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號稱研製IDF 2.0 能飛起來嗎? | 晨楓

2022-01-31 風雲之聲


戰鬥機性能和戰鬥力與重量成正比,成本和技術難度也與重量成正比。IDF2.0要在臺海戰場上有實際意義,即使狂吞電子偉哥,能以輕量級的身板對壘殲-20,還需要成飛(還有沈飛)昏睡20年,坐等IDF2.0趕上來。但按照大陸航空科技趕超世界前沿的勢頭,很難想像20年後今天的殲-20依然代表最尖端技術。最要緊的是,IDF2.0能飛嗎?由於具體要求都還沒有制定,只能說,一切皆有可能。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觀察者網(ID:guanchacn) 作者:晨楓

3月23日晚,臺灣「國防部長」馮世寬在與媒體餐敘時表示,臺灣空軍最近掛牌成立「航空科技研發中心」,開始研製下一代戰鬥機,但對細節三緘其口,只是表示「必須要有雷達匿蹤能力」, 並稱這「這對空軍未來十年、二十年的發展,非常有意義」。一般認為,這是指要達到第四代戰鬥機的水平。

蔡英文更是試圖增強臺灣軍力,為可能的臺獨武力護航,計劃在2018年預算中,把臺灣軍事預算增加50%,從GDP的2%增加到3%。具體細節尚未確定,但這無疑為「國機國造」添了一把火。

美國《航空周刊》近日刊載了8月17-19日臺灣航太與軍工展期間與臺灣中山研究院航空研究所所長馬萬均的訪談,透露了一些臺灣下一代戰鬥機的情況。

一旦臺海戰爭爆發,空防是臺灣防禦的關鍵。臺灣空軍現有143架F-16A/B Block 20、56架幻影2000-5、144架F-CK-1戰鬥機,都在1994-97年間開始服役。另有62架F-5E戰鬥機,作為二線使用。即使不算已經老舊的F-5E,按照正常使用,所有戰鬥機也應該在2040年前替換。臺灣計劃在2020年代展開下一代戰鬥機的設計,最遲必須在2030年代投入量產,以避免戰鬥機缺口,時間上不容閃失。

臺灣目前的主力戰鬥機包括F-16A/B Block 20

幻影-2000-5

以及IDF

F-16A/B Block 20是F-16A/B的最後批次,事實上是F-16C/D已經開始生產後專為臺灣生產的「回頭路」批次,沒有C/D的APG68雷達,也沒有C/D的結構加強和增加的起飛重量,不過整合了一些Block 50/52的電子對抗和座艙顯示技術,能發射AIM-7F「麻雀」和AIM-120中程空空飛彈及「魚叉」反艦飛彈。20年後,臺灣正在將這些F-16升級到F-16V標準。實際上,「正宗」F-16V標準是從C/D型升級的,臺灣的A/B型只能升級到「偽V」標準,不過這點差別不重要,反正這是臺灣能夠期望的最高標準了。

幻影2000是法國對F-16的應對,但與「棉上添花」(沒錯,是「棉」不是「錦」,F-16要到C/D型才是「錦」)的F-16A/B Block 20相比,幻影2000-5是花團錦簇了,這是「正宗」的後期型號,具有發射「米卡」中程空空飛彈的能力。在獲得AIM-120之前,這是臺灣空軍的主力空防戰鬥機,但因為維修和完好率問題,現在大部分封存了,也沒有升級計劃。

F-CK-1也稱IDF,意為「自主防空戰鬥機」,CK就是臺灣拼音「經國」的縮寫。這個正式型號相對較少使用,因為太容易與英文中一個眾所周知的不雅詞彙混淆了,在崇尚美英的臺灣高大上人士和「友邦」中引起困擾。

IDF的故事早已為人們所熟悉,因為大量的技術問題,曾長期被貶為「我不能飛」(IDF也可以是I Don’t Fly的縮寫)。這個裝成斯泰龍的樣子但只有薩科齊的個子的戰鬥機,曾經在F-16和幻影2000服役之前作為臺灣空防的主力,因為具備發射「天劍2」中程空空飛彈的能力,在大陸空軍還以殲-7甚至殲-6為空戰主力的年代,這是不容忽視的長處。

20年來,臺灣不乏升級打算,但受制於嬌小的身板和纖弱的發動機,更受制於有限的軍事工業基礎,只有有限的電子系統和武器系統升級,但主要使命從空戰轉為對地攻擊。

據報導,臺灣空軍在2016年12月29日成立「航空科技發展中心」,臺灣「空軍司令」沈一鳴宣稱,航科中心將具體負責「國機國造」的督管,更將負責下一代戰鬥機的概念設計與研發。據報導,航科中心結合了前航空工業發展中心(負責IDF的研發和生產,後演變為漢翔公司)和前武器獲得管理室的功能,其未來使命是「前瞻空軍未來作戰需求,執行「國防科技發展規劃」,結合政府與民間產、學的資源,通過產、學合作,推動武器系統的自研自製,以帶動航太產業的升級」。實際工程研發依然由中山研究院委託漢翔負責。

經過一系列「翔升」、「翔展」計劃,IDF如今也算是勉強趕上了21世紀的水平


臺灣試圖從美國購買F-16C/D Block 50/52的計劃屢屢受阻,購買F-35更是希望渺茫。在這樣的情況下,臺灣不乏「國機國造」的呼聲,希望重現「獨立」研製IDF的歷史,自主研製IDF2.0。但馬萬均在訪談中坦白承認,現在下一代戰鬥機連名稱和立項都沒有,談不上具體性能要求和設計,只是在技術準備階段,第一步是要從海外獲得關鍵技術。

臺灣軍方對下一代戰鬥機的首先要求隱身,其次是短距起落。臺灣島不大,離大陸的最近距離只有130公裡,島上可供建設機場的地方也不多,而且主要在面向大陸的西海岸。不管是出於抗打擊,還是充分利用現有短小跑道、分散部署,臺灣都需要下一代戰鬥機具有短距起落能力,但垂直起落則是不必要的過高要求了。

臺灣號稱完成了推力轉向技術,還帶隱身,這就不知道是什麼了,圖為美國X-31驗證機

只要有足夠高的推重比和升阻比,短距起飛的難度相對較小。但一般戰鬥機很難做到大迎角低速進近和接地,短距著陸只能用阻力傘解決,帶來回收阻力傘和再包裝問題,影響跑道使用率和戰鬥機出動率。

為此,在2003年的一次演示中,NASA與羅克韋爾、德國DASA合作研製的X-31驗證了用超大迎角進近實現短距著陸的能力。這是採用鴨式三角翼和推力轉向的技術驗證機,著重研究大迎角機動能力。在演示中,飛機以超過常規一倍的24度迎角進近,接地速度降低到正常值的69%,著陸滑跑距離縮短了近80%。難怪據說臺灣對X-31的技術很感興趣。

推力轉向是X-31的關鍵技術,也是X-31特別優秀的大迎角性能的關鍵。X-31的推力轉向噴口用三片可動擋板使得噴流偏轉,日本的「心神」用的也是相似的技術。這種結構毫無隱身可言,而且推力損失較大,噴流偏轉角度越大,推力損失越嚴重,唯一的好處是簡單,也只能用在技術驗證機上,沒有任何實用的戰鬥機推力轉向採用這樣的技術。

不過馬萬鈞透露,臺灣在2012年已經研製成功具有隱身能力的推力轉向,可以上下偏轉30度,左右偏轉15度,偏轉速度達到45度/秒。這最可能是類似蘇-30MKI的羽片式結構,但達到什麼樣的技術成熟程度未知,安裝在什麼發動機上,馬萬鈞更是沒有透露。

隱身戰鬥機通常要求武器內置,還要求發動機採用S形進氣道,這些都增加戰鬥機的尺寸和重量,「輕型」的F-35A最終起飛重量超過重型的F-15C,就是這樣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而來的。

IDF的兩臺「袖珍」的TFE-1024發動機打死了也推不動F-35重量級的戰鬥機,但臺灣可能也只需要、或者只能負擔更輕型的戰鬥機,比如像韓國KF-X一級的,基本定位在F-16的換代。當然,F-35當年也是定位在F-16(還有F-18、AV-8、A-10)的換代,KF-X還沒有機內武器艙,但重量已經超過了F-16,都大大高於TFE-1042的能力。KF-X暫定用兩臺通用電氣F414發動機。

F-35不要求超巡、超機動,這是美國空軍對F-35未來威脅環境的基本判斷的結果。殲-20、蘇-57的出現嚴重出乎意料,使得F-35「輸在起跑線上」。IDF2.0如果不具備某種超巡、超機動能力,殲-20將是不可承受之重,那就是「輸在懷胎之時」了。

但超巡需要推重比在10以上的發動機,臺灣沒有能力獨立研製。考慮到臺灣問題的敏感性,除非出現特殊的歷史機遇,英國出售歐洲噴氣EJ200或者法國出售斯奈克瑪M88的可能性不大。美國在理論上有可能出售通用電氣F414,但通用電氣在大陸的生意很大,ARJ21的CFE34和C919的LEAP-1C發動機都來自通用電氣,且不說大量波音、空客使用的CFM56和GE90等,北京不會放著現成的胡蘿蔔和大棒不用的,而通用電氣也很難放著大堆的胡蘿蔔不吃而硬要啃大棒。

TFE1042發動機的測試也是在公務機上完成的

腦洞人人會開,IDF項目開始之初,臺灣的想法也是很多的

馬萬鈞提到中研院正在平行展開發動機研發項目,意圖從外國發動機改進而來,但拒絕透露更多細節,有可能是TFE-1042的深度大改。TFE-1042是從公務機用的TFE731發展而來的加力版,推力一增再增。但70年代的基本技術要魔改到四代水平,就看中研院是否能使得通用電氣和普拉特·惠特尼汗顏了。

X-31的極短距著陸還得益於先進的數字飛控。臺灣對自己的數字飛控頗有信心,新研製的漢翔AT-5「藍鵲」高級教練機的數字飛控硬體與IDF相同,來自英國BAe,但臺灣自己編程。

問題是,「全新自研」的「藍鵲」實際上是IDF的簡化、更新版,將從IDF雙座型局部修改,基本氣動和主要系統不變,但拆除雷達、航炮,取消發動機加力,以適合教練機需要。這樣的小改可以基本沿用IDF的飛控,不需要外援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但IDF好比從人家那裡領養的哈巴狗的話,「藍鵲」就好比自家培養的小綿羊,與四代所需要的藏獒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四代的飛控要達到飛火推一體化,以為IDF飛控修修補補就完事了,這就像以為2G手機刷機就可以刷成4G一樣。臺灣的電子工業有一些強項,但數字飛控不在此列。以為有一點基礎就容易跨界,這是想當然了,大科學家、大教授玩不轉手機的多的是,隔行如隔山。


馬萬鈞還提到,臺灣已經掌握主動電掃雷達技術。臺灣確實推出過臺架模型,可能是用於IDF升級的。能展示模型當然不錯,但主動電掃雷達不光是發射-接受組件的問題,除了重量、功耗、散熱和可靠性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數位訊號處理和信息整合,這是如何把主動電掃的性能變成有用的戰術態勢信息的關鍵。

日本三菱F-2戰鬥機號稱裝備了世界上第一種主動電掃雷達,但實戰性能差強人意,問題就在軟體。臺灣軍事技術至今沒有超越日本水平的先例,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在可預見的將來會有所改變。

日本F-2戰鬥機上使用的J/APG-1有源相控陣雷達,服役之初探測距離只有40公裡

諾斯羅普公司的APG-83最終成為臺灣F-16V戰鬥機的雷達,但該型雷達性能其實不如早期韓國選中的APG-84

臺灣「中研院」展示自製相控陣雷達, 但是大家都知道從模型到實際產品的差距那不是一點半點

俄羅斯展示的祖克-ME雷達模型都已經多少年了,但最後米格-35還是帶著機械掃描雷達開始服役

這一切都沒有涉及基本的氣動設計,這不僅決定隱身,更決定了戰鬥機的基本性能。IDF是美國代做作業的結果。20多年後,臺灣在「全新自研」下一代高教AT-5「藍鵲」的時候,依舊用IDF作為基礎,充分說明了臺灣在基本氣動設計功力方面的窘迫,因為臺灣沒有從白紙開始的本事。

戰鬥機需要超音速和高機動,IDF的基本氣動無不體現了這一點。高教對速度和機動性要求適中,但需要更高的耐粗暴操作性、出動率和經濟性。把典型高教(如義大利M346)與IDF相比較,不難看出差別。現代高教還需要模仿不同戰鬥機的飛行特性,這是由可變穩定性的數字飛控實現的。韓國T-50是一個異類,因為KAI在設計的時候就留有「私心」,想在高教和戰鬥機之間跨界,T-50也是少有的超音速現代高教。

在更高層面上,現代高教分裂為接近傳統高教的「先進噴氣教練機」(簡稱AJT)和更加偏重戰術訓練的「導入戰鬥教練機」(簡稱LIFT)。很多高教(如韓國T-50)在不同程度上希望在AJT和LIFT之間通吃,也有一些(如中國L-15)有分別的AJT和LIFT,各自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或者缺憾)。

從AJT往上延伸到LIFT是常見的做法,在必要的時候可以作為低配戰鬥機使用,如L-15;另一個路子是從雙座戰鬥教練機往下與LIFT合二為一,在保留戰鬥機的火控和武器掛載能力的情況下作為高配的高教使用,如雙座「梟龍」。前者適合軍事態勢比較平和的空軍,有利於發揮高教出動率高、使用成本低的優點,還可以與先進初教一起,從上下兩端瓜分傳統中教的任務,取消中教,降低總成本;後者適合軍事態勢嚴峻的空軍,最大限度地保持可以有效投入戰鬥的戰術飛機力量,基本的高教訓練下放給先進中教。

藍鵲教練機目前還只是模型

「藍鵲」刻意取消了超音速能力。與IDF相比,前機體不變。除了翼尖增加了低矮的翼刀,機翼形狀不變,但機翼加厚,改善低速性和機動性,降低進近速度和著陸接地速度,適合高教需要。發動機取消了加力,但由於附件位置有變,中後機體需要加寬。機翼加厚,中後機體加寬,主起落架位置相應外移,提高著陸穩定性,並為適應高教頻繁起落的需要而加強,加上按重量採用10%的復材,這使得80%的結構與IDF有所不同,也是臺灣聲稱「藍鵲」是全新設計的理由。與此相比,成飛從殲-7基本型改到殲-7E也不好意思說「全新設計」。

有意思的是,「藍鵲」的機內燃油量因為加厚的機翼和加寬的中後機體而顯著增加,使得高教比戰鬥機的航程還大。一般來說,高教要求出動頻繁,但每次飛行時間短,不需要很大的航程。漢翔的解釋是,臺灣空防要求只需要短促出擊,不要求多少航程和留空時間,反而是教練機需要在天上多練練。這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只能當作奇談怪論,但只要臺灣空軍認可,旁人有什麼可多說的呢?


「藍鵲」是按照AJT設計的。臺灣稱「藍鵲」也將用作LIFT,但有性能不足的問題,留下訓練空檔。AJT不需要超音速,但LIFT較少非超音速的。雙座IDF可以承擔部分LIFT任務,但這畢竟是戰鬥機,運作成本較高。「藍鵲」這樣的定位有點費解。不過臺灣是有深意的,試圖控制技術風險,縮短研發時間,但通過「藍鵲」練手,為IDF2.0鋪墊。

問題是,IDF到「藍鵲」的跨越幅度實在有限,但除非IDF2.0「毫無追求」,要從「藍鵲」一步跨到四代水平,實在是困難得很。不說別的,「藍鵲」因為發動機取消加力,全機重心前移,但取消雷達和加寬中後機體後,重心恢復到原來位置,極大地簡化了穩定性考慮。這到底是精妙設計,還是慎之又慎,只有漢翔知道。作為LIFT,需要配備雷達,到時候如何處理重心問題,可能只有「留給後人去解決」了。實在不行,機尾配重還是會的。沈飛要欣慰了。

殲-11B研製中,先減重,再加配重,最後重量雖然比蘇-27SK還是降低了一些,但畢竟浪費重量,經常被人當做「黑歷史」

IDF是通用動力在F-16的經驗基礎上援助研發成功的。且不說美國是否有意分享F-22、F-35的設計經驗,號稱「肥電」的F-35就是美國航空技術的最高成就,為控制重量和成本,只有取消超巡、超機動,在隱身上打折扣,援助臺灣設計IDF2.0很難超過這個水平,這還是假定美國「無私」開放所有關鍵技術,而這是不可能的。

日本在研製F-3,韓國在研製KF-X,對於這些更鐵、政治上沒有敏感性問題的盟國,美國依然拒絕開放很多關鍵技術,對臺灣的限制不難想像。至於臺灣是否有能力獨立研發,韓國的T-50研發離現在更近,團隊和經驗更完整,與洛克希德的聯繫更緊密,還通過F-35進一步加深,但韓國依然只有在洛克希德指導下攢機的本事。臺灣航空科技水平還不及韓國。

隱身的一般原理已經不是秘密,具有典型隱身特徵的基本氣動布局也不難確定。事實上,比照著已知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戰鬥機,連軍迷都能畫出 「典型先進戰鬥機」的基本氣動布局。難點在於細節之中。在氣動上,渦流的發育、走向和揚長避短一直是個難點,複雜表面之間的交互作用也需要大量風洞試驗和經驗。

麥道在設計F-18經典型的時候,大邊條的渦流增升作用顯著,但對雙垂尾產生嚴重敲擊,導致疲勞問題,增加了擾流片控制渦流走向後才得到解決;到了F-18E,「翼尖下垂」導致嚴重的橫滾穩定性問題,在機翼上增加了多孔的「虛擬翼刀」後才得到解決。這些都是在解決了無數細節問題後依然留下的疑難問題。功力深厚如麥道尚且走得磕磕絆絆,臺灣連像樣的風洞群和試飛體系都沒有,只有自祈多福了。

臺灣研製IDF2.0的初衷是擺脫對美國的依賴,但即使奇蹟發生,臺灣成功地設計了IDF2.0,有沒有相應的製造能力是個大問題。就20年前的IDF而言,46.5萬個零部件中,真正臺灣自製的僅有1.7萬個,自產率僅3.6%。這不是晶圓或者顯卡,需要成體系的製造體系,從超級水壓機,到多軸加工中心,這是臺灣肯定缺乏的,但還不是臺灣最缺乏的。

IDF2.0需要替換臺灣空軍現有的343架一線戰鬥機,更少將不夠用,更多則根本負擔不起。2017年臺灣軍事預算為3560億新臺幣,折合116億美元,相當於臺灣GDP的2%。「藍鵲」計劃採購66架,研發與製造的總預算為700億新臺幣,相當於含研發的單價3100萬美元。相比之下,20年前的F-22僅研發就至少280億美元,現在的F-35則高達550億美元。

即使IDF2.0的研發只需要350億美元,也相當於臺灣3年軍事預算統統填進去才夠研發開支。由於IDF2.0的生產批量不可能達到F-35的水平,歐洲戰鬥機的單價更加可比。以「低成本」的瑞典薩伯JAS-39「鷹獅」為例,單價從3500萬美元的釣魚價到1億美元以上的「良心價」不等。考慮到IDF2.0的外購比重和國際市場的「慣例」,1億美元單價(不包括研發)是合理的估計,那343架又是約350億美元。這樣就把相當於至少6年的臺灣軍事預算統統吃掉了。

自從殲-20出現,一些喜歡做夢的國家和地區天天想的就是要造出能擊敗它的「神機」


相比日本和臺灣地區不著邊際的瞎想,韓國至少還知道自己吃幾兩乾飯,設想的KF-X是個比較中規中矩的三代半飛機,主要考慮對付朝鮮

但IDF2.0隻是臺灣當前「重中之重」軍工研發項目之一,還有潛艇和「小神盾艦」的「國艦國造」,需要的投資至少不低於IDF2.0。當然,軍餉、日常運作、彈藥消耗、維修升級、一般裝備的研發和採購才是軍費開支的大頭。這樣算下來,即使算入蔡英文拍胸脯的50%增幅,也要猴年馬月才能撥款到位了。事實上,馬萬鈞承認,IDF2.0的研發撥款確實沒有到位。

馬萬鈞認為,飛彈研發是臺灣的強項,或許應該在先進飛彈上多下工夫,以補償戰鬥機的不足。這不是新思路,但對臺灣來說,是很有趣的想法。「天劍1」相當於馬島戰爭時代水平的AIM-9L,「天劍2」源於AMRAAM落選方案而在技術上只相當於AIM-120早期型號,都早已不算先進水平了,臺灣的反艦飛彈、防空飛彈技術也時不時製造一點令人啼笑皆非的頭條新聞,很難理解他的自信從何而來。但要是這是為IDF2.0預先降低期望,倒是無可厚非的做法。

由於20多年來四處求購先進戰鬥機受阻,臺灣看起來是鐵心要研發IDF2.0了。甚至有說法認為,即使美國願意出售F-35(尤其是較少受到跑道被毀影響的F-35B),臺灣依然會堅持研發IDF2.0,只是像IDF1.0一樣,縮小產量,以保持機隊總數還在可以負擔的300多架。問題是,時代不同了,先進戰鬥機救不了臺獨。

有說法認為,臺灣周邊空域狹小,戰鬥機容量有限,即使交戰方有更多戰鬥機,也難以投入戰鬥。如果現代空戰還局限在視距內格鬥,這種說法還有道理,但超視距空戰極大地提高了「空戰容量」。且不說飛彈、遠火打跑道這樣的「不公平」戰術,狹小的臺灣空域恰好提供了密集的目標,來自四面八方的視距外向心射擊將是臺灣空軍噩夢2.0版的一部分。

採用雙脈衝技術的霹靂-15遠程空空飛彈出現後,解放軍超視距空戰能力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種飛彈在彈道後段也有強勁的動力

即使不考慮殲-20,殲-16帶著霹靂-15一升空,臺軍就會品嘗到兩伊戰爭中伊拉克空軍面對伊朗F-14和「不死鳥」飛彈的恐懼——看不見對手,就看到遠程飛彈打過來,而且現代遠程空空飛彈可不是不死鳥這種主要考慮打轟炸機的笨拙飛彈

但未來幾年裡,「藍鵲」是重點。全面研發已經在4月份啟動,要求原型在2019年下線,2020年首飛,2021年交付使用,2026年66架全部交付完畢。這些時間點不容閃失,因為現有的AT-3高教已經壽命到期,計劃在2020年前全部退役。實際上可能保留一些,硬拖到「藍鵲」入役才真正全部退役。但這個進度要求也決定了「藍鵲」在試飛勉強開始時已經投入量產。考慮到「藍鵲」只是IDF的小改,這樣的要求並非不切實際。但IDF2.0就不一樣了。

假定「藍鵲」研發時間點都得到遵守,漢翔的技術力量的主力可以在2020年代初就轉入IDF2.0項目。新投產的飛機不可避免地有種種磨合問題,部分技術力量要到2020年代中期才可能從「藍鵲」計劃脫身。IDF2.0需要在2035年左右交付使用,這給漢翔10年時間完成從工程研發到首飛到交付使用,最多不超過15年。這是很緊的時間,但IDF2.0也有「後發優勢」,技術戰術要求相對容易制定,目標定位明確。

回到IDF1.0,蔣經國在1980年指定航發開始研發,1989年首飛,1994年交付使用,歷時14年。

比照同時代的歐美戰鬥機,對於F-16,LWF招標在1972年進行,YF-16和YF-17的對比試飛在1974年進行,1975年YF-16入選,轉入工程研發,F-16在1976年底首飛,1979年初交付,歷時7年。YF-17也在1975年被美國海軍選中,量產型F-18在1978年底首飛,1983年底交付,歷時11年。

法國幻影2000在1972年作為公司項目內部啟動,1976年法國空軍發布要求,1978年首飛,1984年交付,歷時8年(從公司內部項目算起)或者12年(從法國空軍發布要求算起)。也就是說,儘管有「後發優勢」,IDF1.0從研發到交付的時間顯著長於美國公司,也長於法國達索。

即使大部分設計工作由「老司機」諾斯羅普搞定,臺灣開發IDF的時間長達14年,大幅度超過同類飛機平均水平

相比之下,2001年得到投資,大陸成飛公司2003年就把「梟龍」送上藍天,2007年該機就加入巴基斯坦空軍。歷時僅7年

時間快進到現代,歐洲兩風是從70年代初英國、法國、德國各自提出要求開始的,在1979年組成合作研製項目,但因為戰術技術要求和工作份額不能達成一致,後來分道揚鑣,1986年英德意西推出EAP技術驗證機,日後發展成「颱風」;同時法國推出「陣風A」技術驗證機,日後發展成「陣風」。「颱風」在1994年首飛,2003年投入使用;「陣風」在1991年首飛,2001年投入使用。分別歷時24年和22年(從合作項目算起)。

冷戰結束和蘇東波嚴重影響了兩風的進度,但依然只是推遲了不超過5年。F-35從1992年的JSF計劃開始,2000年在洛克希德X-35和波音X-32對比試飛後,X-35入選,轉入工程研發,2006年F-35A首先首飛,2015年F-35B首先投入使用,歷時23年。如果冷戰繼續,F-35沒有受到冷戰影響,但簡化到只有空軍型而且工程研發順利的話,應該可以提前5年投入使用,也就是說,縮短到18年。

比照IDF1.0與同時代歐美戰鬥機的研發時間,IDF2.0不大可能在短於20年的時間裡完成從研發到交付的過程。也就是說,即使在最理想的情況下,算上生產和交付一定數量所需時間,臺灣空軍現有的一線戰鬥機必須堅持到至少2040年代中後期,甚至更久。

20年後,殲-20A肯定已經不是解放軍最先進的戰鬥機了

同時,IDF1.0比同時代的F-16、F-18、幻影2000顯著輕小,戰鬥力顯著縮水,否則臺灣也不會在終於得到F-16和幻影2000時那麼雀躍了。IDF2.0也不可能是重型戰鬥機,只能是輕型戰鬥機。

戰鬥機性能和戰鬥力與重量成正比,成本和技術難度也與重量成正比。IDF2.0要在臺海戰場上有實際意義,即使狂吞電子偉哥,能以輕量級的身板對壘殲-20,還需要成飛(還有沈飛)昏睡20年,坐等IDF2.0趕上來。但按照大陸航空科技趕超世界前沿的勢頭,很難想像20年後今天的殲-20依然代表最尖端技術。

最要緊的是,IDF2.0能飛嗎?由於具體要求都還沒有制定,只能說,一切皆有可能。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為自由撰稿人、自動化專家晨楓。文章於2017年8月29日發表於觀察者網(http://www.guancha.cn/ChenFeng3/2017_08_29_424822_s.shtml)。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郭尖尖

知乎專欄:

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點資訊: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頭條: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相關焦點

  • 臺灣IDF 2.0戰鬥機能飛起來嗎?
    IDF的故事早已為人們所熟悉,因為大量的技術問題,曾長期被貶為「我不能飛」(IDF也可以是I Don’t Fly的縮寫)。這個裝成斯泰龍的樣子但只有薩科齊的個子的戰鬥機,曾經在F-16和幻影2000服役之前作為臺灣空防的主力,因為具備發射「天劍2」中程空空飛彈的能力,在大陸空軍還以殲-7甚至殲-6為空戰主力的年代,這是不容忽視的長處。
  • 波音空客聽好,中國商飛C919來了 | 晨楓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觀察者網(ID:guanchacn) 作者:晨楓這些年來,中國航空喜歡給自己的飛機起一個給力的名字。FC-1叫「梟龍」,FC-31叫「鶻鷹」,殲-15叫「飛鯊」,ARJ21叫「翔鳳」,殲-10和殲-20據說叫「猛龍」和「威龍」 ,但沒有得到官方證實。
  •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中國X37 | 晨楓
    因此,反衛星偵察的經典方法是掐時間,在衛星過頂的時候隱蔽起來,或者提前駛離偵察衛星的可見區。太空梭是能釋放衛星的,也能回收衛星,但對較小的軌道飛機來說,這不是主要目的,也缺乏實用價值作為載具在軌道上釋放衛星也不是主要目的。衛星是「有去無回」的。
  • 臺灣這把號稱「領先大陸20年」的步槍真的無懈可擊嗎?|輕武專欄
    ▲前面這位兄弟,您是火箭筒手轉行嗎?最近軍武菌看到了一張照片:一位臺灣地區的「草莓兵」手持一支步槍,但他卻沒有抵肩而是像使用火箭筒那樣將它扛在了肩上,為此引來網友一片嘲諷。恐怕這款槍的設計者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設計的產品會以這樣的方式出名,而這款步槍,就是臺灣方面號稱「領先大陸20年」的T91步槍。
  • 歐洲自研下一代戰鬥機 真的能行嗎?| 晨楓
    由於法國對獨立自主的偏執,「陣風」差點成為法國的軍事航空工業的絞索,歐洲戰鬥機2.0會成為久違的強心針嗎?另一方面,60年代的英國工黨政府由於國力和工業政策的緣故,把英國航空工業砍得七零八落,壯漢從此成了瘦猴。歐洲戰鬥機2.0可能成為最後擊落英國航空工業的罪魁禍首嗎?只有時間才知道。
  • 空軍霸氣回應「2次繞飛臺灣」:合法合情 繼續飛
    在半個月時間裡,中國空軍兩次繞飛臺灣訓練,在第一次繞飛臺灣後,臺灣軍方不見動靜,只是說在有效監控之中。中國空軍第二次繞行,臺灣軍方終於坐不住了,大張旗鼓地進行所謂「聯翔操演」,操演目的是熟稔防空、應急作戰,但派遣兵力「不便透露」。▼
  • 「飛不起來」的「心神」終於飛起來了……
    至於成飛的殲-20?不好意思,還是洗洗睡吧。「心神」驗證機的難產,在軍迷中間,那可是出了名的。接下來,我們就來回顧一下這架被網友戲稱為「心神不寧」「飛不起來」的驗證機的歷程。2006年,心神的模型開始試飛。這時,它還只是個1:5的航模
  • 臺灣的勇鷹,號稱世界最先進教練機
    沒關係,赫赫有名的「我不飛」IDF聽說過吧?喏,「勇鷹」就是雙座IDF,但把火控雷達和戰鬥系統去掉,以降低成本。說這是直接把IDF雙座簡化,也不是100%公平,畢竟還是用復材等代了一下,還加大了翼展,加厚了翼型,以改善中低空、中低速性能,有利於作為教練機使用,還改用了非加力的霍尼韋爾F124,降低重量和油耗。但說「慎之又慎」是沒錯的,只怕親媽一眼都分不出差別。
  • 臺灣最新噴氣式高級教練機T-5「勇鷹」首飛,它能挽救臺灣航空工業嗎?
    它的出現能挽救臺灣航空工業的頹勢嗎?AT-3「自強」教練機「勇鷹」被寄予厚望:替代AT-3,補充「經國號」「勇鷹」T-5高級教練機研製計劃,由臺灣中山科學院、臺灣地區空軍和臺灣航太工業發展公司AIDC合作研發,研發項目共耗資22億美元。
  • 「雄三飛彈」改進後號稱能打到浙江,臺灣漁民們要注意了!
    右為錦江級巡邏艦「金江」號(圖源:upmedia.mg)這號稱能「摧毀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的「雄三飛彈」,怎麼打一艘小漁船還這麼困難呢?其實,這還真不是飛彈的錯。作為一種超音速反艦飛彈,「雄風」三顯然是比較先進的:畢竟全世界也沒有多少國家和地區具備研製超音速反艦飛彈的能力。
  • 臺灣用霰彈槍阻大陸漁船?橡膠彈能打死人嗎?|輕武專欄
    相比大陸在沿海多地設置臺灣漁民接待設施的友善做法,此次臺灣派遣「海巡隊」阻攔大陸漁船,甚至用霰彈槍對空發射橡膠彈,迫使大陸10餘艘漁船返航的做法就顯得十分不厚道。例如,90式7.62mm橡膠彈的威力指標為10米距離上不允許穿透25mm厚的松木板(擊穿25mm厚的松木板就意味著致命),而於2003年研製的9mm警用轉輪手槍橡膠彈則要求在5米距離上不允許穿透25mm厚松木板,在50米距離上對0.1mm厚的牛皮紙擊破率≥80%。
  • 臺灣那架能飛9個G,讓殲20說拜拜的戰機,究竟什麼樣?
    在之前其空軍宣傳片中,一位F16飛行員自信滿滿地表示:F16能飛9個G,遇到我,再送你兩個G,GG!在30年前,班長見到這樣的戰機也許會羨慕嫉妒恨,但現在?區區F16V,不用殲20出馬,殲10C就夠用了。
  • IDF當年的對手,竟然是後來它的親戰友!
    ▲ 關於臺灣一廂情願覺得能搞到打「麻雀」的戰機這事兒,有空咱再聊本來臺灣空軍是十分看好美國的F-20的,這種戰機確實能夠發射「麻雀」,但是因為中美建交,美國限制對臺出售武器,這一計劃也告吹了。臺灣深感不更新戰鬥機肯定不行,於是在1981年,臺灣「行政院」決議由臺灣航發中心帶頭,研製臺灣自己的「高性能戰機」。
  • 美為臺灣研製F16V戰機,號稱超越殲10B!
    這一改進型是應臺灣方面需求研製的,未來韓國、新加坡的F-16C/D戰鬥機也可能使用AN/APG-83雷達。據悉,AN/APG-83雷達是美國向阿聯出售的AN/APG-80雷達的簡化型,其研製費用原定為美國、韓國、新加坡、臺灣分擔,但由於新加坡韓國和美國空軍中途退出,臺灣媒體稱,所有費用實際都是由臺灣當局支付的。
  • 臺灣偽政權的自製潛艇將於下個月開工,這次造出來能浮起來麼?
    而據《海軍認知》網站報導,在2018年,美國國務院就批准了對臺灣出口與潛艇相關的子系統的許可證,這將有助於臺當局的「潛艦國造」計劃。此外,據臺灣「上報」臺當局還積極與歐洲、日本甚至印度這些有一定常規潛艇製造經驗的國家進行接觸。
  • 看法石之瑜:美國真的軍售臺灣了嗎?
    本級艦初期裝備了韃靼人防空飛彈改良型(之後換裝標準一型飛彈),具備點防空能力,還搭載了2架反潛直升機與拖曳陣列聲納肩負反潛作戰、保護兩棲部隊登陸、護送艦隊等任務;除此之外,本級艦還有相對廉價適合大量生產的優點。
  • 聽說過林賢順嗎?當年駕機從臺灣飛到祖國的飛行員,今天來趙縣了!
    四架戰鬥機騰空而起,向雷達上發現的由臺灣方向飛來的12架飛機迎面飛去,這個信息被對岸我方空軍機場監聽到後,我方猜測可能有特殊情況,立即作出了反應。四架戰鬥機騰空而起,向雷達上發現的由臺灣方向飛來的12架飛機迎面飛去。20分鐘後,林賢順駕駛的F-E5飛機已經飛過了海峽中線。他的心裡一陣激動。作為一名飛行員,他知道,飛越了海峽中線,就意味著勝利在望。
  • 臺灣軍備老化令美國人瞠目:新型阿帕奇集體生鏽,僅有1/4能飛
    ▼臺軍防空飛彈臺軍一直號稱防空武器、戰鬥機、反坦克武器等裝備部署「密度世界最高」。▼臺軍士兵臺灣的軍費比例雖然高(約佔GDP的2.5%),但總量仍然不足以維持這麼大規模的裝備體系,因此老舊裝備很難得到及時替換
  • 四代機時代下殲-11的日子怎麼過 | 晨楓
    在第四代戰鬥機展翅的天空裡,還有殲-11的位置嗎?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觀察者網(ID:guanchacn) 作者:晨楓狄更斯在《雙城記》裡寫道:「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對於關注中國空軍發展的人來說,現在正是這樣的時代。
  • 這就是UFO的雛形機 在地面上打個滾就飛起來了
    2015年2月9日,F-35在英國皇家空軍中編列服役;2015年6月28日,日本第一架F-35開始生產。垂直起降戰機整個世界只有三個國家能夠成功研製。英國、美國、前蘇聯三個國家對於垂直起降飛機的渴望非常迫切。英國是第一個研製垂直起降飛機的國家。英國的「鷂」式戰鬥機也是美國唯一一次從國外引進的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