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搞航空,我把母親給犧牲了。」
說這句話的人叫顧誦芬,是我國的「殲-8之父」。
他在我國「一張白紙」背景下,設計出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教練機,他還參與主持了初教-6、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並擔任殲-8和殲-8Ⅱ的總設計師。
他還曾冒生命危險親乘戰機三上藍天,只為弄清飛機設計問題。
他說:「回想我這一生,談不上什麼豐功偉績,只能說沒有虛度光陰,為國家做了些事情。」
1930年2月4日,顧誦芬在蘇州出生。他的父親顧廷龍是著名的國學大師,母親潘承圭是當時為數不多的知識女性。
在他5歲的時候,父親顧廷龍應邀去燕京大學任職,全家遷居到北平。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那時的飛機轟炸聲成了顧誦芬兒時印象最深刻的聲音。
那時候日本飛機列隊地往西飛,炸彈爆炸不僅是聲音大,而且震動很厲害,家裡的玻璃窗都發顫,當時嚇得顧誦芬不知所措,因為沒有防空知識,所以只能從屋子裡出來往院子裡跑。
幸好遇到剛從德國回來的鄰居,他在德國經過了防空訓練,就立刻喊「別往外跑,趕緊在屋裡,躲在桌子底下。」
還有一次,炸彈的聲音直接把顧誦芬炸醒了。
經歷過這樣的日子後,顧誦芬說:「沒有航空的話,咱們國家將來還得受人欺負,我以後想造飛機。」
就這樣,小小的報國種子在他心裡埋下了。
10歲那年,堂叔叔送給顧誦芬一架橡筋動力的桿身航空模型小飛機,但是這個飛機不是很結實,飛幾次就壞了。
當時父親顧廷龍看到兒子這麼喜歡飛機,就帶著他去上海一家由香港人開的航模商店。
當時店主拿出一架一米翼展的橡筋動力的航模,從櫃檯上起飛,即便撞到天花板下來還能繼續飛,顧誦芬看到後特別喜歡,顧廷龍就咬咬牙花重金給兒子買了一架。
回家以後親戚們都議論,說父親對顧誦芬太慣了。但從此以後,顧誦芬就沒有離開過飛機模型。天好的時候,就在外面飛,下雨就在屋子裡飛。飛機壞了他就自己動手修,後來變成了自己動手做,顧誦芬的空閒時間全都撲在了航模的上面。
顧誦芬說:「我父親是一個很開明的人,對我的興趣愛好並沒有多加幹涉,只是告訴我不管做任何事,都要認認真真地把事情做好,這對我影響很大。」
高中畢業後,顧誦芬報考了有航空專業的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並且全部錄取了。
當時,顧誦芬17歲的哥哥因為得了傷寒去世,家裡就剩下顧誦芬一個孩子。所以他的母親不希望他離家太遠,他最終選擇留在上海,就讀上海交通大學的航空工程系。
大學畢業後,正好趕上抗美援朝,國家決定要建航空工業。所有交大航空系畢業生三天之內離開上海到北京報到。
雖然母親十分不舍,但還是把顧誦芬送上了北上的火車。
「後來我父親寫信告訴我,我母親晚上基本上睡不著覺,經常是坐起來拉開窗簾看看外面,想我是不是有能突然回來的這個機會。」
由於大兒子去世,小兒子也離他遠去,顧誦芬的母親得了精神抑鬱症。
1967年,顧誦芬的母親不幸離世。當他回到家時,母親已經火化。
沒有看到母親最後一面,這讓顧誦芬愧疚一生,每次一提到母親,顧誦芬都會傷感的說:
「為了搞航空,我把母親給犧牲了」。
1956年8月,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在瀋陽建立,接到的首項任務是設計一架亞音速噴氣式中級教練機,臨界馬赫數0.8,定名「殲教-1」。
顧誦芬擔任氣動組組長,但在大學裡,顧誦芬只學過螺旋槳飛機設計基礎課程,為解決機身兩側進氣的難題,他要從頭學起。
「當時也沒複印機,我就買描圖紙、三角板、曲線板,把有關的圖都描下來。花了一個星期,把這篇文章基本上看明白了。」
為解決設備匱乏問題,設計室的同志想出了不少「土辦法」,「晚上去醫院撿廢針頭,把它們焊接到銅管上,當作實驗設備。」
那時候也沒有好的風洞,顧誦芬就到哈爾濱軍事工程院那個一米五口徑的小風洞裡去做,一個月的時間就和同事們拿下了實驗。
1958年7月26日,歷時兩年時間的研製,殲教-1在瀋陽飛機廠機場首飛成功。
1961年,國防部第六研究院飛機設計研究所成立,對外簡稱601所。
三年後,601所承擔的殲-8戰鬥機的研製工作正式啟動。由於總設計師黃志千在執行出國任務時,因飛機失事遇難,顧誦芬與其他幾名骨幹臨危受命,組成技術辦公室接過了總設計師的重擔。
1969年7月5日,殲8戰鬥機實現首飛。
但在隨後的飛行試驗中,飛機出現強烈振動,這讓所有參研人員都懸起了一顆心。
為了搞清楚問題所在,顧誦芬不顧危險和他人勸阻,三次乘坐戰鬥機緊隨殲8飛行,用望遠鏡觀察情況。
「我們沒有攝像機,所以只能是人上去看。怎麼看法,就在飛機的尾巴上都貼上毛線條,那時候的毛線是憑票買的,我們的同事拿自己家裡的票,買了一磅紅毛線,剪成一段段,每段150毫米,貼到垂尾上,貼到後機身上。我就看看那毛條到底在哪兒抖。」
因為黃志千就是逝於空難,顧誦芬的夫人江澤菲便和他有一個約定:不再乘坐飛機。
而這次,顧誦芬要登上不是客機,是風險更高的戰鬥機。
在他登上戰鬥機後檢查出問題後,只說了一句:「我不敢讓江澤菲知道。」
20世紀90年代,顧誦芬發起並組織了與俄羅斯氣動力和飛機設計專家對遠景飛機的設計合作,使我國250多名飛機設計技術骨幹受到鍛鍊並為設計新一代戰機奠定了基礎;1995年,在他與李緒鄂、崔爾傑的共同努力下,率領技術團隊研製出中國第一架地效飛行器。
幾年前,顧誦芬被查出患有直腸癌,他手術住院期間還叮囑資料室的工作人員給他送外文書刊,看到有用的文章會囑咐同事推薦給一線設計人員。
他說「我現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點書,翻譯一點資料,儘可能給年輕人一點幫助。」
直到現在,90歲的顧誦芬仍在每個工作日的上午都會按時出現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科技委的辦公樓裡。
他說:「了解航空的進展,就是我的晚年之樂。」
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但因轉載眾多,無法確認真正原始作者,故僅標明轉載來源。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後立即刪除內容!本文內容為原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