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工業發展起伏跌宕,早期全套引進蘇套裝備研製體系,至少在上世紀50-60年代實現了巨大飛躍。起步晚起點早,直接跨過活塞動力進入噴氣時代,代表機型包括米格系列改進而來的殲-5、殲-6、殲-7戰鬥機。這些戰機在同期絕對是先進的代名詞,不過隨著後期技術引進受限,接下來幾十年間只能依靠這些戰機守衛領空,直到80年代後才慢慢有了相對先進殲-8。
回到「和平典範」項目,也稱為和平珍珠或八二工程,這是當年最大型和最重要的航空對外合作項目。主要用於改裝升級我們最先進的殲-8II,當然由於不可預見性因素,最終這個項目不了了之。
同期,隨著美軍假想敵中隊使用的米格-21等機型逐漸老化,無法有效展開對抗訓練,然後就從中方採購了兩個中隊40架殲-7戰鬥機用於補充(也有說12架)。那麼問題來了,這兩款在當我們最先進戰鬥機就這麼送到美國手上,在被研究個精光之後到底對我們產生多少好處?
80年代空軍主力從殲-8II送往美國改裝開始,這個歷史背景是建立在蘇聯圖-22「眼罩」,以及圖-22M「逆火」戰略威懾之上。當年雙方在邊境陳兵百萬,面對鋼鐵洪流坦克、武裝直升機立體攻勢多少還有點應對能力,但是圖-22這種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的出現就不是那麼輕鬆可以解決。
為抗衡共同的對手,作為大武庫計劃下配套方案美國提供低配版F-16/79,用以建立「戰隼走廊/獵隼走廊」攔截圖-22。甚至為獲得中方這個大客戶,美方還願意提供F-14及配套AIM-54「不死鳥」,法國則提供了幻影2000。
前者看不上後者買不起,在此背景下決定通過引進航電系統升級殲-8II,1984年,美國同意將殲-8II列入對外軍售渠道,1986年雙方籤訂合同由格魯門負責進行升級改裝,也就是後來知名的「和平典範計劃」。
殲-8II改裝項目主要是航電系統,包括50套機載雷達及火控系統,另外還包括5套備份庫存,總計5.01億美元。換裝AN/APG-66雷達,性能相當於F-16block15批次以上水平,航電設備的改進使殲-8II擁有三代機遠距作戰能力。
按照雙方約定,美方負責對殲-8II航電設備進行升級,所有工作都在美國完成。美方設備製造商可以接觸送往美國殲-8II戰機,升級包括雷達、慣性導航設備、平顯、大氣數據計算機及新的數據總線,約定於1991年交付。
結果大家都知道,由於國際環境變化,1989年6月美國單方暫停軍事技術合作,殲-8II改裝工作就此終止。
雖然同年格格魯門公司出於利益考慮,表示可以完成該項目但要求多支付2億美元,最後中方選擇放棄,已被美方從內到外研究個遍的兩架殲-8II,直到1992年才得以回國。
雖然八二工程沒能完成對我們的損失顯而易見,但是通過這個項目進行,中方技術人員得以了解世界航空發展趨勢開闊了視野。
從技術角度出發,1553B數據總線標準得以確立,將不同廠商航電設備規範化、標準化。思維上的拓展和標準體系建立,才是該項目合作帶給我們最大的收穫,包括後期殲-8的升級改進都以此為基礎進行。
除殲-8改裝升級計劃之外,上面提到的美國採購殲-7戰鬥機同樣意味非凡,要知道以當時美國軍事裝備水平不可能購入更低端戰機。在此之前,美國由于越戰吃完米格小飛機的苦頭,因此建立了假想敵中隊(第4477測試和評估中隊)。找蘇聯買是不可能了,因此通過以色列繳獲和埃及提供,前後獲得18架米格-21、12架米格-23,以及少量米格-17戰鬥機。
隨著使用時間增加戰機壽命消耗以及配件來源不易,出於應對共同的對手需要,也為了維持假想敵中隊能順利進行對抗訓練。
進入80年代後,美方選擇以正規渠道從當時關係較好中國購入,可能對於美國來說殲-7等同於米格-21,從戰機分代看也就是一款二代機對美軍現役戰機構不成優勢。不過出於模擬對抗演練的需要,以及或多或少了解中方裝備體系和戰鬥力需求,再加上補充假想敵中隊損耗就有了這麼一個軍購。
隨後美軍對抗訓練中就多了新成員,來自中國的殲-7戰鬥機,同屬米格-21家族要區分還真有點不容易。除整機提供外,中方還對米格-21系列提供售後零件支持,反正收費售後美帝的錢不賺白不賺。
下圖是紅鷹中隊米格-21家族,左邊米格-21F-13戰鬥機,右邊白色是殲-7B戰鬥機。
回到重點,隨著殲-7的到來美軍假想敵中隊訓練量大幅提升,模擬一些小規模衝突。這些訓練給飛行員提供了真實的準戰場體驗,而且在飛行員之間進行總結並傳授,這對於未來可能到來實戰提供了更多生存機率。
其實以80年代中美關係來看,美方願意提供的先進機型技術不少,從互惠互利角度考慮出售國際上已不先進戰機,獲得資金及技術來源還是很划算。
當然,這個先進程度是針對全球範圍而言,畢竟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殲-7還是那個時代的主力。對美出售相當於在未來作戰中裸奔,不過相應的在中美整個防務合作中,我們交了學費也是也學到很多新技術、新思維,整體一比較還是賺得比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