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C航電更先進,團戰卻屢次敗給殲11B,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2021-03-01 四代重殲

姚凱與殲11B戰機


央視新聞最近對空軍飛行員姚凱進行了一次報導,講述了姚凱駕駛殲11B戰機屢次挑戰「金頭盔」最終圓夢,在海疆上空驅逐外國軍機,率領團隊勇奪「天鷹杯」。而「天鷹杯」是以飛行大隊為團體參賽的一個項目,與不同機型的個人「金頭盔」獎項不同的是,天鷹杯只有一座,想要贏得天鷹杯必須擊敗其它機型的團隊,對戰機的性能、飛行員技術、團隊戰術都有很高要求,央視的報導也確認了殲11B在最新一屆的「天鷹杯」中再次奪魁。

殲10C


駕駛殲11B戰機的團隊已經連續4年奪得天鷹杯,其中肯定與殲10C的團隊遭遇過,殲10C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並且可以發射霹靂10紅外格鬥彈與霹靂15遠程空空飛彈,有源相控陣雷達擁有探測精度高、多目標攻擊能力強、抗幹擾能力強等優點,而霹靂10空空飛彈擁有抗幹擾型多元紅外成像導引頭,霹靂15空空飛彈擁有150千米以上的射程。

殲11B戰機


殲11B的航電系統與武器系統遠遠不如殲10C,殲11B使用的是老式平板縫隙天線雷達,採用機械掃描原理,多目標攻擊能力不穩定,並且抗幹擾能力不強。殲11B配備了霹靂8格鬥飛彈與霹靂12中距彈,霹靂8仿製的是以色列的「怪蛇3」空空飛彈,各方面性能均不如霹靂10格鬥彈,而霹靂12的射程比霹靂15低了大約70千米,彈藥裝藥量也有較大差距。

霹靂10空空飛彈


殲10C在擁有航電優勢與武器優勢的情況下屢次敗北,證明了重型戰機依然擁有無可取代的優勢。殲10C雖然擁有多項優勢,但是決定空戰勝負依然還要看飛行速度、機動性、滯空時間,殲10C的最大飛行速度只有1.8馬赫,而殲11B擁有2.2馬赫的飛行速度;此外殲10C的載油量與滯空時間遠低於殲11B,這意味著殲11B擁有「交戰選擇權」,情況不利時利用速度優勢與殲10C保持距離,一旦情況對殲10C不利,速度較慢的殲10C根本無法躲過殲11B的追擊。空戰中殲10C的燃油肯定被先耗盡,到那時殲10C只能返航,殲11B則可以趁機發動攻擊。

殲10C


此外殲10C已經轉型成為多用途戰機,經常需要掛載對地攻擊飛彈,用於空戰訓練的時間會更少。而殲11B的火控系統相對簡單,除了掛載空空飛彈外,偶會會掛載火箭彈、航空炸彈,不需要承擔近地支援、戰場遮蔽、壓制防空陣地的任務,飛行員可以將時間全部花在鑽研空戰戰術、提供空戰格鬥技巧上,無形中也對殲10C形成了優勢。而在機動性方面兩款戰機各有千秋,殲10C的瞬時盤旋能力更出色,而殲11B的持續盤旋能力更強,在團隊較量時更考驗戰機的持續盤旋能力,這方面殲11B依舊擁有優勢。

殲11B掛載霹靂15飛彈


殲11B作為重型戰機,還擁有升級潛力的優勢,目前一部分殲11B戰機已經開始裝備霹靂15遠程飛彈,殲10C在武器系統方面的優勢逐漸喪失。而殲11B的雷達雖然不如殲10C的先進,但是殲11B的雷達尺寸更大、功率更高,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性能方面的劣勢,綜合以上所有因素考慮,殲10C在團戰中敗給殲11B並不意外。

相關焦點

  • 巴基斯坦採購殲10c實錘,第一批就有25架,交付速度有點快
    相關的傳聞已經傳了好幾年了,直到2001年年初,關於殲10c出口巴基斯坦這個消息,再度被提上日程,有網友注意到,中國空軍參加中巴聯合軍演,派出的殲10c戰鬥機裡有兩架的塗裝,跟我們空軍塗裝不一樣,好像更接近於巴基斯坦空軍的塗裝。因此當時有網友猜測,巴基斯坦空軍,有可能會採購殲10c但是這個消息爆出之後,過了一段時間 又無聲無息了。
  • 解讀殲20戰機航電系統
    四代機在基本設計階段就把電傳系統納入總體設計,將全機所有子系統與航電軟、硬體框架徹底地整合起來,絕不僅僅是用電傳操縱取代機械操縱。所以「飛火推一體化」給予了飛機總師和氣動力專家全新的自由,設計出機動性更好、 重量更輕、阻力更小、航程更遠並能滿足特殊任務需求的飛機。這對飛機設計所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三代機時代。然而其中的巨大困難,也成了絕大多數國家在研製過程中難以逾越的一道門檻。
  • 巴基斯坦高官確定購買中國殲10C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 殲-11系列加速改進 「白頭」殲-11B現身沈飛試飛場
    資料圖:殲-16現身長春空軍開放日 錢程燦攝2006年推出了航電系統效能更先進、國產化水平更高的殲-11B。別看殲-11B戰鬥機外形和殲-11區別不大,其「內功」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採用國產的航電系統與武器系統、玻璃化座艙,換裝國產新型雷達,並使用更加先進的電傳操控系統。此後,借鑑從烏克蘭引進的蘇-33原型機研製出殲-15艦載機,後又在殲-11BS的基礎上研發了多用途戰鬥機殲-16。
  • 殲-11B搭載電戰吊艙,「電子豹」罕見亮相
    其中,殲-11B在和殲-10B的空戰訓練搭載電戰吊艙,「電子豹」更是罕見亮相,鐵翼下掛著兩個碩大的電子吊艙,令人直呼過癮!演兵場之前提過,電子戰吊艙在各國都屬於高度機密,我軍航空兵部隊在日常例行訓練中都不會掛載電子對抗設備,只有實戰意味較強的演訓任務中,這些神秘的「外掛」才會出現。
  • 兩百架殲-10A航電不行?— 升級意義不大,充當「新時代殲7」不錯
    殲-10A航電落後殲-10C一代近日空軍殲-10A戰鬥機頻頻亮相,攜帶各種武器系統進行密集訓練,讓網友又把目光轉向了這款服役十幾年的空軍「老三代」!殲-10A從2004年開始服役,服役之初不僅是空軍制空能力最強的機型之一,更是空軍正式全面邁進現代化的標誌。
  • 和平典範前後,最先進殲-7、殲-8被美國看個遍 — 我們得到什麼?
    起步晚起點早,直接跨過活塞動力進入噴氣時代,代表機型包括米格系列改進而來的殲-5、殲-6、殲-7戰鬥機。這些戰機在同期絕對是先進的代名詞,不過隨著後期技術引進受限,接下來幾十年間只能依靠這些戰機守衛領空,直到80年代後才慢慢有了相對先進殲-8。回到「和平典範」項目,也稱為和平珍珠或八二工程,這是當年最大型和最重要的航空對外合作項目。
  • 注意了,殲-10C不是殲-10
    而在建軍90周年上首次亮相的殲-10C,雖然仍冠以殲-10的名頭,但實際上,兩者大不一樣。相比於殲-10,殲-10C採用了諸多新技術,從內到外都有了巨大變化,性能大幅提升,已經達到了四代半戰機的水平。圖註:中國殲-10戰機,殲-10C雖然仍冠以殲-10的名頭,但實際上,兩者大不一樣 在航電系統方面,殲-10C
  • 中國JF-17和殲-10戰鬥機,誰更適合出口?美媒給出答案
    而在空軍方面,我國自主研製的性能優良的武器也層出不窮,近年來,我國研製出一批性能優良的戰鬥機,到目前為止,中國生產的一些戰鬥機不僅可以供我軍使用,而且可以出口到其他國家供其他國家使用。  因此,JF-17Block3和殲-10C兩款單發戰鬥機,誰更適合出口」也成為一個熱議話題。  為此,《軍事觀察家》雜誌的網站發表了一篇文章,專門對比了這兩架中國製造的單引擎戰鬥機。
  • 新殲11B亮相,正式宣判殲11D下馬,蘇35演習慘敗成導火索
    新殲11B亮相,正式宣判殲11D下馬,這是為什麼呢?雖然此前殲-11D的原型可以說是殲-11B,因為它是基礎,只不過外形變化了一些,使用了比較多的五代機。可是殲-16戰機出現,他的空優戰機裝備壓縮的比較好,使得這一發光點讓其遮蓋了殲-11D。
  • 臺灣首批F-16V開始升級,臺媒竟稱它可戰殲20……
    F-16V的主要改進是加裝APG-83有源相控陣雷達,並對全機航電系統進行局部改進F-16V戰鬥機升級的主要亮點是雷達和航電系統的升級,其所採用的APG-83雷達可以在全機火控、供電、冷卻系統不全面更新的前提下進行安裝,從而較大幅度提高戰鬥機作戰能力。
  • 殲10C最大速度暴降0.4馬赫,為何戰鬥力卻大大提高?
    ,不代表堂主完全認同文章觀點中國空軍從最近年來,最先進的戰鬥機就是3款,一款是殲10C,另外一款是殲16,最後一款就是殲20,殲10C和殲16都是典型的三代機改進型,航電設備和武器經過重大升級後達到了三代半的標準,而殲20則是典型的四代隱身重型戰鬥機,三者在航電武器和飛行性能上,殲20具有壓倒性優勢,尤其在超音速性能上,徹底碾壓,在空軍中就有傳言:一到超音速就是殲20
  • 殲-11B戰鬥機——比你想像中更重要的「空軍中堅力量」
    在歷次演習和日常執勤巡邏飛行任務中,殲-11B都是當然的「主角」。殲-11B,扮演著比你想像中更重要的角色。 據外媒猜測,殲-11B從開始批生產到現在,已有大批同型戰機服役多年,在蘇-27SK和殲-11A陸續退役之後,是目前空軍裝備數量最大的重型三代機型號。
  • 殲-20戰鬥機座艙啥樣子?4年前航展早就公開,比美國更具特色
    ,核心的隱身性能一點沒有說明,而且座艙照片也沒有公開過,目前根據媒體公布的飛行員頭盔反光,可以粗略構造出一個殲-20戰鬥機座艙的概貌。其實,早在4年前,2016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國航空工業就展出了一個先進戰鬥機航電模型,和殲-20戰鬥機的特徵極為相似,包括頂部大型衍射平顯,中央一塊20多寸巨型屏幕,右側和下方各有一個備用的液晶地平儀,屏幕帶觸摸功能,飛機採用左側油門杆,右側駕駛杆設計,根據試飛員的訪談,具體座艙設計細節一直在調整,或許會和真機有部分差異
  • 「電石榴」現身珠海,殲-16電戰機叫板美國咆哮者,造價超過殲-20
    殲-16電戰機拆除了風擋前方的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IRST)和空速管,取消了機身右側邊條內的機炮,以騰出機身空間容納電子戰設備。殲-16裝備有全套的電子戰設備,包括翼尖的多波段電子信號接收吊艙、可兼做接收機/幹擾機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通信對抗系統,幹擾對消設備,能夠在翼下和機腹下掛載大型幹擾吊艙。
  • 對殲11B復產的目的和意義猜測
    還有錢包的問題。石榴的性能是不錯,但價格也很不錯,作為高端戰力,也只能充當刀刃。棍B/C的綜合性能不錯,但CAC產能擺在那裡,而且中型機的身板限制了載荷-航程能力。而國內最大的三代機群,殲11家族其實對地能力有限。
  • 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殲10C以4敵24,抵禦住大機群進攻
    儘管報導沒有提及李勇駕駛的是哪種戰鬥機以及對抗的又是什麼機型,但結合央視對李勇的報導,這場空戰很可能是殲-10A和殲-10C新老兩代「猛龍」戰鬥機之間的對決。如果事實果真如此,說明儘管殲-10C只比殲-10A先進半代,其戰鬥力卻成倍增加。
  • 中國殲-11和殲-10B到底誰厲害?
    後續仿製衍生機型有殲-11B、殲-11BH和殲-11D。那麼殲11和殲10到底誰更厲害呢?殲-10是輕型機,殲-11是重型機,J-10空戰性能和殲-11相比,不是一個檔次。其實殲-10並不是輕型機,其空重約8.6噸,最大起飛重量約19.2噸,屬於中型機;FC-1、JAS-39才是輕型機(殲-10最大速度2.2MH,最大靜升限接近2.1萬米,最大動升限大於2.2萬米,最大航程3500公裡,最大作戰半徑1350公裡,最大載彈量7噸)。如果說在90年代,蘇-27SK還是一款優秀的戰鬥機,但進入21世紀,其航電、武器已明顯落後。
  • 央視官宣:「更威猛的殲-10」即將出現!隱身版殲-10要亮相了?
    大家都知道,殲-10戰機自1998年3月23日首飛,到2004年3月定型試裝以來,共發展出了大小四個不同技術狀態的改進型:在「白板型」的基礎上對機載火控雷達、電子對抗、綜合化航電等子系統進行全面升級、改善了整機勤務性與使用壽命的殲-10A型(還有一個技術狀態與殲-10A相當、作為同型教的殲-10S);全面升級氣動外形、更換DSI進氣道、使用以新一代無源相控陣雷達為核心的、具備第四代特徵的新型綜合化航空電子系統的殲
  • 殲11輸給鷹獅戰機,卻能大勝殲10,是否說明國產四代機技不如人?
    殲11A是蘇27SK的國產組裝型號,擁有完全一致的航電與武器系統,憑藉蘇27優秀的氣度布局,殲11A的機動性能夠壓制鷹獅戰機,但是其航電水平依然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水平,使用的N001脈衝都卜勒雷達存在重量大、故障率高、抗幹擾能力差等問題,被航電系統更先進的鷹獅戰機在超視距環節擊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