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對岸剛剛HIGH過,今天又迎來一件更HIGH的事情,對岸在原F-CK-1戰鬥機,也就是著名的IDF(I Don't Fly?)基礎上研製的T-5「勇鷹」高級教練機首飛成功。這次首飛在臺灣著名的「清泉崗」基地舉行,圍牆外大批航迷圍觀,應該比昨天的事情更HIGH。
T-5「勇鷹」首飛成功,圖片來自:蔡醫生
F-CK-1大家非常熟悉,是種自研的單座雙發中型戰鬥機,自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的技術支援下作為「自製防禦戰機」(英語:Indigenous Defense Fighter,這才是IDF的正解)的「鷹揚計劃」研發。1988年12月10日首機下線,1989年5月29日首飛成功,1994年開始服役直到現在。該機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其兩臺霍尼韋爾F125發動機(之前的民用編號為TFE-1042,後期才取得美軍編號)推力弱小,嚴重影響IDF的飛行性能。但總體來說,IDF具備一定的中距超視距作戰能力,機動能力尚可,在當時的空中對抗中尚可一戰。F-CK-1共生產103架單座A型,28架雙座B型,到目前已墜毀4架。
IDF在某些角度倒也不難看
在本世紀以後,IDF經歷了「翔升」及其最後實際落地開展的「翔展」升級計劃,可掛載更先進的「青雲」油氣彈,「萬劍」防區外布撒器,「天劍」2A反輻射飛彈,「天劍」2C中距飛彈,作戰性能有一定提升。該機被命名為F-CK-1A/B MLU(中期壽命升級)。而「翔升」計劃最終希望達成的F-CK-1C/D型號,始終停留在了兩架原型機上面。
F-CK-1C「雄鷹」下線
對岸的AT-3教練機(也是自研的哦)和F-5戰鬥機已經超級老舊,服役已將近40年,尋求一種更先進的替代品也非常正常。對岸早在2008年就和當時的義大利阿萊尼亞.馬基公司(現在合併合併再合併,成為萊昂納多公司,著名的AW系列直升機也是他們公司產品)接觸聯合生產M346高級教練機,後來無疾而終。2016年決定在IDF基礎上自行研製高級噴氣式教練機,就得到了今天首飛成功的T-5「勇鷹」高級教練機。
對岸聲稱,雖然T-5是在IDF基礎上研製,但機體80%經過重新設計,其中複合材料使用比例超過30%,這已經是個非常驚人的數字。F-22的複合材料佔比是24%,而F-35是36%,民用的空中巴士A350達到世界最高的52%。另外對翼型、機體結構和電子設備都做了修改。除了承擔教學任務,T-5還能和AT-3一樣作為攻擊機使用。T-5的發動機來自美國,起落架來自英國。
T-5在2019年9月24日下線,2020年6月2日進行滑跑試驗,6月10日首飛成功。
但IDF最大的發動機推力不足問題保留至今,而且T-5安裝的還是F125的無加力版F124,最大推力: 6280磅(28千牛),而F125則為軍用推力6000 磅(26.8千牛),最大推力9250 磅(41.8千牛)。T-5的重量數據還未公布,但參考IDF是空重6492公斤,正常起飛重量9072公斤,T-5也差不多。對比之下,安裝同樣兩臺F124發動機的M346空重461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9500公斤。T-5的飛行性能如何,通過這個很簡單的對比大家就能自有分數。
T-5「勇鷹」首飛成功,圖片來自:蔡醫生
T-5計劃生產66架,這會使整個IDF家族的產量達到197架。
不管怎麼說,也得恭喜對岸的首飛成功,這樣使得我們搞不好以後就多了一種「教練-11」噴氣式高級教練機。(T-5這個塗裝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