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的2019年1月11日,大家又懷念了一輪當年殲-20戰機首飛,順便也回憶了一波夕陽下的奔跑和逝去的青春的時候,又有大家喜聞樂見的熱心讀者因為看了某些網際網路軍事大佬的網文之後信心大增,跑出來甩給施佬一波「體制內的朋友提供的」有關渦扇-15的宣傳材料,憤而抽我這個「哲學國發黨」的臉。
管你抽不抽臉,施佬先把圖給看了。可惜這幾張號稱「第一個接受這幾張有關渦扇15真實信息的照片」,其實至少在一個月之前,這幾張圖片的完整版施佬就看過了——倒不是施佬有沒有體制內,而是當時就有網友發到網上了。畢竟都是正常進展的中國航發項目,施佬也就看圖收圖沒太當回事,結果一不留神這圖就變成抽臉了……既然如此,不妨給胡謅一下。
▲ 這就是用來抽臉的「體制內乾貨實錘」……的看板
▲ 實際的圖片來源麼……看看這左一層右一層都能糊牆的各家logo,就知道一個多月前施佬看到的時候已經是不知道幾手的「老圖」了
發動機研製這件事兒本質上是門科學,分析也好推測也罷,最要緊的就是有的放矢,既不能以所謂的常識推斷科研用語,更不能斷章取義自以為是——那不就成了宗教信仰了麼?
▲ 被膜拜的感覺,施佬猜是不錯的——只要你別被關在土堆或者小匣子裡
言歸正傳,這次這些個圖片裡,雖然裝滿了」XX15發動機」、「某型發動機」、「某重點型號」這樣非常科學的八股字眼,但是被當做賣點的實際上是所謂的「基於MBD的XX15發動機03批進氣機匣結構設計研究」。這其中的XX當然是渦扇了,而依據「常識」,這個項目得出的推論大概是這麼幾點:渦扇15已經完成研製定型,渦扇15已經投入批量生產;渦扇15至少有三批。順著這幾點,還有自由發揮出來的什麼「叫批就不能太少」啊,「每批至少有10臺」啊什麼的,反正大家自己也可以試著跑跑小火車。
▲ 過去幾年裡,殲-20的尾噴口每次有任何外貌的變化,換WS15這事兒就得有譜一回
所以03批發動機到底在航空發動機裡算是個怎樣的狀態呢?有關渦扇15這樣正在研製中的重要型號各個批次都是幹什麼的這樣的事兒,施佬知道不知道是一碼事,就算施佬知道,自然也是不能就此隨便亂說的。
▲ 咱們就「借古看今」吧
不過作為我國第一款自主研製並且投入量產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太行」,渦扇10的研製進程和任務分配應該來說很有代表性,施佬也可以以此為例子,順便讓大伙兒研判一番,03批次渦扇15在航空發動機研製進度的角度,到底算個什麼狀態。
▲ 在上天之前,任何發動機都得要在地面經歷長時間的試車
「太行」發動機在經過多年的醞釀準備之後,1987年10月正式立項研製,隨後展開的過程的順序基本上是發動機核心機,發動機驗證機,發動機原型機,發動機試飛用原型機這麼四個階段……不過在航發研製的角度講,核心機並不能算發動機整機,而所謂的發動機原型機和發動機試飛原型機這樣的說法,純屬施佬為了方便大家理解生造,在實際工作中是不會刻意區分的。
▲ 雖然大家看見「太行」裝機試飛都是2004年以後了,但「太行」原型機的量產集中在上世紀90年代
按照90年代早期的規劃,「太行」發動機要製造2臺驗證機,15臺原型機和20臺壓氣機進行臺架試車、持久試車、標準試車臺、飛行臺和高空臺試車,特種試驗和按規範完成定型前的全部工作。在原計劃1998年裝機試飛,2000年設計定型的大前提下,這15臺「太行」的生產中就已經開始論「批」了:1993-1994年底完成第1批3臺份發動機的製造及首批試驗件的加工;1995-1996年8月完成2批6臺份發動機及試驗件、備件的製造加工並完成試車後第一輪的設計修改圖紙;1996年9月-1996年6月(這時間節點跟上課的學年似的……)完成3批6臺份發動機及試驗件、備件的製造加工;1998年9月提供2臺試飛發動機並完成試車後二輪修改出圖。
▲ 在制定「太行」研製計劃的時候,還指望它上殲-10呢
需要注意的是這3批15臺原型機的製造都是在設計定型前製造的,而在實際試車過程中,這些發動機都需要經過許多輪的總裝,以便進行各種複雜改進的測試和修改,畢竟研製發動機不是拿涼水煮雞蛋,只有時間這麼一個變量,加上發動機需要累積足夠的臺架試車時間,一批6臺,現在看來也並不是特別富裕。
▲ 當時的黎明廠條件也不比現在,加上90年代的大環境,老航空人不容易
後續的研製基本上也是按照這個順序走的,只不過最初規劃的時間表和產量,與實際情況有點偏差:1988年底,第一臺驗證機正式裝上試車臺架,1989年開始進入調試階段;1994年7月,第二臺驗證機總裝完成,並在當月下旬首次運轉試車;1995年12月,首臺「太行」原型機首次開車成功,算是完成了第1批3臺份的一個節點;第2批7臺「太行」的實際交付時間在1997-1998年;第3批7臺「太行」的實際交付時間在2000-2001年。
▲ 換用AL-31FN讓殲-10的研製進度比起發動機大為提前
恩,3批「太行」發動機在這時候完成了交付。這其中第1批的3臺和第2批的前6臺都老老實實用於地面試車,第2批的最後一臺則在組裝的過程中就修改設計為機匣上置。至於這個修的目的,自然是為了上天。2001年6月6日,在畢紅軍試飛員的駕駛下,右發裝渦扇10,左發裝AL-31F的殲-11試驗機順利實現了首飛。這臺上置機匣的「太行」,就是為蘇-27/殲-11系列的機內結構修改的。
▲ 最早的「太行」是「十號工程」下的項目,因此機匣位置也是照著殲-10的要求來
在第3批「太行」之後,為了滿足進一步試驗和發動機定型試飛的需求,又繼續投產了3S批,後來大家熟悉的521號殲-11A右發的「太行」和522號殲-11A的兩臺「太行」發動機,就是從第3批和3S批中選取的產品。這兩批產品中,先後有6臺發動機被用於相關的定型試飛。這一過程開始於2004年3月,最後一直進行設計定型試飛到2005年的10月,並在當年底完成了設計定型。
▲ 直到522號機的時候,「太行」才真正實現了在一架飛機上發動機的全部替換
對於試驗期間的發動機而言,由於機上所有的部件在設計、工藝、材料、裝配方法上都會做出改進,因此不要說這麼多批次發動機之間的狀態了,就算是同一臺發動機每下一次總裝線,發動機自己的狀態就會發生不小的變化,所以在設計定型前的這幾批「太行」不能說是千奇百怪,至少「一拆一修一變樣」還是比較準確的。這樣是為什麼在敘述試驗批次發動機的技術狀態時,通常都要把發動機是第幾次下總裝線也作為發動機編號的一部分。
▲ 每次總裝之後,原型機階段的發動機就能算另一種狀態了
在這以後,才有了「太行」的正式批量生產,以及量產之後2007年空軍那6架使用一臺「太行」一臺AL-31F的「領先使用試飛」批次殲-11A,以及2008年在522號殲-11上進行的「雙發小批領先試飛」。
▲ 循序漸進的「太行」實用之路一直到2008年殲-11B批量入役才算走上正軌
當然在這一時期,還有裝「太行」發動機的殲-11B型525號原型機的相關試飛,以及改進型WS10A發動機研製和原型機生產,以及相關的地面試車、使用伊爾-76試車臺進行的試車等,不過那都和「太行」原型機本身關係不大,這裡就按下不表。
▲ 伊爾-76試車臺因為來華較晚,沒有趕上「太行」的定型試飛
所以雖然有關渦扇15的消息,外面樂觀之聲如火如荼,誰敢否認就直接黃俄逆向民族主義反革命漢奸唱衰中國……一連串帽子甩過來了,但是看到如今這個03批機匣的獎項,再參考之前「太行」的研製進程,施佬實在是覺得,渦扇15目前的這個進度,想要「早已裝備殲-20」甚至「批量生產大量裝備」,顯然並不可行。在真正目標狀態的殲-20出現之前,使用俄制或者國產第三代航發的A狀態殲-20,仍然是中國空軍現在唯一可靠的實戰型五代隱身殲擊機。
▲ 目前狀態的殲-20(或者使用改進型「太行」的殲-20)將是未來一段時間這個空軍的最強力量
面對已經在推重比10級別上站穩了腳跟的美國航發或者再壽命之內依然表現滿意的俄羅斯航發,中國的航發工業還是容不得一絲的驕傲與停歇,扎紮實實加速追趕,仍然是我們這個年代中國航發無可撼動的時代主題。
▲ 想要能不斤斤計較推力損失,中國航發工業的路還很長
- 歡迎關注 -
微博|@天真賣萌Bernard
微信|胡謅施佬
讓大家看我快活地水起來吧!
風聞社區可以評論啊,施佬會在那邊解(xia)惑(hu)答(zhou)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