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導 記者 徐璐明】臺灣「勇鷹」高級教練機成功首飛,這款被臺灣標榜「自造」的戰機自曝光以來就備受關注,在首飛成功之後甚至還有綠媒吹捧稱這款教練機可以掛彈對抗解放軍。
據「中時電子報」6月10日報導,備受矚目的臺灣「自造」新型高級教練機「勇鷹」在經過多次滑跑測試後,於10日上午9點30分在臺中清泉崗機場成功進行了首次飛行測試。
報導稱,「勇鷹」教練機的首次試飛並未收起起落架,兩架「經國號」IDF戰鬥機為其伴飛護航,飛行約20分鐘後成功降落,該機在接下來的兩天還將繼續進行測試。
臺軍官員表示,「勇鷹」教練機在今年5月完成首飛前的審查,6月開始執行首飛任務。在2026年前,研製方將向臺軍交付66架「勇鷹」教練機以及26套地面輔助訓練系統。
「勇鷹」教練機自去年9月下旬首次亮相以來,就以「自造」「自主研發」作為標榜,當時臺當局就大力鼓吹這款「新」戰機。但其實眼尖的臺灣網友早就發現,「勇鷹」教練機其實就是縮水版的「經國號」戰鬥機。當時還有網友吐槽,這款所謂的「新」戰機,不就是「經國號」多加了一個座位嗎……即使在首飛成功的消息傳出後,也有臺灣網友批評說「也就是一臺IDF改,而且是往下改」。
「勇鷹」教練機的研製方漢翔公司也承認,「勇鷹」教練機在外形上承襲了「經國號」IDF戰鬥機的特性。但漢翔堅稱,「勇鷹」大量採用了複合材料,超過80%的部分都是全新的設計。
在「勇鷹」首飛成功的消息傳出後,更有綠媒添油加醋,聲稱這款教練機具備「平戰轉換」能力,戰時能加掛武器,從教練機變成攻擊機,加入到「防衛臺灣」的任務中。
實際上,臺灣研製的「經國號」戰鬥機只是一款輕型戰鬥機,本身的戰鬥能力就相當有限。而「勇鷹」教練機更可以說是簡配版的「經國號」戰鬥機,本身是作為造價低廉的教練機而設計,拆除了「經國號」戰鬥機原有的火控雷達和戰鬥系統,作戰能力更是進一步縮水,想要用來「防衛臺灣」恐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