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媒體《ВОЕН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以「中國無法解決渦扇15推力損失問題,正在考慮蘇57的第二階段發動機」為題,對殲20的動力系統進行了介紹。
在文章末尾俄媒說:「中國軍事專家指出,進口蘇-57的這種特殊方案是可以接受的。中國的發動機技術就是這樣被鍛造出來的。」
那麼渦扇15發動機研製真的出問題了嗎?
殲20又要用回俄制發動機嗎?
中國就一定會買蘇57的發動機嗎?
據俄羅斯媒體topwar報導,殲-20未來將會裝配的渦扇-15「峨眉」發動機存在著一些問題。當渦扇-15發動機內的溫度超過1350攝氏度時,會使發動機失去25%的推力,這種推力急劇下降的情況對於一款高機動性的戰鬥機來說,這是不可接受的。而且如果在飛行中的話,飛行員可能會失去對戰鬥機的控制。
俄媒還指出,出現這樣的情況,首先在於渦扇-15使用的合金材料不是最佳的選擇,其次是設計問題導致發動機中的燃料因堆積很難進行充分燃燒。
隨後俄羅斯媒體話鋒一轉,表示因為渦扇-15存在這一缺陷,因此中國正在認真考慮蘇-57的新發動機「產品30」,「產品-30」發動機中的氣體的工作溫度達到1800攝氏度,推力達到18噸,可以滿足殲-20的需求。
而就在去年5月份,央視《工匠之家》節目就指出,我國的發動機已經從「太行」系統,跨越到第五代「峨眉」發動機,這幾乎已經明示如今渦扇-15發動機的研製工作十分順利了,怎麼可能研製了多年的發動機說放棄就放棄?
網傳渦扇15官方圖
渦扇15是在2006年2月正式立項的,根據「中航瀋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發表在《航空發動機》 2012年01期的一篇論文可以判斷出,渦扇15發動機2016年開始科研試飛的,並於2020年設計定型,而最終生產定型並批量生產將在2025年左右。
也就是說,渦扇15的整體研製時間大概在14年左右。作為對比,美國F119發動機的研製時間為12年左右。顯然,渦扇15的研製其實並不是太慢。
另外從顧誦芬院士在2003年發表的文章裡也可以很明顯看到,其實我們在殲20研製之初就考慮到渦扇15發動機的進度會落後於機體平臺。因此在相關發動機配套這塊早就設計好兩步走,首先是使用基於太行發動機的改進型確保殲20能正常服役,然後才是裝備推重比10一級的渦扇15發動機。
事實上,渦扇15發動機一直是按正常的進度走,出問題的反而是太行發動機,這才有了殲20使用俄制發動機的階段。
這款俄制發動機就是AL-31,原先是殲-10、殲-15等戰機的配置,後來也成為殲-20的發動機。不過由於AL-31發動機的性能並不能滿足殲-20的需求,因此一直被視為殲-20的應急發動機。
不過如今渦扇-10「太行」發動機已經開始大量裝配我國的戰機,並且去年官方已經證實搭載渦扇-10C的殲-20正式入列,這意味著我們對AL-31發動機的需求將大幅度消減。
再說回俄羅斯引以為傲的蘇57發動機——產品30。
這款發動機是世界上第三款成熟的五代機發動機,本身實力還是非常不錯的。相比117S發動機,其最大推力達到11噸,加力推力達到18噸(117S的推力分別9.5噸和14.5噸),蘇57即使以35噸的最大起飛重量起飛,其推重比依然大於1,巡航速度更是可以達到1.5馬赫,與F22不相上下。而且產品30還採用了新研的電子數字控制系統,實現了發動機控制的自動化,再加上推力矢量技術,使蘇57在所有模式下的操縱性能都得到大幅提升。
安裝產品30發動機模型的蘇57E
據俄羅斯技術集團官方媒體的消息,產品30發動機已經研製成功,今年將交付4臺, 明年的交付數量將提高到為8~10臺。考慮到俄羅斯技術集團在俄羅斯的地位,其說法可信度還得很高的。
但是俄媒就開始YY中國急需產品30,並認為中國正等待著第五代戰鬥機蘇-57在俄羅斯進行所謂第二階段發動機的演示,充分展示了「俄式忽悠」的功力。
要分析俄羅斯人的話,我們從幾件事中就可以知道他們的真實意圖了。
一是我國的運-20已經正式裝配渦扇-20發動機,這意味著此前運-20搭載的D-30KP-2發動機將被正式替代。D-30KP-2發動機是俄羅斯賣給我國的發動機,過去11年我國總共從俄羅斯購買了460多臺D-30KP-2發動機。然而最後一批D-30KP-2發動機發2020年交付後,就沒有購買計劃了,D-30KP-2發動機曾是俄羅斯出口收入的一大支柱,主要就是賣給中國,中國不進口就意味著俄羅斯軍售要損失一大塊。
AL-31F發動機
二就是中國對AL-31發動機的需求大幅度減少。
當D-30KP-2與AL-31發動機相繼在中國市場難以為繼的時候,俄羅斯人不得不考慮新產品來維護中國市場。
俄羅斯人明白中國有殲-20,對蘇-57需求不大,那麼就只能另闢蹊徑來勸說中國買蘇-57了,拿渦扇-15來說事,就相當於說中國應該買蘇-57,因為蘇-57的「產品-30」發動機正是中國所需要的。
「產品-30」發動機
其實,「產品-30」發動機其性能也沒得到充分驗證。不久前俄空軍正式接收到第一架蘇-57戰機,但這已經比計劃晚了一年了,2019年12月,第一架量產型蘇-57在測試時墜毀,而這架蘇-57搭載的正是「產品-30」發動機。「產品-30」發動機初次實機測試就遇到這樣的問題,因此俄羅斯人還是先擔心自家發動機吧。
那麼是否意味著產品30會與我們無緣呢?那倒未必,當然這要看俄羅斯會不會賣,以及以何種形式賣。
考慮到無論是從經濟還是政治角度考慮,中國是俄羅斯必須團結和依靠的,再加上和產品30發動機同等技術水平的渦扇15其實一直在穩步進行,俄羅斯出售產品30應該是不成問題,那麼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出售,以及中國需要買多少。
另外考慮到無論是直接出售產品30發動機,還是出售安裝有產品30發動機的蘇57,出於汲取先進技術的考慮,產品30發動機被中國拆解是必然的。
結合中俄20多年合作的經驗,有分析認為大概率俄羅斯會選擇搭售的方式,即要求中國購買一定數量(比如不少於48架)的蘇57中國定製版,這樣有三個好處,一是俄羅斯的面子保住了,買飛機和只買發動機代表的意義是完全不一樣的,也堵住了國內那些反對的聲音。其次是錢掙到了,參考當初中國購買24架蘇35花了差不多25億美元,48架蘇57,價格怎麼也不會少於50億美元。
而且俄羅斯還可以通過後續出售發動機掙更久的錢。要知道,目前航空發動機是我國唯一還需要向俄羅斯大批量購買的軍工產品。每隔幾年我國便要向俄羅斯購買數量不菲的俄制發動機供我軍裝備的俄制米17系列直升機,蘇30MKK/MK2,蘇35以及伊爾76/78,運20和轟6K/N/J使用。
因此,無論從哪方面考慮,這對於俄羅斯而言顯然都是一筆划算的生意。
對於中國而言也不虧,不僅可以彌補殲20數量的嚴重不足,還得從中獲得自己需要的技術。很顯然,俄媒選擇在這個時候發文,目的再明顯不過了,就是想向中國推銷蘇57而已。
軍工黑科技小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