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新噴氣式高級教練機T-5「勇鷹」首飛,它能挽救臺灣航空工業嗎?

2021-02-14 兵工科技

2020年6月10日,臺灣地區空軍和臺灣的航空工業迎來了一個十年不遇的「大日子」,由臺灣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先進噴氣式高級教練機T-5「勇鷹」實現首飛,這不但使得臺灣地區空軍多年來難以補充的空軍高級教練機機隊得到了更新換代的契機,同時也被近年來日漸衰頹的臺灣航空工業業界視作「救命稻草」。那麼,T-5究竟是一架什麼水平的教練機?它的出現能挽救臺灣航空工業的頹勢嗎?

AT-3「自強」教練機

「勇鷹」被寄予厚望:替代AT-3,補充「經國號」

「勇鷹」T-5高級教練機研製計劃,由臺灣中山科學院、臺灣地區空軍和臺灣航太工業發展公司AIDC合作研發,研發項目共耗資22億美元。之所以啟動該計劃,首先是為了替代由臺灣航太工業發展公司數十年前研製的AT-3高級教練機,該機一直被視作臺灣航空工業崛起的象徵和驕傲,但近年來已經性能老舊落後,不能適應臺灣空軍裝備的現役第四代改進型F-16V戰鬥機的飛行員訓練班任務。與此同時,臺灣空軍用於保持機隊規模的第三代F-5輕型戰鬥機,在歷經多年改進之後,已經「改無可改」再無升級的空間,只能退役。然而大量F-5的退役,意味著短時間內臺灣地區空軍戰鬥機總數和機隊規模驟降,現有機隊和飛行員面臨對岸大陸人民解放軍空軍日益頻繁的巡邏和飛行訓練有任務壓力,執行升空攔截和監視任務「不堪重負」,因此必須有新的戰機頂上來。

F-CK-1「經國號」戰鬥機

基於這兩方面考慮,臺灣地區空軍決定在同樣由臺灣航太工業發展公司研發的F-CK-1「經國號」輕型戰鬥機的基礎上,開發新一代的T-5「勇鷹」高級教練機,一方面在教練機方面全面讓AT-3退休,另一方面則賦予「勇鷹」LIFT入門級戰鬥教練機的功能,使其能夠完美替代F-5,達到「一舉兩得」的功用。

可以說臺灣方面的算盤打得很精:第一,「勇鷹」的原型機F-CK-1作為輕型戰鬥機,採用小推力發動機,本來從氣動布局和尺寸以及動力而言,都更適合作為高教機而不是「戰鬥機」,將其開發成T-5「勇鷹」高教機,可謂物盡其用。第二,臺灣航空工業隨著「經國號」項目的結束,在上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從熱火朝天的「沸點」降到了「冰點」,中間雖然有「經國號」的升級改進專案「翔升」、「翔展」維繫,但由於原先計劃的高級教練機項目一再延宕,十多年間沒有新機研發項目,因此人才流失嚴重。大量「經國號」的研發人員被韓國趁機「挖走」,不但成就了T-50「金鷹」高級教練機項目,使得韓國航空工業這個後起之秀有超越臺灣地區航空工業的趨勢,而且反襯出臺灣航空工業的落寞。而T-5項目的出現,則給了臺灣航空工業業界「重整旗鼓」的希望,從目前來看,臺灣空軍現役的用於訓練和作戰任務的F-5F和F-5E加起來有40多架,全需要替代;而AT-3高教機也有40餘架,機況更好的另一種美制高教機T-34C雖然比AT-3「能打」,但同樣是1984年開始服役,未來一些年肯定也需要替代。由此計算,T-5「勇鷹」在未來十年甚至有130架的生產需求,這已經與F-CK-1「經國號」戰鬥機的總數相當,就像「經國號」當年一度成就了臺灣航空工業一樣,「勇鷹」似乎也能成為臺灣航空工業的「第二春」。

教練有餘,戰鬥不足的「勇鷹」

那麼,2016年展開研製,4年就研製完成實現首飛的「勇鷹」,到底怎麼樣?

根據臺灣方面資料顯示,雖然T-5是在IDF「經國號」的基礎上研製,但機體80%經過重新設計,其中複合材料使用比例超過30%,這已經是個非常高的數字(F-22的複合材料佔比是24%,而F-35是36%),另外對翼型、機體結構和電子設備都做了修改。除了承擔教學任務,T-5還能和AT-3一樣作為攻擊機使用。當然,臺灣航空工業存在很多技術短板,因此T-5的很多關鍵設備仍需外購,比如發動機來自美國,起落架來自英國。T-5在2019年9月24日下線,2020年6月2日進行滑跑試驗,6月10日首飛成功。

平心而論,T-5「勇鷹」的氣動布局設計繼承自「經國號」,而後者是臺灣航空工業學習借鑑美國的作品,氣動布局設計完全符合第四代戰鬥機和第三代高級教練機的標準,設計緊湊具有良好的亞聲速飛行和機動性能,飛行品質不錯。作為高級教練機使用完全夠格,也比AT-3明顯要好。加上它在技術淵源和技術標準上與臺灣空軍現役的「經國號」、F-16V戰鬥機一脈相承,在培訓戰鬥機飛行員上更具有先天的優勢。

T-5「勇鷹」高級教練機實現首飛

然而作為LIFT入門級戰鬥機,兼顧多用途和對地攻擊機任務,T-5「勇鷹」則顯得不足。

首要的難題就是動力,T-5「勇鷹」似乎是瞄準了大陸同樣兼顧LIFT戰鬥入門功能的教練-10「獵鷹」高級教練機,一樣選擇採用了無加力的美國F124發動機作為動力(F124系「經國號」採用的F125發動機的無加力後燃室版本),單臺最大推力僅為28千牛,而F125則為軍用推力26.8千牛,最大推力41.8千牛。目前T-5高教機的空重和正常起飛重量兩個參數尚未對外公布,但考慮到它的原型機F-CK-1和大量採用複合材料設計等因素,其空重也有很大機率超過5噸,甚至達到6噸(F-CK-1約為6.5噸),正常起飛重量則超過8噸(F-CK-1約為9噸)。拿其他主流的三代高教機作為對比,同樣安裝兩臺F124發動機的義大利M346高教機空重4.6噸,而中國的教練-10空重4.5噸(教練-10採用的AI-222-25無加力版發動機單臺推力24.5千牛)。可以看出,T-5「勇鷹」在整機推重比上落後於主流的第三代高教機,這不但使得其飛行性能、載荷能力受到限制,同時也使得「戰鬥入門」兼顧攻擊機的目標顯得十分吃力,畢竟戰鬥入門版本的L-15B「獵鷹」,將要採用的AI-222-25F加力型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達到41.2千牛,如果「勇鷹」不能換裝加力版本、推力明顯更大的F125,則其執行「戰鬥任務」,近於紙上空談,恐怕只能攜帶1噸出頭的彈藥,飛一飛簡單的對地支援任務。畢竟,IDF「經國號」的整機推重比比「勇鷹」好看不少,但仍被詬病「動力不足」。

                                                結語

T-5「勇鷹」作為上世紀90年代「經國號」之後臺灣地區航空工業的最大動作,的確在大規模採購F-16V之餘,用臺灣地區本土工業科技的力量,彌補了低端輕型戰鬥機和高教機數量不足、更新換代的短板,基本達到了目的。但要說它能夠為臺灣地區航空工業「力挽狂瀾」,則是誇張之說。首先,臺灣的航空工業技術發展規模不足、且嚴重受制於美國軍購,F-16V採購項目之後,到五代機採購之間,又是十來年的空窗期,這個時期臺灣航空工業一是得不到臺灣當局的重視和資金支持;二也得不到美國航空工業在技術上的充分指點和支援,發展難免又要陷入2000年之後的停滯狀態。其次,T-5「勇鷹」項目從技術上主要還是對「經國號」的復刻和一定程度升級改進,對臺灣航空工業而言在技術上促進效應不明顯。近年來臺灣航空工業技術發展緩慢,人才流失嚴重,又錯失了航空工業發展升級的機會,中山科學院近年來在無人機研發領域屢戰屢敗,就是明證。「勇鷹」項目固然可以解臺灣地區航空工業一時的燃眉之急,但無法改變這些根本的問題。臺灣的一些人妄圖依靠發展武裝力量「以武拒統」,最終只是鏡花水月般的妄想。「勇鷹」挽救不了臺灣航空工業,這一結局早已註定。

臺灣地區空軍的F-5E戰鬥機

相關焦點

  • IDF最新改進型T-5「勇鷹」今天首飛成功,發動機推力還是笑柄
    基礎上研製的T-5「勇鷹」高級教練機首飛成功。這次首飛在臺灣著名的「清泉崗」基地舉行,圍牆外大批航迷圍觀,應該比昨天的事情更HIGH。T-5「勇鷹」首飛成功,圖片來自:蔡醫生F-CK-1大家非常熟悉,是種自研的單座雙發中型戰鬥機,自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的技術支援下作為「自製防禦戰機」(英語:Indigenous Defense Fighter,這才是IDF的正解)的「鷹揚計劃」研發。1988年12月10日首機下線,1989年5月29日首飛成功,1994年開始服役直到現在。
  • 臺灣新試飛「勇鷹戰機」,稱能對抗解放軍.....
    10日上午9點30分,臺灣「勇鷹」教練機在臺中清泉崗機場進行了首次飛行測試。臺軍方官員表示,「勇鷹」教練機在今年5月完成首飛前的審查,6月開始執行首飛任務。在2026年前,研製方將向臺軍方交付66架「勇鷹」教練機以及26套地面輔助訓練系統。「勇鷹」教練機資料圖。
  • 從"我不飛"到"必須飛",看不懂的臺灣省新型教練機
    自從2020年6月10日中國臺灣省"自造"新型高級教練機"勇鷹"首飛以來,關於這架正式編號T-5的新飛機,筆者一直想寫點什麼,可是看來看去,對於這架新型高級教練機是越看越不懂了
  • 臺灣「新戰機」成功首飛,號稱可對抗解放軍,臺網友都看不下去了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徐璐明】臺灣「勇鷹」高級教練機成功首飛,這款被臺灣標榜「自造」的戰機自曝光以來就備受關注,在首飛成功之後甚至還有綠媒吹捧稱這款教練機可以掛彈對抗解放軍
  • 從AT-3「自強」號看臺灣航空工業的發展
    但我們在蔑視之餘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臺灣的軍事實力尤其是航空工業方面真的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差嗎?今天我們就從臺灣AT-3教練機入手,帶大家走進真實的臺灣航空工業。,倆家便順理成章的開始了新一代噴氣式教練機的共同研製工作。
  • 揭秘臺灣空軍軍官學校:誕生了臺灣第一個女飛行員
    幾經改組與擴編,該航空隊於1932年9月1日正式變身為「中央航空學校」,設址杭州筧橋,蔣介石兼任校長,每年9月1日也就成為臺灣空軍軍官學校校慶日。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航空學校」遷至雲南昆明,1938年7月改為「空軍軍官學校」,抗戰勝利後遷回筧橋。1949年遷往臺灣後,在高雄岡山復校。
  •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三百零六期】勇鷹教練機是未來臺軍的訓練支柱:新式教練機正在完成驗收訓練(軍事系列第413講)
    M346的原型為,俄羅斯90年代新式教練機雅克-130,性能還是相當不錯的。中國洪都的L-15高級教練機的原型,也是雅克-130。臺灣認為,M346屬於的第5代高級噴氣教練機,很想購買。不過,蔡英文政府上臺以後,反對購買先進的義大利飛機,希望能夠自己製造。於是M346方案被推翻,出現的就是AT-5勇鷹教練機。
  • 連教練機都未必能造好……臺灣豪言研發新一代戰機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防務部門負責人馮世寬昨天晚間和媒體餐敘時表示,防務部門除了目前正在進行的高級教練機自造、潛艦等戰艦自造之外,還有一項對臺灣人的承諾,就是要研發新一代戰機,新戰機也必須有雷達匿蹤功能。
  • 美空軍最新高級教練機: T-7A
    在此之前, 美軍通常的做法是, 開發單座戰鬥機時同時開發A/B兩型, 前者為戰鬥型, 後者為教練型; 按3:1的比例配屬作戰部隊, operational squadron. 其他各國也都採用這個方法來採購和配置戰鬥機. 隨著高保真, high fidelity, 模擬器技術的發展, 有一種觀念甚囂塵上, 認為同型教練機不再是作戰部隊的必須.
  • 臺灣號稱研製IDF 2.0 能飛起來嗎? | 晨楓
    IDF2.0要在臺海戰場上有實際意義,即使狂吞電子偉哥,能以輕量級的身板對壘殲-20,還需要成飛(還有沈飛)昏睡20年,坐等IDF2.0趕上來。但按照大陸航空科技趕超世界前沿的勢頭,很難想像20年後今天的殲-20依然代表最尖端技術。最要緊的是,IDF2.0能飛嗎?由於具體要求都還沒有制定,只能說,一切皆有可能。
  • 臺灣2架戰機空中擦撞墜海 , 臺媒扒出該機黑歷史..
    F-5E/F是臺灣自行組裝生產的首款噴氣式戰鬥機,由當年「航發中心」(現在的漢翔公司)與美國諾斯洛普公司合作生產。第1架於1974年出廠,臺軍的F-5E/F機隊一度超過300架,曾是全球最大用戶。自2001年以來,該機型共發生8起失事意外:2020年10月29日,朱冠甍上尉執行任務時,因發動機故障跳傘逃生,被救起後送醫仍不治。
  • 蔡英文稱「唱衰臺灣沒用,造飛機是青年的未來」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唱衰臺灣沒用」,「造飛機是青年的未來」,6月1日,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新式高教機組裝開架典禮」這樣說道。 蔡英文當局自上任後力推所謂「國防」自主,砸下690億新臺幣推動新式高教機研發計劃,希望振興臺灣航空工業,但效果如何卻存疑。
  • 臺灣的勇鷹,號稱世界最先進教練機
    喏,「勇鷹」就是雙座IDF,但把火控雷達和戰鬥系統去掉,以降低成本。說這是直接把IDF雙座簡化,也不是100%公平,畢竟還是用復材等代了一下,還加大了翼展,加厚了翼型,以改善中低空、中低速性能,有利於作為教練機使用,還改用了非加力的霍尼韋爾F124,降低重量和油耗。但說「慎之又慎」是沒錯的,只怕親媽一眼都分不出差別。
  • 國產教練機發展簡介
    兩級制區分為初級與高級教練機;三級制為初級、中級與高級教練機。今天就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教練機的發展。中國教練機的發展大致是一個從無到有,從仿製到自研的過程。早期人民空軍成立的時候,基礎比較薄弱,國內也沒有航空工業,裝備都是繳獲的,這段時期的教練機可以說是有什麼用什麼,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看揚基的《人民空軍七十年簡史》,前幾篇詳細介紹了人民空軍的建立和東北老航校的往事,連結如下。
  • 臺灣IDF 2.0戰鬥機能飛起來嗎?
    但70年代的基本技術要魔改到四代水平,就看中研院是否能使得通用電氣和普拉特·惠特尼汗顏了。X-31的極短距著陸還得益於先進的數字飛控。臺灣對自己的數字飛控頗有信心,新研製的漢翔AT-5「藍鵲」高級教練機的數字飛控硬體與IDF相同,來自英國BAe,但臺灣自己編程。
  • 中國最新高級教練機 ——L-15V1「獵鷹」全集
    L-15教練機(代號「獵鷹」)是中航工業洪都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自主研發的一種單座雙發超音速高級教練機,該機是中國首款達到第三代戰機水平的高級教練機
  • 平戎 蔡瑛文宣布臺灣要自主造戰機,網友認為最多造蘸雞
    原因是蔡英文的計劃太過「完美」,她的計劃中聲稱要2020年首飛,5年內就要實現批產,「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網友紛紛啟動打臉模式,嘲笑蔡英文自欺欺人,畫餅充飢!@Th宋唐:就會說好聽的,空說家@Shane-Xy:笑死了,搞飛機難道有張設計圖就可以了?戰鬥機的生產是自身工業水準的體現,臺灣有什麼重工業?難道靠買買買拼湊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