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昨天有軍迷朋友提要求,想要我科普一下殲-13戰鬥機的故事。
今天就來講講這種差點裝上斯貝202渦扇發動機,採用機腹進氣的中國版F-16——殲-13戰鬥機!
這要從一本老雜誌說起!
我們小時候最愛看的就是《少年科學畫報》!在1979年創刊後的第6期上,出現了一副名叫為《小科學迷》的封面畫,攝影者為胡維標老師。對於這架小朋友製作的木頭飛機模型,到底是什麼,軍迷們一直討論不已,從殲-10,到後來說是F-16,不一而足,但又都並不完全一致!
其實,還有一架飛機與這個模型非常相似,而是時間軸也比較吻合!那就是殲-13戰鬥機!
圖片:這張小時候著名的模型照片,很可能就是殲-13戰鬥機。
根據《中國航空科研發展史稿》記載:
由於上世紀60年代美蘇戰鬥機開始重視超低空突防和提高機動性,近距離跨音速格鬥性能越來越受到重視,為此601所根據命令開始研究殲-6的下一代戰鬥機設計方案。
殲-6的下一代不是殲-7嗎?
圖片:早年的殲-7和米格-21F-13非常寶貴,數量稀少,主要作為國土防空的截擊機使用。
其實不然,雖然我們拿到的米格-21F-13戰鬥機後仿製了殲-7戰鬥機,但由於我軍當時無法與財大氣粗的蘇聯空軍/防空軍相比,被蘇聯作為前線戰鬥機用的米格-21F-13到了我國,其實很大程度是作為2倍音速截擊機使用。
而當時的殲-6戰鬥機雖然也承擔國土防空任務,但主要還是一種格鬥能力比較強的戰鬥機!因此,殲-6的替代方案也應該是一種前線戰鬥機。
601所從1971年開始研製這種下一代戰鬥機,重點突出中低空、亞跨音速機動性,並要求具有良好的起降性能,兼顧高空超音速能力。
601所到空軍部隊去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短距起降的新型戰鬥機方案。
其主要性能指標為:最大馬赫數不小於M2,靜力升限大於18000米,主要作戰高度3000~10000米,作戰速度M0.7~1.5,航程不帶副油箱不小於2000公裡,帶副油箱不小於3000公裡,起落滑跑距離500米,起飛重量9噸。
這個設計方案初期稱為殲-6後續機,後來正式定名為殲-13戰鬥機。
601所和北京航空學院一起為殲-13制定了機腹進氣的方案,並為腹部進氣道進行了大仰角風洞試驗,後來又對中等展弦比小後掠翼的氣動彈性作了優化設計,還專門進行了機翼邊條的研究。這些在當時都是我國戰鬥機設計沒有接觸過的新技術。
1976年4月,殲-6後繼機的主要戰術技術標準被批覆同意,列入重點研製計劃,並要求儘快提出研製方案。
1977年6月,三機部在北京召開了殲-13戰鬥機的方案論證會。會議認為殲-13的總體方案是先進的,可行的,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會議也確定了,殲-13採用機翼邊條、前緣機動襟翼、後緣雙縫襟翼等技術。
關於進氣方式,有多種提案,會議傾向於機腹進氣,但要求進一步做好試驗研究工作。
圖片:F-16/79戰鬥機,也就是傳說中曾打算出口中國的「戰隼」。其機腹進氣方式對我國科技工作者也有很大影響。
對於飛機最關鍵的動力系統,曾經幾經曲折,先後論證了進口的斯貝202、8**丙、9**、8**等發動機的匹配問題。
殲-8II的總設計師顧誦芬同志當年也是殲-13項目組的,隨著斯貝發動機考察組去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專門考察。但最終認為斯貝202發動機不能滿足殲-13戰鬥機的性能要求。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覺得斯貝202太貴了,裝備主力戰鬥機裝備不起!
說白了,當年我們確實很窮!相對於殲-6戰鬥機的發動機來說,裝備F-4K「鬼怪」II戰鬥機的斯貝202發動機確實蠻貴的!
圖片:斯貝202是英國航母艦載機F-4K「鬼怪」II的發動機。
此後,我們又嘗試了渦扇6發動機。
1977年9月,我國從埃及獲得一架米格-23MS戰鬥機,發現其裝備的P29-300渦噴發動機不錯,在單位推力、推重比、中低空亞跨音速的高度、速度和特性上都比我們的渦扇6發動機要好。
後來在這種發動機基礎上又仿製了渦噴15,認為這種發動機如果配上殲-13戰鬥機,將使得其性能接近F-16戰鬥機。1980年3月,批准使用渦噴15為殲-13的動力系統。
圖片:從埃及獲得的這架米格-23MS戰鬥機對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影響很大,目前在北京航博展示。
換發後,空軍對殲-13戰鬥機的性能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戰術技術要求遲遲不能凍結。
後來,由於空軍對裝備發展規划進行了大調整,縮短型號戰線,集中力量優先發展殲-8II戰鬥機,殲-13戰鬥機的研製工作也就此停止。
雖然殲-13戰鬥機夭折了,但從技術角度說,殲-13的論證是比較充分的,戰術技術要求提得也比較客觀,後來這些戰術技術要求也成為了「新殲」(殲-10)的戰術技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