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頻道|封神榜]「殲8之父」顧誦芬:為了搞航空,我把母親給犧牲了

2021-02-19 機器人頻道

「為了搞航空,我把母親給犧牲了。」

說這句話的人叫顧誦芬,是我國的「殲-8之父」。

他在我國「一張白紙」背景下,設計出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教練機,他還參與主持了初教-6、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並擔任殲-8和殲-8Ⅱ的總設計師。

他還曾冒生命危險親乘戰機三上藍天,只為弄清飛機設計問題。

他說:「回想我這一生,談不上什麼豐功偉績,只能說沒有虛度光陰,為國家做了些事情。」

1930年2月4日,顧誦芬在蘇州出生。他的父親顧廷龍是著名的國學大師,母親潘承圭是當時為數不多的知識女性。

在他5歲的時候,父親顧廷龍應邀去燕京大學任職,全家遷居到北平。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那時的飛機轟炸聲成了顧誦芬兒時印象最深刻的聲音。

那時候日本飛機列隊地往西飛,炸彈爆炸不僅是聲音大,而且震動很厲害,家裡的玻璃窗都發顫,當時嚇得顧誦芬不知所措,因為沒有防空知識,所以只能從屋子裡出來往院子裡跑。

幸好遇到剛從德國回來的鄰居,他在德國經過了防空訓練,就立刻喊「別往外跑,趕緊在屋裡,躲在桌子底下。」

還有一次,炸彈的聲音直接把顧誦芬炸醒了。

經歷過這樣的日子後,顧誦芬說:「沒有航空的話,咱們國家將來還得受人欺負,我以後想造飛機。」

就這樣,小小的報國種子在他心裡埋下了。

10歲那年,堂叔叔送給顧誦芬一架橡筋動力的桿身航空模型小飛機,但是這個飛機不是很結實,飛幾次就壞了。

當時父親顧廷龍看到兒子這麼喜歡飛機,就帶著他去上海一家由香港人開的航模商店。

當時店主拿出一架一米翼展的橡筋動力的航模,從櫃檯上起飛,即便撞到天花板下來還能繼續飛,顧誦芬看到後特別喜歡,顧廷龍就咬咬牙花重金給兒子買了一架。

回家以後親戚們都議論,說父親對顧誦芬太慣了。但從此以後,顧誦芬就沒有離開過飛機模型。天好的時候,就在外面飛,下雨就在屋子裡飛。飛機壞了他就自己動手修,後來變成了自己動手做,顧誦芬的空閒時間全都撲在了航模的上面。

顧誦芬說:「我父親是一個很開明的人,對我的興趣愛好並沒有多加幹涉,只是告訴我不管做任何事,都要認認真真地把事情做好,這對我影響很大。」

高中畢業後,顧誦芬報考了有航空專業的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並且全部錄取了。

當時,顧誦芬17歲的哥哥因為得了傷寒去世,家裡就剩下顧誦芬一個孩子。所以他的母親不希望他離家太遠,他最終選擇留在上海,就讀上海交通大學的航空工程系。

大學畢業後,正好趕上抗美援朝,國家決定要建航空工業。所有交大航空系畢業生三天之內離開上海到北京報到。

雖然母親十分不舍,但還是把顧誦芬送上了北上的火車。

「後來我父親寫信告訴我,我母親晚上基本上睡不著覺,經常是坐起來拉開窗簾看看外面,想我是不是有能突然回來的這個機會。」

由於大兒子去世,小兒子也離他遠去,顧誦芬的母親得了精神抑鬱症。

1967年,顧誦芬的母親不幸離世。當他回到家時,母親已經火化。

沒有看到母親最後一面,這讓顧誦芬愧疚一生,每次一提到母親,顧誦芬都會傷感的說:

「為了搞航空,我把母親給犧牲了」。

1956年8月,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在瀋陽建立,接到的首項任務是設計一架亞音速噴氣式中級教練機,臨界馬赫數0.8,定名「殲教-1」。

顧誦芬擔任氣動組組長,但在大學裡,顧誦芬只學過螺旋槳飛機設計基礎課程,為解決機身兩側進氣的難題,他要從頭學起。

「當時也沒複印機,我就買描圖紙、三角板、曲線板,把有關的圖都描下來。花了一個星期,把這篇文章基本上看明白了。」

為解決設備匱乏問題,設計室的同志想出了不少「土辦法」,「晚上去醫院撿廢針頭,把它們焊接到銅管上,當作實驗設備。」

那時候也沒有好的風洞,顧誦芬就到哈爾濱軍事工程院那個一米五口徑的小風洞裡去做,一個月的時間就和同事們拿下了實驗。

1958年7月26日,歷時兩年時間的研製,殲教-1在瀋陽飛機廠機場首飛成功。

1961年,國防部第六研究院飛機設計研究所成立,對外簡稱601所。

三年後,601所承擔的殲-8戰鬥機的研製工作正式啟動。由於總設計師黃志千在執行出國任務時,因飛機失事遇難,顧誦芬與其他幾名骨幹臨危受命,組成技術辦公室接過了總設計師的重擔。

1969年7月5日,殲8戰鬥機實現首飛。

但在隨後的飛行試驗中,飛機出現強烈振動,這讓所有參研人員都懸起了一顆心。

為了搞清楚問題所在,顧誦芬不顧危險和他人勸阻,三次乘坐戰鬥機緊隨殲8飛行,用望遠鏡觀察情況。

「我們沒有攝像機,所以只能是人上去看。怎麼看法,就在飛機的尾巴上都貼上毛線條,那時候的毛線是憑票買的,我們的同事拿自己家裡的票,買了一磅紅毛線,剪成一段段,每段150毫米,貼到垂尾上,貼到後機身上。我就看看那毛條到底在哪兒抖。」

因為黃志千就是逝於空難,顧誦芬的夫人江澤菲便和他有一個約定:不再乘坐飛機。

而這次,顧誦芬要登上不是客機,是風險更高的戰鬥機。

在他登上戰鬥機後檢查出問題後,只說了一句:「我不敢讓江澤菲知道。」

20世紀90年代,顧誦芬發起並組織了與俄羅斯氣動力和飛機設計專家對遠景飛機的設計合作,使我國250多名飛機設計技術骨幹受到鍛鍊並為設計新一代戰機奠定了基礎;1995年,在他與李緒鄂、崔爾傑的共同努力下,率領技術團隊研製出中國第一架地效飛行器。

幾年前,顧誦芬被查出患有直腸癌,他手術住院期間還叮囑資料室的工作人員給他送外文書刊,看到有用的文章會囑咐同事推薦給一線設計人員。

他說「我現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點書,翻譯一點資料,儘可能給年輕人一點幫助。」

直到現在,90歲的顧誦芬仍在每個工作日的上午都會按時出現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科技委的辦公樓裡。 

他說:「了解航空的進展,就是我的晚年之樂。」

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但因轉載眾多,無法確認真正原始作者,故僅標明轉載來源。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後立即刪除內容!本文內容為原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相關焦點

  • 顧誦芬:鷹擊長空 夫子揚清芬
    正是這樣的經歷,讓顧誦芬深切感受到沒有防空力量的祖國在列強面前只能被動挨打。尚年幼的他暗暗在心中下定了要投身航空事業,保衛祖國藍天的決心。20世紀60年代,研製殲8飛機的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顧誦芬被任命為副總設計師。然而,當時設計室走廊裡卻經常貼滿批判他的大字報。對此,顧誦芬非常豁達,「我當時的情況就是『匍匐前進』,一邊『挨揍』一邊往前走。
  • 他從來沒有說過什麼豪言壯語 飛機設計大師顧誦芬的22年入黨之路
    顧誦芬是為航空而生的。他把畢生的全部心血都投入到我國航空產品的科研中,在殲教1、殲8、殲8Ⅱ等多個飛機型號的研製中,顧誦芬做出了巨大貢獻。為了保證飛機能實現預期要求,設計工作從確定一系列技術參數開始,而這就必須依據空氣動力學的基本理論和計算方法得出,並經過大量的試驗給予驗證。任務明確以後,顧誦芬負責氣動,同時,確定這架飛機總體參數的任務落也在了顧誦芬的肩上。「我感到壓力很大。」去北京查資料,去北京和哈爾濱做風洞試驗,一次又一次,不知遇到了多少困難。
  • 春節特別報導④|「空中美男子」殲-8 :總師「用命」消隱患 烈士王偉的英雄座駕
    黃志千判定殲-8機體結構可以在3~4年內完成,而自行設計的發動機,不僅耗時難以估計,其可靠性更是難以保證。最後,殲-8決定採用雙發成熟發動機方案,實踐證明,這也是保證殲-8型飛機研製成功的關鍵決策。隨後為了使機體結構既安全可靠,又儘可能地減輕重量,黃志千領導總結了預研課題成果和設計經驗,組織編寫了「殲8型飛機強度計算原則」,這本「原則」後來被各主機設計研究單位廣為參用。
  • 詠其駿烈,誦其清芬 | 記著名飛機設計師、兩院院士顧誦芬
    在中國面臨著歷史大轉折的1948年,航空、尤其空氣動力學顯然不是一個有較多就業機會的專業,所以二年級時就有不少同學轉系。但顧誦芬沒有這樣想,他回憶:我覺得搞航空不學空氣動力學就白搞了,所以我不顧就業選了空氣動力學。20世紀50年代,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領頭羊,蘇聯派了大批專家來華,提供了大量的用於飛機製造的資料,指導中國人學習如何製造飛機。
  • 我心目中的12位飛機設計大師
    在我心目中,黃志千、徐舜壽、陸孝彭、屠基達、馬鳳山、顧誦芬、宋文驄、陳一堅、石屏、唐長紅、孫聰、楊偉是最傑出的12位,他們堪稱中國當代飛機設計大師。我並不在意他們獲得的榮譽等級、得獎幾許,我看重的是,他們均擔綱重要飛機型號設計,且品格高尚、學養深厚,他們的功勳已融入強國強軍的偉業,他們的豐碑立在億萬國人的心頭。他們的另外一個稱謂是「.飛機之父」。
  • 中國航空工業的基石——12位中國當代飛機設計大師
    黃志千、徐舜壽、陸孝彭、屠基達、馬鳳山、顧誦芬、宋文驄、陳一堅、石屏、唐長紅、孫聰、楊偉是最傑出的12位,他們堪稱中國當代飛機設計大師。由於各種原因,過去對他們宣傳不多,國人對他們知之甚少。他們不圖揚名傳世,但求救國圖強;他們習慣於隱姓埋名,默默奉獻;「什麼也不說,祖國知道我」,是這種心態和境界的生動寫照。但現在,該是讓人們知道他們的時候了。
  • 中國航空史上最具爭議的戰機:殲8讓我們學到了這些教訓
    J8初期,使用米格21發動機國產貨wp7,經過一系列改進質量基本穩定可靠,到了後期為了和三代機儘量抗衡,上了殲83,8F項目,增加很多複雜火控設備和飛彈,能做到超視距攻擊,飛機明顯變重,為此使用了推力增加的全新WP14發動機彌補飛行性能損失。
  • 黃天化有何功德,為何年紀輕輕就能夠居於《封神榜》第一位?
    只是讓人費解的是,《封神榜》的第一位,是年紀輕輕的黃天化。論戰功,黃天化沒等周國軍隊攻入殷商本土就喪命,論輩分,封神榜上還有黃天化的老爸黃飛虎。怎麼算,黃天化都不該位於《封神榜》的第一位,那麼,將黃天化設立為《封神榜》第一位,原因何在?個人認為:武王伐紂後的大陰謀《封神榜》中開篇,以殷商氣數已盡,需要滅亡為開端。
  • 中國人曾搞到一架完好無損的米格23:過程猶如間諜大片
    根據顧誦芬院士的自傳,其中透露1978年初,112廠副廠長唐乾三帶隊,顧誦芬、張恩和、鄒盛懷等參加考擦中東某國交換來的米格23。這裡面說的中東某國,就是埃及。但顧院士只是對米格-23的性能進行了闡述,這架飛機到中國的前前後後是怎麼回事呢?1978年8月,中國組織了一個代表團,緊急赴埃及執行任務。
  • 殲8已首飛50年:「空中美男子」老了,你還會記得他嗎?
    殲-8第一架原型機,注意0001的編號。舉個很著名的例子,1977年,時任601飛機設計所所長的顧誦芬親自搭乘殲教-6殲擊機,三次升空跟飛在殲-8後面觀察拍攝氣流和振動情況,最終解決了困擾多年的殲-8跨音速抖動技術難題。
  • 餘旭:我從沒真正退縮過!中國首位殲-10女飛行員犧牲 生前視頻曝光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綜合 11月12日,空軍殲-10女飛行員餘旭,在飛行訓練中不幸犧牲。
  • 【德孝故事】為了母親的微笑
    1996年8月5日下午,濟南軍區駐豫某部戰士吳國良,在參加駐地抗洪救災中,為營救被洪水圍困的七十六名民工共榮獻身。吳國良的獻身精神深深打動了武警上海總隊戰士史國棟,他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烈士母親孟慶鳳年過六旬,體弱多病且中年葬夫,但她毅然送子參軍,報效祖國,這是多麼博大的胸懷啊!
  • 40場大戰,沈飛殲8性能全面超越成飛殲7,空戰卻一直贏不了!
    中國上世紀戰鬥機的主力是成飛的殲7和沈飛的殲8戰鬥機,從兩架飛機簡單對比來看,前者是單發戰鬥機,後者是雙發戰鬥機,而且採用了相同的發動機型號,推力足足多了一倍,所以具備更強的作戰能力,這也是世界各國推崇雙發戰鬥機的原因之一,從這個角度而言,殲8戰鬥機強於殲-7的板上釘釘的。
  • 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版
    本文5500字,主要內容如下(一)電影催人淚下,卻絲毫沒有誇張(二)五常標配,大國門檻(三)水下拖拉機誕生記(四)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母親(一)電影催人淚下比如鄧稼先,消失28年,回到妻子身邊時,僅剩1年壽命,而且幾乎全是在病床上度過。我還想到了中國核l潛艇之父黃旭華,他也連續三十年不回家,被父母罵成大逆不道。今天我們聊聊《我和我的祖國》——核l潛艇之父黃旭華版。(二)五常標配,大國門檻還是那句有意思的話:只有等退潮了,才知道誰在裸泳。
  • 殲-10女飛行員餘旭犧牲 「那是另外一個世界,挺美好!」
    空軍殲-10女飛行員餘旭(資料照片)。 11月12日,空軍殲-10女飛行員餘旭,在飛行訓練中不幸犧牲。她曾在我國60周年閱兵時,擔任教-8梯隊三中隊右二僚機,飛過天安門廣場;生活中,她愛美,愛表現,愛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出門,也愛跳舞——她的孔雀舞曾跳遍東北三省,被稱為「黑土地上的金孔雀」。2005年,考入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成為第八批女飛行學員。2009年4月,成為北空某部飛行員。
  • 殲20亮相,總設計師楊偉「火」了!可我們所有人卻把他忘了……
    曾經,面對記者,殲-20總設計師楊偉,進行很長時間的情緒調整後,說,他是我恩師,沒有他,就沒有我的今天。1990年,我申請出國,就差辦籤證了,他飽含感情地說「別走了」,三個字,把我留下了…… 楊偉說的恩師,是宋文驄,中國飛機總體設計專家,殲-10的總設計師。
  • 79年少年科學畫報封面,並非殲10或F16,而是殲13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昨天有軍迷朋友提要求,想要我科普一下殲-13戰鬥機的故事。今天就來講講這種差點裝上斯貝202渦扇發動機,採用機腹進氣的中國版F-16——殲-13戰鬥機!這要從一本老雜誌說起!我們小時候最愛看的就是《少年科學畫報》!
  • 【走近核科學家】彭士祿:從「百家姓」到「核潛艇之父」(一)
    1974年,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建成服役,並最終在我國也建成了一支強大的核潛艇艦隊,使我國具備了陸、海、空「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大大提高了我國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本期《走近核科學家》帶您走近被譽為「核潛艇之父」的彭士祿院士,共同分享這位「百家姓」的孤兒成長為「核潛艇之父」的經歷。
  • 首位殲十女飛行員犧牲 跳傘逃生失敗細節曝光
    目前能飛三代戰機的女飛行員,中國僅有4名,餘旭是其中之一,也是中國首位殲-10女飛行員。11月12日,空軍殲-10女飛行員餘旭,在飛行訓練中不幸犧牲。「金孔雀」藍天折翼目前能飛三代戰機的女飛行員,中國僅有4名,餘旭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