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豔驚四座的殲-10B嗎?其實「推力矢量技術」一直在進化

2021-03-02 空軍新聞

不久前,殲-10B戰鬥機在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豔驚四座。它表演的赫伯斯特機動和眼鏡蛇機動等高難度動作,令在場觀眾激動不已。

作為我國首款單發推力矢量驗證機,殲-10B在「吸粉」無數的同時,也在客觀上成為「應用推力矢量技術的武器家族」中的一員。

縱觀武器裝備發展史不難發現,推力矢量技術從理論到應用的每次突破與進步,都與一些武器裝備的誕生與發展有所關聯。正因為有了在這些武器裝備上的一再驗證,人類對推力矢量技術的掌握和運用,才一步步走向成熟。

本期,我們就邀請「小火箭」聯合會創始人邢強博士和大家一起聊聊,盤點一下曾經應用過推力矢量技術的武器裝備。

「呆萌」立族 旁系壯大

從德爾塔飛艇到鷂式戰機

談起推力矢量技術的應用,很多人第一反應肯定是飛機,具體一點說,是擁有過失速機動能力的現代戰鬥機。但是,實際上,這項技術最早應用是在飛艇上。

早在100多年前,英國就在「呆萌」的德爾塔飛艇上嘗試過可以調節方向的推進式螺旋槳設計。可以說,這是推力矢量技術的萌芽。

「一戰」期間,英國製造了兼具偵察和轟炸功能的新式武器——九號飛艇。作為英國的首款硬式飛艇,它能夠以69千米/小時的速度飛行。

這艘飛艇由4臺180馬力的活塞式發動機提供推力。硬式控制室通過轉軸操控發動機,發動機則連接著碩大的螺旋槳。通過旋轉轉軸,控制室就能夠操控螺旋槳的法線方向,最終實現推力矢量操控。

當時的傳統飛艇,控制起降絕大部分是通過調節充氣量來實現,有的甚至還在採取拋沙袋、扔繩索的方法。九號飛艇則有所不同。在起飛階段,它能讓碩大的螺旋槳對地送風,加速起飛;在著陸階段,還可以通過對天空吹氣快速降高(這對飛艇來說至關重要,可以儘量減少暴露在對方防空火力中的時間)。這種能力,讓飛艇能夠在高空中穩住艇身,成為空中「航空母艦」。

不幸的是,九號飛艇命運多舛,英國軍方後來放棄了採購計劃。因為,英國軍方認為「一戰」最晚到1915年就會結束,而九號飛艇要到1916年初才能具備戰鬥力。

九號飛艇採購計劃雖然中止,但幸運的是,這種推力矢量技術被沿用了下來。不過,這次接棒的已不是飛艇「宗室」,而是飛艇的旁系「親戚」——飛機。

隨著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研製出飛馬座推力矢量噴氣式發動機,戰鬥機的發展便進入了一個新紀元。推力矢量技術第一次成功應用,是在英國研製的鷂式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上。從此,推力矢量技術開始真正發揚光大,逐步推及鷂、海鷂、AV-8B等多個系列和類型。

該飛機家族的噴氣式發動機有共同的特點:擁有4個可以旋轉的噴口,前面2個噴出從壓氣機引出來的冷氣,後面2個噴出從燃燒室引出來的熱氣。在起降階段,噴口轉而向下;在平飛巡航階段,轉而向後。其基本原理,和「一戰」時期的九號飛艇如出一轍。

在此之前,美國面對蘇聯的壓力,也曾著手研發能夠垂直起降的戰鬥機,還一度嘗試過把飛機豎起來、給飛機捆綁固體火箭助推器等多種方法,但終究未能如願。

蘇聯則是在1971年,也就是鷂式飛機首飛成功4年後,其海軍首款實用型艦載固定翼戰鬥機雅克-38試飛成功。1987年,蘇聯研製成功了能夠超聲速飛行的雅克-141垂直起降戰鬥機。

接「二」連「三」 加速發展

從V-2飛彈到F-16戰機

推力矢量技術在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領域的應用得到一致認同。這時,有工程師提出了新的理念:既然推力矢量技術能夠在起降階段幫助戰鬥機快速升空或者順利著陸,那麼在其他方面也應該能發揮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復仇女神」為名的V-2彈道飛彈,成為首次在實戰中廣泛應用推力矢量技術的武器。

4片燃氣舵在飛彈的液體火箭發動機工作時,浸潤在噴流中。來自自動駕駛儀的控制指令能夠讓這些燃氣舵偏轉至合適的角度,從而改變發動機噴流的推力方向。這種推力矢量技術,使V-2飛彈能夠在高速飛行狀態下調整飛行方向。至今,燃氣舵加推力矢量技術的配置依然在一些先進武器裝備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這項技術能否在水平方向上為戰鬥機提供加力呢?美國工程師率先進行了嘗試。

1975年,美國蘭利計算中心啟動二元推力矢量噴嘴項目。兩年後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加入,提供了2架F-15戰鬥機作為研究項目的飛行載體。其中1架,是該公司生產的第1架雙座型F-15戰鬥機。

在美國空軍攜大量投資加入的情況下,帶有二元推力矢量噴嘴的F-15戰鬥機很快完成首飛。

隨後,美國宇航局NASA將項目更名為F-15短距起降/機動能力驗證項目。隨著具備調節俯仰和偏航機動性的三元推力矢量噴嘴技術的突破,一架全新版本的F-15戰鬥機成功首飛。

這架F-15戰鬥機換掉了二元推力矢量噴嘴,在兩臺推力巨大的噴氣式發動機尾部,加裝了兩部普拉特·惠特尼P/YBBN三元矢量噴管。此外,它還擁有一對全動鴨翼,以及能夠配合鴨翼動作的尾翼。這種可以在20°範圍內任意調節推力方向的噴管和這些獨特設計,讓這架F-15戰鬥機擁有了超強機動性。

這架F-15驗證機的實用可控攻角為85.7°,在當時可以說難以想像。在大攻角飛行狀態下,傳統空氣舵面已經心有餘力不足,此時推力矢量噴管的強勢助力起到了雪中送炭的效果。

受F-15驗證機成功的鼓舞,通用動力、洛克希德·馬丁與美國空軍一起,啟動了基於F-16機體的推力矢量驗證機項目,並於1992年4月首飛成功。

此後,美國宇航局NASA的阿姆斯特朗飛行試驗中心,又對帶有三元矢量噴管的F/A-18大攻角飛行驗證機進行了飛行測試。這架F/A-18大黃蜂驗證機,能夠以70°的攻角持續穩定飛行,同時能夠維持65°的攻角持續滾轉,而量產版本的大黃蜂,只能達到35°。

科技助推 超常「機動」

從X-31驗證機到未來戰機

應用推力矢量技術的戰鬥機引人注目,但一位德國工程師提出的概念,讓一個新詞語進入人們的視野——過失速機動。

20世紀70年代,梅塞施密特集團的工程師赫伯斯特博士提出:未來,實施近距離格鬥的戰鬥機,如果能夠掌握這樣一種能力,將會在格鬥中佔據優勢地位。這種能力正是基於可以隨意調節發動機推力方向的裝置。

當戰鬥機的實際瞬時攻角大於失速攻角,其飛行速度遠低於巡航速度的時候,如果整機依然具備實用的操控能力,那麼就可以在無須耗費巨大能量、無須忍受巨大過載的前提下,實現戰鬥機的快速轉彎,使其機頭或者武器裝備迅速對準待射擊方向。這種機動能力,出現在失速速度和失速攻角之後,所以叫作:過失速機動。

赫伯斯特博士還給出了若干機動範例,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赫伯斯特轉彎。但是當時,軍方並不買帳,不少飛行員認為這種構想過於外行。

不過,赫伯斯特並未放棄。他得到了和美國宇航局NASA的合作機會。於是,X-31推力矢量技術驗證機橫空出世,並以70°的攻角進行了可控飛行。

這款飛機擁有3塊巨大的燃氣擾流板,能夠通過協同配合,讓發動機的噴流實現在俯仰和偏航方向的迅速偏轉。但實際上,整架X-31技術驗證機,除了尾部的擾流板和機內專門用於大攻角和過失速機動的制導控制算法之外,其他的零部件和分系統大多數用已有零件拼湊而成。

事實證明,這架由轟炸機、預研項目戰鬥機、現役戰鬥機、拆解的戰鬥機、公務機等多種機型零部件組合而成的X-31推力矢量技術驗證機,飛出了人類第一個赫伯斯特機動。這宣示著:過失速機動的時代到來了。

但是仍有飛行員認為,這種布局的飛行器偏航穩定性根本保證不了。在大攻角飛行狀態下,一旦偏航失穩,飛機就有墜毀的危險。在進行了一系列改良後,赫伯斯特和他的團隊把用於維持X-31驗證機偏航穩定性的垂直尾翼虛擬屏蔽了,飛機依舊起飛成功。即便是沒有了垂直尾翼,僅僅依靠推力矢量技術,單發噴氣式飛機依然具有偏航穩定性。

在拆除推力矢量擾流板的情況下,X-31驗證機與F/A-18「大黃蜂」的交換比為2.38∶1,這意味著X-31驗證機平均以己方2.38架的代價,才能擊毀一架大黃蜂。但裝回擾流板,恢復過失速機動能力的X-31驗證機與F/A-18的交換比變為1∶9.51。這次,是一架擁有推力矢量和過失速機動能力的X-31,能夠擊毀將近10架F/A-18。

如此明顯的數據讓各國再次把目光聚焦在推力矢量技術上。推力矢量技術也因此再次超常「機動」,在兵器研發方面走向兩大方向:一是先進的戰鬥機機動能力。二是可靠的運載火箭、彈道飛彈控制能力以及深空探測的自主著陸和起飛能力。

未來的推力矢量系統絕不會只局限於這兩大方向。它還會隨著該技術的不斷突破,變身為更多種類的武器裝備。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國空軍網

投稿郵箱 | kj81cn@163.com


快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啊

一路走來,感謝有您!

感覺不錯請點讚,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解放軍報

 本期編審銳利

責任編輯劉軍毅

相關焦點

  • 小火箭 | 人類火箭與飛機的矢量推力技術
    公元2018年的中國珠海航展上,一架殲-10B戰鬥機的亮相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那一刻,人類首款以在役戰鬥機為載體的單發矢量推力飛機向公眾揭開了她的神秘面紗。 本文,小火箭將要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下幾個專題:第一,人類飛行器的推力矢量技術溯源;第二,X-31折流板推力矢量技術驗證機;第三,以F-15重型戰鬥機為載體的驗證機對推力矢量技術必要性的闡釋;第四,二元推力矢量
  • 殲-20和殲-10B為何這麼牛?!
    此前,美歐專家一直詬病中國殲-20發動機的性能,也有專家認為,未來中國的矢量發動機可應用到殲-20上補上這一短板。重頭戲來咯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左右共掛載了四枚飛彈,此外還裝備有三個副油箱。剛剛提到今年航展上亮相的殲-10B換裝了矢量發動機這也讓殲-10B成為世界首架單引擎鴨翅矢量推力戰鬥機能完成「眼鏡蛇」、「落葉飄」等高難度動作所謂的「眼鏡蛇」,就是殲-10B在飛行過程中突然機頭上仰至至
  • 眼鏡蛇機動只是小兒科:有了推力矢量,殲20戰翻F-22不是夢
    10戰鬥機的推力矢量高清大圖,這會給殲10戰鬥機提升多大能力?而而推力矢量是提高機動性最佳黑科技,沒有之一,我們不禁要問,假如殲20也換裝推力矢量技術的話,飛機能有多少翻天覆地的變化?能不能一手搞定F22,F35戰鬥機?殲10B戰鬥機終於裝上了全向推力矢量發動機
  • 中國矢量殲10B飛出「眼鏡蛇機動」和落葉飄
    在當天上午的飛行表演環節,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接連上演「眼睛蛇機動」等高難度機動動作。該機掛載了兩個發煙裝置,表演時拉出紅煙。地面觀眾能更清楚地觀察飛機飛行。作為蘇霍伊戰機的經典動作,「眼鏡蛇」機動也曾是許多人用來衡量戰機機動性的一個非硬性標準,殲-10能否做同樣的過失速機動,網絡上就曾有持續多年的討論。裝備了我國國產的渦扇10B矢量發動機的殲-10B,雖然表演只有短短數十分鐘,但是它代表著我國掌握了曾經不可逾越的矢量推力技術。
  • 戰鬥機推力矢量技術淺談
    戰鬥機推力矢量技術是根據飛行與作戰需要,由飛控系統綜合生成指令控制發動機噴管偏轉,利用發動機推力形成需要的操縱力矩,實現過失速機動飛行,並挖掘飛機的極限飛行能力,從而顯著提高飛機大迎角下的機動性和敏捷性,實現真正意義的無憂慮操縱。同時,由於直接產生操縱力,並且推力大小和方向易變,還可以減小飛機舵面的設計負擔,實現減阻減重、提高隱身性能的效果。
  • 受殲10刺激了?歐洲颱風戰鬥機要升級:上推力矢量發動機
    颱風戰鬥機是歐洲多個國家聯合研發的三代半技術標準 多用途戰鬥機 ,該機的整體性能非常不錯,銷售情況也還可以。但是,颱風戰鬥機卻是一款全球最好也最差的三代半戰鬥機。颱風的價格接近美國F22隱身戰鬥機,性能卻還不如F35系列隱身戰鬥機。
  • 推力矢量型殲10B究竟在航展做了什麼動作?讓蘇35黯然失色!
    在萬眾關注的飛行表演環節,早上10點多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進行了10多分鐘的飛行表演,立刻震動了整個現場,它以三個非常經典的超機動飛行動作,來體現它使用了渦扇10B推力矢量發動機之後的「加成」,甚至讓後來出場的3架殲-20都有點黯淡了,網友更是直言動作比蘇-35更驚豔。
  • 殲10突破發動機矢量技術,沒有俄方幫忙,中國依舊能解決殲20動力
    這也意味著中國的矢量推進發動機技術,從「理論工程樣機」進入到「實際工程樣機」測試進程中,此舉也代表了中國在發動機領域進一步的深入。如果說中國自行研發的「太行」發動機證明了,不依靠俄羅斯的幫忙中國也可以研發三代機的發動機,那麼矢量噴管的測試就意味著中國正式開始擺脫俄方的幫助,自行解決四代機的動力核心的問題,畢竟實現了矢量噴管技術的殲-20,才能算的上一款真正的四代機。
  • 中國矢量發動機技術實用化 殲20等3款戰機都會應用
    近日,有網友在網際網路媒體發布消息稱,八一勳章獲得者,英雄試飛員李中華在講座中提到,中國航空發動機推力矢量技術已進入實用階段,同時該網友還附上了李中華在講座時演示文稿的照片。然而,由於長期以來航空工業技術薄弱,中國始終沒能成功研發一款可以匹配這些先進戰機的矢量推力渦扇發動機。「心臟病」問題成為制約中國空中力量發展的最主要瓶頸問題之一,而矢量技術又是中國研發新一代軍用渦扇發動機的主要瓶頸之一。此次曝光的航空發動機矢量推力技術實用化這一消息,對彌補中國航空工業的短板,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利好。
  • 都是矢量發動機技術卻有大不同,玩格鬥殲10可吊打蘇35
    此前,我們已經說了殲-10B使用矢量發動機帶來的影響。不過很多人也注意到,如果不說,即便從這樣的高清圖片中我們也無法看出這是矢發。這與蘇-35上明顯的轉動機構有所不同,那麼蘇-35與殲-10B的矢量噴嘴在技術上有什麼區別呢?今天,我們再具體說說這事。
  • 【長知識】矢量發動機是什麼意思呢?是推力有方向的航空發動機嗎?
    「矢量」這個詞是數學上的名詞,而在學校裡面學過「矢量」這個概念的就會知道,矢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有方向。下圖就是數學中的「矢量」。所以說,矢量發動機就是推力有方向的航空發動機。當然了,也不是說以前的發動機推力就沒有方向,而是說以前的發動機方向是固定的,相比之下現在的矢量發動機則要考慮發動機推力的方向才行。如下圖所示,就是矢量發動機在調整尾噴口的方向。
  • 中國戰鬥機矢量推力視頻曝光,場面震撼!軍迷們在珠海航展嗨翻了
    矢量推力,是指飛機能夠控制噴氣發動機推力偏離發動機軸線,獲得直接偏向控制力的技術。對於殲10而言,矢量推力可以矢l提供額外的高機動控制能力,同時改善巡航等環節的飛行性能,縮短起飛降落距離,甚至減少油耗。
  • 美國矢量噴管比我們強?中國這一技術,全球獨有
    ▲2018年的珠海航展殲-10B TVC做眼鏡蛇機動瞬間推力矢量,毫無疑問是當前最為尖端的航發配套技術之一。三元矢量的操控遠比二元更複雜,還面臨著嚴峻的高溫和密封考驗。在三元矢量技術的起步階段,工程師要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葉片的密封性不足,氣流逸散會造成推力損失和控制不穩定。而僅這一個難題,就消耗了俄羅斯近三十年左右的時間。
  • 還有比殲-20更先進的戰機?無尾飛行器現身,是解放軍的新玩具嗎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還有比殲-20更先進的戰機?無尾飛行器現身,是解放軍的新玩具嗎近日,一張由PLANET拍攝的中國成飛停機坪照片登上了《戰區》等境外媒體的首頁。目前無尾氣動布局最大的難點,在於沒有垂尾之後,戰機的控制對矢量推力發動機的依賴就非常大了。如果矢量推力發動機技術不過關,那麼戰機就只能像高超音速飛彈那樣直來直往,也就談不上擁有什麼近距離空戰格鬥能力。
  • 眼看著殲-10B出盡風頭,殲-20坐不住了,終於拿出壓箱底的本事!
    這意味著該技術已經在中國走入成熟的應用時代,可令殲20等新一代戰鬥機獲得更加出色的飛行性能,也令規劃中的第6代戰鬥機可能可以通過矢量推力技術加上其他手段,實現取消垂直尾翼等未來戰鬥機關鍵性的隱身、減阻、減重設計。
  • 殲-20B已開始量產?配推力矢量控制,渦扇-15兩年內問世
    而隨著殲-20的出現,中國空軍躋身世界頂尖行列。毫無疑問我們對殲-20今後的發展期盼很高,而目前大家最關心問題莫過於量產與發動機了,而就有俄羅斯媒體據稱拿到了一些「內部消息」。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7月13日報導稱,全球第三種可運行的第五代戰鬥機殲-20目前已經進入到了量產模式,並且因為在發動機上取得突破,中國空軍也下了大量訂單。
  • 中國戰機為何還不裝矢量發動機?這個問題是關鍵
    採用軸對稱矢量的殲10B戰鬥機然而很多人比較疑惑,中國戰機為何不裝備矢量發動機,特別是殲20,至少目前公開的量產型號上並沒有看到矢量發動機的痕跡。實際上,中國矢量發動機在起步方面並不算晚,早在80年代的殲-8戰鬥機上就有矢量噴管的驗證,但透露的相關資料較少。而在2018年的珠海航展上,殲10B搭載的矢量發動機驗證機做出了各種複雜的過失機動動作也顯示了中國在矢量發動機上的技術並不比國外差。
  • 渦扇15曝推力損失大問題,殲20還是要買蘇57的發動機?
    中國的發動機技術就是這樣被鍛造出來的。」那麼渦扇15發動機研製真的出問題了嗎?殲20又要用回俄制發動機嗎?中國就一定會買蘇57的發動機嗎?而且產品30還採用了新研的電子數字控制系統,實現了發動機控制的自動化,再加上推力矢量技術,使蘇57在所有模式下的操縱性能都得到大幅提升。
  • 殲-10B眼鏡蛇機動刷屏,我們來告訴你它到底牛在哪
    當日,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與中國航發聯合舉行的「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飛行展示」媒體見面會上,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副總經理、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偉表示,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推力矢量關鍵技術的國家之一。這次飛行展示是飛發一體綜合設計與應用的典型範例,也是我國航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又一次成功實踐。
  • 新型殲20服役了!發動機推力增加30千牛,產量不再受限制
    殲-20戰鬥機於2011年首飛,由於當時的渦扇-10「太行」發動機還沒有完全成熟,因此試飛與早期量產時使用的是AL-31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