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殲20戰機航電系統

2021-02-14 軍工圈

  最新曝光的2015號殲-20四代機試飛照片,拍攝角度獨特可以感受到這款中國最先進戰鬥機的弧線之美。

  世界上最早採用電傳操縱系統的戰鬥機是歐洲聯合研製的「狂風」。由於它性能不甚出眾,很多人多少把它忽略了。但它標誌著航空技術史上的一個新紀元。接踵而至的就是電傳系統在F-15、F-16上的應用。

  電傳操縱系統的概念並不難理解,就是將飛行員的操縱信號變成電信號,通過電纜支架傳輸到自主式舵機。它去掉了傳統飛機操縱系統的機械傳動裝置和液壓管路,大大簡化了飛機內部的機構設計工作。電傳操縱系統主要包括運動傳感器、中央計算機、作動器和電源、相當於動物的神經系統、大腦和肌肉。為什麼「狂風」之後的戰鬥機要全面使用電傳操縱系統呢?

  2015號殲20以完全態飛赴閻良後,2013再改成2015的模樣,很可能說明國家定型試飛沒什麼問題。 那麼下一步,不長的時間內會去打靶,然後就齊活兒了。

  三代機與電傳飛控時代

  根據越南、中東戰場上的經驗教訓,以F-15、F-16、米格-29、蘇-27為代表的三代機突出強調了亞音速條件下的高機動格鬥能力。不過,機動性與穩定性卻是一對矛盾。一架飛機如果沒有穩定性,就不能飛行,但如果太穩定了,機動性也就很糟糕,失去了戰鬥機的價值。這對矛盾發展到第三代戰鬥機時已經十分尖銳,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於是人們開始逆向思考,能不能一開始就將飛機設計成靜不穩定的氣動布局(重心在氣動中心之前),這樣能顯著提高機動能力,但必須頻繁調整各種啟動操縱面才能避免飛機亂翻。如果依然靠傳統的機械傳動裝置,飛行員必須像章魚一樣長出很多隻手才夠用。因此,這種飛機的控制不是機械傳動所能勝任的,必須採用自動化飛控系統,吧陀螺儀、姿態傳感器等發出的信號傳入計算機,再由計算機發指令給作動器。但是,為了給飛行員一個模擬的反饋,操縱杆上特意設置了杆力機構,讓飛行員體會到操縱的幅度。

  從嚴格意義上說,「電傳」和「飛控」是兩套組件。「電傳」負責採集駕駛杆和飛控的電指令信 號,通過解算俯仰和傾斜通道的電 傳操縱指令,形成相應舵機的動作信號,控制飛機舵面偏轉。「飛控」負責採集其它敏感器的數據,例如大氣敏感器提供的真空速、攻角等信號,通導設備提供的無線電 高度等數據,慣導提供的三軸過載、角度等信號,解算出飛機實時 姿態信息。在飛機控制中,電傳組件的權限要比飛控組件高得多。在必要情況下,飛行員甚至可以繞過飛控直接指揮電傳。所以飛控組件有自動駕駛、聯合操縱和飛行員操縱三種模式。

  元宵佳節,網友上傳了數張2015號與2013號新版殲-20四代機同時現身的照片,上演了一幅「雙龍鬧元宵」的罕見畫面。

  電傳飛控克服傳統機械操縱系統的很多缺點,例如重量大、佔據空間大、機構複雜、存在非線性(幾間之間存在摩擦和間隙)和彈性變形。電傳操縱不存在傳動設備熱脹冷縮的問題,不需要潤滑,去點了百餘個叫指點。更重要的是能實現靜不穩定飛機的主動控制,設計師們可以為戰鬥任務選擇和優化布局,然後由飛行控制計算機根據相應控制律保證飛機的穩定飛行。如果沒有電傳飛行控制系統,任何採用靜不穩定設計的戰鬥機---包括殲-10---根本就別想飛起來。

  電傳飛控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包括了各種增穩器、傳感器、自動駕駛儀等等。在電傳操縱系統中,飛機各個控制面對駕駛員操縱的反應不僅僅取決於飛行員的動作,還必須參考各種機載傳 感器反饋的飛行狀態,如速度,迎角等等,更先進的電傳飛控系 統還要考慮發動機的工作狀態信息,即全權限發動機數字控制系統。飛控系統可以綜合判斷各種信息,決定控制面應該做出什麼反應。換句話說,在自動駕駛狀態下,如果計算機認為駕駛員的動作不正確,就可以不執行這個操作,這對安全有利。

  這同時也意味著,戰鬥機的性能好壞不再完全取決於氣動布局的設計了,更關鍵之處在於電傳飛控能在多大程度上吻合其實際飛行包線。雖然電傳操縱由「狂風」開創,由F-15、F-16發揚光大,但真正通過電傳操縱大幅度提高飛行性能的典範則是蘇-27。蘇-27因為初期樣機不能對抗F-15而決心推翻重來,擯棄了傳統的飛機設計法則,通過採用四餘度模擬式電傳操縱系統、靜不穩定布局而獲得了性能的空前提高。

  網友於五一勞動節期間在網上發布了一組殲20戰機近期試飛美圖。2013號殲20進行低空機動測試,展示了小半徑轉彎、垂直爬升接筋鬥、低空橫滾、小速度低空通場等動作。

  通過這樣的方法,戰鬥機機動性和穩定性的矛盾就解決了,電傳飛控成了第三代戰鬥機的標準配備。然而,這條路註定是不平坦的,很多三代機項目因此被拖了後腿,而JAS-39、「颱風」更是因此付出了血的代價。

  「飛火推一體化」的概念

  在標榜4S性能的四代機時代(既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超視距攻擊、低可探測性),對電傳飛控系統又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呢?

  在四代機時代,電傳系統的概 念外沿實際上大大延伸了。三代機 的電傳系統只是指狹義的飛控,主要用於飛行控制,而火控系統與動力系統部分則相對獨立。四代機的 電傳系統則要實現將火力、動力系統的控制整合在一起,構成所謂的「飛火推」一體化綜合航電控制系統。

  四代機在基本設計階段就把電傳系統納入總體設計,將全機所有子系統與航電軟、硬體框架徹底地整合起來,絕不僅僅是用電傳操縱取代機械操縱。所以「飛火推一體化」給予了飛機總師和氣動力專家全新的自由,設計出機動性更好、 重量更輕、阻力更小、航程更遠並能滿足特殊任務需求的飛機。這對飛機設計所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三代機時代。然而其中的巨大困難,也成了絕大多數國家在研製過程中難以逾越的一道門檻。

  據網友拍攝的照片顯示,久未露面的2013號殲-20四代機近日進行了升空試飛。

  「飛火推一體化」可以非常方便地實現定速自動地形跟蹤突防和自動攻擊,設定好目標航路之後, 就可以自動調節舵面和油門,飛行員實施人工幹預後可以自動補償變化了的參數。這就形成了一個某種意義上的「大迴路」,給飛機賦予了「靈魂」。

  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必須採 用綜合式航電系統,用綜合核心處理器(CIP)處理飛控、火控、動力等數據。而綜合式航電的硬體主 要有高速處理器(相當於大腦)、高速網絡(相當於神經)、貼片式數據傳感器(相當於體表細胞、眼睛和耳朵)。由於電子、電氣設備的大幅度增加,電磁幹擾和雷擊對飛機的威脅更大了。特別是現代先進戰鬥機採用了越來越多的複合材料,機體對電磁波的屏蔽作用越來越小,使這個問題日益嚴重。因此,美國已經開始了光傳操縱系統的預研和試飛。它將電信號轉化為光信號,利用光纖傳輸,徹底避免了電磁幹擾問題,也提高了傳輸速率和帶寬。光傳操縱系統可能已用於F-22A的改進。

  其次是整合問題,也就是軟體的可拓展性和開放性問題。這是真正的難點所在。一些F-22研發人員在論文中坦率地承認,在F-22A綜合式航電系統軟體的編制中,傳感器融合是一個難點。

  未來還要以單機平臺為基礎拓展到機群融合,即「智能網絡航電系統」。未來的飛行員不管是在座艙裡、地面上,還是預警機內,他對飛機下達的不是飛行指令,而是戰鬥任務。戰鬥機會依據任務內容自主制定作戰規劃、最佳導航路 線、攻擊方式等,然後執行。這其 中不僅僅涉及到控制算法,還要注重軟體質量、武器的可靠性和實時性,還要把任務分送到上百個處理器去執行,難度可想而知。因此,最先搞出四代機的美國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F-22A所裝備的也只是綜合式航電系統的雛形。F-35由於研製時間較晚,情況要稍好一些,其航電系統和飛機上各個任務子系統高度融合,但與真正的目標仍有相當距離。既便如此,從工作量比例度來看,F-22A和F-35項目「飛火推一體化」的軟體編制工作量已經逼近現有工程能力的極限了。

  據美國《空軍雜誌》網站2015年4月10日報導 在向《空軍雜誌》的問題答覆中美國空軍稱將維持F-22機隊到本世紀40年代,早前空軍曾預測F-22將從30年代中期開始退出現役。美國空軍發言人Ed Gulick在一份電子郵件中表示「基於當前計劃的機隊飛行小時與實際飛機使用的對比,在不對機體結構開展使用壽命延長計劃(SLEP)情況下『猛禽』機隊的預計服役壽命將持續到本世紀40年代。」

  對殲-20「飛火推一體化」綜合航電系統的簡單推測與分析

  如果有這麼一種四代機方案,其基本設計意圖是通過採用更超前的氣動設計、具備開放性的綜合航電系統,即便發動機、雷達等子系統性能稍差,也能獲得相當於F-22A的整體戰鬥力,那麼這個四代方案很顯然必定是隱形、超巡、超機動以及超視距攻擊能力的有機結合。

  所謂更超前的氣動設計,可能包括了遠距耦合全動式鴨翼、全動式V型雙垂尾、蚌式進氣道、大型機內彈艙,很可能還要採用雙發推力而噴口不轉,或者噴口轉而平尾不轉,或者噴口和平尾都轉。具體採用哪種方式,由CIP根據各種傳感器數據和飛行員的需求,經綜合計算後得出飛控指令。例如,當在高空超巡時,平尾力矩大,這時候飛控系統可以採用噴口轉向輔助平尾配平,也許平尾下偏15度,而噴口只偏5度。低速大仰角飛行時平尾效率低,CIP可以控制平尾不偏轉,只控制矢量噴口來控制俯仰。而蘇-30MKI是做不到的,即使平尾因發生氣流分離而失效了,還是要和噴口一起同步偏轉。這就是「飛火推一體化」和簡單把推力矢量技術整合入飛控的區別,也是四代機與三代機的本質不同之一。

  就殲-20方案而言,還有更複雜的問題---「飛火推一體化」對火控、武器、空戰能力的影響。比如當與敵機迎頭時,飛行員滾轉,然後拉杆做水平盤旋,與敵機形成雙環格鬥局面。如果這時火控系統可以根據飛控系統(飛行員的指令)判斷出飛機是在左盤旋還是右盤旋,就能自主決定開啟左彈艙還是右彈艙,並提早對空空飛彈引導頭製冷,那麼對整體戰鬥力的提升將是顯爾易見的。這一切只有實現了「飛火推一體化」才能做到。這當然是飛行員的夢想,卻是工程師面前的險峰。

  近日,網友拍攝到1架以黃綠色底漆狀態試飛的殲-10B戰鬥機,該機機頭刷塗的「51」編號和垂直尾翼上「1051」編號引起了不少軍迷的好奇,在此前出現的殲-10B戰鬥機中,並未出現過類似規律的編號。

  結語

  那麼,殲-20有沒有可能利用此前在三代機上所建立的軟、硬體航電系統框架,經過一定程度的完善和拓展,發展出能夠滿足要求的「飛火推一體化」系統呢?這恐怕是不行的。

  阿聯定購F-16 block 60時,提出裝矢量噴口,但洛-馬公司委婉地拒絕了。按理說,F-16 block 60已經裝備了千兆級的光纖網絡,完全滿足傳輸速率要求。但為何洛-馬不把類似於多軸推力矢量(MATV)噴口這樣的高級貨裝在F-16 block 60上大賺一筆?這只能說明,現有系統可以用來驗證個別技術,但是要真正實現飛、火、推融合,無論是軟體還是硬體上都要推倒重來,全面建立新一代綜合航電系統平臺後才有可能實現。

  如果殲-20團隊有信心將它發展成真正具有實用價值的未來空戰平臺,那麼真正的大手筆或許不是原型機本身,而是一套革命性的、面向未來幾十年需求、有可拓展性的「飛火推一體化」綜合航電控制系統框架,並利用這套「軟」框架發展出其它不同任務側重的四代機機體平臺。

  春節來臨,中國軍迷們用他們的方式拜年。近日有網友放出了數張國產2013及2015號殲20戰機試飛的高清美圖,祝賀新年。圖中殲20機身彈倉的蒙皮凹線清晰可見。


更多精彩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F22航電系統太複雜,美國空軍無奈的發現,再怎麼升級都不如殲20
    ,在很長時間內都是戰鬥力最強的戰機,不過一直以來F22都存在一個讓美國空軍無法釋懷的缺陷,那就是F22由於航電系統太過複雜,因此始終無法讓頭盔瞄準具與F22的火控系統融合,因而F22在服役後一直沒有配備頭盔瞄準設備,飛行員佩戴的都是普通的飛行頭盔。
  • 五架殲-20戰機有多大威力?
    殲-20VSF-22、F-35從理論角度來看,五代隱身戰機在航電系統、火控雷達、機載武器、隱身材料等核心領域差距並不大,因為決定最後空戰輸贏的因素很多,最核心的是要看誰的信息化水平更高,誰能最快獲取對方信息並先發制敵誰的勝算才最高。
  • 兩百架殲-10A航電不行?— 升級意義不大,充當「新時代殲7」不錯
    殲-10A航電落後殲-10C一代近日空軍殲-10A戰鬥機頻頻亮相,攜帶各種武器系統進行密集訓練,讓網友又把目光轉向了這款服役十幾年的空軍「老三代」!殲-10A從2004年開始服役,服役之初不僅是空軍制空能力最強的機型之一,更是空軍正式全面邁進現代化的標誌。
  • 「電石榴」現身珠海,殲-16電戰機叫板美國咆哮者,造價超過殲-20
    這架戰鬥機從外形特徵看,是國產殲-16雙座重型戰鬥機,但從某些細節看,該機沒有機炮,沒有機頭光電火控系統,翼尖帶有大型電子吊艙,而且豎立著醒目的天線。這架戰機很可能就是傳說已久的殲-16電子戰機。很多網友親切地稱為「電石榴」。殲-16電戰機的公開亮相,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以後的第二個擁有自行研製的專業電子戰鬥機的國家。
  • 殲-20戰機全解析!
    因此,除了機載航電設備和空戰武器系統外,作為決定空戰能力下限的指標,國產四代機綜合機動性要求是非常苛刻的。也就是說,國產四代機從一開始就被要求兼具高機動性、超聲速巡航能力、隱身和遠程作戰能力等諸多特徵。
  • 殲10C航電更先進,團戰卻屢次敗給殲11B,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講述了姚凱駕駛殲11B戰機屢次挑戰「金頭盔」最終圓夢,在海疆上空驅逐外國軍機,率領團隊勇奪「天鷹杯」。殲11B戰機殲11B的航電系統與武器系統遠遠不如殲10C,殲11B使用的是老式平板縫隙天線雷達,採用機械掃描原理,多目標攻擊能力不穩定
  • 中國「戰機之王」殲-20是不是美軍F-22的對手
    相信很多網友表示現在中國殲-20的隱身技術再次突破,整體實力會提升到什麼程度?相信大家都很期待殲20與F-22的交手,那麼作為中國「戰機之王」殲-20能否全面碾壓美軍F-22?美國空軍F-22戰鬥機殲-20的橫空出世,狠狠的扇了美國一臉,從最初的不屑一顧到外媒專家聯手大肆貶低殲20還不配與F22和F35一戰,口水大戰不知淹沒了鄰近多少小國。
  • 焦璐 「航電玫瑰」向陽生長
    「她主持的梟龍飛機航電系統研發,走出了國門,為國爭光;她主持的我軍」八一「飛行表演飛機航電系統研製,精彩亮相「九·三」閱兵,為航空工業和四川省贏得了榮譽……」聽著這驕人的成績,始終無法與眼前這位身材嬌小的女子重合,無法想像她是如何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如此重任並將之出色地完成,這期間的酸甜苦辣也只有她和她的團隊最清楚。
  • 經典戰機系列:東方猛龍——殲-10
    殲-10A殲-10戰機(編號J-10,軍方代號」猛龍「,北約代號 「火鳥」)是由中國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研製的我國第一款單發,全天候,多功能的第三代戰機,從氣動外形到航電系統可以說摒棄了中國戰鬥機40多年來仿製蘇系戰機的歷史。
  • 外媒盤點世界最強戰機,殲20強勢登榜,印度罕見點讚
    現代戰機是一種固定翼飛機,它往往決定著現代戰爭的走向。它的優勢包括機動性、隱身性、航電、多用途能力、網絡化數據等。而目前世界上一些最優秀的戰機包括以下四位:洛克希德·馬丁 F-22據美國洛·馬公司介紹,F-22戰機擁有先進的隱身能力、超強的續航能力、強大的機動性和集成的航電系統等多重優勢,這使得其能夠扮演起 "踹門作戰"的角色。
  • 兵器 | 首次亮相:「電石榴」現身珠海,殲-16電戰機細節爆出
    電子戰機主要分為用於防區外支援、幹擾的大型戰役電子戰飛機,用於隨隊幹擾、具備「硬」殺傷能力的戰術電子戰機等幾種類型。而此次公開亮相的殲-16電戰型,當然是屬於後者,即戰術電子戰機。而具備「硬」殺傷能力的戰術電子戰機的主要作戰對象實際上就是各類地面防空系統的搜索雷達和火控雷達,通過機載反輻射飛彈摧毀防空系統中的雷達設備,從而削弱甚至消除防空系統對空中攻擊機群的威脅,而這也將現代空中電子戰的作戰模式推向一個全新時代。
  • 中國為何復產殲11B戰機 看似是倒退但也事出有因
    這架殲11B技術狀態和此前我空軍、海航大批裝備的殲11B沒有太大差別,雖然內部航電、電子戰系統有無升級仍不得而知,但從機頭的黑色帶有防雷條的雷達整流罩來看,這架殲11B依然沿襲此前裝備的大型脈衝都卜勒(PD)機載火控雷達,而非殲16和殲11D所用的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
  • 講實話,殲-20和F-22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差距大到令人心疼!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殲-20因為誕生時間較晚,獲得了很多後發優勢,這一點在航電系統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普遍認為,殲-20航電系統的設計理念、系統結構、很多具體航電設備都足以和F-35平起平坐,大大超越了F-22。首先,在航電系統的基礎——航電架構上,殲-20實現了和F-35平起平坐,比F-22的航電架構要先進一代以上。
  • 法軍幻影戰機大升級,航電win7系統引爭議,臺媒:島內型號更先進
    根據法國媒體報導的消息顯示,日前該國空軍接收了首架經過現代化升級的幻影2000D戰鬥機,在升級的過程中,法國方面特地強調,對這架飛機的航電系統做出了改變
  • 殲11輸給鷹獅戰機,卻能大勝殲10,是否說明國產四代機技不如人?
    殲11A是蘇27SK的國產組裝型號,擁有完全一致的航電與武器系統,憑藉蘇27優秀的氣度布局,殲11A的機動性能夠壓制鷹獅戰機,但是其航電水平依然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水平,使用的N001脈衝都卜勒雷達存在重量大、故障率高、抗幹擾能力差等問題,被航電系統更先進的鷹獅戰機在超視距環節擊敗。
  • 殲-16開闢發展新方向,採用「獨家秘方」提高隱身性能,價格或高於殲-20!
    不關注時事,你將會被這個世界拋棄,點擊標題下藍字「全球博弈」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時事解讀。,尤其是在航電技術方面,水平甚至已經比肩國際一流水準,並且,因其載彈量可達12噸之多,這一數量也是十分驚人的,因此甚至被外界冠以「炸彈巴士」的美譽。
  • 殲-10戰機,它改變了中國
    殲-10應該說是借鑑了部分外國的成功經驗,畢竟當年我們國內在新型航電等設備方面完全沒有經驗,只能求助於國際社會,以色列人在雷達和航電系統方面有優勢,法國達索則精通飛控。  雖然殲20戰機已經交付空軍試訓部隊服役,但我軍飛行員與地勤對五代機仍需時間磨合形成戰力,此外由於殲20無法在短期內實現大批量生產,如何填補我軍大批老舊戰機退役而留下的空白?
  • 拳打殲20,腳踢紅旗9,什麼戰機這麼牛?得知真相後我笑了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一款戰鬥機,可以在制空作戰中,輕鬆碾壓咱們國產最新一代隱身戰機殲-20,還能在對地攻擊的時候,讓咱紅旗-9防空飛彈形同虛設,你首先想到的會是什麼?是美軍的F-22、F-35,還是剛剛在巴黎航展上亮相的,英法德三國聯合研製的「世界首款六代機」?好像都不行吧?
  • 俄羅斯輕視殲20?試飛員聲稱F35最難纏,發動機決定戰機性能
    但是託爾博耶夫同時也承認,一對一的空戰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完整體系支持下的F-35戰機是最難纏的對手,這款戰鬥機的機動性雖然較差,但是卻擁有完善的航電設備,是一款「全能戰機」。託爾博耶夫認為F-35配備了大量先進的傳感器,具備非常強的戰場感知能力,除了飛彈逼近告警裝置、雷達告警裝置外,F-35戰機還配備了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EODAS),這種光電系統你能夠給飛行員帶來360度的視野,在實戰中很難對
  • 擔心F-35戰力不足,日本壓寶F-3隱身戰機,目標是超越中國殲-20
    據環球網報導,據《歐亞時報》12月20日報導稱,隨著中國軍力不斷成長,特別是以殲-20為代表的新一批多款戰機的列裝入役,迫使日本在研發隱身戰機事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