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除《踢館》外,講武堂所刊登文章均為授權轉載,目的是提供多樣化看問題的視角,不代表堂主完全認同文章觀點
1969年7月5日,一架外形修長而優美的殲擊機在試飛員尹玉煥的駕駛下,在瀋陽成功完成首次飛行,殲-8由此開始書寫半個世紀的傳奇。這是中國第一次自行研製高空高速殲擊機,意義十分重大;「航空工業」微信號發布了大量首次公開的歷史資料影像,以紀念殲-8首飛50周年。
殲-8第一架原型機,注意0001的編號。現在網絡上對殲-8有讚譽、也有質疑,但對任何武器的評價都不該脫離時代背景。殲-8首飛恰逢建國20周年,國土防空作戰的壓力仍未減輕,U-2高空偵察機持續窺探,東南方向面對強敵的F-4、F-105,北方要面對米格-23、圖-22等超音速戰機。此時殲-8橫空出世,在當時的重要意義可想而知。
1965年,國內已經基本消化了米格-21的全套技術資料,從仿製開始轉向自主設計,提出了殲-8的方案。注意左上站著的那位手中拿著殲-8模型,面前擺著一架帶雷達、兩側錐形進氣道的雙發戰機模型。當時國內做了很多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預研方案,但是由於國內經濟困難等諸多因素而無力實現,最終選擇了「殲-7雙發放大」,除此之外幾乎都很難成功。
即使如此,從仿製轉型到自主設計談何容易,當時不管是氣動、結構、材料,還是發動機、武器、航電等方面,都存在大量基礎學科、技術和工藝的空白需要填補。圖為殲-8首飛之前,進行地面滑行試驗。
舉個很著名的例子,1977年,時任601飛機設計所所長的顧誦芬親自搭乘殲教-6殲擊機,三次升空跟飛在殲-8後面觀察拍攝氣流和振動情況,最終解決了困擾多年的殲-8跨音速抖動技術難題。長達10年的試飛,1025個起落,663個飛行小時,這個數據現在看來並不多,但是當時的綜合國力背景下卻很不容易。
1980年3月殲-8設計定型,真正具備實戰能力的殲-8I於1985年設計定型,開始批量生產。空軍將其作為緊急截擊作戰飛機來使用,並充分發揮其航程大、作戰半徑遠的優點,首次嘗試更多、更現代化的戰術戰法。但是80年代世界空戰樣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殲-8I服役即落後,改進勢在必行。
1984年6月12日,經過重大改進的殲-8II原型機首飛成功。殲-8II摒棄了早已落後的機頭進氣,前機身全部重新設計,換裝了大尺寸雷達和兩側進氣。1985年,殲-8飛機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殲-8II經過長時間改進,發展出殲-8 IIM、殲-8D、殲-8F、殲-8M、殲偵-8等多個型號,成為中國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全天候、多用途國產戰鬥機。
五十年的殲-8發展史,也是一部中國航空工業從弱到強的發展史,歷經坎坷和曲折,受到過讚譽,也受到過質疑。某種意義上講,殲-8不止是一種戰鬥機型號,還承擔了大量的技術試驗任務,取得的寶貴試錯經驗極大促進了中國航空事業的後續發展。更重要的是填補技術空白的過程中對人才的培養,徐舜壽、黃志千、葉正大、顧誦芬、管德、李明、楊鳳田、羅時大、李天等一大批專家填補、發展和豐富了國內航空相關基礎學科,意義非凡。
可以說殲-8是一代人的記憶,老一代軍迷總是調侃「殲八槍挑F22」,戲謔之餘還有很多沉重的詞彙「和平典範」工程,南海撞機,81192,王偉……如今殲-20、殲-16、殲-10C、殲-15早已接過了殲-8的重擔,殲-8也真的年過半百了,老了,淡出了人們視線。但是,這種奮發圖強的精神,永遠會激勵所有支持祖國航空事業發展的人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歡迎搜索ID:qqmiljwt
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
騰訊軍事講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