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C能擊落殲16,這是演習。
演習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的讓兩款戰機打出個強弱高低,而是在檢驗戰機的性能、各項指標,以及自身的優點、缺點。這種演習只是在單純的檢驗殲10和殲16的近程格鬥能力。這種檢測不能用來證明殲10C比殲16強,更不能說明在實戰中,殲10C比殲16的作用更大。
首先這樣的一個對抗就不公平。
殲16是多用途戰機,殲10C是制空型戰機。在近距離格鬥上,殲10C先天優於殲16。殲16是雙發重型機,按理講,雙發戰機的爆發力要遠強於殲10C這種單發中型機。但殲16有個問題:它是雙座機。裡面有兩名飛行員。多了一名飛行員,必然還要再多一套飛行座椅,一排顯示器,一套保障設備,這一套下來,殲16相對於殲10C,多了1噸死重。抵消了它雙發的優勢。而且兩名飛行員,兩個人的座艙,相比單人座艙,加長了許多,要影響戰機的飛行特性,機動能力。這兩塊加一起,必然導致殲16的近戰性能弱。
殲16後面的飛行員,他的工作是主要是操控對地、對海攻擊武器。在空戰中,以及近程格鬥中,這個職位其實是沒用的,完全可以取消。但殲16作為多用途戰機,對地、對海攻擊是他的本職工作,所以必須要多帶一名飛行員。這樣一來,對地、對海攻擊是順利了,但空戰、近程格鬥就成了負擔。
空戰,尤其是近程格鬥,殲16是先天吃虧。
如果換成雙發重型,單人的殲11B,就不是這局面了。近戰格鬥能力要超過殲10C。殲11B和殲10C才是一個對等的機型。因為它倆都是為純打空戰設計的。
演習中,近程格鬥,殲16沒打過殲10C是一個正常的結果。殲16相當於皮卡,殲10C相當於跑車,然後這兩款車比漂移,肯定跑車贏。比拉貨肯定皮卡贏。這個比較就不對等。
跟殲16對等的應該是:F15E、蘇30。這些都是雙座、雙發、重型、多用途戰機。
而跟殲10C對應的是:F16。這種單發、單人、中型、制空型戰機。
殲10C打敗殲16隻是驗證了一個常識,在近距離格鬥中,多用途戰機確實打不過制空型戰機。如果讓美國人演習,F15E在近距離格鬥中,也幹不過F16,這都先天條件限制的:多用途戰機在近程格鬥中,裡面多了一個大閒人,和一整套多餘的設備。而制空型戰機沒有任何多餘的份量和空間,純純的為打空戰設計,能力全集中在格鬥上。
這就跟大家印象中都知道皮卡車和跑車比漂移,肯定幹不過跑車。最後比了一下,確實不行。就這麼點事。
所以這樣的演習也不是單純的為了比殲10C和殲16到底誰強,而是在探討:殲16在未來的空戰中,遇到F16,怎麼辦?單純的比殲10C和殲16誰厲害,沒意義。只有用來探索,遇見對手的制空型戰機,應該怎麼處理,這才有意義。
殲10C也只是制空型戰機的代表,裡面包括:F16、F15C、蘇27、蘇35。演習是為了探索遇見這些戰機怎麼打。
演習中殲16沒打過殲10C,可以總結經驗教訓,探索新的戰術,看看換個辦法還能不能打。總結出自己的獨門絕技,能打制空型戰機固然好。即便是再打,再敗,也好說。知道這條路行不通,也是收穫,也能找到解決的辦法。近程格鬥吃虧,真的沒辦法解決,那就儘量迴避。
殲16完全可以利用雷達、飛彈進行遠程攻擊。然後不跟敵機近距離糾纏。敵機貼近了,趕緊撤。
這樣的演習就是摸清自己的底,防止殲16的飛行員膨脹,覺得飛機不錯,自己很強,非得跟敵機玩狗鬥。知道不行,不這麼幹就完了。
殲10C在演習中擊落殲16,對未來空戰沒有任何影響。因為這種局面在實戰中是無法出現的:殲16單機對抗對手的制空型戰機,還非得近程格鬥。演習是故意、強制這樣安排的。就是在檢驗殲16的短板。
真正打仗,不可能拿殲16去和F16、F15C、蘇35去單挑。
未來空戰,肯定是殲20、殲11負責空戰,奪取制空權,負責掩護。殲16對敵人的地面、海面目標進行打擊,自身的空對空飛彈用來自衛。
距離遠的時候,殲16、殲20、殲11可以發射空對空飛彈打對手的戰機。在這個階段,殲16能打空戰,實力還很強。當對手再貼近的時候,或者偷襲到近前,殲16的機動能力主要是用來規避。然後殲20、殲11去和敵機糾纏。在這樣的情況下,殲16遇見F16、F15C、蘇35,甚至展開近距離格鬥的可能性非常低。
然後經過這類的演習,殲16知道近戰吃虧,發現敵機靠近,別戀戰,別覺得自己行,別去跟人家糾纏,趕緊撤離危險區,這是演習的意義所在:揚長避短。
殲16有很強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但什麼事都是有代價的,這樣的能力,對它的空戰能力有很大的影響。殲16是遠程空戰能打,近戰很吃虧。這是多用途戰機必然要付出的代價。近戰對於殲16來講,當然也包括蘇30、F15E,都是自衛性質。實在沒招了,抵抗一下,爭取自保。而不是滿懷信心的經過各種花式操作,把對手擊落。因為這是它最大的短板。
而殲10C這類純制空戰機,則是全程空戰能力都很強。
殲16相當於英雄聯盟、王者榮耀裡的射手。躲遠處輸出,傷害很高。殲11、殲20屬於輔助、戰士。對手衝近了,殲16就得喊:救我。然後殲11、殲20去擋住對手,殲16趕緊撤遠點。讓射手和敵人戰士近戰,肯定是不合理。
真打起來,也不會這麼幹。
殲11B,這才是和殲10C對等的戰機。
演習只是證明了多用途戰機在近戰中打不過制空機。不能證明重型機打不過中型機。近年的演習中,新式的殲11B打殲10C處於絕對的優勢。殲10C能打的重型機都是老式的殲11和不適合近戰的殲16,不對等。在同一個技術水平上,雙發重型制空機遠強於單發中型制空機。包括在近程格鬥上。因為兩臺發動機提供的爆發力、機動能力,不是一臺發動機能比的。單人雙發重型機雖然體積大,但比單人單發機靈活。
重型機搭載的雷達面積更大,發射單元更多,探測距離更遠,精度也高。重型機載油更多,滯空時間更長,作戰半徑更遠,掛載的武器更多,這都是中型機沒法比的。空戰中,油量的控制是大學問,不能打到興頭沒油了。那是在空中,沒油別說打仗,連家都回不去了。油量和彈量就像遊戲裡的血量和法力值,紅條藍條,要精密控制。重型機對中型機而言,先天的血量大,法力值高。可以長時間在空中作戰。中型機油少、彈少,打一會就得撤。這要是被纏住,脫不開身,怎麼辦?
重型機撤了,中型機不敢追。中型機撤,重型機不但敢追,而且速度快,油多,中型機還跑不了。
重型機具備先天的優勢,一直都是各國空軍的骨幹。單發機都是:附屬。高低搭配裡的那個「低」的。未來也是如此。中國的殲20、殲16、殲11、殲15、蘇35、蘇30、蘇27、飛豹包括八爺,是不是都是雙發機?殲10是補充,當年青黃不接的時候應急的。現在富裕了,不可能再發展這類的單發、中、輕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