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內,臺灣空軍軍官學校只招收男飛行員,直到1991年5月8日才打破這個男性專屬的行業「慣例」。
4月10日,臺灣軍方為罹難飛官羅尚樺舉辦告別式。而與羅尚樺同在3月22日駕駛F-5E戰機失事的上尉飛官潘穎諄,至今尚未尋獲。
羅尚樺與潘穎諄,都畢業於臺灣空軍軍官學校。這所位於高雄市岡山區的學校,被稱為臺灣飛行員及空軍管理人才的「搖籃」,也是島內家喻戶曉的「雷虎小組」駐地。今天,「臺軍揭秘系列」欄目就來詳細介紹這所學校。
追溯臺灣空軍軍官學校的歷史,最早源自於國民黨當局1928年在南京陸軍軍官學校創立的航空隊。
幾經改組與擴編,該航空隊於1932年9月1日正式變身為「中央航空學校」,設址杭州筧橋,蔣介石兼任校長,每年9月1日也就成為臺灣空軍軍官學校校慶日。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航空學校」遷至雲南昆明,1938年7月改為「空軍軍官學校」,抗戰勝利後遷回筧橋。1949年遷往臺灣後,在高雄岡山復校。「空軍軍官學校」最初只是蔣介石部隊空軍訓練學校,直到1960年9月,這所學校才改制為四年制大學教育,之後開始招收高中畢業,設有專門的飛行專業軍官班。
學員在岡山校園完成T-34、AT-3等型教練機的訓練之後,必須再到臺東志航基地接受空軍第7飛行訓練聯隊(7聯隊)F-5型機的飛行訓練,合格之後才被允許駕駛F-16、幻影2000和IDF(經國號)等三大主力戰機。
正因為如此,臺灣空軍軍官學校一直在島內被稱為臺軍飛行員及空軍管理人才的「搖籃」。唐飛、陳肇敏、嚴明等3位臺當局前「國防部長」,以及臺軍前「參謀副總長」夏瀛洲、前空軍司令彭勝竹、前空軍副司令李天翼,都曾擔任過該校校長。
在裝備方面,臺灣空軍軍官學校共有T-34C初級/中級教練機和AT-3高級教練機近百架。
根據規定,學生通過85個T-34C基礎訓練飛行課目後,才能升到高級組;高級組中的戰鬥組以AT-3高級教練機繼續施訓,運輸組則借調松指部專機隊的B-1900C行政專機施訓。T-34C和AT-3這兩款機型服役時間均超過35年,因此也被戲稱為「高齡機」或「老爺機」。
AT-3教練機
T-34C教練機1985年5月起正式服役,當時總共有44架,以取代T-CH-1「中興號」教練機。根據臺灣空軍司令部今年3月初最新評估,在空軍官校供學員學習飛行的T-34C初級/中級教練機,目前還有34架,每一架飛行時數都超過一萬小時,但仍未到達可使用飛行時數上限1萬6千小時,因此估算T-34C可繼續服役10年到15年,要到2029年才會開始規劃汰換案。據臺媒報導,臺灣軍方擬初步投入30億元預算,對未來初教機進行規劃與設計,並由漢翔公司擔任主合約商,比照最新款的「勇鷹號」高級教練機進行研發。
AT-3高級教練機屬於一款輕攻擊機,1984年開始撥付給臺灣空軍官校使用。該款機型設計使用壽命僅有15年,2002年實施延壽計劃後超期服役。由於臺灣防務預算捉襟見肘,因此新型「勇鷹」高級教練機研製速度緩慢,如今這60多架AT-3飛機都已超過最大使用年限。機型老舊,也成為臺軍教練機近年來頻繁出事的重要原因。
「勇鷹」高級教練機
不過,臺軍前不久傳出最新消息,由臺灣漢翔公司自行研製的「勇鷹」高級教練機明年3月起量產,2026年66架新型高教機將全數撥交給臺灣空軍,以取代AT-3高教機和F-5訓練機。
很長一段時間內,臺灣空軍軍官學校只招收男飛行員,直到1991年5月8日才打破這個男性專屬的行業「慣例」,開始招收女學員。
當時該校「女性專科軍官班」首批招收了30位女學員,對象是19歲至24歲專科以上畢業未婚女性,新生訓練1年9個月,以少尉軍階服役4年。經過各種訓練與淘汰,最終,孫慧君不僅成為全臺灣第一位女飛行員,更以第一名畢業的成績,成了臺灣空軍官校第一位女區隊長。
▲首批三代機女飛行員
不過,臺灣空軍官校畢業的女性飛行員,可駕機種往往局限在教練機、預警機、運輸機等勤務機種上。在2017年之前,臺空軍歷史上只有4名完成戰鬥機訓練課程的女飛行員。其中,第一位陳君宜和第三位謝芸梃都在校任職,駕駛AT-3型教練機;第二位黃欣欣早就退伍;只有第四位高慈妤在臺東志航基地737聯隊46中隊駕駛F-5E/F戰機,但這只是二代機,對飛行員要求較低。
2017年3月29日,臺灣空軍公開首批第三代戰鬥機女飛行員時,立刻引起輿論關注。這些女飛行員被允許駕駛IDF(經國號)、F-16和幻影2000等三大主力戰機,執行戰備任務。
至於女性學員人數在該校的比例,從最初8%已升至目前13%-15%左右。以2018年度為例,臺灣空軍官校當年總共招收飛行生為190人,女性學員達到29人。
臺灣空軍軍官學校也是臺軍著名的「雷虎小組」駐地。
在臺灣,「雷虎小組」可謂家喻戶曉,幾乎所有的重要慶典與軍方開放活動都少不了它的身影。「雷虎小組」1953年4月在臺南空軍基地成立,最早是由一批戰鬥機飛行員自發組成,效仿的是美國空軍「雷鳥」飛行特技小組。1956年正式命名為「空軍雷虎特技小組」。「雷虎小組」當時是遠東地區第一支特技飛行小組,因此臺軍吹噓其飛行技術屬「遠東第一」。
從1988年採用臺灣自製的AT-3教練機作為表演機種以來,「雷虎小組」總計發展出20多項空中特技飛行項目,包括「四機跟蹤換菱形斤鬥」、「六機炸彈開花+單機垂直鑽升」、「七機菱形小轉彎」、「三機尾隨滾轉」等等。這些特技表演,具有很高觀賞性,但也極具高危性。以「三機尾隨滾轉」項目為例,這個動作目前國際上一般僅由兩機配合,「雷虎小組」在2010年首創三機表演,飛行方式是由3架飛機分別編為4、5、6號機飛行,其中5號機維持直線飛行,4號、6號機則以5號飛機為圓心,必須在9秒內完成720度的滾轉飛行,任何一架飛行稍有不慎就可能會發生意外。
「雷虎小組」屬於臨時任務編組形式,而不是一個固定的組織,參與飛行員來自空軍官校四個不同單位的教官。「雷虎小組」有一個特殊選拔機制,非常注重組員間的協調性與默契感——在自己完成高難度動作的同時,必須絕對信賴同伴可以維持同樣的距離、速度與高度。
憑實而論,「雷虎小組」的成員都是臺灣空軍的精英飛行員,確實具有高超飛行技術和豐富飛行經驗。成立60多年來共完成160多場表演任務,換了5種機型,共造成7人罹難。在換飛AT-3教練機33年來,「雷虎小組」僅在1997年和2014年發生過飛行員遇難事故。
來源: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 實習生 侯曉辰/文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黃榮亮
本文由臺海網(ID:taihai101)編輯整理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