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戰鬥機於2011年首飛,由於當時的渦扇-10「太行」發動機還沒有完全成熟,因此試飛與早期量產時使用的是AL-31發動機。不過隨著太行發動機的不斷改進,殲-11B、殲-16戰機開始全部使用渦扇-10「太行」發動機,殲-20裝備太行發動機已經完全不存在問題。最近,一張新型殲-20的照片對外公開,這架新型殲-20的尾噴口與早期量產型的殲-20完全不同,採用了鋸齒狀設計,並且才收斂片來判斷明顯不是AL-31發動機,這說明這架殲-20裝備了國產發動機(改進型渦扇-10),並且這架殲-20已經不是黃色底漆的塗裝,而是部隊使用的塗裝,這說明新型殲-20已經服役了!
之前的鋸齒狀噴管殲-20已經公開過後機身照片,可以發現新型殲-20的發動機噴管分為內外兩層,這是引射式噴管獨有的特徵,引射式噴管可以從兩層噴管中間抽取冷空氣,降低發動機艙的溫度,延長發動機的壽命。而引射式噴管的收斂-擴散動作由內層噴管進行,外層噴管幾乎不會變好,可以讓後機身一直保持最佳的阻力狀態。渦扇-10發動機使用的就是引射式噴管技術,而AL-31發動機使用的是單層收斂-擴張式噴管,這說明新型殲-20裝備了太行發動機。
殲-20的尾噴管設計成鋸齒狀,主要是出於優化隱身性能的考慮,雖然鋸齒狀噴管會提高加工難度,但是鋸齒狀噴管可以將雷達波以幾個特定角度反射回去,降低反射雷達波被截取的機率,進而將後機身的雷達反射面積縮小。此外鋸齒狀噴管可以提高熱流與冷空氣混合的速度,降低殲-20的紅外信號強度,還會讓噴流光譜輻射的功率密度發生改變,增加光電傳感器的識別難度。F-35戰機使用的F135發動機就採用了鋸齒狀噴管設計,俄羅斯的「產品30」發動機也將採用鋸齒狀尾噴管設計。
殲-20之前使用的AL-31發動機,最大推力在125千牛左右,而改進型的渦扇-10發動機擁有140千牛的最大推力,並且推力還可能進一步增加,這意味著殲-20的總推力至少增加了30千牛,機動性與飛行速度進一步提高。而且渦扇-10發動機已經擁有了矢量型號,這意味著殲-20未來可能具備矢量推力技術,具備超機動能力。
除了推力增加了以外,殲-20裝備渦扇-10發動機之後,正式達到了100%的國產化率,產量將不會受到任何限制。殲-10C、殲-16、殲-11B都裝備了渦扇-10發動機,殲-20也裝備渦扇-10發動機後,意味著空軍的主力機型實現了動力系統的一致,簡化了後勤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