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1B奪取「天鷹杯」,代表了什麼

2022-02-02 觀察者網

隨著我軍2017年度「金頭盔」與「天鷹杯」自由空戰團體/單雙機對抗落下帷幕,殲-11B型戰鬥機大獲全勝、斬獲大多數「金頭盔」稱號並衛冕含金量最高的「天鷹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又浮出了水面:殲-11B與殲-10A/B的性能對比。

俗話說「兔子是最大的美粉」,和美國空軍將F-15C與F-16C配合使用一樣,我軍也同樣裝備了兩型互相配合奪取制空權的戰術飛機——承擔「側衛之牆」也就是空中戰鬥巡邏(CAP)任務的蘇-27SK/殲-11型殲擊機,以及換裝了國產航空電子與武器系統的殲-11B型重型戰機;以及在研發之初預備用於截擊蘇聯前線航空兵戰鬥機與戰鬥轟炸機,並逐步過渡到同蘇-27配合實施攻勢防空、奪取戰區制空權的殲-10型中型殲擊機。

很自然的,作為兩型各裝備了數百架之多的典型第三代戰鬥機,殲-10A/B與殲-11A/B在空戰中到底孰優孰劣,幾乎是軍事論壇或軍迷圈爭吵不休的話題,討論的焦點往往從空戰的基本思路——能量空戰與角度空戰開始,轉移到穩盤與瞬盤數據、海平面爬升率數據等飛行包線對比,轉移到戰機的雷達/航電/飛彈不可逃逸區/飛行員的戰術素質,還有些走歪了的討論最終轉進到了大家誰也不願意看到的,那就是廣為人知的「南北之爭」、「廠所之爭」、「院士之爭」,更有甚者,進一步衍伸到了「體制問題」上。

我們還是從事情的最初開始談起,首先分析一下「金頭盔」與「天鷹杯」的脈絡好了。

「金頭盔」空戰是2011年在西北某基地開始的中國空軍航空兵部隊空戰戰術競賽,從此之後每年一屆,選擇在一個訓練年度的年尾也就是11月左右開打,持續半個月左右的時間。

最初的幾屆,二代機、三代機部隊均派出飛行員參賽,按照機型分組進行同型機對抗,一般是殲-10A分為一組、殲-7E/G和殲-8F/H分為一組、蘇-27SK/蘇-30MKK/殲-11A分為一組,同組飛行員進行兩到三輪對抗並進行打分制評價,得分最高的飛行員即可獲得代表著中國空軍航空兵部隊最高空戰水平的「金頭盔」榮譽稱號。

隨後的幾年裡,「金頭盔」難度逐年提升,接近實戰,作出了取消高度層限制、取消同型機限制、取消二代機部隊參賽資格等較大的規則革新,「金頭盔」的數量也逐年下降,從最初的10頂「金頭盔」到現在始終穩定在5到6頂,總體獲獎概率在1/30左右,嚴格控制的數量與不斷提升的訓練水平,有力地保證了「金頭盔」的含金量。

同大多數人想像的不太一樣,「金頭盔」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中國版「紅旗」演習:「紅旗」演習是多要素同時參與的空地一體聯合作戰大型軍事演習,空戰只是其中的一個主要環節,「金頭盔」空戰則重點突出雙機對抗,一切為了錘鍊我軍戰鬥機部隊的空戰技術能力。

而且,「金頭盔」的很多細節也和大家的認知完全不同,如很多人都認為「金頭盔」一定是各制空戰鬥機部隊根據本年度的訓練情況,統一選拔尖子飛行員送去參賽,實際情況卻是「金頭盔」的參賽部隊每年都不固定,而是由軍委根據各部隊的年度訓練計劃與承擔的戰略任務不同,整建制調隊參賽,並有意識地確保每年都有部分新飛行員參加對抗,避免空戰成為「老鳥」們的遊戲。

比如今年,往屆西部戰區空軍某支王牌勁旅就因眾所周知的西南邊疆突發事件,沒有參加「金頭盔」。

而從對抗情節設置上,「金頭盔」也同大多數人想像的「誰擊落誰就得分」的簡單套路完全不同,而是同陸軍的朱日和演習類似,採取全程打分制,從戰機進場保障,機務工作,再到空地指揮、戰場控制、搜索敵機、搶佔陣位、電子幹擾等多方面都被設置為打分項目進行逐項評估打分,成功命中對手自然可以得到高分,卻並不是獲得第一的絕對要素。

總而言之,「金頭盔」對抗的科目設置與科目想定,對於空軍戰鬥機部隊隊伍建設的意義相當之大,它既保證了少數高手在一次次對抗中不斷錘鍊自己的戰鬥力,又保證了大多數新手在面臨空戰時不至於大腦一片空白,做出各種動作變形的機動。

至於「天鷹杯」,更像是「金頭盔」的升級版本。「金頭盔」儘管同為空戰對抗,但是長期以來只有單/雙機對抗,戰場環境設置相對簡單。

實際空戰中雖然在微觀上呈現出單/雙機對抗的局面,但是在宏觀上卻呈現出多機編隊空戰的戰局。多機空戰相對於單機,在空情保障、地面保障、戰鬥控制方面,情況更加複雜,更加依賴於科學的總結與經驗的積累。

美國空軍就曾經得出結論,三代機同二代機空戰時,單雙機對抗往往處於絕對優勢,但是一旦上升到編隊對抗、戰場環境趨於複雜的層面,如果指揮水平較差,三代機的損失率立刻急劇上升。

因此,「天鷹杯」相對於「金頭盔」突出團隊對抗要素,在對抗中做到不打亂建制,直接由本單位的指揮組指揮本單位機群進行4對4空戰,空戰的結果將綜合個人成績進行加權平均,得出最後的總成績,得分最高的航空兵旅就可以折桂航空兵最高團隊榮譽「天鷹杯」。

當然,作為空軍戰術水平最高的競賽,「天鷹杯」與「金頭盔」的對抗細節都處於保密狀態,我們既無從得知各指揮組採取的戰術策略,也不清楚各架飛機在空中實施了怎樣的激烈廝殺,知道的只有一個結果:2017年度的6頂「金頭盔」有5頂被駕駛殲-11B戰鬥機參賽的飛行員奪得,殲-10B的飛行員僅奪得一頂,「天鷹杯」則被殲-11B的部隊再度衛冕,前三名也都被殲-11B戰鬥機部隊奪得。

如果說「金頭盔」帶給大多數人的是對於「空戰之王」的震撼,那麼殲-11B部隊連奪「金頭盔」大部與捧走「天鷹杯」,在軍迷圈中帶來的無疑又是一輪腥風血雨。這裡就要說一說整個服役期「命運多舛」的殲-11B戰鬥機了:

2003年開始試飛,卻因為配套的「太行」發動機遲遲未能定型批產,不得不第一批次安裝備份的AL-31F型發動機服役,2008年、2009年鬧出「菊花殘」事件在某廠的停機坪上大面積趴窩,隨後又被傳言「飛不了超音速」和「亂用復材空重不減反增」,可謂成為傳媒集火攻擊的靶子。

當然,俗話說「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殲-11B自然也有成熟的那一天。2012年的「金頭盔」對抗,當時的沈空某部最早裝備殲-11B的部隊就取得了勝利,還造就了許利強這位「金頭盔」,只不過當時的殲-11B還在使用AL-31F型發動機,可以說是小小的缺憾。

緊接著2014年,殲-11B在「金頭盔」空戰中大放異彩,最耀眼的光芒無疑是來自於東部戰區某部的「太行」殲-11B由一名「80後」飛行員李海明駕駛,成功擊落了許利強這位雙料「金頭盔」飛行員。

如果說2014年的殲-11B還只是「牛刀小試」,質疑「太行」性能的雜音依然存在,那麼到了2015年、2016年,殲-11B已經是完全不可忽視的我軍三代戰鬥機部隊的新銳力量了。

筆者認為,殲-11B的優勢是很明顯的,那就是屬於重型戰鬥機,機體大、推力強、燃油係數高、可用掛點多。機體大,意味著它可以攜帶更多的電子支援/主動幹擾設備。

實際上早就有相關消息披露,殲-11B已經將蘇-27SK、蘇-30MKK常在1/10號掛架攜帶的主動電子幹擾設備(ECM)融合進了機身內部;

推力強,安裝的兩臺推力強勁的FWS-10A「太行」渦扇發動機給戰機帶來的優勢是能量恢復快、剩餘能量水平較高;

燃油係數大,除了能給戰機帶來航程遠、任務靈活性高的優勢,還可以在空戰時提供更大的機動餘地與更長的加力燃燒時間,保證戰機更好地搶佔發射陣位;

可用掛點多,除了可以多攜帶空對空飛彈,還可以攜帶功率更大的電子支援/攻擊吊艙,如美軍F-16C在空戰中往往選擇在機腹中線掛架上攜帶的AN/ALQ-131有源幹擾吊艙。

殲-11B在本次「金頭盔」中也選擇了在機翼內側掛架上掛帶電子戰吊艙,成為了空戰勝利的有效助力。

說完了殲-11B這位新晉的空戰之王,有人就要質疑了:難道殲-10A/B相對殲-11B就一無是處了?當然不是,在筆者看來,殲-10A/B自然也有它獨特的優勢,那就是:機體較小,電子設備先進。相對於空重達16噸的殲-11B這種重型戰鬥機,空重不足9噸的殲-10系列無疑只能被列為中型戰鬥機;

在燃油係數方面,殲-10儘管只裝備一臺AL-31FN/FN-M1發動機,載油量劣勢依然比較明顯;而在可用掛架上,殲-10雖然理論上有11個掛架,但是4個機腹掛架無法攜帶空對空飛彈,除了中線掛架必須用來攜帶副油箱之外,6個機翼掛架往往還要分出2個來攜帶副油箱,能夠掛帶空對空飛彈的掛架只有4個。

這幾個方面對於殲-11B來說無疑是劣勢,但是殲-10較小的機體可以帶來較短的雷達截獲距離,在近距格鬥中也有較好的隱蔽性。更何況,相對於仍然在使用平板縫隙陣雷達的殲-11B戰機而言,殲-10B已經裝備了威力強大的相控陣火控雷達,在空中態勢感知能力上反而處於優勢地位。

至於廣大軍迷津津樂道的所謂「殲-10是瞬盤機,殲-11是穩盤機」、「殲-10爬升弱雞,殲-11爬升強悍」、「殲-10隻能臨頭三板斧,只要進入繞圈就會被殲-11玩死」、「殲-11的劣勢在跨音速區間,一定要把空戰拖到跨音速利用連續的滾轉佔位才能擊敗它」,筆者認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用處卻未必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大。

當然,不同的戰機設計之初有著不同的作戰對象與戰場想定,如蘇-27設計之初對標的就是擊敗美軍的F-15與F-14,殲-10在設計之初對標的則是蘇制的米格-29與美制的F-16,不同的對標可能會帶來一部分特定性能的強化。

但是在實戰中,這些延伸到包線兩端的性能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絕大多數現代空戰都不會像電影或者遊戲上的航炮戰一樣,雙方連續進入剪刀戰持續數分鐘乃至十幾分鐘,極限動作頻出。

從目前為數不多的「金頭盔」作戰視頻來看,與其說最考驗的是飛行員怎樣在空戰中咬住對方的六點鐘方向,倒不如說最考驗的是飛行員怎樣在不斷的來回試探中,迅速正確判斷態勢,找到對方的漏洞,立刻搶佔陣位,發起致命一擊。

這也許就是「金頭盔」與「天鷹杯」的意義:不要造就一戰式的單打獨鬥的空中騎士,也不追求二戰式的近距離纏鬥、六點鐘開火的驚險刺激,而是更加強調怎樣在保全自己的情況下穩妥地殲滅敵機。在這種情況下,殲-11B的極限性能強在哪裡,殲-10B的極限性能差在哪裡,雖然對於戰果可能有一定的影響,但是肯定沒有想的那麼大。

換言之,在戰機性能上,同代戰機進入空戰之時,進入的態勢、飛行員的能力、武器的性能要比戰機的極限飛行包線重要得多。

如此說來,殲-11B在上屆與此次「金頭盔」與「天鷹杯」中相對於殲-10A/B的大獲全勝,這口鍋顯然不能甩到「殲-10機動性差勁」的因素上,也不能輕易甩到「殲-10武器少」這樣的因素上去。

導致殲-10在本次競賽中落於下風的因素,筆者認為更有可能是戰機本身承擔的任務不同、飛行員對於戰機熟悉情況與戰鬥力生成的水平不同、乃至對抗條件設置的因素綜合造成的。

前面說過,殲-11B相對於殲-10B,有著機體大、可用掛點多、燃油係數高的優勢,在此次「天鷹杯」與「金頭盔」對抗中,殲-11B部隊定然利用好了這些優勢來施展戰術:利用可用掛點多的優勢與放開掛載的導調部設置,多攜帶了中距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飛彈與電子幹擾吊艙,確保了自身的武器數量優勢和電子戰優勢;升空後利用燃油多的優勢實施多次典型中距交戰「攻擊與脫離」戰術,在戰鬥進入近距離格鬥後發揮好自身能量水平高的優勢。

而殲-10B儘管有著功能強大的相控陣雷達,卻沒有盡力規避好自己的劣勢,發揮好自己的態勢感知優勢,加之恐怕新換裝部隊戰鬥力生成還需要一個周期,所以在最近的對抗中落於下風,倒也並不奇怪。

儘管殲-11B今年成功衛冕,卻並不意味著它「空戰之王」的稱號能夠長久保存下去。既然同代戰鬥機始終處於機動性能上大差不差,分系統性能又交替上升的狀態,今年殲-11B利用它的優勢取得了勝利,誰知道明年殲-10B/C會不會再利用自身的優勢實現翻盤?後年更加強大的殲-16會不會再度力壓殲-10B/C?大後年殲-20會不會加入進來大殺四方?

對於空軍來說,更重要的是利用這兩項對抗鍛鍊一支「能打仗、打勝仗」的空軍部隊,爭取在未來的戰場上把敵人按在地上摩擦;對於廠家來說,更重要的是利用這兩項對抗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產品性能與保障能力,更好地做到廠、所、用戶對接與技術支持,確保對抗成果能夠及時用於技術升級,技術升級能夠立刻服務於實戰;至於對我們吃瓜群眾來說,完全不用糾結殲-11B和殲-10B到底誰是真正的空戰之王,隨性就好。

自然,我們也要充分認識到,殲-11B相對於殲-10B,重型戰鬥機相對於中型戰鬥機的優勢,也是客觀存在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機隊要全部重型化,或者說中型戰鬥機遲早退出歷史舞臺——正如那句話說的,「沒有差演員,只有演錯了角色的演員」。

殲-10B在此次「金頭盔」中折戟,難免、未嘗不是對抗條件設置本身的原因——要求交戰戰機必須「打滿全場」,不能實施脫離、加油掛彈後重新加入戰場,這對於體量較小的殲-10戰機,在對抗時間上就不佔優勢。

但在實戰中往往不會要求兩架戰機必須分出勝負才能脫離,俗話說「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戰時部署到前線機場的殲-10戰機完全可以好好利用我軍在幾個重點方向上預設戰場的機場多、保障完善的優勢,通過空中加油、穿梭攻擊的方式,來有效規避自己在性能上的不足,發揮出更大的戰鬥力。

從本質上來說,吃瓜群眾對於殲-10A與殲-11B戰鬥力的爭論,同當年美國空軍乃至美國國內蔓延的F-15C與F-16A孰強孰弱、F-15C與F-14A孰強孰弱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甚至連部分討論的路徑與立論的方式都比較雷同。

在這裡,筆者更想認同的是:無論說殲-10B更強,還是殲-11B更好,這是一個航空文化、空軍文化從專業性軍種向每一個平民百姓不斷滲透、不斷浸淫的過程,正如美國空軍的強大並不只是裝備了F-22,而是它整個國內的航空文化、空軍文化都在時刻為總體戰做好準備一樣,這就是毛主席說過的「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每個人對空軍的認同、每個人對空軍裝備的討論與熟稔,才是空軍戰鬥力最深刻的源泉。

總之,你問我殲-11B擊敗殲-10B代表著什麼,我只能說,意味著我們空軍的戰鬥力又邁上了新臺階,距離強軍目標又近了一步。

轉載規範請後臺回覆:轉載

商務合作/廣告投放

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殲11輸給鷹獅戰機,卻能大勝殲10,是否說明國產四代機技不如人?
    殲10與殲11格鬥最近央視新聞介紹金頭盔飛行員姚凱時
  • 殲10C航電更先進,團戰卻屢次敗給殲11B,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講述了姚凱駕駛殲11B戰機屢次挑戰「金頭盔」最終圓夢,在海疆上空驅逐外國軍機,率領團隊勇奪「天鷹杯」。而「天鷹杯」是以飛行大隊為團體參賽的一個項目,與不同機型的個人「金頭盔」獎項不同的是,天鷹杯只有一座,想要贏得天鷹杯必須擊敗其它機型的團隊,對戰機的性能、飛行員技術、團隊戰術都有很高要求,央視的報導也確認了殲11B在最新一屆的「天鷹杯」中再次奪魁。
  • 閱兵場下的殲-11系列戰機:「沈霍伊」的理想與現實
    特別是在去年的「金頭盔-2016」中,全狀態版殲-11B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不僅在個人賽中掠得全部6頂金頭盔中的4頂,裝備該機的「後起之秀」——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此時許利強已任該旅副旅長)更是在衡量空戰能力含金量最高的團體獎項「天鷹杯」中,力壓其他參賽機種折桂,得到了軍委和空軍首長的高度讚譽。
  • 殲-10性能有限 殲-11B仍是國產戰鬥機中流砥柱
    從官方報導中可以看到沈飛車間有多架殲-11B在生產從報導內容來看,國產重型戰鬥機殲-11B仍然繼續生產,這似乎驗證了近期網際網路上關於「殲-11B復產」的傳聞。然而,殲-11B到底是復產,還是一直就沒有間斷生產,這個問題恐怕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仍然說不清,不過,沈飛方面仍然繼續生產這款戰機,至少說明中國空軍對其有著現實需求。
  • 「陣風」VS殲-11B 誰才是班公湖上空的王者?
    編譯此文,只為參考,同時向大家提供外媒的看法,並不代表譯者同意或者證實其觀點與消息。由於譯者水平不足,文章中可能出現的錯誤請各位讀者多加指正。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PLA空軍一直在使用被稱為「殲-11」的俄制Su-27重型戰鬥機,並對其進行了仿製。仿製後的Su-27被稱為殲-11B。
  • 殲-10C抹掉塗裝移交巴基斯坦?中巴雄鷹演習開打,印度軍機前來窺探!
    為了這次軍演,中國空軍共出動了由4架殲-11BH/BS型戰鬥機、4架殲-10C型戰鬥機組成的參演分隊,並由2架運-20型戰役運輸機提供伴隨保障。而與之相對應的,巴基斯坦空軍也出動了由殲-7PG型戰鬥機、幻影Ⅲ型戰鬥轟炸機與FC-1「梟龍」戰鬥機所組成的參演分隊,與中國空軍在巴基斯坦南部的沙漠上空展開「激情碰撞」,根據巴基斯坦報導,這場大規模軍演將持續到十二月下旬。
  • 中國殲-11和殲-10B到底誰厲害?
    後續仿製衍生機型有殲-11B、殲-11BH和殲-11D。那麼殲11和殲10到底誰更厲害呢?殲-10是輕型機,殲-11是重型機,J-10空戰性能和殲-11相比,不是一個檔次。殲-10的瞬間機動能力優於殲-11,而持續機動能力殲-11佔優,打個比方就是殲-10提速快、可以轉急彎,而殲-11則可以連續高速過彎而不掉速度。瞬間機動能力的優勢配上國產的第二代頭盔瞄準具、最新的PL-9,就是致命的殺招,因為雙方沒有持續盤旋空戰的可能。蘇-27的雷達告警只能顯示受到威脅,不能區分威脅來自何方,這點就不如殲-10。
  • 裝上新批次殲10C開始量產,振奮人心
    在這部片中最後,一架灰色塗裝的新交付殲-10C從試飛站停機坪滑出進行試飛,然而戰機的發動機噴口卻和以往大不一樣,從長度較短、塗成暗銀色的發動機噴口來看,這顯然不是一臺俄制AL-31FN發動機,而是國產太行發動機。圖片:裝有太行的殲-10C,截圖來自成飛官微這意味著,新一批次的殲-10C,將首次採用國產太行發動機。
  • 殲11、15、16外觀相似,三者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那麼這三種飛機的主要區別是什麼呢?首先,殲-11B戰鬥機是我國根據上世紀90年代引進的蘇-27戰鬥機研製的深度改進型號,是一款傳統雙發重型空優戰機。▲殲-11殲-11要在制空。不過,我們不會望而卻步,期待在殲-15雙座及其改進型,一勞永逸地解決。而我們的殲-11戰機是在2000年後開始的,首先我們進行的俄羅斯配件,我們自己組裝,這個階段的蘇-27戰機被稱為殲-11A,其實就是蘇-27戰機的國內組裝,沒有什麼技術變化。蘇-27SK與殲11A外觀基本相同,殲11A是第一代蘇27的最基本外形:垂尾頂部切件、駕駛艙前部IRST光電探頭居中、雷達罩前有空速管。
  • 20種,中國蘇27原來這麼多,殲11殲15殲16就有14型
    中國還會買蘇35嗎?在它的基礎上,我們又研製了雙座的殲11BS、以及給海軍配套的殲11BH、殲11BSH,加殲11A就是5種了。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殲16也在不斷改進,出現了強化電子作戰能力的殲16D,和強化隱身能力的殲16隱身版。但是可惜,由於蘇27設計的局限性,以及研製單位對隱身的把握不準,殲16隱身版以失敗告終,同時也代表這條路走進死胡同,未來的方向只有發展真正的隱身戰機,半吊子的隱身機並不靠譜。
  • 央視官宣:「更威猛的殲-10」即將出現!隱身版殲-10要亮相了?
    這個解說詞,稍微有點語文功底的人都會感到「殲-10家族或將迎來更加威猛的兄弟」這句話加的非常可疑,難道是讓殲-10具備殲-20一樣的隱身能力?此外,起碼到目前為止,殲-10型戰鬥機還有一型技術改進的型號沒有出現(也就是傳的沸沸揚揚的殲-10D),而且有可能很快就要出來亮相了。
  • 殲-11D為何還賣不動?和美國的F-15EX相比,殲-11D的發展困境是什麼?
    但是經過數年的發展,還處於了無盡頭的試飛之中,證明除了技術方面的原因,殲-11D發展坎坷,應該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下,還有什麼原因,阻礙了殲-11D重型戰鬥機的最終採購。F-35偏向攻擊機設計考慮到F-22的生產線已經停止了,如果遭遇手上同樣握有大量五代機的對手,美國空軍在奪取制空權方面可能會遇到問題。
  • 春節特別報導⑥|「爭氣機」殲-10的奮鬥路:發動機實現國產 空戰力克同代重型機
    值此新春佳節之際,東方網軍事頻道整理了殲-5、殲-6、殲-7、殲轟-7、殲-8、殲-10、殲-11等解放軍經典戰鬥機資料,通過講述這些國產戰鷹的守衛祖國領空故事,展現些許人民空軍成立至今的崢嶸歲月,以饗讀者。講完了我國國產的第一、第二代戰鬥機,現在正式進入三代機的環節,今天故事的主角是殲-10戰鬥機。
  • FreeNAS 11 | 初探 bhyve 全新虛擬機平臺
    前幾天看到一篇國外網友的文章,談到 FreeNAS 9.10 內置的 VirtualBox 存在問題且官方不再提供更新,並介紹了在命令行中使用底層 FreeBSD 系統預置的 bhyve
  • 關於殲-11D
    網上流傳出殲-11D的圖片,這是殲-11的最新型號。
  • 殲-11和蘇-35都脫胎於蘇-27,殲-11魔改能媲美蘇-35嗎?
    自此之後,中國沈飛集團在充分吸收原版蘇-27戰鬥機的技術基礎上,研製了殲-11戰鬥機。並且,以殲-11為基礎,沈飛集團對其進行家族化開發,很快又推出殲-11B型戰鬥機。後續,沈飛集團從烏克蘭引進蘇-33原型機,成功研製出殲-15艦載機,又以蘇-30MKK戰鬥轟炸機為參考型號,再次推出殲-16戰鬥轟炸機。
  • 四代機時代下殲-11的日子怎麼過 | 晨楓
    一方面,殲-20已經入役;另一方面,殲-11B「剛年輕就老了」。在第四代戰鬥機展翅的天空裡,還有殲-11的位置嗎?一方面,殲-20已經入役;另一方面,殲-11B「剛年輕就老了」。在不久前的「天鷹杯」裡,殲-11B大有斬獲,但依然抹不去人們心中的疑惑:在第四代戰鬥機展翅的天空裡,還有殲-11的位置嗎?殲-11是一個家族。狹義的殲-11以殲-11B為主,廣義的殲-11還包括殲-15和殲-16。這些飛機都是從基本的蘇-27衍生而來的。
  • 中國為何還在生產殲11B戰機 而不要性能更好的殲11D
    道路坎坷的殲-11B戰鬥機   9月11日,央視公開了記者採訪航空工業沈飛的畫面,從新聞可以看到多架殲-11B戰鬥機停放在沈飛試飛站機庫裡面,表明殲-11B還在生產或者已經復產。  這個新聞表明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仍舊在採購殲-11B戰鬥機,而不是最新殲-11D,這個舉動是否代表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不再採購殲-11D尚不得而知,不過現在中國空軍列裝殲-20,引進蘇-35SK,增購殲-11B,留給殲-11D空間正在縮小倒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