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1B,殲-15和殲-16戰鬥機都源自於前蘇聯和俄羅斯的蘇霍伊試驗設計局設計的側衛家族,所以其外觀十分的相似。那麼這三種飛機的主要區別是什麼呢?首先,殲-11B戰鬥機是我國根據上世紀90年代引進的蘇-27戰鬥機研製的深度改進型號,是一款傳統雙發重型空優戰機。殲-15是我國在烏克蘭T-10K-3原型機的技術上研製的一款艦載機,算是俄羅斯蘇-33艦載機的中國表兄弟,主要裝備在我國的遼寧號航母上,而殲-16戰機是我國在蘇-30MKI的基礎上研製的一款戰機,相比殲-11B戰鬥機,殲-16的載彈量更大,掛載能力更豐富,能夠掛載更多的精確制飛彈藥,吊艙和反艦飛彈等執行多種任務,這就是這三種戰機的區別。
也許盯上這張圖,看上一會即能明白,殲-16是雙座、雙前輪和低可探測性塗裝,沒有空速管。殲-15是三翼面布局,海軍塗裝,有著艦鉤。殲-11雖有雙座,但是單前輪,其它方面,對於普通受眾來講,則比較費勁。比如說差別在發動機,今後這三型飛機,都將換裝國產發動機,況且與俄制細微的區別,還是難以辨認。大致就是這些,殲-15比較好認一些。殲-16低可探測塗裝也易辨識,那麼今後剩下的只有殲-11B和殲-11BS了,還要使用一段時間,在可見未來十年內,這三型飛機仍然還是主力戰鬥機。抽一點空,辨一辨,有助認識這三款機型。下面簡單說一說。
▲殲-11
殲-11要在制空。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引進蘇-27和雙座教練飛機,並引進了生產線,也就是100多架的樣子,作戰任務以制空為主,模擬數位化飛控,我國實現國產化以後,相繼推出了殲-11B和殲-11BS,前者作為制空主力,後者用於教練機使用,機體結構上沒有發生大的改變,解決了作戰一時之需,生產數量不多。主要不符合主流戰機發展趨勢,我們國產化以後,主要的作用,可以使用國產飛彈了,不再受制於原裝只能使用俄制武器的缺失。
▲殲-15
殲-15滿足上艦需要。有了航母,必有艦載機,與俄有關蘇-33談判也多年,因價格,技術產權等問題,一直扯扯不清,索性自家製造。經過多年努力,突破了一系列重大技術難題,完成了中國第一架艦載戰鬥機的製造。據傳使用了四餘度電傳作業系統,航電非常先進。不過出過二、三次事故,據媒體分析,可能在大迎角起飛時,有點失速問題,出自戰機本身氣動問題。因此生產數量有限,現在還不能滿足國產航母部署需求。不過,我們不會望而卻步,期待在殲-15雙座及其改進型,一勞永逸地解決。
而我們的殲-11戰機是在2000年後開始的,首先我們進行的俄羅斯配件,我們自己組裝,這個階段的蘇-27戰機被稱為殲-11A,其實就是蘇-27戰機的國內組裝,沒有什麼技術變化。蘇-27SK與殲11A外觀基本相同,殲11A是第一代蘇27的最基本外形:垂尾頂部切件、駕駛艙前部IRST光電探頭居中、雷達罩前有空速管。
▲殲-11A
殲-11A戰機
殲-11B則是完全國產化的蘇-27飛機,我們運用了國產的機體材料,改進了機體結構。並且換裝了國內生產的脈衝都卜勒雷達,換裝了任務計算機,數據總線等。區別在於殲11B雷達罩為純黑色帶空速管,翼尖掛架不在安裝較粗的幹擾吊艙,而是改為梯形掛架。除了第一批次外,所有的殲11B採用了渦扇10A發動機,發動機尾噴口為銀白色,而不是AL31的黑灰色。
▲殲-11B
殲-11B戰機
殲-15戰機是海航的艦載機,主要應用在航母之上。那麼其外形設計特點最容易分辨,因為其採用的是三翼面設計,也就是在主翼前面有一對小翅膀,這也是分辨殲-15戰機的最主要的地方。其次殲-15戰機還有尾勾設計,這是為了降落航母上所使用的。
▲殲-15
殲-15戰機
殲-16戰機屬於戰鬥轟炸機,其特點就是載彈量大,作戰航程遠。殲-16屬於我們製造的蘇-27家族的最新改進型,也許會是終極版本。殲-16的最主要特點就是都採用了雙座布局設計,不存在單座版本。
▲殲-16
殲-16戰機
殲-16與殲-11的雙座型(殲-11BS)有些不好區分,其最容易分辨的就是殲-16戰機由於安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機頭沒有安裝空速管。最後來說說殲-16,殲-16是一款四代半戰鬥機,其載彈量高達12噸。而其杭電設備已經接近五代機標準,由於其沒有空速管,所以殲-16應該使用了我國研製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不僅如此,殲-16戰鬥機還能夠攜帶鷹擊-62或鷹擊-83,鷹擊-91反艦飛彈等,執行反艦任務,攜帶電子幹擾吊艙執行電子戰壓制的任務,攜帶精確制飛彈藥執行對地攻擊的任務,其擁有很強的多用途能力。能夠根據情況攜帶多種掛載。
而在對空方面,殲-16戰鬥機繼承了側衛家族優秀的機動性,且具有很強的機載雷達,具有超視距空戰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的一次軍演中,我國的殲-16戰鬥機和殲-10C戰鬥機在空戰中成功壓制了進口的蘇-35「超級側衛」,正是歸功於殲-16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該雷達相比蘇-35的「雪豹-E」相控陣雷達更加先進。總的來說,殲-16是一款擁有五代機杭電設備的四代半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