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史上最具爭議的戰機:殲8讓我們學到了這些教訓

2021-02-19 軍武次位面

空中美男子、81192、槍挑F-22....殲八在那個年代曾經帶給我們太多回憶了。而如今它也已經開始大量退役,我們就聊一聊它的過去把。


殲8戰鬥機是我國戰鬥機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飛機,充滿了各種光怪陸離的色彩,從80年代出場開始一直掛著國產最先進戰鬥機,到了2000年後,由於各種千奇百怪故障不斷公開,造成了網絡口伐筆誅,形成了無比巨大的反差,到了最近年,J8飛機已經開始大量退役,這種承載了一代人青春美好夢想和一切憤怒不甘的飛機終於走出歷史舞臺。

▲空中美男子,空中蔡國慶這些稱號

不知承載著多少中國人的期盼與希望

殲8戰鬥機從空中美男子到和平鴿,承載著一代人的夢想,遭遇了無數的挫折,成為航空工業騰飛的一個新起點。J8終於退了,現在開始復盤,我們從這個機型上學到了些啥?得到了那些教訓,遠離這些過失有多塊?有沒有繼續重犯?

J8戰鬥機是我國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國土防空的最重要機型,首次實現了機頭安裝大型火控雷達,兩側進氣高空高速和對敵機超視距攔射,性能指標基本和二代機比如美國F4和俄羅斯米格23戰鬥機持平。

▲早期版的殲八

這是J8戰鬥機的外表,內在是,J8戰鬥機,是我國首次嘗試自己設計全新戰鬥機,由於降低風險的目的在前蘇聯米格21的基礎上進行大改。

▲米格21戰鬥機

米格21戰鬥機,二代機裡面的精品,個頭小機動性好速度快,行走江湖50年,數量上萬,戰功卓著。

我國1960年代從蘇聯引進了米格21戰鬥機,米格21是一種2倍音速成功的戰鬥機,高速飛行阻力非常小,操縱性很好,不足之處就是內油太少,航程短,機頭進氣,設備艙太小,裝不了大型雷達。

▲F104戰鬥機

美國F104飛機,機翼設計的很渣,但是機頭機身進氣道設計很經典,從此以後歐美不搞機頭進氣

當年和蘇聯鬧翻之後,我國開始探索新戰鬥機之路,這時候就產生了2條路線之爭,一個是機頭進氣兩側進氣,一個是單發多發,這也是世界東西方2大流派在我國年輕的設計師隊伍裡面的真實反應。

▲殲八的機頭進氣與殲八Ⅱ的兩側進氣比較

最初我國引進了蘇聯的米格15 17,19,21戰鬥機,一路順風順水,很多人就出了不切實際的想法,覺得飛機很簡單,隨便搞搞就行,結果就出了很多搞笑的故事,這個就體現在國產東風戰鬥機家族上。

國產東風家族歷史:

東風101:殲5國產化米格-17F。東風102:殲-6國產化米格-19S。東風103:殲-6甲國產化米格-19P。

東風104:中國第一款自行設計的超音速戰鬥機,最大馬赫數1.4,升限17000。

東風105:米格-19PM國產化型號,米格-19PM是蘇聯全天候飛彈截擊機,可攜帶K-5(霹靂1飛彈),後改名殲-6乙。

東風106:東風106方案的提出幾乎和東風104同時,是設想將米格19改成兩側進氣的方案,東風106下馬後,延續和誕生了「雄鷹302」。

東風107:東風104方案的提升版本,參照美國F8U,設計指標提高到最大速度1.8馬赫,升限20000,後在哈軍工的東風113的刺激下,提高指標到2.0馬赫。

▲夭折的東風113戰鬥機

因為大躍進的攀比和浮誇風氣

基本屬於當年眼高手低的產物

東風113: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提出的方案,性能比東風107更高,達到雙25,此舉直接刺激東風107提高指標,後來107為113讓路,但113也沒能逃脫夭折的命運。

東風109:航空工業局領導在東風113方案的刺激下,直接將新方案的指標拍在了3.5馬赫,甚至計劃使用核動力發動機...此方案堪稱科學政治化的典範。

在一系列空想項目慘遭失敗後,加上批量米格19出現大量質量問題,很多人又回到極度保守的思路,抱緊原版米格19,米格21死不撒手。

當然空想項目失敗也有好處,這就是國家開始清楚研發新飛機的難度,展開了基礎攻關,建立了一系列的雷達,儀表,救生等等系統的專門的廠家和風洞設施等,這也是不幸中的萬幸吧。

米格19,殲6飛機,飛行性能很好,就是原始設計可靠性差點,飛控粗糙點,我國生產了3000多架

就機頭進氣和兩側進氣的爭論,充滿了喜劇色彩,原來設計師們都認為機頭進氣,一定比兩側進氣阻力小,一目了然很明顯,總體截面小,當然阻力小,當然另外一派反對,西方戰鬥機早早淘汰機頭進氣,改兩側進氣,這個一定有充分的道理,而且,機頭裝雷達,白天黑夜下雨颳風陰天都可以發現目標,這個是戰鬥機最強悍的助力,白天才能飛能打的戰鬥機,這是嬌小姐。

▲早期試飛的機頭進氣的殲八

最後做了風洞實驗,結果大跌眼鏡,兩側進氣真的比機頭進氣阻力小,後來確實不行還是認輸,不過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懷疑,自己整兩側進氣風險太大,沒把握,最後,保險思路佔了上風,就繼續機頭進氣,不過機頭擴大,裝個更大雷達,到分步走,先機頭進氣,後一個階段兩側進氣。

這也是一個重要經驗教訓,一切構思都可以討論,但是最終必須靠實驗數據試飛數據說話。後來三代機四代機項目競標,研發廠家就做了很多的詳細實驗計算,拿到詳細的數據,客戶才考慮給你入門的機會,事實上,由於認真做實驗,三代機殲10和殲20的試飛結果,比最初承諾給客戶的都好。

殲8-II安裝的先進脈衝都卜勒雷達,首飛20年後才具備了超視距攻擊能力,真心不容易

發動機選擇問題,最佳的方案是10噸以上大推力發動機,但是我國那個年代,批量生產俄羅斯原版6.5噸的發動機都有很大難度,直接上這個項目,完全是白日做夢,多次討論後確定了雙發方案。

從現在來看,照顧當時的基礎,雙發是最佳選擇,單發大推方案所需的發動機,原定是黎明廠出的ws6,推力12噸,但是一直搞不定,加上經濟形勢,直接下馬,一直到最近這1-2年後才勉強出太行可以用,這40年內將無機可用。

▲推力12噸的ws6發動機,航發的最大忽悠

國家定型實驗都沒做完就宣布各種頂天指標

到了正式研製,由於缺乏經驗,就出了很多問題,一個就是為了飛機飛更快點,要增加長細比,結果瘋狂加長機身,結果飛機做的過長,而且為了保證飛兩倍音速,趕超米格21戰鬥機,史無前例的將平尾後移到極限位置之後,直接暴露在發動機高溫高壓氣流之下,在尾噴管高溫燒烤下,尾椎整流罩和傘艙出了太多的問題。

殲8垂尾做的極度的靠後,帶來了太多嚴重問題,之後的戰鬥機,家家戶戶吸取教訓,遠離大坑。

▲殲10戰鬥機垂尾位置距離噴管比較合適

避免了殲8的慘痛教訓

為了超音速長細比,進氣道太長帶來一個缺點是發動機進氣管道過長,流動損失大,最後造成實際發動機推力損失大,得不償失,當時典型的國內外飛機,進氣道長度有有明顯的縮短趨勢,尤其是蘇聯出的幾個大米格飛機, 美國飛機更明顯,進氣道都很短,F4,F104都是,低頭拉車,抬頭看路確實是至理名言。

由於飛機做的過長,又遇到一個攔路虎,就是超音速飛機的慣性交感問題,飛機的滾轉和側滑交織在一起,結果造成J8飛機滾轉能力急劇降低,比米格21差了一半多,速度越高越差,而且超音速操縱風險很大,稍微拉了大動作就可能失控解體。

J8基本從蘇聯米格19和米格21基礎基礎而來,各種細節設計比比皆是,這個無可厚非,但是也繼承了米格19,21的毛病,比如後機身過熱,燒機身的事故屢屢發生,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改進才搞定。

J8最大最慘的教訓,還是發動機,千萬不要使用不成熟不可靠的發動機!J8初期,使用米格21發動機國產貨wp7,經過一系列改進質量基本穩定可靠,到了後期為了和三代機儘量抗衡,上了殲83,8F項目,增加很多複雜火控設備和飛彈,能做到超視距攻擊,飛機明顯變重,為此使用了推力增加的全新WP14發動機彌補飛行性能損失。

殲8F戰鬥機,在發動機問題上也栽了跟頭,初期用了不可靠的發動機,幾乎項目失敗

結果WP14發動機是發動機設計廠所,粗製濫造糊弄用戶的經典之作,用幾種不同發動機的部件強行移植在一起的拼湊之作,可靠性爛到家,空中停車,噴零件真是家常便飯,才短短幾個飛行架次就出了無數險情,就這樣,主機廠還是瘋狂咬牙堅持下去直到定型,但是最終交付部隊,質量問題多的發指,用戶甚至拒絕接收飛機,最後的辦法是,倒退回可靠的老型號,WP13B。

經過40年的慘痛教訓,航空工業設計所和用戶都認識到,發動機的可靠性比單純的推力指標更重要,寧用一款推力小的可靠發動機,不用10款推力大但是經常刷大牌的發動機,發動機好比人的心臟,隨時停擺是不可承受之重。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成都飛機公司,他們的小鴨子殲10,在很早採用了太行發動機做試飛,就一個起落就發現大量問題,之後就斷然拒絕使用,勒令發動機廠家認真做實驗修改,不成熟,不要來找我,這就是一個最大的原則,技術問題絕對不能講情面,誰講情面,誰完蛋。

▲成都所借鑑殲8的慘痛經驗

在國產太行發動機不成熟之前

都用俄羅斯進口發動機

戰鬥機是一種很複雜的機械電子產品,需要全國幾十個行業,幾萬家廠家協助,這其中就牽涉到供應商管理的問題,殲8戰鬥機,採用的是老的體制,固定行業供應商,從殲6 殲7開始,雷達,發動機,儀表等等,全部延續傳統,時間久了,就出了一些質量問題,某些廠家撒潑打滾耍賴,主機廠設計所完全沒有制裁供應商的辦法,客戶也找不到合適的渠道(軍品量太少,產值低,外面的廠家即使能做,也不太合算,而且法律也不允許民企私企做軍品),幾乎對供應商毫無辦法。

▲殲-8、殲-8Ⅱ總設計師顧誦芬

成都採取了面對全社會,引進市場機制,全程全要素競標的方式,圓滿解決了混吃等死垃圾廠的問題,不能保證質量的廠家直接拉黑,這也讓客戶得到了巨大的啟發,立即形成標準,從而在所有軍品項目都迅速推廣,真正做到了價廉物美,能者上庸者下。

殲20戰鬥機,也吸取了殲8的教訓,使用了俄羅斯成熟發動機進行試飛,保證了項目的順利進展

在中國的航空歷史上,很少有殲8戰鬥機從設計到製造到管理踩了無數地雷的機型,國際航空史上也極其罕見,但是中國在殲8的基礎上,不斷進步,取得了三代機,四代機的重大成就,從這個角度來說,殲8是中國航空工業最好的老師。

雖然殲八幾十年毛病重重,性能也並不特別出色,但是在那個年代,它是我們最堅強的底氣之一。槍挑F22,說出了我們的無奈。空中美男子,代表著我們對它的希望。

馬上要退役了,向當年為了保護祖國領空而流過鮮血的殲八說一句,老兵走好!

-原文來源-

航空製造網,微信公眾號(ID:aerotime)。執著於每天用點滴內容將航空製造科技的精彩與魅力展示給更多的人,給大家不斷帶來源於知識增長、視野開拓的快樂。

點擊下方小程序即可購買

商務合作請聯繫QQ:2901413455

相關焦點

  • 中國航空史上最慘失敗?殲-9
    從模型來看,這款飛機擁有一個尺寸相當可觀的機頭,可以容納大型雷達天線,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是一款追求高速超視距作戰的戰機,但是這一款飛機和殲-10戰鬥機還有很大不同,最典型的是飛機座艙蓋尺寸很小,從座艙蓋後緣有個巨大的脊背延伸到垂尾前緣,外加巨大的單個垂尾,是飛機2馬赫飛行的穩定性所必須,這一點和殲-10戰鬥機類似,可以看出,這是一款追求極致速度的先進戰鬥機,座艙視野並不好。
  • 從殲-1到殲-20:中國戰機蓽路藍縷70載……
    新中國的空軍裝備從殲擊機開始,從一無所有、蘇聯購買、引進仿製到自主研製,從殲-1到殲-20,從無到有、從低到高、從弱到強,從第一代發展到第四代,從仰望美蘇到平視美軍,血淚和著汗水,蓽路藍縷,一路走來,終有一天我們會所向無敵!
  • 中國殲系戰機大全,從殲1到殲31!
    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國的殲系戰機。確切的說應該叫殲教1殲教1是沈飛58年自行研製成功的,殲教-1是中國瀋陽飛機製造廠研製的亞音速噴氣式中級教練機。該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行設計和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和第一種噴氣式飛機,因而在新中國航空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 和平典範前後,最先進殲-7、殲-8被美國看個遍 — 我們得到什麼?
    中國航空工業發展起伏跌宕,早期全套引進蘇套裝備研製體系,至少在上世紀50-60年代實現了巨大飛躍。起步晚起點早,直接跨過活塞動力進入噴氣時代,代表機型包括米格系列改進而來的殲-5、殲-6、殲-7戰鬥機。這些戰機在同期絕對是先進的代名詞,不過隨著後期技術引進受限,接下來幾十年間只能依靠這些戰機守衛領空,直到80年代後才慢慢有了相對先進殲-8。
  • 27年前雙十二,中國爭氣機殲-8III首飛,卻成了爭議機!
    ,中國航空工業發布了了一則消息:【殲8Ⅲ飛機首飛成功】,主要內容是:1993年12月12日,殲8Ⅲ飛機首飛成功。其實在中國航空史上,還是一款大名鼎鼎也是絕無僅有的爭氣機,領導人對其給予了深重厚望,但是誰都想不到,該機的結局反而非常慘澹,非但沒有爭氣,反而帶來了巨大的爭議,可以說是爭議機!
  • 連續兩次墜毀下馬,殲10吸取慘痛教訓終得勝利
    -10A戰鬥機首飛紀念日,1998年3月23日,這是一個值得中國軍迷和航空工業界銘記的日子,這是中國航空事業的分水嶺,在此之前,中國航空工業研發戰機總是充滿了失敗和沮喪,而且型號研製的主體就是抄襲加抄襲,自主研發項目成功很少,而在此之後,則是一個成功接著一個成功,殲-10B,殲-10C,梟龍A,梟龍B,殲-20如下餃子一般滾滾而出。
  • 中國怪異戰機亮相代號殲17 一架頂10架殲10
    在中國航空史上,還從未研發成功過並列雙座戰鬥轟炸機。其實早在殲轟-7研製的初期,中國空軍就傾向於並列雙座的方案,但由於技術難度很大,這一方案最終被放棄。中國空軍後來裝備的是串列雙座的殲轟-7A。目前全世界,美國早已淘汰了並列雙座的F-111戰鬥轟炸機,只有俄羅斯還裝備著並列雙座的蘇-24和蘇-34戰鬥轟炸機。
  • 中國戰鬥機家族為什麼沒有出現殲17,殲18,殲19,而是直接到殲20?
    1956年新中國製造殲-5戰鬥機試飛成功,同年9月加入中國空軍服役,殲-5戰鬥機是中國的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結束中國空軍沒有國產戰鬥機的歷史,在中國空軍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殲-6戰機,中國服役數量最多的戰鬥機進入新時代之後,殲-6、殲7、殲8這些戰鬥機由於性能落後,已經不太適應新時代的空防需求,中國必須研製下一代戰鬥機滿足日益增長的防空需求。
  • 頂級坑王,最好的反面教材:揭秘中國首款自研戰鬥機殲8幕後故事
    戰鬥機是我國戰鬥機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飛機,充滿了各種光怪陸離的色彩,從80年代出場開始一直掛著國產最先進戰鬥機,到了2000年後,由於各種千奇百怪故障不斷公開,造成了網絡口伐筆誅,形成了無比巨大的反差,到了最近年,J8飛機已經開始大量退役,這種承載了一代人青春美好夢想和一切憤怒不甘的飛機終於走出歷史舞臺。
  • 殲-10戰機的歐洲表弟:比以色列獅式戰機更像,遺憾沒能上天揍美機
    《軍情晚報》為您收集最有意思,最具價值的軍情新聞>在世界航空史上有不少長相非常相似的戰機,比如蘇聯的蘇-15截擊機和中國的殲-8II戰鬥機,再比如蘇聯的米格-25截擊機和美國的F-15戰鬥機,而中國殲-10戰鬥機一亮相就有人將其與以色列的「獅」式戰鬥機相提並論,特別是殲-10戰鬥機原型機那橢圓形腹部進氣道和F-16、「獅」式戰鬥機簡直一模一樣。
  • 殲12戰鬥機現身航展!造世界最小超音速戰機
    殲-12戰鬥機在我國航空歷史上非常獨特的一個機型,是中國空軍擺脫蘇聯制式飛機系列設計格局以後,第一架從機體設計到部件製造完全由中國自行研製的輕型噴氣戰鬥機 ,為中國實施全面獨立自主研製戰鬥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圖片:2020飛行大會上的殲-12戰鬥機,注意其在國內首創了整體風擋(圖片來源見水印)。當時武裝到牙齒的美軍開始全面進攻北越軍隊!
  • 史上最全中國空軍機型大全
    殲6 中國自主生產第一代超音速戰機,從1964年到1968年,殲6戰機共擊落20多架各型戰機,而自己沒有一架被擊落,而且在長達46年的服役裡立下了赫赫戰功。殲12是中國大陸空軍擺脫蘇聯制式飛機系列設計格局以後,第一代從機體設計到部件製造完全有中國人自行完成的輕型噴氣戰鬥機。是中國大陸航空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塊重要裡程碑,被稱為「空中李向陽」。
  • 殲20,中國戰機崛起之路
    從此,中國繼美國之後,也擁有了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五代戰鬥機,從空軍大國邁進了世界頂尖的空軍強國之列。1996年的「臺海危機」由於幾方都保持著相對的冷靜和克制,最終有驚無險。然而,此次對峙讓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美國都對自身的軍事實力有了更具針對性的認識。
  • 殲10-B、殲20等重磅機型華麗亮相,中國戰機為何這麼牛?
    在本屆航展上,諸多航空航天科技悉數登場,但最讓人期待、讓軍迷大飽眼福的,應該屬於首次裝備矢量發動機的殲10-B了,在現場表演中,殲10-B進行了三組主要動作,包括「眼鏡蛇機動」、「榔頭機動」和「無半徑機動」。十多噸重的戰機懸空停滯數秒,引得現場觀眾的一片叫好。
  • 中國殲-14戰機初露鋒芒
    其實在媒體的報導中,中國不止有兩種五代戰機,其中備受關注的殲-14戰機就深受大家的關注,從流傳的中國殲-14生產車間可以看到,這款編號001的戰機在氣動布局上採用與美軍F-22相似的垂尾和平尾,其次是機身的複合材料塗裝是中國前所未有的,採用F-22相似的隱身工藝,但是這架飛機的機頭處又與猛禽大不相同,座艙還是採用蘇系戰機的特點。
  • 中國的殲12戰鬥機:體積小重量輕達世界之最
    熟悉中國國產軍工業發展的小夥伴都知道,我們中國的國產軍工業最早起源於老大哥蘇聯的援助,在中蘇交惡之後還面對著美國的封鎖制裁,只能在接觸不到外界先進技術的情況下
  • [機器人頻道|封神榜]「殲8之父」顧誦芬:為了搞航空,我把母親給犧牲了
    「為了搞航空,我把母親給犧牲了。」說這句話的人叫顧誦芬,是我國的「殲-8之父」。他在我國「一張白紙」背景下,設計出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教練機,他還參與主持了初教-6、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並擔任殲-8和殲-8Ⅱ的總設計師。他還曾冒生命危險親乘戰機三上藍天,只為弄清飛機設計問題。他說:「回想我這一生,談不上什麼豐功偉績,只能說沒有虛度光陰,為國家做了些事情。」
  • 我國被周邊海量F35包圍,殲20數量不足,我們需要殲35戰機
    當前的我國最尖端的殲-20戰鬥機的數量面對數量龐大的F-35戰鬥機是絕對的劣勢方面,而且在F-22部署到亞太后,我們的殲-20戰鬥機身上的擔子會更重的,雖然F-22已經停產很多年了,但美國還有187架在役的F-22,而且殲-20的造價非常昂貴,殲-20本身作為雙發重型四代機,如果盲目生產太多的話,會給財政帶來巨大的壓力,短期內殲-20的產量也無法滿足我軍的需求。
  • 殲-10戰機,它改變了中國
    AL-31FN針對殲10作出了兩項小改進,一是將附件傳動箱從發動機上面移到了下面,二是拆掉了內外涵流道的分流隔板,但在潤滑設計等方面還是留下了遺憾。值得一提的是,殲10首飛曾推遲就是因為這款發動機出了問題。雖然AL-31F不是一種全新設計的發動機,但對當時的殲10和中國空軍來說可謂是場及時雨。
  • 中國版"TOPGUN"成型:海軍航空重型戰機自由對抗
    所謂自由空戰對抗,就是在儘可能貼近實戰的標準下展開空戰訓練,是提高戰鬥力最有效的方法,但也是最危險的方法。對於飛行員來說,一般只有到了一線作戰部隊才會接觸自由空戰訓練。近日,海軍航空大學創新訓練方法,第一次在院校內組織自由空戰訓練,讓飛行學員在畢業進入部隊前就身臨其境體會空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