款艦載專用電子攻擊機殲-15D(D代表「電戰」),可能在未來不長的一段時間裡首飛。殲-15D飛機與我國首款專用電子攻擊機殲-16D,以及美軍EA-18G「咆哮者」艦載電子攻擊機的功能類似,尤其是後者。目前,中國海軍航母艦載機仍然缺少的專用飛機有固定翼預警機、專用電子攻擊機、固定翼反潛飛機。
其中固定翼預警機空警-600已經在研製之中。固定翼反潛機暫時沒有研製消息,直-18反潛直升機可能會取代它的位置。艦載專用電子攻擊機則是現代航母不可或缺的專用機型。沒有電子攻擊機對本方艦載戰機的電磁保護,對「敵」戰機的電子幹擾和壓制,在航母對陣之中基本沒有可能取得勝利。
美軍EA-18G「咆哮者」艦載電子攻擊機。
更重要的是,艦載電子攻擊機在面對隱身艦載戰機時,不像非隱身艦載戰機那樣毫無還手之力。比如EA-18G飛機,其可以定位F-22等隱身戰機的雷達信號,並對後者進行主動壓制;還可以憑藉機載電子幹擾設備,為本機造成一定的雷達隱身效果。至於如何在超視距交戰距離上發現隱身飛機,專用電子攻擊機可以通過與預警機、無人偵察機等第三方預警平臺的更密切「連結」達到目的。在通過多維預警平臺發現隱身飛機這方面,專用電子攻擊機要比非隱身戰機更有技術優勢。
參照我國已經亮相的殲-16D電子攻擊機來看,由同一設計所研製的殲-15D艦載電子攻擊機的技術水平應該也能與EA-18G飛機持平,甚至可能在某些子系統上有超過。所以,殲-15D飛機服役後,將會成為殲-15艦載機系列裡最「長壽」的型號,因為它甚至可以與未來的國產隱身艦載戰機並肩「作戰」。
殲-16D電子攻擊機原型機試飛。感謝照片作者(見水印)。
而正在研製中的國產隱身艦載機,其首要研髮型號還會是艦載戰鬥型。只有在艦載戰鬥型研製成功之後,我國軍工才會開始研製隱身艦載電子攻擊機等更多衍生型號。(作者署名:百戰刀)
F35C幾乎與殲15同步形成戰力 艦載機代差呼喚殲20
3月底,太平洋的東西兩頭,解放軍和美軍的新一代艦載機研製同時開始加速,美軍F-35C隨航母「林肯」在加州外海訓練,而「遼寧」艦南下進行大規模實戰化演習。哪家更快?更強呢?
一、F-35C兩個中隊年內形成作戰能力
3月17日-21日,太平洋,兩個中隊的美軍新一代艦載機F-35C在航母「林肯」上完成航母資格認證。這20多架F-35C來自美國海軍航空兵VFA 125中隊和VFA 101中隊。此次已不再是科研試飛,而是交付部隊的成建製作戰測試,在5天完成了140多次起降,包括了夜間起降科目。同時也對航母自身的艦機適配進行了檢驗,包括油水彈氣保障,甲板調運、機庫維護,空中管制、彈射起飛和攔阻著陸流程、實戰化作戰任務檢驗。
而2014年首次上艦到2016年以前的F-35C科研試飛,已經把均衡掛載、左右翅膀非均衡掛載、最大重量彈射起飛與著陸等技術問題都驗證了。
尤其是驗證了F-35戰機的ALIS與航母系統的整合。這是一種信息化管理工具,集成了F-35的任務計劃、維護、供應鏈等信息,不僅可以與航母上的相關系統有機融合,而且可以向美軍全球支持保障力量互通,共享最新維護保養數據。
再就是對JPALS聯合精確進近和著艦系統的進一步檢驗,該系統是2017年12月首次完成適配的,基於GPS系統的全天候著陸系統,為艦載機提供準確可靠的信息,確保F35在惡劣天氣下著陸。
除了這個JPALS系統的輔助,其實F-35C還有名為Delta Flight Path的「半自動著艦」系統。以及名為「魔毯」的「全自動著艦系統」,一個按鈕就能讓飛機自動攔阻著陸,在2016年8月即完成測試。但美軍目前依然要求飛行員「自己掌握命運」,要讓他們苦練手動著艦本領。
5天,兩個中隊20-24架機,140架次,平均每人每天1架次多點,已經達到美軍作戰部隊日常的訓練強度。
如此快馬加鞭,就是要確保按計劃2018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海軍總共訂購了260架F-35C,可以裝備21-22個中隊,滿足每艘航母上配備兩個中隊。而首批兩個VFA-125和VFA-101中隊正好成為首個隨航母海外部署的F-35C中隊。
二、遼寧艦南下,殲15戰鬥力初具規模
3月23日海軍參謀部消息,為堅決貫徹主席開訓動員令、持續興起海軍部隊大抓實戰化訓練熱潮,海軍近期將在南海海域舉行實戰化演練。這是海軍年度計劃內的例行性安排,目的是檢驗和提高部隊訓練水平,全面提高打贏能力,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和目標。
與此同時,多方媒體證實,」遼寧」號航母通過臺灣海峽南下。此次演習已航母編隊為核心,不言而喻。
「遼寧」號服役已5年多,殲-15首次著艦也5年,後續多次進行了遠海測試訓練、多機多波次起降,以及實彈打靶。應該也是戰鬥力逐步形成。
雖然兩國新一代航母艦載機都在逐步形成作戰能力,但差距還是明顯的。
按照俄式五代戰鬥機劃代標準,F-35C雖然沒有超音速巡航,但也基本劃入五代機行列,擁有內置武器隱身設計、先進航電和分布式網絡化協同作戰能力和更好的維護保障能力。
而殲15還是跟美軍現役F/A-18「大黃蜂」系列相當的四代機,但畢竟脫胎於蘇27時代,在隱身性能、航電、網絡化作戰能力、保障能力方面還是略遜一籌。
即使是如傳聞的珠海航展亮相的FC-31艦載版出現,這個各方面設計「神似」F-35C的中型戰機恐怕在各方面性能也不能取得對F-35C的明顯優勢。除非殲20這樣的突出空戰能力的重型隱身戰機派生出艦載型來,才能取得對F-35C這種「多功能戰鬥/攻擊機」的壓倒性優勢吧。(作者署名:默虹美海軍學習小站)
歡迎新朋友關注【新浪軍事】查看更多精彩好文。
長按上面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