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我國掀起了一股研製新型高空高速殲擊機的熱潮,沈飛在經過會議討論之後,最終決定在米格21的基礎上研發一種新型殲擊機,該項申請在當時的總參謀長羅瑞卿的批准下予以實行,而這款殲擊機的名字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殲8」。
殲8的製造是相當困難的,從構築全機的100多個組合件、1200多項標準件以及11,400多個零件的角度來看,該款殲擊機的製造難度要遠比殲6、殲7困難得多,好在我國借鑑了英國以及前蘇聯的一些先進經驗,最終設計出了局部規制,局部模胎等一系列協調辦法,這才最終完成了該款飛機的研發與製造。可即便如此,耗資也是極多,當時單架殲8的製造費用就高達5400萬人民幣,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一筆巨款。
那麼5400萬人民幣究竟換回了什麼呢?答案是「與F22相抗衡的底氣」。
前面我們也提到了,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猛禽戰鬥機問世之後,很多中國軍迷們都認為殲8能夠與F22一較高下,而這份底氣就來自於兩個數據,「最大掛彈平飛高度」和「掛彈衝刺速度」。
美國F22猛禽戰鬥機的最大升限僅為1.5萬米,而中國殲8的實用升限卻高達2.2萬米,將近7千米的高度差,可以幫助殲8怒擊F22,而美國的F22戰機卻根本「夠不著」;而除了升限高之外,在「速度」這一方面中國殲8也是佔盡優勢,數據顯示美國F22戰機的超音速巡航速度僅有1.4馬赫,即使是全力加速,也只能達到2馬赫左右,而我國的殲8戰鬥機呢?其最大巡航速度高達2.2馬赫,足以讓F22戰機望塵莫及。
既「夠不著」,又「追不到」,從這兩方面來看,殲8在對抗F22時似乎的確有著很大優勢,那麼我們的殲8真的能夠實現槍挑F22嗎?其實不然,客觀來說,殲8距離和F22對抗還是有著很大差距的,這點我們接下來著重分析。
首先,能夠達到以上數據的並不是我國上世紀60年代研發的殲8,而是2000年才正式首飛的殲8F,這裡看似只多了一個字母,實際上的變革卻涵括中國空軍幾十年的發展。
1969年7月5日,第1款殲8原型機試飛成功,只不過由於雷達以及交流供電系統等等方面的限制,這款原定的全天候型戰機被閹割成了「白天型」,搭載的武器也僅有4枚霹靂2空空飛彈以及兩門30毫米機炮;直到10年後,該款戰機的缺陷才得以補全,在成為全天候戰機的同時,還搭載上了23毫米機炮以及相關飛彈,而這款戰機也有了新的名字——「殲8A」。
殲8A在正式誕生後,也衍生出了「殲8E」、「殲8R」以及「殲8ACT」等一系列機型,但這些戰機均無法擺脫性能上的限制以及功能單一的缺陷,也正因如此,殲8系列逐漸成為了空軍部隊裡的「種子」,在部隊中部署的數量並不多,而這種局面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得到了改善,「殲8II系列戰機」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與殲8系列戰機不同的是,殲8ll系列戰機真正邁入了世界戰機的層次,其中較為典型的「殲8F」、「殲8G」等都相當強悍。在過去數10年時間裡,這一系列戰鬥機也是我國的主力戰鬥機,即使是殲10,殲11等戰機都陸續進入軍隊,殲8II戰機依舊在發揮著它的餘熱,客觀來說,這款戰機對於我國空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邁入世界戰機層次,卻不代表能夠與世界頂級戰機相對抗。
我們都知道美國F22猛禽戰鬥機是5代機,而我國的殲8充其量只隸屬於「二代半戰機」的行列,其整機水平甚至達不到三代戰機的層次,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用殲8來對抗F22戰機是幾乎不可能的,我們的殲8戰機的確在升限和速度兩方面佔據著優勢,但這點優勢依舊無法掩飾整體技術的落後。
別的就不說了,F22是典型的隱形戰機,通常情況下,殲8想要通過雷達發現F22的蹤跡都很困難,連發現都做不到又談和對抗嗎?再者說了, F22那強悍的火力也不是劍霸能夠比擬的,所以說「殲八槍挑F22」這更大意義上來說,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景」,想要將其實現,屬實難於登天。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殲8F主要是作為4代戰機的輔助戰機來使用的。自2003年開始殲8F型正式進入PLAAF服役,並且至今都仍在生產,這也證明了殲8系列戰機雖然無法和 F22猛禽相對抗,但是其自身優越性還是有目共睹的,至於與F22相對抗的任務,我們完全可以將它交給我國的殲20、殲35等5代戰機,這才是我們在破開「殲8槍挑F22」神話後,對於如何看待中國空軍事業發展的「正確打開方式」。
版權聲明:聲明:本文章來源於網絡、報刊、新聞等整理而成,文章所述觀點並不代表本平臺立場,轉載是為了更好地傳播資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