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臺灣上空很「熱鬧」。6月10日,被臺灣標榜「自造」的臺灣「勇鷹」高級教練機成功首飛後,被綠媒吹捧稱「可以掛彈對抗解放軍」。11日晚間,臺灣試射了多枚神秘飛彈,臺媒猜測疑似為「愛國者」防空飛彈和「天弓三型」增程防空飛彈。
環球網據「中時電子報」6月11日報導,繼4月份進行飛彈試射後,臺灣「中科院」6月11日晚間又再度於屏東九鵬基地以及臺東成功發射飛彈。報導稱,11日晚間8時左右,臺東成功鎮基翬漁港附近響起刺耳轟鳴聲,隨後一枚飛彈拖著長長的黑煙飛向天際,大約20秒後消失在空中。同一時間位於屏東的九鵬基地也發射了一枚飛彈。更有臺灣親綠媒體報導稱,飛彈升空時發出轟隆隆的巨響,火光照亮夜空,巨響傳遍了臺灣東海岸。▲臺媒報導截圖
報導認為,「中科院」試射的飛彈疑似為「愛國者」防空飛彈和「天弓三型」增程防空飛彈,但現場工作人員不願透露任何信息。「中科院」動員近百名專家在現場觀測,同時禁止民眾靠近。
也有臺媒報導稱,「中科院」隨後證實在臺東發射了一枚「天弓二型」飛彈,而在屏東九鵬基地稍後也發射一枚「天弓三型」飛彈,在蘭嶼上空成功攔截該枚「天弓二型」飛彈。過去「中科院」每年都會有一到兩次類似的飛彈發射,通常發射的都是「愛國者」飛彈和「天弓」系列飛彈。有臺灣軍事專家表示,發射的飛彈可能是「中科院」正在進行的「強弓專案」的「天弓三型」增程版防空飛彈,從臺東發射「天弓一」或「天弓二」靶彈,並從屏東九鵬基地發射「天弓三」進行攔截。環球網據「中時電子報」6月10日報導:備受矚目的臺灣「自造」新型高級教練機「勇鷹」在經過多次滑跑測試後,於10日上午9點30分在臺中清泉崗機場成功進行了首次飛行測試。
報導稱,「勇鷹」教練機的首次試飛並未收起起落架,兩架「經國號」IDF戰鬥機為其伴飛護航,飛行約20分鐘後成功降落,該機在接下來的兩天還將繼續進行測試。
「勇鷹」教練機自去年9月下旬首次亮相以來,就以「自造」「自主研發」作為標榜,當時臺當局就大力鼓吹這款「新」戰機。但其實眼尖的臺灣網友早就發現,「勇鷹」教練機其實就是縮水版的「經國號」戰鬥機。當時還有網友吐槽,這款所謂的「新」戰機,不就是「經國號」多加了一個座位嗎……即使在首飛成功的消息傳出後,也有臺灣網友批評說「也就是一臺IDF改,而且是往下改」。
該機的研製方漢翔公司也承認,「勇鷹」教練機在外形上承襲了「經國號」IDF戰鬥機的特性,但「勇鷹」大量採用了複合材料,超過80%的部分都是全新的設計。
在首飛成功的消息傳出後,更有綠媒添油加醋,聲稱這款教練機具備「平戰轉換」能力,戰時能加掛武器,從教練機變成攻擊機,加入到「防衛臺灣」的任務中。
實際上,臺灣研製的「經國號」戰鬥機只是一款輕型戰鬥機,本身的戰鬥能力就相當有限。而「勇鷹」教練機更可以說是簡配版的「經國號」戰鬥機,本身是作為造價低廉的教練機而設計,拆除了「經國號」戰鬥機原有的火控雷達和戰鬥系統,作戰能力更是進一步縮水,想要用來「防衛臺灣」恐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