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中時電子報》8月10日報導,臺灣「空軍司令部」10日表示,當天上午9時許,解放軍的殲-11、殲-10戰鬥機短暫越過「海峽中線」。臺軍方宣稱動用地空防空飛彈進行全程監控,還進行了所謂的「廣播驅離」。
在東方老師的記憶中,這應該是今年以來臺媒第三次炒作解放軍戰機越過「海峽中線」。第一次是在今年的2月10日,當天上午多架多型解放軍軍機,從臺灣島西南海域穿越巴士海峽一路向北,繞臺巡航。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軍聲稱,解放軍護航機隊曾短暫越過所謂「海峽中線」。第二次是今年的3月16日,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當晚約21時左右,大陸多架戰機在臺灣西南外海進行夜航訓練時曾貼著所謂的「海峽中線」飛行,報導稱,大陸軍機此次夜航訓練相當罕見。
東方老師在這裡要強調一下,臺媒所謂的「海峽中線」,大陸並不承認,因為海峽兩岸都屬於中國。說白了,所謂「海峽中線」就是個偽命題。如今解放軍空軍戰機都經常繞臺巡航了,越過「海峽中線」飛行將成為常態。與前兩次炒作不同,這次臺媒在報導解放軍戰機越過「海峽中線」時,特意強調了臺軍動用防空飛彈進行全程監控。其實,這裡的防空飛彈指的是防空飛彈系統,它包括了飛彈發射車、雷達車等,而進行全程監控的,肯定是指雷達車了。就目前臺軍裝備的防空飛彈而言,一種是自己研製的「天弓」系列,另一種是從美國購買的「愛國者」系列,至於這次用於全程監控的是「天弓」系列防空飛彈的雷達車,還是「愛國者」系列防空飛彈的雷達車,就不得而知了。
隨著解放軍空軍由「防守型」轉型為「攻防一體型」,今後前出西太平洋訓練將成為常態,而巴士海峽已成為解放軍空軍兵力進入西太平洋的重要空中走廊。所以,強化對「海峽中線」南端與臺「防空識別區」西南角附近空域的掌控,成為解放軍確保此空中走廊北側翼安全的重要行動。於是,在巴士海峽這一塊,臺軍升空伴飛的戰機和解放軍護航的戰機空中相遇是難免的,甚至發生過鎖定的事。東方老師初步統計了一下,目前解放軍通過巴士海峽的戰機主要有轟-6K轟炸機,殲-11、殲-10、蘇-30、蘇-35等戰鬥機,空警-2000、空警-500預警機,以及各種偵察機和加油機等。而臺軍升空伴飛的主要是F-16、幻影-2000和IDF戰機等。
解放軍經巴士海峽前出西太平洋訓練,正常情況下都會攜帶一定的機載武器,比如轟-6K兩側機翼下掛載的KD-20空地飛彈,再比如殲-11(早期型號,也就是國產的蘇-27)採用的是標準的警戒巡邏掛載,兩中兩近,掛載的還是俄制的R-73近距空空飛彈和R-27R中距空空飛彈。這兩種飛彈的外形很好認,尤其是R-27 外形極具特色,彈體中段的 4 片大型倒梯形彈翼構成主要的控制面,搭配尋的頭段的 4 片梯形穩定翼和彈體未段的 4 片固定式雙三角尾翼。後期改進型的殲-11已經掛載了國產機載武器,包括P-12中距空空飛彈和PL-8近距空空飛彈。
而臺軍F-16戰機通常是掛載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AIM-9M「響尾蛇」近距空空飛彈實彈,IDF戰機掛載「天劍二型」中程空對空飛彈實彈、AIM-9P4「響尾蛇」近距空空飛彈。據悉,在此前的繞島巡航中,臺軍F-16戰機不僅抵近到轟-6K很近的位置上「伴飛」,並繞轟-6K做過「桶滾」動作。針對臺軍戰機的冒險行為,解放軍殲-11曾一度開啟火控系統,鎖定F-16戰機。
東方老師在這裡科普一下,空戰中的鎖定有兩種,一種是戰機的雷達鎖定對方飛機,另一種是發射出的飛彈鎖定對方飛機。前一種鎖定只是構成了發射飛彈的條件,後一種鎖定才是一致命的,飛彈一旦鎖定,對方的飛機基本就報銷了。當然,殲-11鎖定F-16,指的應該是前者,即殲-11飛機的火控雷達鎖定F-16飛機,這種鎖定,並不等同於攻擊,只有當F-16真正威脅到轟-6的飛行安全時,這種鎖定才可能發射飛彈。和平時期,這種鎖定更多的是一種威懾,提醒對方伴飛時做出的過激動作。
如今的解放軍空軍裝備,已經是清一色的殲-10系列、殲-11系列三代機,更有殲-20這樣的隱身四代機,對臺軍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所以,臺軍的F-16等戰機切勿做出挑釁性的動作,否則後果很嚴重。
歡迎關注「東方軍事評論」微信公眾號,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轉發分享,謝謝!!!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東方軍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