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殲-20戰鬥機即將迎來2021年1月11日首飛10周年的紀念日。在經歷10年研製與發展後,「威龍」戰鬥機早已批量進入一線部隊服役並形成作戰能力,該機的後續改進和系列化發展也同步進行中。
近日網絡圖片顯示殲-20的一種重大改進型號已經從黃皮機狀態披上了泛著金屬光澤的隱身塗裝,顯然是做好了服役準備,即將交付部隊。該機就是被網友們推測為殲-20第二種生產型的殲-20B,與安裝俄制發動機的早期型相比,最大改進就是換裝了我國自主研製的國產 自殲-20 10年前首飛以來,該機到底採用的是俄發還是國發就讓人們爭論不已。現在一般認為殲-20原型機和早期生產型安裝的是俄制AL-31FM2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是蘇-27 AL-31F的增推改進型,加力推力從12.5噸增加到了14.8噸,以滿足殲-20對推重比的要求。 可是作為國之重器的殲-20重型隱身戰鬥機,怎麼可以在發動機上依賴進口呢?隨著國產WS-10發動機在殲-11戰鬥機上積累海量開機時間,證明了其可靠性,這種發動機的增推發展型自然而然就成為殲-20後續生產型最現實最合理的動力裝置解決方案,直到WS-15目標發動機堪用為止。與許多網友猜測的不同,殲-20上被外媒稱為WS-10C的「太行」改型並未採用殲-10B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驚豔亮相的推力矢量技術,而是配備了全新設計的鋸齒尾噴管來進一步增強殲-20的後向隱身性能。WS-10C最大加力推力被推測與AL-31FM2接近以維持殲-20B的機動性。除殲-20之外,基於相同核心機的「太行」增推型也被用於裝備國產殲-10C和殲-16四代半戰鬥機,以及殲-11B的技術改進,成為現階段我國最重要的戰鬥機發動機。
殲-20的終極發動機仍是WS-15,這種在技術水平上相當於F119的先進加力渦扇據傳在2009年的測試中就達到了16噸推力和9.0的推重比的水平,生產型目標將是推重比10和18噸加力推力。屆時的殲-20不僅將擁有可觀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還具有充足剩餘功率來裝備殲-10B已驗證成熟的全向軸對稱推力矢量尾噴管,大幅提高超機動性。 相信殲-20 WS-15完全版以及殲-20串聯雙座改進會在下一個10年裡相繼問世,徹底解放該機基本設計的全部機動和作戰潛力,成為邁向國產六代機的重要承上啟下機型。(作者署名:百戰刀)文章來源:新浪軍事